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患难之交:锅与灶

2022-01-07抒情散文刘川北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27 编辑

  患难之交:锅与灶刘川北盖下几间房子,还不能算一个家。家,需要人丁兴旺,需要砌一眼灶,埋上一口锅,酸甜苦辣咸,在锅里蒸着煮着,它滋养着粮食,然后用它滋……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27 编辑 <br /><br />  患难之交:锅与灶
  刘川北
  盖下几间房子,还不能算一个家。家,需要人丁兴旺,需要砌一眼灶,埋上一口锅,酸甜苦辣咸,在锅里蒸着煮着,它滋养着粮食,然后用它滋养过的粮食充实着我们的胃,暖和着心窝子,滋生出村人一生的喜怒哀乐,一生的爱恨情愁。这锅这灶是岁月的磨盘,它们推着日子,一日一日地前行,这冷寂的村落,升腾着人间的烟火气息,支撑起一个“家”的天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要责怪村里人目光短浅,只有添饱了肚子,腰杆子才挺得直,身板才端得正,站着说话才不至于低眉顺眼低三下四。
  乡下的灶,是柴灶,烧柴的锅灶。几块砖头瓦块混和着黄泥,似乎并不需要什么手艺,便大功告成。新砌的灶,氤氲着土的腥气,泥里混和的碎麦秸散发出草的味道。灶口大小,烟道的走向,经营得恰到好处,连灶口边侧空出来放火柴的洞眼,一扇打开的窗子一样,提醒着你的注意力。放置风箱的位置也事先留出来了,专等着一口锅,打下最后的江山。锅是铁锅,铸铁的锅,带着斑斑铁锈的灰黑,笨拙、憨厚,庄稼汉子般五大三粗,蹲坐在灶上,一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临危不惧。新买的锅还上不了台面,用老人的话讲,这锅还“生”着呢,是娶回的新媳妇,陌生、矜持、羞涩,怀着小小的对未来的憧憬,还拉不下脸面,融合到火熏烟燎的寻常日子里。锅买来的时,不能背,忌讳“背黑锅”,不吉利,不出彩。锅,先用稻草一遍一遍擦拭,然后用一个废弃的鞋底子蹭着一块猪皮,过一遍油,这锅经过最初的考验,便“熟”了,从此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相守相随,不离不弃。灶台上摆着琉璃盆,粗瓷的碗,铁铲子铁勺子,墙上高粱秆的筷子笼……家的气象一点一点凝聚。灶台前是碗架,靠近碗架的墙上贴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他们神态安祥,和蔼可亲,缺少了神的庄重与威严。他们是锅灶的守护神,锅里的汤汤菜菜,全在他们眼皮子底下,他们和锅灶一样,尝尽了人间百味。他们更像是已逝的两位老祖宗,监视着锅和灶,监视着儿孙们的饮食起居。
  盖了新房,砌了新灶,开始一段崭新的日子,这最初的日子,是寒凉的,冷锅冷灶,没动过烟火,这就需要亲戚四邻过来“温锅”。亲戚邻里,不空手来,多数挎着一只篮子,篮子里放点着红点子的白面的馍,馍用白羊肚毛巾盖着,盖也不严丝合缝地盖,故意露出一角,或者一斤红糖,一包廉价桃酥……端起酒杯,向主人道一声吉利贺喜的话,大家喜喜庆庆地热闹一番,温过的锅也热了,以后的日子热气腾腾,红红火火。一个灶屋,不只一口锅灶,大锅小锅,两三个,六印的锅,七印的锅,说起锅名堂满多。锅和锅,灶与灶之间,有大小之分,它们的质地却是一样的,经年累月,肤色黝黑凝重,披着一身的劳碌与艰辛。那锅,那灶,那锅与锅,那灶和灶,亲如兄弟,它们是一茬子庄稼里的患难之交。年深日久,灶屋里积满了灰尘,灶堂,锅底透露着油一般乌黑闪亮的焦黑。渐渐,渐渐,灶老了,锅也老了。灶老了,锅老了,人也被锅喂饱了,人也被锅喂老了。粗茶淡饭也好,残羹冷炙也罢,全逃不过锅灶的眼睛。再大的疙瘩也可以被锅熬化了,再坚硬的困难也可以被锅一遍一遍地温习中变的柔软。这锅,这灶,是微缩的一亩三分地,祖母守着它,耕耘了一辈子,母亲守着它,耕耘了一辈子,燃烧的柴草,熏花了她们的眼睛,呛坏了她们的喉咙。锅和灶守着祖母,守着母亲,漂洗着她们曾经的年轻与美丽。
  乡里人最坏的行径,一是盗墓掘坟,是坏了祖宗的名声,是道德上的伤害,一是砸锅卖铁,是实质性的硬伤。锅被人家砸了,这日子再也混不过去了。敢砸人家的锅,端了人家的饭碗,除了谋财害命,还有什么下不得手呢?!这也可能是一个乡村女人,面对婚姻,面对家庭,亮出的最后一道杀手锏。或者是一个家庭背负债务,背负重重艰难,咬咬牙,说出的一句誓死力争的慷慨激昂。当然,锅即使不用人砸,也有寿限,铲子勺子,全是冷兵器,一日三餐齐上阵,一口锅只守不攻,到底要输下阵来。锅破了,将就着用,这锅和这灶,亲如兄弟哪能说分手就分手呢?!它们耳鬓厮磨,患难与共,是脾性和气的一个团队。到底没有坏到关键处,将就着用吧。于是,锅里透着一星火亮,熬粥的时候,再多添半瓢水,便淅淅沥沥地漏水。一顿饭少舀半瓢水,便有一个吃不饱的鬼机灵嘟嘟囔囔。这口锅还是舍不得扔掉,等着补锅匠的一声吆喝,修修补补,期盼着这锅和灶白头到老。补锅匠锤锤钉钉,一口锅又熬过三秋两载。柴烟从锅和灶之间的缝隙里冒出来,或许是老鼠打了洞,灶台四围的边边角角也生出迷蒙的柴烟来,把灶生拆了重垒,那是迫不得以已才下手的结局。用咸菜缸里舀出浓浓的老汤和泥,把边边缝缝勾抹一遍,一日三餐又进入了正轨。
  锅与灶,品味着人间的烟火,尝遍了世态炎凉,它们的前生前世,一定不是普通的泥与铁。有了锅与灶,才有了依依的炊烟,这炊烟是磐石般坚定的锅和灶的温暖而完美的抒情,这炊烟是化不掉的情丝,它的根盘结在盖满灰尘的锅灶里。现在,村里这样的柴灶越来越少,普遍用起了液化气,省时省事,柴垛也省了。乡间的锅灶,乡间的炊烟成了一种遥望,一种过来人对往日的回味。自自然然,提起村庄古旧的锅灶,便想起哺育我长大成人的小村庄,想起曾经在灶台前满面柴烟色为我操劳的那个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