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水润甘州

2022-01-07抒情散文柯英
2008年12月31日,这将我一生中永远难以忘怀的一个日子。这一天,滨河生态新区隆重开工,中国黑河(张掖)湿地保护工程精彩开篇。作为一名建设者,我强烈地感受着这一伟大工程启动的非凡意义,憧憬着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那天阳光灿烂,是冬日里难得的……

  2008年12月31日,这将我一生中永远难以忘怀的一个日子。这一天,滨河生态新区隆重开工,中国黑河(张掖)湿地保护工程精彩开篇。作为一名建设者,我强烈地感受着这一伟大工程启动的非凡意义,憧憬着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
  那天阳光灿烂,是冬日里难得的一个明艳天气。黑河岸边积雪皑皑,阳光打在上面,远远望去,像洒了一地金粒,晃得人眼花缭乱。尽管目前的施工现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但我们的胸中已经铺展开一幅水乡泽国、诗意栖居的美好画卷,正应了陈克恭书记所讲的“水润甘州,金耀张掖” 的意境。
  我生长在黑河边,后因工作缘故,又无数次亲历过这长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对这条河流及河流边的城市和村庄几乎了如指掌、亲如血脉。“三千弱水”,早已经在佛经中远播海内外;千古黑河,哺育了河西走廊中部及额济纳旗两大绿洲,赋予我们生息所依的生命之源。在黑河中、下游奔走的时候,我深深感受着这一方水土给人们带来的福祉---周边是大片的戈壁、沙漠,而一条河流就造就了戈壁之上的生机与繁荣。水,对处于内陆干旱区的河西走廊实在太重要了。在农耕文明的时代,古人称“金张掖、银武威”,应当说与水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考证黑河的历史,我们发现,远古时候,整个黑河流域是一大片内陆湖泊,《山海经》中说这是西王母的领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有大山,名曰昆仑山……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有人戴胜,虎齿豹尾,名曰西王母。”从中可见,古时黑河流域称得得上是碧波滚滚、水草丰茂的水泽之乡了。春秋时期的《禹贡》、《周礼》等文献上曾将黑河至居延泽的大片湖泊列为著名湖泊,称为“西海”。黑河全长820多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千百年来,祁连山下一直是冰雪融水纵横,地下径流充沛,河流两侧形成无数季节性积水的河汊、河湾,每一方水域都托举起生命的风姿。黑河两岸碧草连天,野花遍野,田畴如画,牛羊成群,赋予这片沃土不竭的生机与活力。
  曾经的游牧文化的辉光远去了,只留下了让我们怅想的匈奴歌谣:“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延;亡我祁连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自汉代延续至今的农业文明,不得不让我们时常怀着感恩的心情面对黑河。张掖灌溉农业一直居全国先进水平,四千多年前的东灰山人最古老的农业,史学家称为“黄河流域主要农作物的根”,从西汉武帝移民到清末,张掖始终是西北重要的粮食产地。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代,甘州刺史李汉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栽种水稻,城北乌江乡很早就有了“鱼米之乡”的美称,味道纯正的乌江米曾一度成为贡米。明代诗人郭绅在诗中写到:“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在黑河两岸世代耕耘的甘州儿女,积淀了丰富的农耕文化。
  在黑河中下游,我曾见证过许多古城遗址—黑水国、肩水金关、、双城、黑城等,这些地方曾经都是繁荣一时的富庶之地,后来大都因水源衰竭、河流改道而废弃。甘州千年不衰,要归功于千古黑河水的滋润。古人曾誉为 “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文物荟萃、风光秀丽的景观,在今天大概属于“水文化”的范畴吧。
  人类的认识总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深化。过去,我们总是对芦苇池、臭水沟、烂泥塘、涝池等阴湿地嗤之以鼻,而当“湿地学”兴起,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中国黑河湿地保护工程”的发展战略后,我们重新认识黑河沿岸、甘州区四周的这些“烂泥塘”时,却惊奇地发现,原来,“烂泥塘”里却大有学问可作。这就是生态意义上的湿地啊!   湿地是人类最初熟悉并加以利用的生态系统,它哺育了地球上最原初的生灵,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步履,生态学家形象的称之为“地球之肾”、“生物超市”、“生命襁褓”。如果细细追究就会发现,我们的城市、村庄、房屋、道路、厂矿几乎都是在湿地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千百年来,甘州百姓始终在享用着湿地无形的生态价值。
  甘州城区地势低平,形如盆地,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比周边地区低200—800米,黑河的地下径流汇聚这里,形成了苇溪连片、山光倒映的水韵之城,如同民谚所说:“甘州不干水池塘”。据史料载,明清时期,城内水湖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城区东、南、西、北均有湖泊环绕,由南而北,从甘泉至又一园(今甘泉公园),城中之湖穿城而过,湖中皆芦苇,春天碧波荡漾,水鸟栖息;夏天绿苇茵茵,翠色浓郁;秋天荻花摇曳,鱼跃雁鸣,“苇溆秋风”、“甘泉观鱼”都是古时甘州八景的优美风光。湖泊沿岸垂柳依依,景色清幽,古人曾有诗赞:“水天相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城南甘泉,是城区水溪的主要源头,泉水从南城墙下流出,分为文流武流,甘泉遗迹曾有横额题写着:“文武一道”。这股清澈的泉水,使甘州城区水韵十足,素有“河西第一泉”之称。城北护城河上的四善桥,按财、官、丁、寿取义,是清朝时提督苏阿宁建造,旧时桥头牌楼曾有一联云:“桥头看月色如画,田畔听水流有声。”这更加印证了旧时张掖湿地的原生态面目。
  古人在湿地之上造就了曾经的辉煌,今天,我们追溯历史、仰望前贤时,蓦然感到,原来,祖先早已经熟知了这片土地的秉性,并巧妙地利用了湿地及水源,奠定了“金张掖”的文化底蕴。当我站在开工建设的滨河新区施工现场时,对古代先贤建功立业的感受尤为强烈。他们能够在一片水泊汪洋的湿地之上建起一座千古不衰的城池,科技发达、物质丰硕的今天,我们难道不能改变一片荒滩的面貌?把千疮百孔的湿地整理成风景如画的连片水域,赋予“烂泥塘”新的经济价值,让湿地水韵荡起金色涟漪,辉映出西部内陆城市的亮丽的风光,营造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空间,为城市保留了一片片具有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的福地。
[ 本帖最后由 柯英 于 2009-1-22 09:0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