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漫忆当年读书生涯

2022-01-07抒情散文杨纯柱
半夜三更起床便,满天星斗无毫云。 千思万绪穿心过,回睡翻转不能眠。 又起提笔开灯时,远闻车声鸡啼鸣。 这是我初中时代的某个假期在老家读到的一首诗,诗是当时作为回乡知识青年的长我八岁的大哥,用毛笔书写在一张旧报纸上的。诗的作者可能是我当年那既……
   
    
     半夜三更起床便,满天星斗无毫云。
    千思万绪穿心过,回睡翻转不能眠。
    又起提笔开灯时,远闻车声鸡啼鸣。

  这是我初中时代的某个假期在老家读到的一首诗,诗是当时作为回乡知识青年的长我八岁的大哥,用毛笔书写在一张旧报纸上的。诗的作者可能是我当年那既胸怀凌云壮志又倍感前途渺茫的大哥,也可能只是他从什么地方抄录的。对此我从来没有向他当面求证过,因为我觉得这个关系不大,重要的是就是这样一首仅有六句,现在看来并不能算佳作的小诗,当年我除了过目不忘、爱不释手外,还使我的身心受到一种隐隐约约冲击和感到不可名状的感动,甚至可以说是百感交集、浮想联翩。这也许同当年,我所处的那个环境——大理点苍山之麓的一个比较封闭的小山村的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有关。    我初中时期的学习成绩,可谓是一塌糊涂,可我却喜欢阅读,尤其是喜欢阅读小说。因为小说里有一种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别样的人生和生活,这种人生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和波澜壮阔的。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可供阅读的文艺作品极其稀少。记得我最早接触到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可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出版的解放战争题材的作品,书名叫《迎春花》。时间大约是在我读初中时节的第三个假期。当时,我偶然从我家阁楼上那个积满灰尘的装废旧书籍的破旧箩筐里,翻腾出此书的几迭发黄的散页,谁知一读竟为之深深着迷了。于是我当即将箩筐的东西全部倾倒在地上仔细搜寻,又找到厚一迭,薄几张的该书的若干迭散页,凑集起来大约有大半部。于是我就成天捧着这些散页,独自一个人躲藏在僻静的角落里津津有味地阅读。别看如今这本冯德英著的《迎春花》早已被奉为红色经典,然而,在当年那个尚没有完全走出“左倾”阴影的灰色的年代,此书不仅仍被当时的主流社会视为禁止阅读的所谓“黄色”书籍,而且从某种角度上讲,它也的确还曾给当时“少见多怪”的我那单纯幼稚的心灵,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可谓是“污染”。说实话,当时这本书,不只让不谙世事的我读得如痴似醉,神魂颠倒,而且也许是由于过度沉湎于书中的一些耐人寻味的情节不能自拔,以及太过于对书中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梦绕魂牵的缘故吧?在很长时间里,我除了往往会觉得自己离这个世界很远外,还常常感到萎靡不振,以至于精神恍恍忽忽的,什么都没有心肠干,甚至还几近陷入茶饭不思的地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初中毕业的我好不容易穿上了军装,不幸的是仅仅入伍一年之后,未满十八岁的我,却因病不得不提前告别那个曾经令自己无限向往的绿色军营。值得庆幸的是我生病在昆明四十三医院住院治疗期间,为了打发那段白色病房里的空寂无聊的时光,同时也为了寻求某种精神上的慰藉与寄托,我便用十分有限的一点点津贴,购买了几本很“耐读”的书籍来阅读,尽管当时对这些“耐读”的书籍的读,只是一知半解地读、似懂非懂地读,甚至是囫囵吞枣地读,但这几本书籍却伴随我度过了那些寂寞而怅惘的青春岁月。现在一晃差不多三十来年过去了,至今我却仍然清楚地记得这些书籍中除一本《唐诗三百首》和一本沈祖棻著的《宋词赏析》外,还包括半套范文澜所著的《中国通史》(前三卷)和半套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是前三卷)之类的书籍。当我痊愈出院,随后便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怀着几分黯淡的心情,从部队复员回家时,这些书籍也自然伴随着我回到了那个偏僻遥远得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小山村。后来,当我又从与战友的通信中偶然得知《红楼梦》重新出版发行的消息,便千方百计地请托尚在部队服役的战友,从昆明给我邮寄了一套四卷本的《红楼梦》。拥有了这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之后,白天,我赶着牛羊在山坡上放牧,当牛羊在沟头箐边乖乖吃草的时候,为了排遣心中的那种难以名状孤独与寂寞,我便一遍遍阅读和品味这些隐藏着另一个世界的书籍;晚上,为了消磨荒凉的山村那些漫漫长夜的单调而空漠的时光,在枕头边那盏用墨水瓶做成的如豆的昏暗煤油灯下,我惟一的消遣方式,仍然还是将这些书翻来覆去地反复展读。在那段孤寂无聊的日子里,书籍可以说为我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门,也只有阅读,才会让我觉得心灵充实,全身滋润和人生有意义;也只有阅读,才能让我一颗躁动的心,瞬间沉静下来,变得从容和淡定,并注入几许明媚的阳光。真的,只要一本书在手,我就会暂时忘却现实的社会和周围的一切。在那段单调寂寞的岁月里,对我来说,没有什么能比一个人手捧一本书静静地阅读,更使我感到幸福愉悦和心满意足的了。

    由于不论何时何地,我总是喜欢随身携带一本书,一有空闲就坐下来如饮甘露般地沉浸到文字构筑的美丽的世界里。家乡人便送我一个“书呆子”的外号。当时村里的一些老老少少,曾不止一次好奇地询问过我,读书又不能当饭吃,你这么苦读究竟有什么用?对此,我往往吱吱唔唔地回答不上来。是啊,虽然我当时对读书,有一种不可一日或缺的无限依赖的感觉,却纯粹只是缘于个人的兴趣使然,并不带有什么明确的功利目的,可以说完全只是为喜欢读而读。换句话说,当时阅读之于我,仅仅只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和享受,是为了体验一种恬淡惬意的超现实的生活而已。想不到这种为阅读而阅读的习惯,不但滋养了我的心,给了我生活的充实和快乐,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喜欢阅读这一我平生的最大爱好,竟然不经意地给我带来了格外丰厚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还不仅仅只是使我当年在山村那段灰色的岁月,因此变得春光明媚和有滋有味起来;更重要的是,还让我原本已经趋于绝望的心里,又突然长出了许多五彩缤纷的梦想翅膀。最后,更为幸运的是,我竟然凭依喜爱阅读这一良好的习惯,慷慨馈赠给我的文化素质优势和催生出的梦想翅膀,轻而易举地通过千军万马都拼命去挤的高考途径,奇迹般地跨入大学深造,从而飞出了那个“多么寂寞多么荒凉”的小山村。由此不难看出,如果我没有喜欢读书的习惯,那么我现在究竟靠什么来养家糊口则就很难说了。从这个角度上,是不是可以说是因为喜爱阅读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