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分享] “围绕散文写作问题采访会员朋友”活动(06期):采访仰望或者倾听

2022-01-07叙事散文黑龙江小龙女
被采访者:仰望或者倾听本期采访主持:黑龙江小龙女仰望或者倾听:本名刘学刚,男,一个文学爱好者。2003年习散文,有作品在《大众日报》、《湖北日报》、《江西日报》、《辽宁日报》、《天津日报》、《明报》(美)、《山东文学》、《特区文学》、《散文……
  被采访者:仰望或者倾听   本期采访主持:黑龙江小龙女   仰望或者倾听:本名刘学刚,男,一个文学爱好者。2003年习散文,有作品在《大众日报》、《湖北日报》、《江西日报》、《辽宁日报》、《天津日报》、《明报》(美)、《山东文学》、《特区文学》、《散文百家》、《青春阅读》、《青岛文学》、《当代散文》、《青年文学家》、《文学港》、《百花洲》、《青海湖》、《散文诗》、《芒种》、《雨花》、《岁月》、《辽河》、《美华文学》(美)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发表。现居鲁中某小城。   高迎春版主的提问:   1、读了你的《母亲病了》,感觉到了你的孝心和无奈,有人认为写亲情文章是婆婆妈妈,对此你怎样看?   答:《母亲病了》,是一种无奈,孝心于事无补。母亲的病,疼在一个人的心和文字上。   关于亲情散文。以前,我觉得,日常生活的幽微细节描摹成一个可以触摸的审美空间,就可以了。后来,感觉要写出生活深处的温热和疼。而今,我想停留在一个“情”字上。我希望它是内敛的,不动声色的。回归自我,回到生活的细部,在冷静和舒缓中,延伸着亲情表达的空间。   2、我曾剪报收藏过你的《永远的黄鹂》,感觉味道好极了,谈谈你的构思过程好吗?   答:谢谢迎春兄以这样的方式,喜欢着我的作品。   《永远的黄鹂》是我前期散文的代表作。它有它的硬伤:笔力一直跟着物象走,以致写得过满,少有弦外之音。一种密不透风的抒情,像一支射出的箭,它的力道是渐弱的。   矫情一点,《永远的黄鹂》的写作是有背景的,写于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我自己很喜欢这个结尾:“诗圣之所以为诗圣,是因为他比我们更清楚风雨之后阳光的重量,更会选择一棵平凡的翠柳,然后放声歌唱。”   我崇拜诗圣,他历经灾难的平静,让我动情。“鸟是树金黄的心跳,树是鸟翠绿的羽毛。”在行文中,我追步着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把诗圣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来写。“‘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其中的一个,便是诗圣自己了”,“ 那千年之前走在春光里的不是诗圣,而是一个普通老百姓”。   于是,从黄鹂到翠柳,从诗圣到绝响,我开始了古典的漫步。这种“漫步”,其实彰显着写作者的自我期待和价值取向。我写黄鹂,是提醒自己把握生活的美好,苦了泪了之后,要眯着眼睛,走在阳光里。   敬一兵斑竹的提问:   1、从你的许多散文,尤其是“路线图”系列散文中,我读出了你行文的那种平实与真切的气息,这应该是散文的重要组成元素了.现在我想问问你,有人说平实的描述基本上就类似于“口水话”或者唠叨,你对此有何看法?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   答:平实的描述,是一种内敛的诗意。唠唠叨叨或者婆婆妈妈,我觉得,是一些碎屑,它没有分量,是轻飘的。   平实的描述,要有真性情做底子的。一种很生活的语言,其实就是化百炼钢为绕指柔,渗透着自觉的生命意识和深切的现实关怀。它的字里行间,要透出一种气象,真诚、宽阔的气象。生活的语言,也不等同于文学的语言。文学的语言里面,有作家个人的发现、剪辑和创造。简洁干净而内蕴深厚,我喜欢这样的语言。   2、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在过去一直是被大家认同的.现在,有人说由于纪实文学甚至新闻报道的大量冲击,以真实性为重要特征的散文,已经很难再高于生活了,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我觉得,以真实性为重要特征的散文,是要高于生活的,起码呈现着作家个人的写作姿态,是作家通过一己之创作,构建出作品恢弘宽阔的精神理想。   生活的质量,决定着散文的品质。散文是离生活最近的文体。写作者应该努力保持着一种高度的自觉:真实地纪录生活,而不是生动地再现生活。散文具有开阔、明朗的独立形态,它的本色是生命的质朴和心灵的真诚。我想,这样的散文,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3、能否结合你的散文创作经验给我们谈谈你的散文观?   答:我的散文观:散文写作,是深入生活之后的个体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来自写作者对原生态生活的切肤感受与认知。以干净的语言和个体的感悟,赋予更多的时间意义和生存意义,说出平常物事的内质和规律。
  4、从文学或者美学的角度而言,你更希望你的散文是以怎样的姿势出现?为什么?   答:我前期的散文,文字力求唯美,空灵,高蹈,抒情,在散文的框架里,渗透着诗性的一些特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边缘性的写作。   现在,我希望我的文本是温暖的,清澈的,彰显着生活的擦痕。平静出散文,我需要这种内心的风度,和风度。   我一向讨厌在散文里粉饰自己编织崇高,如果这样,散文就成为小说的附属品了。古耜先生有一篇《散文到底能不能虚构》的评论。评论中写到:“如果散文一旦可以像小说那样随心所欲地编织故事,来去自由地塑造人物,那么,它便不仅解除了自身底线性的叙事规约,而且完全破坏了读者的心理期待和接受前提。”小说有情节,诗歌有意象,散文就要抒写真的性情。在这个相互复制和自我重复的时代,一个作家要努力使自己沉静,最大限度地保持着思考和内省,坚持着个人化的立场。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存在,我觉得,关键是坚持“真性情真体验真襟怀”的创作姿势。   雨夜昙花斑竹的提问:   1、读你的亲情散文,感觉描述很到位,请问如何处理抒情与节制的问题?   答:我是带着潮润、感伤和内心的温情,写作《路线图》的。这个系列散文的写作,让我生活在了亲人曾经的苦痛里。   我希望,我的文字是一种节制的陈述,内敛的表达。我努力操持着一种缓慢的语速,在悄无声息中,用自己的真,无限可能地抵达着文章的美。   缓慢、沉静、内敛,我努力把持着这样的叙述。缓慢叙来,不急不躁,张驰有度。这也是一种抒情。我一直觉得,不动声色的叙述最能打动人的心灵,这是一种远距离的传达。   2、请问你的语言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散文写作受谁影响最深?   答:我从中学时代的诗歌起步。渴望以一种独立、秘密、个体的写作行为,净化着散文文本;以自己的表情和姿势,呈现着高贵、尊严的散文文质。   我前期的语言历练,来自诗歌,现代的,古代的。我觉得,唐诗宋词包罗万象,永远是艺术的极品,李白杜甫苏轼,他们是诗人,他们的诗歌给我的散文写作以极大的启示。   近来的语言操练,我喜欢刘亮程的,他的语言有一种“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余光中先生曾经提出语言的“质料”一说,“质料”是指构成文章的个别字或者词的品质。我在用“许多年以前”、“多年之后”等这些过去完成时或者将来进行时,缓缓地打开着我的陈述;也用“觉得”、“我想”这些语词,把自己拉进文字的内里。我喜欢阅读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对语速的把控和语言的不蔓不枝,是我需要学习的。短篇小说的关键,就是一种叙事感觉,和语言流程。   3、每个作家都有他创作上的冲动,请问你的创作冲动源于什么?   答:2003年习散文,我写作,因为我需要文字的安慰。那是我一个人的城市,一个人住在租赁的民房里。写作没有什么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个人的。写作,至少能安慰自己。   今年以来,我想用我的文字纪录什么,譬如《路线图》,我力求用“路线”的形式,图解亲人的生命轨迹,表达和完成自己的一种乡村风景和内心情怀的书写。我想说,是母亲的离去,让我矫正了我的写作姿势。是的,唯有写作,让我更真实地纪录生活,留驻生活的瞬间,完成我和心灵的对话,和母亲的相见。   黑龙江小龙女的提问   答:1、 读过你的一些评论文章,觉得言之有物,评论妥贴到位,请说说您写评论的角度和艺术手法?   我是05年开始文学评论写作的,到06年觉得稍稍懂得了一点。写评论,是要求我必须的沉心阅读,然后给以自己的审视,关键是用自己的目光去打量,去照亮。至于艺术手法,我一向喜欢诗性的语言,在评论写作中,我也尽可能地追求着文字的唯美,和思想的深邃。   2、您的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文章中,表达张驰有度、如行云流水的自然与唯美,请问,如何把略有枯燥的史实,加工成有如此丰满的内涵呢?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答:写历史人物,主要是体现写作者的自我期待和价值取向。即使史实是枯燥的,可以通过自己的想像衍生出诗意。写历史人物,其实是把自己融在了里面。我觉得这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3、您的表达中,类似“粘花”的表达风格,使文章增色不少,婉约而抒情,就您的体会来谈谈这类风格的形成与运用?   答:觉得,它就是摄影中的空镜头吧。它有着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我的这种书写一般是近景或者特写,所以要温晴、细腻。它多是描写的,又是内里的抒情。写作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工匠,细细地打磨手里的器物,直到它闪现金属的光泽。在需要展开人物命运之时,我让人物消失,或者后退。是一种意境的渲染,氛围的烘托。   感谢仰望或者倾听接受我们的采访,祝福你取得更大的成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