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远逝的背影[原创]
2022-01-07抒情散文刘川北
渐渐远逝的背影刘川北
1、2008年,我36虚岁。乡村里旧风俗,论年龄都说虚岁,你跟村里人讲周岁,他们会看不上你,说你狗长畸角,闹洋式的,他们本能地把你划归到他们的圈子之外。想一想,这种计算年龄的方法,其实很在理。如果从一个婴儿落地的那一刻……
1、2008年,我36虚岁。乡村里旧风俗,论年龄都说虚岁,你跟村里人讲周岁,他们会看不上你,说你狗长畸角,闹洋式的,他们本能地把你划归到他们的圈子之外。想一想,这种计算年龄的方法,其实很在理。如果从一个婴儿落地的那一刻……
渐渐远逝的背影
刘川北
1、
2008年,我36虚岁。乡村里旧风俗,论年龄都说虚岁,你跟村里人讲周岁,他们会看不上你,说你狗长畸角,闹洋式的,他们本能地把你划归到他们的圈子之外。想一想,这种计算年龄的方法,其实很在理。如果从一个婴儿落地的那一刻开始算起,满一年是一岁,那么,这个孩子在母亲子宫里被羊水浸泡,被母亲贴心贴肝温暖依存着,将近一年的漫长时光呢?是不是就被人见异思迁,被人以种种理由为名,遗忘了?关于母亲们十月怀胎的记忆被乡村人以虚岁的纪年方式写进了记忆里,孩子用嘹亮的哭啕,对这个纷繁而日常的世界宣告他的到来的时候,他已经活过了一岁。我来之前,这个世界早已存在,我去之后,这个世界还会遵守自己的规律按部就班地行进,感谢母亲,是她让我和这个陌生世界有了关联,仅管,这个世界远没有想像中那么完美与纯粹。母亲的生我的时候,是不是下着雪?是不是有一只鸟,麻雀,或者花喜鹊,飞落到院里的弯脖子老枣树上?或者,有一股子春天的气息流转,在这个冷寂的冬天,让人有了幸福而温暖的冲动与想往?这些都是多年以后,我一个人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事实是,母亲身体瘦弱,她生下我,严重的体力透支,加上营养不良,她昏厥在地,被人抬到土炕上,好长时间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她下不来奶(估计也没奶可下),只好去央求大纺的母亲喂我几口奶。更多的是,她喂给我面糊糊,就是面糊糊,在那个时候的乡村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我奶奶指着落草的我,心里面说,就这么个物件?啊?还以为是只剥了皮的耗子呢。这话,奶奶心里面说过之后,她还是有些憋不住,对老街坊也说了这样的话。我奶奶会过日子,把父亲同事送来的唯一一份给母亲过坐满月的红糖,藏了起来(事后,把糖换成钱,变成了酱油和大粒盐)。这也怪不得奶奶,虽然母亲一提起这件事来,就暗自垂泪,怪就怪那时的穷,一个穷字逼迫的人恨不得连牙带舌头嚼巴嚼巴当饭吃了。她一直担心我的身体,好像我的身体一直瘦瘦弱弱的,和那二斤红糖有直接的关系。我清楚的记得,那一年夏天,我出麻疹,我浑身上下被火烧灼般的痛苦,神思恍惚,倦怠。她一个人守护着我,喂水,用湿毛巾擦拭。我活到36虚岁,闹过大大小小的病,吃过大大小小的苦,总归是平安地活下来了。36岁,人到中年,是不算多也不算少的数字,如果活到七十古来稀,我已经平安地走过一半的路程。这个数字概念会不会让她放下一块心里面的石头?冥冥中,我知道她不会,她还会担心,如果她还活着,她会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为儿女们每时每刻地担心,因为担心而默默地为儿女们祝福与祈祷。 这一年,让我隐隐约约的有些不安,心里总是有事,这些事情又不是什么具体可行的事,它装在我心里,莫可名状。后来,我意识到,这一年,我36虚岁,我母亲死的时候,正是36虚岁。即使我真的将这一细节忘掉了,它也会在我心里隐隐地痒,隐隐地痛。我对母亲的记忆模糊,我甚至想像不出来她的模样。我的姨姐,我的姥姥,我的表姨们,都梦见过我的母亲,唯独我,一次都没有。即使我真的梦见了她,也不会是她清秀而逼真的面容,我想,梦中的她更多的会是她的背影。36岁,这是她年龄的最高的颠峰,我站在母亲曾经伫立过的这个年龄,我努力地回首,在回首这个暗含某种隐喻的姿态中,更接近地更完整地透视她渐渐远逝的背影。 2、 她做事风风火火,她过日子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事实是,分家时,分到手的是三只碗,两只陶盆,一口锅,两升米面……没有房子住,就临时在院落里搭了一个草棚子。吃饭时没有筷子,就用高粱梃秆,一撅两半,合成一双筷子。她下地的时候,她就把我放到田塍上,透过庄稼棵子,我读到了她挥汗如雨的背影。母亲心气高,敢想敢做,她借别人的面,炸成油饼,挎个竹篮子,到汽车的站点上去卖。她还清别人的面,还有节余。她出去的时候,她把我锁到屋子里,任凭我死去活来地哭个不停,她的背影总是决绝的,大有英雄的英勇无畏的凛然与永往直前的气概。她种了一院子的望日莲,夏日里,望日莲盆口大的叶子,在阳光下尽情地俯仰生姿,我忘记了望日莲是不是有馥郁的花香,但是我记得它们修长丰盈的体态,它们在岁月的来风中,长袖飘舞。秋天,母亲把一棵一棵的望日莲砍倒,把葵花盘扭下来,晒干,磕下葵花籽打包收藏。这些葵花籽,她舍不得榨油,更舍不得当零食消耗掉,等到冬闲的时候,她把葵花籽,用盐水加大料姜片泡了,泡出异香异香的味道后,放到炕席上就着土炕的热气,晾干。最后一道工序是下锅炒,把葵花籽放到炒热的细沙里翻炒出氤氲的香味。她把这些葵花籽通过辛劳兑换成钱币,她不带秤,乡下有种嵌着金星的杆秤,拿起来,很不方便,她用一个纸糊的杯一杯一杯地置,大致的数量就有了。冬天,寒风劲吹,她一个人踏着雪,雪在她的脚下哧哧啦啦地响,我爬在她的背上,我闻到了葵花籽的脆声声的味道,还闻到了她身上的体香。她的头上落满了雪粒子,雪粒儿是从树上落下来的,风一吹,一棵一棵的树,舞出自己的雪世界。我用我的鼻息,用嘴里哈出来的热气,吹掉她头发上的雪粒,她的头发乌黑的缎子一样,浓密茂盛。我躲藏在她的背影里,我的脚冻了,脸也冻了,我却意外地感受到了,来自的天国一般的暖意。有时我单纯地想,就这么一辈子,躲藏在她的背影里,和她靠得最近,靠得最暖。等到她老的时候,等她走不动的时候,我也可以把她像婴孩一样,放到我的背上,把那些暖回报给她。 柴米油盐,没有一件事让她省心。省吃俭用,要了一块宅基地,在村边上盖了四间新房。盖房用的檀条只有大腿粗,椽子也细细的,像是一根一根的柴棍。房子外面包裹了一层砖,里面是土坯墙。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憩息的家,不管外面的风雨多大,单单是用脑子想一想,都是那么的温馨而甜蜜。应该是六月,麦收的战斗刚刚过去,麦收的收尾工作还没有结束。她去垛麦秸,用桑杈,把麦秸挑起来,扬到麦秸垛上去。就在她把桑杈举起来的时候,她的手像是中了魔症一样,一下子凝固似地僵在那儿,桑杈上面的麦草,像一朵桔黄的云彩一样,淌下来,七零八散地落了一地。谁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能够预知不远的前面将要发生什么。随后的一刹那,她瘫软下来,比那些麦草跌得惨重而麻木。人们都以为我母亲太累了,做活狠着命地干,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终于累垮了。包括我父亲在内,他们都单纯地认为,她只要好好地歇一歇,一觉醒来,跟丢失了一个梦一样,毫发未伤,平平淡淡的日子会按照它的惯性,生生灭灭。事实并未想像中那样顺理成章,简单明了,它整齐光洁的表面蒙蔽着不能分辨的叉径。 生产队里的马车刚刚给大田里运输过粪肥,一挂大车,粪肥的腥臭,多多少少地让人不太情愿靠近它。她躺在铺了麦草的大车上,赶往公社的卫生所。这是我母亲命运的转折点,拿到现在来看,又仿佛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暗示。我们站在乡道上,目送响着铃铛的大马车。傍晚的风,把一天的燠热驱散,表情严肃谨慎,那挂马车,被我们的目光,推向更远的地方,化成一个点,然后,消失不见。这之后,我母亲先后去县医院,去了地区的省医院,去了北京的军区医院……而最终也没能够查出病因。我姥爷姨夫二舅说起我母亲的事,总会有一件事被提到显著的地位,这件事被强调,浓缩在人们对无常人生的一声叹息里。我三姨夫陪同母亲去北京的军区医院,夜色已经降落下来,只好去了急诊科室。陪同他们的是同一病室里的一个年轻的女子,赤着洁白的身体,被医生强制着洗涮她的肠胃。这个轻生的女子,一时钻了牛角尖,喝了半大瓶农药,医生家人整整来来去去忙了一宿。连同我母亲,和陪同母亲看病的人,被搅扰的一夜没有闭眼。第二天,他们坐车到了一个叫做固城的邻县的小站,我姨夫的二弟,赶着生产队的马车去接母亲,夜里下起了雨,马车靠着路牙子走,一辆大货,偏偏撞过来。那匹生产队的枣红马,挣扎了整整一天,悄然死去。 她辗转各大医院的那几年,父亲也一样陪着她去看病,我们寄宿奶奶那儿。我们的家我们的新房子变得一片荒凉。台阶墙沿漫上了狗尿苔,仅剩的两只鸡,不进鸡窝,它栖在树杈子上过夜……篱笆上的扁豆角,花开了一篱笆,紫色,白色,粉色,纷繁而绚烂,花开了不少,结出的扁豆角却很少,即使结出了果子,不是被虫子咬烂了,就是早早地从藤蔓上脱落下来。木栅门上生了黑木耳,放在以往,我们会把黑木耳采下来,晒干,留着冬天的时候吃。黑木耳静静等待着,再没有人做这样的事,好动的孩子也没有了采摘的欲望。 3、 她回来的时候,我们几乎认不出她。以前的清瘦,秀气,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虚弱的胖,长长的两根辫子,也没有了,齐耳的短发,倒显得格外的素净。这之后,生活恢复了以往的状态,我们也结束了四处打游击的流浪生活,四间房子又可以被我们称做为“家”。只是她再也不能不要命的下地干活,再也不能疯了似的,推着一辆车子打曲菜,或者跑出去一天,拾整整一天的柴火……她不得不接受现在这种状态,时间似乎是静止不前,一切都凝固了似的,凝固成了一幅简单写实的画卷。她时常的头疼,脑子里像是呼呼地跑火车,骨头有时也一阵一阵地发寒……这些病痛并没有被有效地清除,它们像潜伏隐密的虫子,它们除了休眠,便是激情的狂欢。她失眠得厉害,家里长年准备的药便是“安定”,那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药,只是觉得它们素白的身子,像一枚洁净别致的钮扣,还拥有一个安祥冷静的名字。“安定”,像是一句口号,像来自上级首长的命令。更多的时候,她的身体有了抗药性,她的夜晚,像白日一样忙碌不安。她还不断地吃一些中药,中药通常放到一个药罐子里,药罐子用三块砖架着,下面用柴火不紧不慢地熬着,失去釉彩的药罐,狼狈而又疲倦地忍受着火的洗礼。 父亲的一个朋友从北京给她捎来了一种药酒,她一天喝一小盅,用酒盖量好,再倒到酒盅里。我看她喝酒的样子,倒是比喝药时享受,至少不是那么痛苦。我很想尝一尝,但是,母亲的酒不是很多。我用食指在酒里沾了沾,放到嘴里吸吮了半天。有时,实在是没有办法,她听说别人用神看病挺管用,就动了心。在村里人的意识里,病应该至少分为两种,一种病,是真正的病,是需要去看医生,喝药片打针,隔一两日就好了,另一种病,是异物打给人的灾,吃多少药都不顶用,这就需要让看香的,动用“神”来瞧一瞧。抹了白灰的墙上,柜子里,都贴了粉黄的纸条,纸条上写着缠缠连连的“符”,字用朱砂写就,惨淡的字迹像是沉淀的血块,老旧的酱红色。有一阵子,人们迷信毛泽东,说毛泽东死了就成了神了,说毛主席更愿意给穷人看病。他们用筛面的细箩和白面做为道具,插入面粉里的筷子被外在的神秘力量在筛过的白面上划出前因后果,以助世人指点迷津,惩恶扬善。我母亲也诚心诚意地让人家算过。结果是,我家的院落,大门口向西不好,冲了哪方神煞。大门口就改到了南面,南面不妥,就改到东面,我家的院门,几乎占遍了所有的位置。或者是,触犯什么规则,半夜里大人们就开始忙着烧纸,嘴里还念念有词。 她常常地靠在被垛上。那扇窗户,底下封死的固定的部分是三块玻璃,上面是正方格和长方格的纸糊的窗扇。所谓打开窗户,就是打开上面的纸糊的窗扇,房檩上用绳子竖下一个木钩子,木钩子勾住窗棂,窗户就被打开了。这样的格局,家乡的老屋子里还有所保留。我们一走进院落,第一眼就会看见母亲,或者说,我们习惯了踏到院落的那一刻,就准备好了,把我们的目光,指向了靠近被垛的那扇窗子。母亲看见我们背着书包回来,她的脸上总会露出笑意。她的笑容隔着一扇玻璃,变得充实,恒久,而有力。特别是冬天里,母亲靠在被垛的时间就更长了。她喜欢吃柿子,特别是那种软得流出汤水的柿子。把柿子放到碗里,扯破桔红的外皮,用银色的勺子,一勺,一勺地舀出来,送到嘴里,先是入心入肺的冰凉,然后湿滑而润泽的甜蜜。就像今天的孩子喜欢食用的果冻,但是,它比果冻要原汁原味天然无污染不含添加剂防腐剂。柿果有肉色的果核部分,我们叫它“舌头”,这种舌头更劲道滑爽,食之,其乐无穷。母亲把柿子皮晾到炕台上,等柿子皮干松一些,再放到嘴里咬,别具风味。冬天生了炉火,我母亲把煮熟的地瓜,放到封好的炉火旁边,细火微微地烤上一整个晚上。早晨起来,窝在被窝,美美地享用一番,又焦又香,蓦地让人生发感叹,人活着一定要好好多吃几顿烤地瓜!母亲离开我们之后日子里,我还在朦胧的清晨,喊她,妈,烤红薯熟了吧?!等我睁开迷蒙的双眼,才发觉,妈妈不在,炉火还死气沉沉的燃着,诱人的烤红薯,一个也没有。 以往,她拼了命地做活,现在,她停了下来,好像疾病的到来,就是让人缓过劲来,好好地歇一歇。娟子,巧玲,老翠,大嘴……她们全跑到我家。她们打扑克牌,打四家的升级。我对扑克的接触,也是从这里开始。后来,有朋友请我玩扑克,也是打升级,问我,会不会。我张嘴就来,当然,从小就会。真正的游戏是考验人的智力水平的,不记牌,对家挤眉弄眼,暗示什么,我一头雾水,搞不清如何配合。玩到最后,有时候都不知道怎么个原因就给弄输了。我母亲她们就是这样,她们根本不是正正经经的当智力游戏,打扑克只是她们的聚会的托辞。有人在拿牌的时候做了手脚,把好牌压在屁股底下,不出两局,总会露馅,当局者总是故意带着炫人的微笑,不经意间就走露了风声,牌打不成了,又追又闹。这些时光,很快活,更多时候,我也参与到她们的快活之中。我想,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这样一日,一日地,快活地推动岁月轮转前行。母亲走之后,我家一下子冷清下来,就连借东西家什的,也好像是故意躲藏着我们。 她走的那天,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冬天的早晨,吃几口饭,急匆匆地往学校里赶。上午第二三节课的光景,叫范庆的老人,推开了教室的木门,我正在读一篇课文,沉浸在另外一个世界。我想不到老人的到来和我有什么关系,不是亲戚,也不是本家人,我隐隐约约感觉他的到来,有点不合适宜……机械地收拾好书包,跟在范庆后面,去我妹妹那个班级,叫上她,同样收拾好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极其不适应,放学的时间还没到,校园里一片欢腾,一片清澈的读书声的时候,我在逃往回家的路上。左眉梢有一块大大的黑痣的范庆,从容不迫地走在前面,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小跑几步,才能赶上他的速度,我一跑,书包里的铅笔,转笔刀,尺子……就哗哗地猛响一阵。院子里很静,有三五个人在进进出出的忙碌,我的目光仍旧去打量那扇玻璃窗子,蓝底碎花的窗帘,把屋子里的一切都掩盖起来。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上,我知道家里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至到这时,我仍没有将她的死,和这样一个清晰明亮的冬日里的上午联系起来。我父亲喑哑低沉的嗓音告诉我们真相,他的话没有说完,就艰涩地哭起来。我还不明白死究竟能够印证什么,死和睡眠,究竟有多大的区别……我看到别人都抑郁着表情,我看到和我家关系不错的本家,都哭红了眼睛,那一刻,我一生的眼泪,倾倒如海。 4、 心理学上讲四种气质类型,我似乎从中为自己找到了答案。其中对抑郁质气质类型地表述是:“情绪体验深刻,不易外露。对事物有较高的敏感性。行动缓慢、多愁善感,也易于消沉,信心不足,缺乏果断性。交往面较窄,常常有孤独感。”如果从成功学的角度,四种气质类型本来没有好坏之分,如卡夫卡,毕加索,也许抑郁的品质,反而促进了艺术的发酵与提纯,但在活生生的人际交往中,明显地处于劣势,这样的人生,满是清冷与孤寂。怯弱、怀疑、孤僻、优柔寡断。气质类型的从属和人体内四种液体相关,粘液、黄胆汁、墨胆汁和血液。在我们来这世界之前,身体的基因已经提示了,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行为方式。基因是上帝的密电码,一个人无法破译,无法左右,更无法改变。 我们的整个家族,似乎都被某种神秘的基因所笼盖。他们把这说成是“门风”。我们刘家活得比较窝囊,从我爷爷到我父亲,从来都是如此。我母亲企图改变我懦弱不合群的个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孩子也是分帮结派,我母亲努力地巴结那些小头领们。而实际上,即使我跟着他们出去了,也走不到一块,他们玩的时候,总是把我遗忘,我也始终不能学会他们的处事规则,进入不了他们圈子。他们爬墙上树,偷鸟蛋,捅马蜂窝,光屁股在河里洗澡,从十米高的桥墩上跳下去……这些都是我所不能的。有一次,几乎所有的人都配备一支手电筒,手电筒两头用线绳绑好,斜挎在肩膊上,感觉钢枪在握,英姿飒爽。一群人去邻近的村子看露天电影,到最后,我一个人走夜路,逃回家。见了亲戚,我一个都不叫,连我姥姥姥爷,从来都不叫,他们把我当成了哑巴。有整整三四年的时间,我都提心吊胆地去上学,因为老是有几个玩劣的低龄少年,不是冲我扔石子,就是放出一条狗来吓我。我在人群里显得很怪异,很各色,浅意识中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怂恿着反抗着所有的一切。长大了,才多少好一些。直到现在,我也不大习惯和陌生人相处,不善于交际来往,活得有些孤苦伶仃。她一直想拌过我身上这种“歪劲儿”,现在我不记得当时犯了什么错误,出于什么原因,我一气跑出去,躲在草垛里,半大夜的不进家。或者,她把木头门反插上,把我扔在外面,不管不顾。我饿着肚子,黑暗和恐惧在幼小心灵里被无限地放大。我不说认输的话,更不会讨好于人,最后,是我妹妹偷偷送来一块饼,或者偷偷地放我进屋。后来我才知道,这都是她安排好的计谋。 人的个性是先天的,后天如果没有过大的刺激,很难发生大起大落的突变。即使能够改变,也不过是在背景色上填加几笔无足轻重涂抹描画。或者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有些向左向右的倾斜。她的这种以毒攻毒的改造,连同她在神龛前小心翼翼的祷告,都以无可奈何而告终。她得病之后,洗不了衣服,我就帮她洗,连她带着血迹带着粪便的内裤,我都能认真地帮助她清洗。第一次洗衣服还闹了场笑话,我用去整整一袋洗衣粉,洗了两件夏天的薄衣短裤。然后我学会了熬粥,兑猪食,和面……七零八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是万不得以而为之。这也是那些整天在村前村后,疯跑乱颠的野孩子做不到的。她在邻居面前说我的好,似乎在某一段时期,整个村子都知道了,刘家的儿子孝顺,孩子不大,知道惜疼人。这也正如现在的教育家们的优点教育,找准某个人的闪光点,以此做为切入点,逐步改善——改造——教育。当然我的母亲不会上升到高深的理论层面,但,她骨子里千真万确地希望我好。我上学用的书包,是她手缝的,她的眼神不大好使,她还是坚持自己做。我得到的奖状,她自己亲自用铁勺子打好浆糊,把奖状端端正正地贴到墙上显眼的位置。她把她喜欢的那些画有戏文的年画都贴到了边角上,奖状大大列列地占据墙的中央,冷峻而突兀。 她的离开,让一个内向的男孩子,自卑到了尘埃里。脆弱而敏感的内心过早地读懂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穿着母亲的旧衣服,草绿的褂子,条绒的裤子,孤单地游走在人群的边缘。有好长一段时间,在上课的铃声中,他疾走在厕所与教室之间的铺了煤渣的小道上,他开始懂得了害羞,强烈的自尊促使他,不敢光明正大的上厕所。原因,只是因为他穿着母亲生前的旧裤子,是边侧开气,那是女人的裤子样式,它包裹在男孩子的身上,让他提心吊胆,他害怕某一个同学不经意间发现这个秘密,在这个同学的张扬下,成为人们的笑料,成为人们的谈资。那个身材瘦弱的男孩,每次在坟前烧纸的时候,都会把自己写的信小小翼翼地在坟头前点燃。每一次考试前,他心里都要默念几句话。他相信,他只要努力了,慈母在天堂里会护佑着他。直到,有一天,他能够跳出农门,他心里一直都在感恩着母亲在看不见的地方,保佑他一路平安无阻。那个懵懂的男孩已经长大,隔着岁月的迷雾,我依稀看见,另一个我,那个脆弱纤瘦的男孩子,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一点一点地向我靠拢。 我曾读到这样的画面:一位老人,满头的华发,她在给另一位老人洗脚。坐在马扎上的老人,头发稀疏,皙白的皮肤上布满了酱色的老年斑……洗脚的是女儿,坐在马扎上,安静的透视着从窗口沉淀下的尘埃的是母亲。我心中蓦地,涌出酸酸的东西,我的鼻子,我的嗓子眼呈酸性状态。有母亲陪着你渐渐的老去,是一种感动与幸福,即使老了,老的没有了样子,依然可以孩子似的,在母亲面前撒娇,在母亲面前依旧可以大大方方扮演孩子的角色……母亲在,心就会安份,坦然,母亲是你一生中最牢固最柔软的依靠。
我的女儿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她稚嫩的嗓声,宛若天籁。她一遍一遍地反复,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平时,我担心女儿乱跑,我对她说,不能乱跑,要听话,要不,你会把爸爸妈妈弄丢了,爸爸妈妈丢了,你就再也见不着爸爸妈妈了……她把我的教育成果,巧妙地展示一番。她搂着我的脖子,问我,我有妈妈,你没有妈妈!你把妈妈弄丢了吧?!女儿晃着我的头,幸福地笑了,我眼里含着迷茫的眼泪,小心地忍着,不让它掉下来。有时候,我真的怀疑,是不是,不听妈妈的话,是不是不给妈妈挣气,她才这样决绝地背转身,留下一片家园的狼藉……让我用去整整的一生的时间,忙碌着打扫情感的失乐园。
逝去的,永远都无法弥补。 母亲走了已经有二十多年,我站在母亲岁月的最高峰,努力地回首,再回首……只是,我连她远去的淡淡洇散开的背影,也只能是寻而不见……
刘川北
1、
2008年,我36虚岁。乡村里旧风俗,论年龄都说虚岁,你跟村里人讲周岁,他们会看不上你,说你狗长畸角,闹洋式的,他们本能地把你划归到他们的圈子之外。想一想,这种计算年龄的方法,其实很在理。如果从一个婴儿落地的那一刻开始算起,满一年是一岁,那么,这个孩子在母亲子宫里被羊水浸泡,被母亲贴心贴肝温暖依存着,将近一年的漫长时光呢?是不是就被人见异思迁,被人以种种理由为名,遗忘了?关于母亲们十月怀胎的记忆被乡村人以虚岁的纪年方式写进了记忆里,孩子用嘹亮的哭啕,对这个纷繁而日常的世界宣告他的到来的时候,他已经活过了一岁。我来之前,这个世界早已存在,我去之后,这个世界还会遵守自己的规律按部就班地行进,感谢母亲,是她让我和这个陌生世界有了关联,仅管,这个世界远没有想像中那么完美与纯粹。母亲的生我的时候,是不是下着雪?是不是有一只鸟,麻雀,或者花喜鹊,飞落到院里的弯脖子老枣树上?或者,有一股子春天的气息流转,在这个冷寂的冬天,让人有了幸福而温暖的冲动与想往?这些都是多年以后,我一个人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事实是,母亲身体瘦弱,她生下我,严重的体力透支,加上营养不良,她昏厥在地,被人抬到土炕上,好长时间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她下不来奶(估计也没奶可下),只好去央求大纺的母亲喂我几口奶。更多的是,她喂给我面糊糊,就是面糊糊,在那个时候的乡村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我奶奶指着落草的我,心里面说,就这么个物件?啊?还以为是只剥了皮的耗子呢。这话,奶奶心里面说过之后,她还是有些憋不住,对老街坊也说了这样的话。我奶奶会过日子,把父亲同事送来的唯一一份给母亲过坐满月的红糖,藏了起来(事后,把糖换成钱,变成了酱油和大粒盐)。这也怪不得奶奶,虽然母亲一提起这件事来,就暗自垂泪,怪就怪那时的穷,一个穷字逼迫的人恨不得连牙带舌头嚼巴嚼巴当饭吃了。她一直担心我的身体,好像我的身体一直瘦瘦弱弱的,和那二斤红糖有直接的关系。我清楚的记得,那一年夏天,我出麻疹,我浑身上下被火烧灼般的痛苦,神思恍惚,倦怠。她一个人守护着我,喂水,用湿毛巾擦拭。我活到36虚岁,闹过大大小小的病,吃过大大小小的苦,总归是平安地活下来了。36岁,人到中年,是不算多也不算少的数字,如果活到七十古来稀,我已经平安地走过一半的路程。这个数字概念会不会让她放下一块心里面的石头?冥冥中,我知道她不会,她还会担心,如果她还活着,她会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为儿女们每时每刻地担心,因为担心而默默地为儿女们祝福与祈祷。 这一年,让我隐隐约约的有些不安,心里总是有事,这些事情又不是什么具体可行的事,它装在我心里,莫可名状。后来,我意识到,这一年,我36虚岁,我母亲死的时候,正是36虚岁。即使我真的将这一细节忘掉了,它也会在我心里隐隐地痒,隐隐地痛。我对母亲的记忆模糊,我甚至想像不出来她的模样。我的姨姐,我的姥姥,我的表姨们,都梦见过我的母亲,唯独我,一次都没有。即使我真的梦见了她,也不会是她清秀而逼真的面容,我想,梦中的她更多的会是她的背影。36岁,这是她年龄的最高的颠峰,我站在母亲曾经伫立过的这个年龄,我努力地回首,在回首这个暗含某种隐喻的姿态中,更接近地更完整地透视她渐渐远逝的背影。 2、 她做事风风火火,她过日子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事实是,分家时,分到手的是三只碗,两只陶盆,一口锅,两升米面……没有房子住,就临时在院落里搭了一个草棚子。吃饭时没有筷子,就用高粱梃秆,一撅两半,合成一双筷子。她下地的时候,她就把我放到田塍上,透过庄稼棵子,我读到了她挥汗如雨的背影。母亲心气高,敢想敢做,她借别人的面,炸成油饼,挎个竹篮子,到汽车的站点上去卖。她还清别人的面,还有节余。她出去的时候,她把我锁到屋子里,任凭我死去活来地哭个不停,她的背影总是决绝的,大有英雄的英勇无畏的凛然与永往直前的气概。她种了一院子的望日莲,夏日里,望日莲盆口大的叶子,在阳光下尽情地俯仰生姿,我忘记了望日莲是不是有馥郁的花香,但是我记得它们修长丰盈的体态,它们在岁月的来风中,长袖飘舞。秋天,母亲把一棵一棵的望日莲砍倒,把葵花盘扭下来,晒干,磕下葵花籽打包收藏。这些葵花籽,她舍不得榨油,更舍不得当零食消耗掉,等到冬闲的时候,她把葵花籽,用盐水加大料姜片泡了,泡出异香异香的味道后,放到炕席上就着土炕的热气,晾干。最后一道工序是下锅炒,把葵花籽放到炒热的细沙里翻炒出氤氲的香味。她把这些葵花籽通过辛劳兑换成钱币,她不带秤,乡下有种嵌着金星的杆秤,拿起来,很不方便,她用一个纸糊的杯一杯一杯地置,大致的数量就有了。冬天,寒风劲吹,她一个人踏着雪,雪在她的脚下哧哧啦啦地响,我爬在她的背上,我闻到了葵花籽的脆声声的味道,还闻到了她身上的体香。她的头上落满了雪粒子,雪粒儿是从树上落下来的,风一吹,一棵一棵的树,舞出自己的雪世界。我用我的鼻息,用嘴里哈出来的热气,吹掉她头发上的雪粒,她的头发乌黑的缎子一样,浓密茂盛。我躲藏在她的背影里,我的脚冻了,脸也冻了,我却意外地感受到了,来自的天国一般的暖意。有时我单纯地想,就这么一辈子,躲藏在她的背影里,和她靠得最近,靠得最暖。等到她老的时候,等她走不动的时候,我也可以把她像婴孩一样,放到我的背上,把那些暖回报给她。 柴米油盐,没有一件事让她省心。省吃俭用,要了一块宅基地,在村边上盖了四间新房。盖房用的檀条只有大腿粗,椽子也细细的,像是一根一根的柴棍。房子外面包裹了一层砖,里面是土坯墙。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憩息的家,不管外面的风雨多大,单单是用脑子想一想,都是那么的温馨而甜蜜。应该是六月,麦收的战斗刚刚过去,麦收的收尾工作还没有结束。她去垛麦秸,用桑杈,把麦秸挑起来,扬到麦秸垛上去。就在她把桑杈举起来的时候,她的手像是中了魔症一样,一下子凝固似地僵在那儿,桑杈上面的麦草,像一朵桔黄的云彩一样,淌下来,七零八散地落了一地。谁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能够预知不远的前面将要发生什么。随后的一刹那,她瘫软下来,比那些麦草跌得惨重而麻木。人们都以为我母亲太累了,做活狠着命地干,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终于累垮了。包括我父亲在内,他们都单纯地认为,她只要好好地歇一歇,一觉醒来,跟丢失了一个梦一样,毫发未伤,平平淡淡的日子会按照它的惯性,生生灭灭。事实并未想像中那样顺理成章,简单明了,它整齐光洁的表面蒙蔽着不能分辨的叉径。 生产队里的马车刚刚给大田里运输过粪肥,一挂大车,粪肥的腥臭,多多少少地让人不太情愿靠近它。她躺在铺了麦草的大车上,赶往公社的卫生所。这是我母亲命运的转折点,拿到现在来看,又仿佛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暗示。我们站在乡道上,目送响着铃铛的大马车。傍晚的风,把一天的燠热驱散,表情严肃谨慎,那挂马车,被我们的目光,推向更远的地方,化成一个点,然后,消失不见。这之后,我母亲先后去县医院,去了地区的省医院,去了北京的军区医院……而最终也没能够查出病因。我姥爷姨夫二舅说起我母亲的事,总会有一件事被提到显著的地位,这件事被强调,浓缩在人们对无常人生的一声叹息里。我三姨夫陪同母亲去北京的军区医院,夜色已经降落下来,只好去了急诊科室。陪同他们的是同一病室里的一个年轻的女子,赤着洁白的身体,被医生强制着洗涮她的肠胃。这个轻生的女子,一时钻了牛角尖,喝了半大瓶农药,医生家人整整来来去去忙了一宿。连同我母亲,和陪同母亲看病的人,被搅扰的一夜没有闭眼。第二天,他们坐车到了一个叫做固城的邻县的小站,我姨夫的二弟,赶着生产队的马车去接母亲,夜里下起了雨,马车靠着路牙子走,一辆大货,偏偏撞过来。那匹生产队的枣红马,挣扎了整整一天,悄然死去。 她辗转各大医院的那几年,父亲也一样陪着她去看病,我们寄宿奶奶那儿。我们的家我们的新房子变得一片荒凉。台阶墙沿漫上了狗尿苔,仅剩的两只鸡,不进鸡窝,它栖在树杈子上过夜……篱笆上的扁豆角,花开了一篱笆,紫色,白色,粉色,纷繁而绚烂,花开了不少,结出的扁豆角却很少,即使结出了果子,不是被虫子咬烂了,就是早早地从藤蔓上脱落下来。木栅门上生了黑木耳,放在以往,我们会把黑木耳采下来,晒干,留着冬天的时候吃。黑木耳静静等待着,再没有人做这样的事,好动的孩子也没有了采摘的欲望。 3、 她回来的时候,我们几乎认不出她。以前的清瘦,秀气,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虚弱的胖,长长的两根辫子,也没有了,齐耳的短发,倒显得格外的素净。这之后,生活恢复了以往的状态,我们也结束了四处打游击的流浪生活,四间房子又可以被我们称做为“家”。只是她再也不能不要命的下地干活,再也不能疯了似的,推着一辆车子打曲菜,或者跑出去一天,拾整整一天的柴火……她不得不接受现在这种状态,时间似乎是静止不前,一切都凝固了似的,凝固成了一幅简单写实的画卷。她时常的头疼,脑子里像是呼呼地跑火车,骨头有时也一阵一阵地发寒……这些病痛并没有被有效地清除,它们像潜伏隐密的虫子,它们除了休眠,便是激情的狂欢。她失眠得厉害,家里长年准备的药便是“安定”,那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药,只是觉得它们素白的身子,像一枚洁净别致的钮扣,还拥有一个安祥冷静的名字。“安定”,像是一句口号,像来自上级首长的命令。更多的时候,她的身体有了抗药性,她的夜晚,像白日一样忙碌不安。她还不断地吃一些中药,中药通常放到一个药罐子里,药罐子用三块砖架着,下面用柴火不紧不慢地熬着,失去釉彩的药罐,狼狈而又疲倦地忍受着火的洗礼。 父亲的一个朋友从北京给她捎来了一种药酒,她一天喝一小盅,用酒盖量好,再倒到酒盅里。我看她喝酒的样子,倒是比喝药时享受,至少不是那么痛苦。我很想尝一尝,但是,母亲的酒不是很多。我用食指在酒里沾了沾,放到嘴里吸吮了半天。有时,实在是没有办法,她听说别人用神看病挺管用,就动了心。在村里人的意识里,病应该至少分为两种,一种病,是真正的病,是需要去看医生,喝药片打针,隔一两日就好了,另一种病,是异物打给人的灾,吃多少药都不顶用,这就需要让看香的,动用“神”来瞧一瞧。抹了白灰的墙上,柜子里,都贴了粉黄的纸条,纸条上写着缠缠连连的“符”,字用朱砂写就,惨淡的字迹像是沉淀的血块,老旧的酱红色。有一阵子,人们迷信毛泽东,说毛泽东死了就成了神了,说毛主席更愿意给穷人看病。他们用筛面的细箩和白面做为道具,插入面粉里的筷子被外在的神秘力量在筛过的白面上划出前因后果,以助世人指点迷津,惩恶扬善。我母亲也诚心诚意地让人家算过。结果是,我家的院落,大门口向西不好,冲了哪方神煞。大门口就改到了南面,南面不妥,就改到东面,我家的院门,几乎占遍了所有的位置。或者是,触犯什么规则,半夜里大人们就开始忙着烧纸,嘴里还念念有词。 她常常地靠在被垛上。那扇窗户,底下封死的固定的部分是三块玻璃,上面是正方格和长方格的纸糊的窗扇。所谓打开窗户,就是打开上面的纸糊的窗扇,房檩上用绳子竖下一个木钩子,木钩子勾住窗棂,窗户就被打开了。这样的格局,家乡的老屋子里还有所保留。我们一走进院落,第一眼就会看见母亲,或者说,我们习惯了踏到院落的那一刻,就准备好了,把我们的目光,指向了靠近被垛的那扇窗子。母亲看见我们背着书包回来,她的脸上总会露出笑意。她的笑容隔着一扇玻璃,变得充实,恒久,而有力。特别是冬天里,母亲靠在被垛的时间就更长了。她喜欢吃柿子,特别是那种软得流出汤水的柿子。把柿子放到碗里,扯破桔红的外皮,用银色的勺子,一勺,一勺地舀出来,送到嘴里,先是入心入肺的冰凉,然后湿滑而润泽的甜蜜。就像今天的孩子喜欢食用的果冻,但是,它比果冻要原汁原味天然无污染不含添加剂防腐剂。柿果有肉色的果核部分,我们叫它“舌头”,这种舌头更劲道滑爽,食之,其乐无穷。母亲把柿子皮晾到炕台上,等柿子皮干松一些,再放到嘴里咬,别具风味。冬天生了炉火,我母亲把煮熟的地瓜,放到封好的炉火旁边,细火微微地烤上一整个晚上。早晨起来,窝在被窝,美美地享用一番,又焦又香,蓦地让人生发感叹,人活着一定要好好多吃几顿烤地瓜!母亲离开我们之后日子里,我还在朦胧的清晨,喊她,妈,烤红薯熟了吧?!等我睁开迷蒙的双眼,才发觉,妈妈不在,炉火还死气沉沉的燃着,诱人的烤红薯,一个也没有。 以往,她拼了命地做活,现在,她停了下来,好像疾病的到来,就是让人缓过劲来,好好地歇一歇。娟子,巧玲,老翠,大嘴……她们全跑到我家。她们打扑克牌,打四家的升级。我对扑克的接触,也是从这里开始。后来,有朋友请我玩扑克,也是打升级,问我,会不会。我张嘴就来,当然,从小就会。真正的游戏是考验人的智力水平的,不记牌,对家挤眉弄眼,暗示什么,我一头雾水,搞不清如何配合。玩到最后,有时候都不知道怎么个原因就给弄输了。我母亲她们就是这样,她们根本不是正正经经的当智力游戏,打扑克只是她们的聚会的托辞。有人在拿牌的时候做了手脚,把好牌压在屁股底下,不出两局,总会露馅,当局者总是故意带着炫人的微笑,不经意间就走露了风声,牌打不成了,又追又闹。这些时光,很快活,更多时候,我也参与到她们的快活之中。我想,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这样一日,一日地,快活地推动岁月轮转前行。母亲走之后,我家一下子冷清下来,就连借东西家什的,也好像是故意躲藏着我们。 她走的那天,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冬天的早晨,吃几口饭,急匆匆地往学校里赶。上午第二三节课的光景,叫范庆的老人,推开了教室的木门,我正在读一篇课文,沉浸在另外一个世界。我想不到老人的到来和我有什么关系,不是亲戚,也不是本家人,我隐隐约约感觉他的到来,有点不合适宜……机械地收拾好书包,跟在范庆后面,去我妹妹那个班级,叫上她,同样收拾好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极其不适应,放学的时间还没到,校园里一片欢腾,一片清澈的读书声的时候,我在逃往回家的路上。左眉梢有一块大大的黑痣的范庆,从容不迫地走在前面,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小跑几步,才能赶上他的速度,我一跑,书包里的铅笔,转笔刀,尺子……就哗哗地猛响一阵。院子里很静,有三五个人在进进出出的忙碌,我的目光仍旧去打量那扇玻璃窗子,蓝底碎花的窗帘,把屋子里的一切都掩盖起来。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上,我知道家里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至到这时,我仍没有将她的死,和这样一个清晰明亮的冬日里的上午联系起来。我父亲喑哑低沉的嗓音告诉我们真相,他的话没有说完,就艰涩地哭起来。我还不明白死究竟能够印证什么,死和睡眠,究竟有多大的区别……我看到别人都抑郁着表情,我看到和我家关系不错的本家,都哭红了眼睛,那一刻,我一生的眼泪,倾倒如海。 4、 心理学上讲四种气质类型,我似乎从中为自己找到了答案。其中对抑郁质气质类型地表述是:“情绪体验深刻,不易外露。对事物有较高的敏感性。行动缓慢、多愁善感,也易于消沉,信心不足,缺乏果断性。交往面较窄,常常有孤独感。”如果从成功学的角度,四种气质类型本来没有好坏之分,如卡夫卡,毕加索,也许抑郁的品质,反而促进了艺术的发酵与提纯,但在活生生的人际交往中,明显地处于劣势,这样的人生,满是清冷与孤寂。怯弱、怀疑、孤僻、优柔寡断。气质类型的从属和人体内四种液体相关,粘液、黄胆汁、墨胆汁和血液。在我们来这世界之前,身体的基因已经提示了,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行为方式。基因是上帝的密电码,一个人无法破译,无法左右,更无法改变。 我们的整个家族,似乎都被某种神秘的基因所笼盖。他们把这说成是“门风”。我们刘家活得比较窝囊,从我爷爷到我父亲,从来都是如此。我母亲企图改变我懦弱不合群的个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孩子也是分帮结派,我母亲努力地巴结那些小头领们。而实际上,即使我跟着他们出去了,也走不到一块,他们玩的时候,总是把我遗忘,我也始终不能学会他们的处事规则,进入不了他们圈子。他们爬墙上树,偷鸟蛋,捅马蜂窝,光屁股在河里洗澡,从十米高的桥墩上跳下去……这些都是我所不能的。有一次,几乎所有的人都配备一支手电筒,手电筒两头用线绳绑好,斜挎在肩膊上,感觉钢枪在握,英姿飒爽。一群人去邻近的村子看露天电影,到最后,我一个人走夜路,逃回家。见了亲戚,我一个都不叫,连我姥姥姥爷,从来都不叫,他们把我当成了哑巴。有整整三四年的时间,我都提心吊胆地去上学,因为老是有几个玩劣的低龄少年,不是冲我扔石子,就是放出一条狗来吓我。我在人群里显得很怪异,很各色,浅意识中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怂恿着反抗着所有的一切。长大了,才多少好一些。直到现在,我也不大习惯和陌生人相处,不善于交际来往,活得有些孤苦伶仃。她一直想拌过我身上这种“歪劲儿”,现在我不记得当时犯了什么错误,出于什么原因,我一气跑出去,躲在草垛里,半大夜的不进家。或者,她把木头门反插上,把我扔在外面,不管不顾。我饿着肚子,黑暗和恐惧在幼小心灵里被无限地放大。我不说认输的话,更不会讨好于人,最后,是我妹妹偷偷送来一块饼,或者偷偷地放我进屋。后来我才知道,这都是她安排好的计谋。 人的个性是先天的,后天如果没有过大的刺激,很难发生大起大落的突变。即使能够改变,也不过是在背景色上填加几笔无足轻重涂抹描画。或者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有些向左向右的倾斜。她的这种以毒攻毒的改造,连同她在神龛前小心翼翼的祷告,都以无可奈何而告终。她得病之后,洗不了衣服,我就帮她洗,连她带着血迹带着粪便的内裤,我都能认真地帮助她清洗。第一次洗衣服还闹了场笑话,我用去整整一袋洗衣粉,洗了两件夏天的薄衣短裤。然后我学会了熬粥,兑猪食,和面……七零八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是万不得以而为之。这也是那些整天在村前村后,疯跑乱颠的野孩子做不到的。她在邻居面前说我的好,似乎在某一段时期,整个村子都知道了,刘家的儿子孝顺,孩子不大,知道惜疼人。这也正如现在的教育家们的优点教育,找准某个人的闪光点,以此做为切入点,逐步改善——改造——教育。当然我的母亲不会上升到高深的理论层面,但,她骨子里千真万确地希望我好。我上学用的书包,是她手缝的,她的眼神不大好使,她还是坚持自己做。我得到的奖状,她自己亲自用铁勺子打好浆糊,把奖状端端正正地贴到墙上显眼的位置。她把她喜欢的那些画有戏文的年画都贴到了边角上,奖状大大列列地占据墙的中央,冷峻而突兀。 她的离开,让一个内向的男孩子,自卑到了尘埃里。脆弱而敏感的内心过早地读懂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穿着母亲的旧衣服,草绿的褂子,条绒的裤子,孤单地游走在人群的边缘。有好长一段时间,在上课的铃声中,他疾走在厕所与教室之间的铺了煤渣的小道上,他开始懂得了害羞,强烈的自尊促使他,不敢光明正大的上厕所。原因,只是因为他穿着母亲生前的旧裤子,是边侧开气,那是女人的裤子样式,它包裹在男孩子的身上,让他提心吊胆,他害怕某一个同学不经意间发现这个秘密,在这个同学的张扬下,成为人们的笑料,成为人们的谈资。那个身材瘦弱的男孩,每次在坟前烧纸的时候,都会把自己写的信小小翼翼地在坟头前点燃。每一次考试前,他心里都要默念几句话。他相信,他只要努力了,慈母在天堂里会护佑着他。直到,有一天,他能够跳出农门,他心里一直都在感恩着母亲在看不见的地方,保佑他一路平安无阻。那个懵懂的男孩已经长大,隔着岁月的迷雾,我依稀看见,另一个我,那个脆弱纤瘦的男孩子,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一点一点地向我靠拢。 我曾读到这样的画面:一位老人,满头的华发,她在给另一位老人洗脚。坐在马扎上的老人,头发稀疏,皙白的皮肤上布满了酱色的老年斑……洗脚的是女儿,坐在马扎上,安静的透视着从窗口沉淀下的尘埃的是母亲。我心中蓦地,涌出酸酸的东西,我的鼻子,我的嗓子眼呈酸性状态。有母亲陪着你渐渐的老去,是一种感动与幸福,即使老了,老的没有了样子,依然可以孩子似的,在母亲面前撒娇,在母亲面前依旧可以大大方方扮演孩子的角色……母亲在,心就会安份,坦然,母亲是你一生中最牢固最柔软的依靠。
我的女儿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她稚嫩的嗓声,宛若天籁。她一遍一遍地反复,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平时,我担心女儿乱跑,我对她说,不能乱跑,要听话,要不,你会把爸爸妈妈弄丢了,爸爸妈妈丢了,你就再也见不着爸爸妈妈了……她把我的教育成果,巧妙地展示一番。她搂着我的脖子,问我,我有妈妈,你没有妈妈!你把妈妈弄丢了吧?!女儿晃着我的头,幸福地笑了,我眼里含着迷茫的眼泪,小心地忍着,不让它掉下来。有时候,我真的怀疑,是不是,不听妈妈的话,是不是不给妈妈挣气,她才这样决绝地背转身,留下一片家园的狼藉……让我用去整整的一生的时间,忙碌着打扫情感的失乐园。
逝去的,永远都无法弥补。 母亲走了已经有二十多年,我站在母亲岁月的最高峰,努力地回首,再回首……只是,我连她远去的淡淡洇散开的背影,也只能是寻而不见……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