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网八年 写作八年
2022-01-07抒情散文云南袁青
上网八年 写作八年 ——我和云港的文学经历“在因特网奔跑,我打开首页就看见制作精美的云南信息港;在家看电视,云南电视台的‘彩云之南,大有可观’广告词经常让我心如潮涌。我于灵魂深处爱上七彩云南,云南美丽的山水荡涤了我的心灵,经常让我无法抑制……
上网八年 写作八年
——我和云港的文学经历
“在因特网奔跑,我打开首页就看见制作精美的云南信息港;在家看电视,云南电视台的‘彩云之南,大有可观’广告词经常让我心如潮涌。我于灵魂深处爱上七彩云南,云南美丽的山水荡涤了我的心灵,经常让我无法抑制住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由深爱化成的绵绵情思的流泻。两年以来,我不断地用手指在键盘上敲下很多关于云南的游记,在互联网上传播。游遍云南,写遍云南是我此生的最大愿望。”这是我在2002年写在榕树下征文“我一生要做的100件事” ——《彩云南,作家梦》的中的开头一段。 时隔8年,我还在为自己的文学梦想努力奋争着。去年,我的散文集《坐在云南的石头上》和小说集《梅姐》参加方正杯书赢天下文学大赛,在一轮又一轮的月赛中一直处于前列,但终究没被出版社编辑看上,出书的梦想基本幻灭。现在,云南信息港十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拉开,使我不得不反思当初的文学梦想以及这八年的网络生活,因为,云南信息港既是我当初坚定文学梦想的第一站,也是很多云南写作者经常来的地方,亦是外界了解云南的窗口。在这里,我曾经结识了许多和我一样真诚地对文学膜拜的人群,这些人中,有的人已经逝去,有的人已经不再出现于网络江湖中,但我一直固守自己的信念,或许在自己31岁以后的岁月里依然会把文学进行到底。 提到文学,当下的基本概况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阅读文学作品这种慢节奏的精神生活方式,受到的冷落就如同我前几天阅读张承志的散文集《失落的草原》里关于蒙古马的一段叙述一样,蒙古草原上的马匹本来是草原的灵魂,但现在牧民们富裕了,有钱了,大多购置了轿车和越野车。马背上的民族已经成为一个被现代便捷工具改变了生活习惯的民族,而那些马匹就如同我们的文学一样,弛骋于天地间,却又丢弃在四野八荒的精神荒原上,任意驰骋和游离。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某些文学理论预见到了小说这种文学载体即将消亡,我觉得文学比较符合蒙古马这种诗意的意象。 于我而言,文学是件苦差事,这是我十多年前就抱定的认识了,尽管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文学情结始终是心灵间游荡最亲近的表达载体,但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花费在文学上,完全是因为互联网以及云南信息港。我为什么要把互联网和云南信息港相提并论地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我的散文大多是在云南信息港的论坛里发出来的,而后又变成了铅字。此后的若干时间里,我写了很多散文,很多次地发表在昆明的几家报纸上,进而收到了一些稿费,于是坚定了我的文学梦想。下面,我将用一些人和事来叙述我这八年的文学之路,为什么要用人和事?因为光谈文学,什么也谈不成,况且文学本身已经不甚枯燥了,这样可能更接近生活,更接近文学的本质。 (一) 光振
光振是我在昆明读书时认识的校友和老乡,十年那年,他和我一样被分回家乡的这个国有大型化肥企业来工作,现在,和我不同的是,我结婚生子了,他还单身。
十年前,在省城的校园里,光振带我去看录象。那时候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捏一把,就能滴出青春露水来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求燃烧着我们那些周末无聊而臃肿的日子,对社会的浅薄了解让我们用磁铁一样的吸力来对待周围,青涩得不忍破碎,有时候,这种颓废而萎靡的生活连续被一个通宵的录象浸染,而第二天,我又想尽快逃离那乌烟瘴气的场所。此后若干天一度不与之接近,我总是从呈贡县图书馆出发,一个人走在滇池边上阡陌纵横的田野里,读着大江健,泰戈尔和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三叶草和稻苗在阳光下绿得发亮。光振不喜欢读书,但喜欢思考问题,他在某个星夜向我叙述过他曾经看见过的神话一般的稻田和水渠,当然也有人,却是奇形怪状的婴儿,我听得不厌其烦,打断了他的话。光振总是笑眯眯地聆听着我的抱怨,他永远不会生气。
毕业分回家乡的这个企业工作后,小镇上寂寥而单调的业余生活更加乏味,光振又经常约我去打台球。2001年的某一天,我随光振上了几个月网的走进生活区里新开的一家联谊网吧,他帮我申请了QQ号,又在网易申请了电子邮箱。有了QQ这个方便的交流工具后,我发现,我一定能在网络上寻找到和我一样喜欢文学的朋友,而且一定有和我一样的人在利用电脑这个先进的工具在写作,之后的休息时间里,我上网的目的就是为了写作。
云南信息港的虚拟社区里那时候可以设置作家文集,我通过申请后顺利成为了‘作家’,从此,有个网名叫“麦田中人”的网络写手在云港的文思万维里平均每星期以两篇散文的速度开始了文学之旅。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文学,我小时侯在农村长大,小学三年级以前,早上读书,白天放牛,对农村的事物非常地了解于胸,平生写的第一篇作文就被语文老师当成范文在课堂上朗读了。这么好的开头,注定我一生与文学结缘。我的文学经过自己的构思安排后几乎是一挥而就,1000多字的散文不到两个小时就出炉,然后修改一遍,贴到网络上去。因为是心灵中出来的文字,读起来亲切感人,很快就被被栏目版主贴上精华。那些情怀,那些感悟,成了我业余生活的寄托和希望,人一辈子不可能没有思想,而把这种思想用睿智之语,朴素之词,传达给别人,这也是我坚守麦田的真正意义。 2002年的春天,我的散文被《都市时报》的“风花雪月”栏目用上了,而且那是我来云港以后发表为数不多的散文之一,自己的文字能上报纸,这也是预料中的事情,更何况文字能让我有一点微薄的收入,这又是喜上加喜,从此,我的散文写作一发不可收拾。写作让我坚定自己的梦想。2002年7月,在经济条件各方面不太应允的情况下,我购置了台电脑,连上网,在一个退休老工人的宿舍里写作,结果得了疥疮,直到2003年的秋天才完全把那些细小若尘埃的疥虫完全杀死。但我的作品先后在《边疆文学》、《散文天地》这些刊物上发表。那时候,工厂的效益不大景气,每次收到来自杂志社报社寄来的为数不多的稿费的时候,比我长十来年工龄的邮局职工也表达了羡慕。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光振上网后一直沉醉在网络游戏上,现在,他的一些工作总结甚至都拿来我帮他写,当然少不了至少是半夜时分送来一盒康师傅的款待。
(二)、鹰神
鹰神是我从未谋面的朋友,兄长,老师。一个在另一个世界里静静游离的人。他的死和肺癌有关,和香烟有关。而听到他的死讯的时候,我显然成了唯一一个不知道他已经死亡的人。
那天在网上和他的好友茂林聊天,聊了好久才问起鹰神来,茂林问我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一切?我反问他一切指的是什么?茂林淡淡地说,鹰神死了。 鹰神打电话来给我的那个早晨,我正在单人床上做着一个有关小说的梦,电话响了,鹰神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我在睡懒觉。鹰神就不停歇地问了我一些问题,完了要我把我的散文打印下来给市文联寄过去,尽快争取加入市作协。那时候入市作协的会员标准是至少在市级以上的刊物发表过5篇文章,我连同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的不下20篇,尽管我对入会不感兴趣,但能发表自家的文章,始终是件可喜的事情,我从床上弹跳起来,当即给市文联邮寄去一组3篇散文。没过多久,文章发表了,而且是在散文专栏的第一位置。 鹰神说,写作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包括自己的灵魂和思想,我的每篇文章他都仔细阅读,给予最中肯的意见。无边无际的写作构思提炼了自己。当年夏天,利用两个下午写出来的关于单身青年男子和一片海的小说,没过多久就被四川的《青年作家》发表,小说写得基本是成功的,但有些逻辑安排连我本人都觉得不满意。于是,我打算在某个时间里去看望鹰神,也为那份知遇的感情而去。我在本地最好的特产店买了几袋特产,鹰神喜欢喝酒,喜欢聊天,我想我该选择一个温暖的日子去和鹰神喝几杯。 鹰神从老远的地方来到他生活的那个地方,是为了爱情或者生活而来,因为他原来所在的那个不大不小的企业倒闭了,他游牧民族一般地辗转着做了几年的记者编辑后,终于来到一个和他一样喜欢文学的姑娘的身边。后来,鹰神始终都没放弃他的文学理想,身边的两个孩子要抚养,仅凭爱人的工资是不够的,他想方设法地挣钱。小城才兴起网络和电脑的时候,他就买来了刻录机和电脑,做些VCD出卖,而后又买了摄象机和数码相机,为小城的年轻人婚庆仪式上摄像。好几次晚饭后看见鹰神的QQ上线,他都说是帮人家摄像才回来,忙着打整素材,就各忙各的事情了。 我看望鹰神的打算最终没有实现,我不知道身居这个地方是因为隔阂还是繁忙抑或封闭,鹰神的酒终究没喝到,他的文字却基本都读了,最后,我总结他是“滇东高原上的老牛X”,鹰神对这个说法不置可否,的确,他的小说写得很好,曾经获得到过榕树下网站的文学大奖以及世界华文奖,据我所知,在本地的文坛上,他的写作也是最勤奋的,那几年的创作贡献奖一度落在他手里。 鹰神把文学进行得很深入,他的想法是想通过文学致富,于是文学成了他人生追求的希望。在没有电脑的年代,他经常笔耕到深夜,然后让他的爱人在第二天誊写后向杂志社发出去。他的作品一直以深邃的目光打量周围的事物,用宽厚阔远的思想包容社会和别人。但却包容不了自己,他得肺癌的时候46岁,47岁那年的春天,他隐瞒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咳血终于让妻子看见,然后借十多万元外债去省城治疗,结果癌细胞还是扩散了,在秋天,他终于没等到文学带给他的富足和希望,走得很匆忙。 鹰神在即将去世前的小说里,还在关注一个深夜里倦缩在墙根角的乞丐,鹰神小说和他一样,充满了浓浓的共产主义理想。 (三)、公司宣传部 一个四十多年的老厂,我毕业分配进来就几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被分配到车间最重要也是劳动强度最大的岗位上去,一干就是十年。
进厂第三年的春天,我已经明显地感到这个企业即将走进冬天,越来越混乱的管理漏洞让很多资金像暗流一样流去,我迷惘着,彷徨着,我想我还有一支笔可以发光的,于是我努力参加汉语言文学的自学考试,为了文学写作,更多的是为了能跳出这个庞杂饿荒芜的企业去。其实企业管理不好,连年亏损是每个企业员工共同的冰雪感受,在一次和校友聊天的时候,我说凭我的写作我能去公司宣传部上班,当然,我没说出另一半心思。我的校友立即对我说,厂里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决定我不能去。我没再多说什么,只顾一直在写,写那些关于乡村和情感的文字。
2006年的秋天,曾经是文学青年的公司宣传部长突然问我愿不愿意去宣传部上班?我终于有了拔云见日的感觉,欣然地去公司宣传部上班,但手续还留在车间,宣传部长说办过来的时日不会太长,我就放心了。
公司宣传部事实上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隶属于党委工作部,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宣传部长只能听党委工作部长的。但事情却很多,因为企业党委是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所以很大程度上是在做服务性质的工作,另外还要做自家地盘上的电视、广播、报纸。我分在电视台负责新闻的采编写工作,干得很踏实完整,也干得很辛苦认真,心里也想着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早点把手续从车间办出来。
日子一天天在忙碌中度过,我所担心的手续终究一直在车间里一动不动,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做,诺大的一个党委工作部小兵就我们四五个人,而领导却也有四五个,上到公司党委书记副书记,下到公司团委书记,我想我干好本职工作一定会办过来的,因此我也没花心思在人际交往上,我就不停地忙碌着,香烟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稿子一篇接着一篇地写,有时忙得连尿也憋住,直到不再喝水把它憋干。
工作是踏实认真了,我看到宣传部长的眉头一天皱比一天,为我的手续问题问题着急,他陆陆续续地请示了头头脑脑,但得到答案并不理想,终于在半年后的某一天,他神色凝重地告诉我,先回车间上班去,我有如释负重的感觉,但也感到幸酸,一种希望或者一条道路破灭后的辛酸。本来我该去和那些头头脑脑沟通沟通感情的,本来我该争取这个机会,自己的爱好很搭配这个工作,但开脱和解释一个借口很简单,比如现在企业改革,人员编制的问题只能等到改革后才能确定下来。我怀着有些悲哀的心情回车间做了原来的倒班工人,往复我原来的生活和工作。 2007年的秋天,我的汉语言文学本科自学考试最终拿到毕业证书,我很想考公务员离开这个地方,结果连名都没报掉,大多数岗位,要的是应届毕业生。 (四)、“书赢天下”
“书赢天下”是北京方正电脑科技公司举办的全球性华文文学大赛,事实上不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进行的一种宣传方式。我把这些年写的散文近十多万字编辑成册定名为《坐在云南的石头上》,和自传体长篇小说《梅姐》发出去,没过几天,就接到他们的电话,要我签参赛协议,他们没忘记在这个平台上通过WAP赢利。 《梅姐》是我写作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叙述从乌蒙山里一个青葱少年通过自身努力,到省城读书后又在省城工作的经历,梅姐是他从小就喜欢的比他大十岁的亲戚,而命运多桀的梅姐辗转来到省城做大做强火腿生意后,昔日的少年已经不配爱上梅姐了,他背叛的东西很多农村和城市的道德,以及爱情。小说写得很痛苦,历时半年的时间伴随着泪与欢乐。任何一个出版社不会为一个不出名的写作者出书的,我只能把它贴在包括云南信息港的网站上,让那些喜欢读书的人读到。
八年的网络写作不可能让我“书赢天下”,反而越来越让自己变成不入群的人,不打麻将,和几个投机的人在一起才喝几两酒。文学,让我更加迷惘。但文学,也让我更纯粹地接近自己。 (五)、云南信息港
身居在云南高原上,我经常辗转于昆明和本地之间,在昆明有我的两个兄弟在那里做生意,他们对我所钟情的文学抱着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态度,但绝对不会是支持,因为文学的投入是个未知的无底的投入。每次在昆明的日子里,我也繁忙,他们也繁忙,我更不可能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去云南信息港去拜访一些网络上认识,但生活中未谋一面的人,我们只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扮演同事,父亲,妻子的角色。
事实上,一个网站的原则就是提供为人们服务的平台,为网民找个歇息和交流的吧台,在这里,我们生活着,痛并快乐着,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在云港十周年的征文中,祝福云港的同仁们也是一样的生活着,痛并快乐着,把我们的未来道路构筑得越来广阔,越来越宽广。
——我和云港的文学经历
“在因特网奔跑,我打开首页就看见制作精美的云南信息港;在家看电视,云南电视台的‘彩云之南,大有可观’广告词经常让我心如潮涌。我于灵魂深处爱上七彩云南,云南美丽的山水荡涤了我的心灵,经常让我无法抑制住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由深爱化成的绵绵情思的流泻。两年以来,我不断地用手指在键盘上敲下很多关于云南的游记,在互联网上传播。游遍云南,写遍云南是我此生的最大愿望。”这是我在2002年写在榕树下征文“我一生要做的100件事” ——《彩云南,作家梦》的中的开头一段。 时隔8年,我还在为自己的文学梦想努力奋争着。去年,我的散文集《坐在云南的石头上》和小说集《梅姐》参加方正杯书赢天下文学大赛,在一轮又一轮的月赛中一直处于前列,但终究没被出版社编辑看上,出书的梦想基本幻灭。现在,云南信息港十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拉开,使我不得不反思当初的文学梦想以及这八年的网络生活,因为,云南信息港既是我当初坚定文学梦想的第一站,也是很多云南写作者经常来的地方,亦是外界了解云南的窗口。在这里,我曾经结识了许多和我一样真诚地对文学膜拜的人群,这些人中,有的人已经逝去,有的人已经不再出现于网络江湖中,但我一直固守自己的信念,或许在自己31岁以后的岁月里依然会把文学进行到底。 提到文学,当下的基本概况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阅读文学作品这种慢节奏的精神生活方式,受到的冷落就如同我前几天阅读张承志的散文集《失落的草原》里关于蒙古马的一段叙述一样,蒙古草原上的马匹本来是草原的灵魂,但现在牧民们富裕了,有钱了,大多购置了轿车和越野车。马背上的民族已经成为一个被现代便捷工具改变了生活习惯的民族,而那些马匹就如同我们的文学一样,弛骋于天地间,却又丢弃在四野八荒的精神荒原上,任意驰骋和游离。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某些文学理论预见到了小说这种文学载体即将消亡,我觉得文学比较符合蒙古马这种诗意的意象。 于我而言,文学是件苦差事,这是我十多年前就抱定的认识了,尽管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文学情结始终是心灵间游荡最亲近的表达载体,但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花费在文学上,完全是因为互联网以及云南信息港。我为什么要把互联网和云南信息港相提并论地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我的散文大多是在云南信息港的论坛里发出来的,而后又变成了铅字。此后的若干时间里,我写了很多散文,很多次地发表在昆明的几家报纸上,进而收到了一些稿费,于是坚定了我的文学梦想。下面,我将用一些人和事来叙述我这八年的文学之路,为什么要用人和事?因为光谈文学,什么也谈不成,况且文学本身已经不甚枯燥了,这样可能更接近生活,更接近文学的本质。 (一) 光振
光振是我在昆明读书时认识的校友和老乡,十年那年,他和我一样被分回家乡的这个国有大型化肥企业来工作,现在,和我不同的是,我结婚生子了,他还单身。
十年前,在省城的校园里,光振带我去看录象。那时候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捏一把,就能滴出青春露水来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求燃烧着我们那些周末无聊而臃肿的日子,对社会的浅薄了解让我们用磁铁一样的吸力来对待周围,青涩得不忍破碎,有时候,这种颓废而萎靡的生活连续被一个通宵的录象浸染,而第二天,我又想尽快逃离那乌烟瘴气的场所。此后若干天一度不与之接近,我总是从呈贡县图书馆出发,一个人走在滇池边上阡陌纵横的田野里,读着大江健,泰戈尔和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三叶草和稻苗在阳光下绿得发亮。光振不喜欢读书,但喜欢思考问题,他在某个星夜向我叙述过他曾经看见过的神话一般的稻田和水渠,当然也有人,却是奇形怪状的婴儿,我听得不厌其烦,打断了他的话。光振总是笑眯眯地聆听着我的抱怨,他永远不会生气。
毕业分回家乡的这个企业工作后,小镇上寂寥而单调的业余生活更加乏味,光振又经常约我去打台球。2001年的某一天,我随光振上了几个月网的走进生活区里新开的一家联谊网吧,他帮我申请了QQ号,又在网易申请了电子邮箱。有了QQ这个方便的交流工具后,我发现,我一定能在网络上寻找到和我一样喜欢文学的朋友,而且一定有和我一样的人在利用电脑这个先进的工具在写作,之后的休息时间里,我上网的目的就是为了写作。
云南信息港的虚拟社区里那时候可以设置作家文集,我通过申请后顺利成为了‘作家’,从此,有个网名叫“麦田中人”的网络写手在云港的文思万维里平均每星期以两篇散文的速度开始了文学之旅。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文学,我小时侯在农村长大,小学三年级以前,早上读书,白天放牛,对农村的事物非常地了解于胸,平生写的第一篇作文就被语文老师当成范文在课堂上朗读了。这么好的开头,注定我一生与文学结缘。我的文学经过自己的构思安排后几乎是一挥而就,1000多字的散文不到两个小时就出炉,然后修改一遍,贴到网络上去。因为是心灵中出来的文字,读起来亲切感人,很快就被被栏目版主贴上精华。那些情怀,那些感悟,成了我业余生活的寄托和希望,人一辈子不可能没有思想,而把这种思想用睿智之语,朴素之词,传达给别人,这也是我坚守麦田的真正意义。 2002年的春天,我的散文被《都市时报》的“风花雪月”栏目用上了,而且那是我来云港以后发表为数不多的散文之一,自己的文字能上报纸,这也是预料中的事情,更何况文字能让我有一点微薄的收入,这又是喜上加喜,从此,我的散文写作一发不可收拾。写作让我坚定自己的梦想。2002年7月,在经济条件各方面不太应允的情况下,我购置了台电脑,连上网,在一个退休老工人的宿舍里写作,结果得了疥疮,直到2003年的秋天才完全把那些细小若尘埃的疥虫完全杀死。但我的作品先后在《边疆文学》、《散文天地》这些刊物上发表。那时候,工厂的效益不大景气,每次收到来自杂志社报社寄来的为数不多的稿费的时候,比我长十来年工龄的邮局职工也表达了羡慕。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光振上网后一直沉醉在网络游戏上,现在,他的一些工作总结甚至都拿来我帮他写,当然少不了至少是半夜时分送来一盒康师傅的款待。
(二)、鹰神
鹰神是我从未谋面的朋友,兄长,老师。一个在另一个世界里静静游离的人。他的死和肺癌有关,和香烟有关。而听到他的死讯的时候,我显然成了唯一一个不知道他已经死亡的人。
那天在网上和他的好友茂林聊天,聊了好久才问起鹰神来,茂林问我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一切?我反问他一切指的是什么?茂林淡淡地说,鹰神死了。 鹰神打电话来给我的那个早晨,我正在单人床上做着一个有关小说的梦,电话响了,鹰神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我在睡懒觉。鹰神就不停歇地问了我一些问题,完了要我把我的散文打印下来给市文联寄过去,尽快争取加入市作协。那时候入市作协的会员标准是至少在市级以上的刊物发表过5篇文章,我连同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的不下20篇,尽管我对入会不感兴趣,但能发表自家的文章,始终是件可喜的事情,我从床上弹跳起来,当即给市文联邮寄去一组3篇散文。没过多久,文章发表了,而且是在散文专栏的第一位置。 鹰神说,写作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包括自己的灵魂和思想,我的每篇文章他都仔细阅读,给予最中肯的意见。无边无际的写作构思提炼了自己。当年夏天,利用两个下午写出来的关于单身青年男子和一片海的小说,没过多久就被四川的《青年作家》发表,小说写得基本是成功的,但有些逻辑安排连我本人都觉得不满意。于是,我打算在某个时间里去看望鹰神,也为那份知遇的感情而去。我在本地最好的特产店买了几袋特产,鹰神喜欢喝酒,喜欢聊天,我想我该选择一个温暖的日子去和鹰神喝几杯。 鹰神从老远的地方来到他生活的那个地方,是为了爱情或者生活而来,因为他原来所在的那个不大不小的企业倒闭了,他游牧民族一般地辗转着做了几年的记者编辑后,终于来到一个和他一样喜欢文学的姑娘的身边。后来,鹰神始终都没放弃他的文学理想,身边的两个孩子要抚养,仅凭爱人的工资是不够的,他想方设法地挣钱。小城才兴起网络和电脑的时候,他就买来了刻录机和电脑,做些VCD出卖,而后又买了摄象机和数码相机,为小城的年轻人婚庆仪式上摄像。好几次晚饭后看见鹰神的QQ上线,他都说是帮人家摄像才回来,忙着打整素材,就各忙各的事情了。 我看望鹰神的打算最终没有实现,我不知道身居这个地方是因为隔阂还是繁忙抑或封闭,鹰神的酒终究没喝到,他的文字却基本都读了,最后,我总结他是“滇东高原上的老牛X”,鹰神对这个说法不置可否,的确,他的小说写得很好,曾经获得到过榕树下网站的文学大奖以及世界华文奖,据我所知,在本地的文坛上,他的写作也是最勤奋的,那几年的创作贡献奖一度落在他手里。 鹰神把文学进行得很深入,他的想法是想通过文学致富,于是文学成了他人生追求的希望。在没有电脑的年代,他经常笔耕到深夜,然后让他的爱人在第二天誊写后向杂志社发出去。他的作品一直以深邃的目光打量周围的事物,用宽厚阔远的思想包容社会和别人。但却包容不了自己,他得肺癌的时候46岁,47岁那年的春天,他隐瞒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咳血终于让妻子看见,然后借十多万元外债去省城治疗,结果癌细胞还是扩散了,在秋天,他终于没等到文学带给他的富足和希望,走得很匆忙。 鹰神在即将去世前的小说里,还在关注一个深夜里倦缩在墙根角的乞丐,鹰神小说和他一样,充满了浓浓的共产主义理想。 (三)、公司宣传部 一个四十多年的老厂,我毕业分配进来就几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被分配到车间最重要也是劳动强度最大的岗位上去,一干就是十年。
进厂第三年的春天,我已经明显地感到这个企业即将走进冬天,越来越混乱的管理漏洞让很多资金像暗流一样流去,我迷惘着,彷徨着,我想我还有一支笔可以发光的,于是我努力参加汉语言文学的自学考试,为了文学写作,更多的是为了能跳出这个庞杂饿荒芜的企业去。其实企业管理不好,连年亏损是每个企业员工共同的冰雪感受,在一次和校友聊天的时候,我说凭我的写作我能去公司宣传部上班,当然,我没说出另一半心思。我的校友立即对我说,厂里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决定我不能去。我没再多说什么,只顾一直在写,写那些关于乡村和情感的文字。
2006年的秋天,曾经是文学青年的公司宣传部长突然问我愿不愿意去宣传部上班?我终于有了拔云见日的感觉,欣然地去公司宣传部上班,但手续还留在车间,宣传部长说办过来的时日不会太长,我就放心了。
公司宣传部事实上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隶属于党委工作部,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宣传部长只能听党委工作部长的。但事情却很多,因为企业党委是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所以很大程度上是在做服务性质的工作,另外还要做自家地盘上的电视、广播、报纸。我分在电视台负责新闻的采编写工作,干得很踏实完整,也干得很辛苦认真,心里也想着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早点把手续从车间办出来。
日子一天天在忙碌中度过,我所担心的手续终究一直在车间里一动不动,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做,诺大的一个党委工作部小兵就我们四五个人,而领导却也有四五个,上到公司党委书记副书记,下到公司团委书记,我想我干好本职工作一定会办过来的,因此我也没花心思在人际交往上,我就不停地忙碌着,香烟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稿子一篇接着一篇地写,有时忙得连尿也憋住,直到不再喝水把它憋干。
工作是踏实认真了,我看到宣传部长的眉头一天皱比一天,为我的手续问题问题着急,他陆陆续续地请示了头头脑脑,但得到答案并不理想,终于在半年后的某一天,他神色凝重地告诉我,先回车间上班去,我有如释负重的感觉,但也感到幸酸,一种希望或者一条道路破灭后的辛酸。本来我该去和那些头头脑脑沟通沟通感情的,本来我该争取这个机会,自己的爱好很搭配这个工作,但开脱和解释一个借口很简单,比如现在企业改革,人员编制的问题只能等到改革后才能确定下来。我怀着有些悲哀的心情回车间做了原来的倒班工人,往复我原来的生活和工作。 2007年的秋天,我的汉语言文学本科自学考试最终拿到毕业证书,我很想考公务员离开这个地方,结果连名都没报掉,大多数岗位,要的是应届毕业生。 (四)、“书赢天下”
“书赢天下”是北京方正电脑科技公司举办的全球性华文文学大赛,事实上不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进行的一种宣传方式。我把这些年写的散文近十多万字编辑成册定名为《坐在云南的石头上》,和自传体长篇小说《梅姐》发出去,没过几天,就接到他们的电话,要我签参赛协议,他们没忘记在这个平台上通过WAP赢利。 《梅姐》是我写作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叙述从乌蒙山里一个青葱少年通过自身努力,到省城读书后又在省城工作的经历,梅姐是他从小就喜欢的比他大十岁的亲戚,而命运多桀的梅姐辗转来到省城做大做强火腿生意后,昔日的少年已经不配爱上梅姐了,他背叛的东西很多农村和城市的道德,以及爱情。小说写得很痛苦,历时半年的时间伴随着泪与欢乐。任何一个出版社不会为一个不出名的写作者出书的,我只能把它贴在包括云南信息港的网站上,让那些喜欢读书的人读到。
八年的网络写作不可能让我“书赢天下”,反而越来越让自己变成不入群的人,不打麻将,和几个投机的人在一起才喝几两酒。文学,让我更加迷惘。但文学,也让我更纯粹地接近自己。 (五)、云南信息港
身居在云南高原上,我经常辗转于昆明和本地之间,在昆明有我的两个兄弟在那里做生意,他们对我所钟情的文学抱着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态度,但绝对不会是支持,因为文学的投入是个未知的无底的投入。每次在昆明的日子里,我也繁忙,他们也繁忙,我更不可能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去云南信息港去拜访一些网络上认识,但生活中未谋一面的人,我们只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扮演同事,父亲,妻子的角色。
事实上,一个网站的原则就是提供为人们服务的平台,为网民找个歇息和交流的吧台,在这里,我们生活着,痛并快乐着,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在云港十周年的征文中,祝福云港的同仁们也是一样的生活着,痛并快乐着,把我们的未来道路构筑得越来广阔,越来越宽广。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