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
2020-09-24叙事散文青衫子
这一年,她进驻京城。这一年,京城里发生了诸多大事小情,却近乎与她无关,虽然她也在京城,操一口京腔,然而她只是一个侍者,一个十八岁的青春过客,一个生活在京城里的真正意义上的边缘人。这一年的年末,她回到距离京城四百多公里的乡村老家,像一匹变异的
这一年,她进驻京城。这一年,京城里发生了诸多大事小情,却近乎与她无关,虽然她也在京城,操一口京腔,然而她只是一个侍者,一个十八岁的青春过客,一个生活在京城里的真正意义上的边缘人。
这一年的年末,她回到距离京城四百多公里的乡村老家,像一匹变异的黑马。
在拼凑起来的描述中,她的脸色白净冷酷,一头长发精心拉直,像一只鬼灵精怪的狐狸;腰腿细长,一米七的个子,配上杏黄色的紧身外套,蓝灰色的牛仔裤,黄褐色的及膝筒靴,在村街上风弛电掣。一个小屁孩跟在后面气喘吁吁,小脸彤红,鼻子冒泡,眼睛死死盯着她脚下的旱冰鞋------这在农村还属于新鲜玩艺儿。2013年春节前夕,这一大一小形成的奇异组合,在这个鲁西北平原小村子里燃起一串奇异花火,令闭塞的村民心湖阵阵浮沸。
用闭塞这个词来形容似乎不太准确。相对于过去,现在的人心更加开明开放,有了程度不一的进步与发展。究其原因,有外力促进,也有内在觉醒。不过总体说来,相对于城市,乡村人心还是相对闭塞。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长期驻村,寡闻陋听,内心惨淡,过去的微薄经验像一把无匙铁锁,将其牢缚于祖屋村社、田间地头,桎梏于春耕秋收的农事网苇。锈蚀成灰,骨肉成尘,一年一年,一辈一辈,这些人们以传统,以小农,以善良,以狭隘,构成乡村社会的组织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形成一种可怜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不可避免对她产生影响,形成刺激,让她觉出了不适,急欲叛逃乡村迂腐,奔向京城文明。用她的说辞,“你们过时了”。她的言行如朝国核试,令陋村鄙巷人心浮沸,因为她的出格,因为她的疯癫,因为她的不守谱。不安像瘟疫一样围绕着她从村东窜到村西,在人心间传递,在村巷间游荡,像一只只孤魂野鬼,以人心为标,呈现出诸多版本。
我听到的一种版本是,她去了北京,在亲戚开的一家奶茶店打工,一个月1800块钱,管吃住,结果过年回来只带回来6000块钱。故事的高潮是,有一次因为心情不好,一个人躲在宿舍里,就着花生米干了一斤北京二锅头,结果醉倒。她扬言要买笔记本电脑,不知何用,对于亲戚对她经济方面的控制颇有微词。有时单独外出,玩儿失踪。她准备跳槽,说是经朋友介绍,年后去二环一家酒店挣银。亲戚怕出事,给她的奶奶来电,让趁过年回家把她留在家里,留上一年,收收心。
天色渐渐暗下来,包饺子的活计接近尾声,连同关于她的说辞。包好的饺子一只一只安妥排列,由里到外,形成一个一个圆圈,透出一种秩序,一种规则,关乎年,关乎团圆。奶奶在世的时候,作为家庭团聚的一种仪式,每年年三十晚上,同族中男女老少二十多口人晚饭后会到我家小聚,喝茶聊天,看会儿春晚,算作守岁。她也会来,跟着她的奶奶。
她叫莲莲,与我同族同姓。印像中,我对她略显生分,一种潜在的隔阂根深蒂固。我常年在外,极少回家,一年之间与她限于一面两面,有时她会在奶奶的训斥声中叫我一声叔,更多时候只是漠然,眼神飘忽,像是总对不准焦距。
她的身世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甄英莲------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与甄英莲的家世富足相左,她的家世贫困败落,鲜荣寡辉。据我所知,她的亲生父亲身高三尺略余,平时种田,闲时打铁;母亲则神智不清,生活不能自理。三个月时候她被呱呱抱来,知情者都担心,怕她长大后延其生母衣钵。
她的养父人矮貌琐,年轻时候因为贪杯坏了名声,近三十岁才破资购得一位边城弃妇为妻,后来还遁了去,没留下一儿半女;后来又寻了个瓜女子继任,脑子不甚灵光,像是一种宿命。奶奶惮其小命被养母葬送,只好自己含辛茹苦,馍一口汤一匙,一点一点培育成人。以她奶奶一个文盲夯妇,加之三三两两的宠教溺养,结果是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归家,造米养肉,先后到亲戚家开的饭馆打工,造了几年饭,略长点见识,可惜见识有限。
既然家教不成就以国教补之吧。因了一个机缘,这个不教村女去了北京,到了首都,悠哉悠哉当起了短时北漂,且活得有滋有味儿。我想像着她身着专门衣饰,面带标志性微笑,在京城一家奶茶店里横穿竖梭,如鱼得水。如果非知身世,哪个会轻易地小瞧一个小丫头的阳光灿烂呢?更不要说她还操一口纯正京腔。
鞭炮声渐密之时,莲莲进门了,大大的个子飘进来,一脸酷相,眼睛似视非视,显得睫毛空蒙,像雨像雾又像风。屋子里的人神情各异,貌似视而不见。我亦禁言,静观细察。她很快寻个沙发空位陷进去,长腿支在外面,开始摆弄平板智能手机,间或与人交流,简洁有余,热情不足,一口纯正京腔却像一只只小鞭炮,一个一个凌空炸响,令周围迂人面面相觑。很快,她成为核心,团结了几个孩子,凑成一堆赏鲜。
据实讲,对于莲莲的一口京腔我初感不适。屋内族人均有同感。大家沉默为盟,无声抵制,表示一种不配合,不认可。成人社会之残忍可见一斑;这种残忍像一种潜规则,以一种无形刀具,欲将每一种新意、每一种新生力量割裂、破坏而后快。
屋外的鞭炮声时稀时密,忽远忽近,空气中飘荡着熟悉的硝烟味,距离,硝烟,声音,再加上花火,这些元素以一种熟悉的方式成就了一个主题,一个与年有关的的主题,试图借此丰富这个繁华盛世的内在贫瘠。
这个世界缺了好多东西,却从来不乏距离,有城乡距离,有贫富距离,还有好多好多距离。在这些距离中,莲莲是其中一个点,一个鲜活的切片。透过她,透过她的京腔,透过这个切片,我们足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这个伟大的国度曾经发生了什么,发生着什么,朝着什么地方去。
从此乡村到京城距离有四百多公里。这个距离是可测的,可视的,是一种直线距离,为人们所习惯。可是还有更多更大的隐性距离在乡村和京城之间横亘,像一个巨大的黑洞,足以将一些渺小的生命无息吞噬。
在这个巨大的距离面前,莲莲是微不足道的,连同她的京腔。京腔丝毫改变不了什么,丝毫缩短不了她和京城之间的距离。距离面前,强势面前,一些自我不由自主地悄悄丧失。
我为心底里曾经有过的对她的轻视感到自责。我曾经以嘲笑的口吻猜测她的所谓京腔,认为以她的资质,以她的年龄和经历,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学不到什么深层次的东西,只是学习了一些皮毛,甚至是一些阴暗,一些坠落。在得知她准备去酒店谋就时,我的母亲作为长辈,劝其收收心,说她的奶奶年龄大了,身体不好,需要她在身边照顾。委婉暗示酒店那种地方鱼龙混杂,一个女孩子去不好。她不以为然,说母亲是老古董了,思想过时了。当时我就在边上,心里对她的不知天高地厚嗤之以鼻。现在想来,也许自己老朽矣,近乎五十步笑百步。
孩子们终于玩儿腻了,聚集到屋外去放烟花,莲莲也跟去。此时,莲莲的奶奶进门了,像一尊香火不旺的神。她的脸有些浮肿,脸色不好,没有笑意,坐到炕沿上不说不动,不吃不喝,像是入定坐禅般。我不知道她这种状态源于何因,是否与莲莲有关,是否受了京腔刺激。在我的印像中,这个村妇有着罕见活力,爱说爱笑,爱打爱闹,喜欢搬弄家长里短,是村里有名的“小炮弹”,见火就炸。在此年夜闹时,她却炸迹杳渺,像是燃点提高了,或是药捻里忘了装药。过了一会儿起身要走。大家劝她再坐会儿,她说嫌乱,头疼,只好做罢。
烟火盛极,震耳欲聋,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没有悬念,没有迟疑,没有如我般的丁点纠结。
莲莲不知何时走了,像是根本没有来过。我猜想,在距离此乡四百多公里的京城,烟火或许正盛吧?连同莲莲喜欢的那些京腔。
[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3-2-28 21:20 编辑 ] 八国联军, 黄褐色, 京城, 蓝灰色
这一年的年末,她回到距离京城四百多公里的乡村老家,像一匹变异的黑马。
在拼凑起来的描述中,她的脸色白净冷酷,一头长发精心拉直,像一只鬼灵精怪的狐狸;腰腿细长,一米七的个子,配上杏黄色的紧身外套,蓝灰色的牛仔裤,黄褐色的及膝筒靴,在村街上风弛电掣。一个小屁孩跟在后面气喘吁吁,小脸彤红,鼻子冒泡,眼睛死死盯着她脚下的旱冰鞋------这在农村还属于新鲜玩艺儿。2013年春节前夕,这一大一小形成的奇异组合,在这个鲁西北平原小村子里燃起一串奇异花火,令闭塞的村民心湖阵阵浮沸。
用闭塞这个词来形容似乎不太准确。相对于过去,现在的人心更加开明开放,有了程度不一的进步与发展。究其原因,有外力促进,也有内在觉醒。不过总体说来,相对于城市,乡村人心还是相对闭塞。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长期驻村,寡闻陋听,内心惨淡,过去的微薄经验像一把无匙铁锁,将其牢缚于祖屋村社、田间地头,桎梏于春耕秋收的农事网苇。锈蚀成灰,骨肉成尘,一年一年,一辈一辈,这些人们以传统,以小农,以善良,以狭隘,构成乡村社会的组织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形成一种可怜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不可避免对她产生影响,形成刺激,让她觉出了不适,急欲叛逃乡村迂腐,奔向京城文明。用她的说辞,“你们过时了”。她的言行如朝国核试,令陋村鄙巷人心浮沸,因为她的出格,因为她的疯癫,因为她的不守谱。不安像瘟疫一样围绕着她从村东窜到村西,在人心间传递,在村巷间游荡,像一只只孤魂野鬼,以人心为标,呈现出诸多版本。
我听到的一种版本是,她去了北京,在亲戚开的一家奶茶店打工,一个月1800块钱,管吃住,结果过年回来只带回来6000块钱。故事的高潮是,有一次因为心情不好,一个人躲在宿舍里,就着花生米干了一斤北京二锅头,结果醉倒。她扬言要买笔记本电脑,不知何用,对于亲戚对她经济方面的控制颇有微词。有时单独外出,玩儿失踪。她准备跳槽,说是经朋友介绍,年后去二环一家酒店挣银。亲戚怕出事,给她的奶奶来电,让趁过年回家把她留在家里,留上一年,收收心。
天色渐渐暗下来,包饺子的活计接近尾声,连同关于她的说辞。包好的饺子一只一只安妥排列,由里到外,形成一个一个圆圈,透出一种秩序,一种规则,关乎年,关乎团圆。奶奶在世的时候,作为家庭团聚的一种仪式,每年年三十晚上,同族中男女老少二十多口人晚饭后会到我家小聚,喝茶聊天,看会儿春晚,算作守岁。她也会来,跟着她的奶奶。
她叫莲莲,与我同族同姓。印像中,我对她略显生分,一种潜在的隔阂根深蒂固。我常年在外,极少回家,一年之间与她限于一面两面,有时她会在奶奶的训斥声中叫我一声叔,更多时候只是漠然,眼神飘忽,像是总对不准焦距。
她的身世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甄英莲------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与甄英莲的家世富足相左,她的家世贫困败落,鲜荣寡辉。据我所知,她的亲生父亲身高三尺略余,平时种田,闲时打铁;母亲则神智不清,生活不能自理。三个月时候她被呱呱抱来,知情者都担心,怕她长大后延其生母衣钵。
她的养父人矮貌琐,年轻时候因为贪杯坏了名声,近三十岁才破资购得一位边城弃妇为妻,后来还遁了去,没留下一儿半女;后来又寻了个瓜女子继任,脑子不甚灵光,像是一种宿命。奶奶惮其小命被养母葬送,只好自己含辛茹苦,馍一口汤一匙,一点一点培育成人。以她奶奶一个文盲夯妇,加之三三两两的宠教溺养,结果是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归家,造米养肉,先后到亲戚家开的饭馆打工,造了几年饭,略长点见识,可惜见识有限。
既然家教不成就以国教补之吧。因了一个机缘,这个不教村女去了北京,到了首都,悠哉悠哉当起了短时北漂,且活得有滋有味儿。我想像着她身着专门衣饰,面带标志性微笑,在京城一家奶茶店里横穿竖梭,如鱼得水。如果非知身世,哪个会轻易地小瞧一个小丫头的阳光灿烂呢?更不要说她还操一口纯正京腔。
鞭炮声渐密之时,莲莲进门了,大大的个子飘进来,一脸酷相,眼睛似视非视,显得睫毛空蒙,像雨像雾又像风。屋子里的人神情各异,貌似视而不见。我亦禁言,静观细察。她很快寻个沙发空位陷进去,长腿支在外面,开始摆弄平板智能手机,间或与人交流,简洁有余,热情不足,一口纯正京腔却像一只只小鞭炮,一个一个凌空炸响,令周围迂人面面相觑。很快,她成为核心,团结了几个孩子,凑成一堆赏鲜。
据实讲,对于莲莲的一口京腔我初感不适。屋内族人均有同感。大家沉默为盟,无声抵制,表示一种不配合,不认可。成人社会之残忍可见一斑;这种残忍像一种潜规则,以一种无形刀具,欲将每一种新意、每一种新生力量割裂、破坏而后快。
屋外的鞭炮声时稀时密,忽远忽近,空气中飘荡着熟悉的硝烟味,距离,硝烟,声音,再加上花火,这些元素以一种熟悉的方式成就了一个主题,一个与年有关的的主题,试图借此丰富这个繁华盛世的内在贫瘠。
这个世界缺了好多东西,却从来不乏距离,有城乡距离,有贫富距离,还有好多好多距离。在这些距离中,莲莲是其中一个点,一个鲜活的切片。透过她,透过她的京腔,透过这个切片,我们足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这个伟大的国度曾经发生了什么,发生着什么,朝着什么地方去。
从此乡村到京城距离有四百多公里。这个距离是可测的,可视的,是一种直线距离,为人们所习惯。可是还有更多更大的隐性距离在乡村和京城之间横亘,像一个巨大的黑洞,足以将一些渺小的生命无息吞噬。
在这个巨大的距离面前,莲莲是微不足道的,连同她的京腔。京腔丝毫改变不了什么,丝毫缩短不了她和京城之间的距离。距离面前,强势面前,一些自我不由自主地悄悄丧失。
我为心底里曾经有过的对她的轻视感到自责。我曾经以嘲笑的口吻猜测她的所谓京腔,认为以她的资质,以她的年龄和经历,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学不到什么深层次的东西,只是学习了一些皮毛,甚至是一些阴暗,一些坠落。在得知她准备去酒店谋就时,我的母亲作为长辈,劝其收收心,说她的奶奶年龄大了,身体不好,需要她在身边照顾。委婉暗示酒店那种地方鱼龙混杂,一个女孩子去不好。她不以为然,说母亲是老古董了,思想过时了。当时我就在边上,心里对她的不知天高地厚嗤之以鼻。现在想来,也许自己老朽矣,近乎五十步笑百步。
孩子们终于玩儿腻了,聚集到屋外去放烟花,莲莲也跟去。此时,莲莲的奶奶进门了,像一尊香火不旺的神。她的脸有些浮肿,脸色不好,没有笑意,坐到炕沿上不说不动,不吃不喝,像是入定坐禅般。我不知道她这种状态源于何因,是否与莲莲有关,是否受了京腔刺激。在我的印像中,这个村妇有着罕见活力,爱说爱笑,爱打爱闹,喜欢搬弄家长里短,是村里有名的“小炮弹”,见火就炸。在此年夜闹时,她却炸迹杳渺,像是燃点提高了,或是药捻里忘了装药。过了一会儿起身要走。大家劝她再坐会儿,她说嫌乱,头疼,只好做罢。
烟火盛极,震耳欲聋,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没有悬念,没有迟疑,没有如我般的丁点纠结。
莲莲不知何时走了,像是根本没有来过。我猜想,在距离此乡四百多公里的京城,烟火或许正盛吧?连同莲莲喜欢的那些京腔。
[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3-2-28 21:20 编辑 ] 八国联军, 黄褐色, 京城, 蓝灰色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