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花事——茉莉花
2022-01-07叙事散文韩开春
茉莉花在第七届中国龙虾节大型文艺晚会上,宋祖英和李丹阳都不约而同地和茉莉花摽上了劲,李丹阳唱的是《亲亲茉莉花》,而宋祖英唱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我不知道这两位出色的民歌手在同一台晚会上先后演唱茉莉花是不是因为这首歌的老家……
茉莉花
在第七届中国龙虾节大型文艺晚会上,宋祖英和李丹阳都不约而同地和茉莉花摽上了劲,李丹阳唱的是《亲亲茉莉花》,而宋祖英唱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我不知道这两位出色的民歌手在同一台晚会上先后演唱茉莉花是不是因为这首歌的老家就在江苏的缘故,但是我知道她们都一定非常喜爱茉莉花。
因为喜爱茉莉花,宋祖英曾把这首歌带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和悉尼歌剧院,再一次把这首中国最优秀的民歌之一介绍给了全世界喜爱音乐的人们,特别是在悉尼歌剧院演出的那场代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最高水平的独唱音乐会上,当身披数百朵茉莉花编织而成的演出服的宋祖英从后台款款而出,伴随着如水的乐声,满怀深情地演唱起《茉莉花》时,全场观众都为之震动。
我以为,宋祖英在那样级别的音乐会上,把《茉莉花》作为开场歌曲隆重推出,绝对不仅仅只是个人的喜好,里面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果你是个细心的有心人,你一定会记起十年前也就是1997年6月30日的那个午夜,香港回归祖国的那场盛大的交接仪式上,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两国军乐队分别演奏了三首乐曲,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就是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而实际上,几乎是在我国所有重要事件和相关的国际重要场合下,这首民歌都是必奏之歌。
以《茉莉花》为名的民歌,在我国也不仅仅只有江苏一处,即使孤陋寡闻如我者也知道,流传开来的至少有十几种之多。
尽管所有的人都在鼓吹牡丹的雍容华贵,梅花的凌霜傲雪,兰花的高洁清幽,但是它们其中的哪一个享受过茉莉这样的待遇,这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呢?
而茉莉实在是种非常普通的花,花径仅两厘米左右,花小淡雅,不为人所注目,毫不夸张地说,它的普通就像是你的邻家女孩,朴素得毫不起眼,但或许正是因为它的普通,才使人觉得十分亲切,以致对它宠爱有加。
如果一定要从它身上找出什么亮点来,那肯定就是它的香气了,它是江南“夏日三香”中的翘楚,有诗为证:
虽无惊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
应是仙娥宴归去,醉来掉下玉搔天。
灵种移来自越裳,何人提挈上蛮航,
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 清人江奎的这首《茉莉》诗,可谓对它的浓郁香气推崇到了极致。 我在前面写栀子花和白兰花时提过,炎炎夏日中,栀子花、白兰花和茉莉花都是江南女子的最爱,她们从卖花人手中把它们买来,或簪于头上,或别于衣扣,清幽的香气可以伴随她们整整一天,让人一天都有好心情。而这种佩花的习惯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很盛行,并且地域并不仅仅限于江南一带,据汉大夫陆贾所著《南越行记》记载:“南越之境,百花不香,惟茉莉素馨花特芳香,女子以彩线穿心,以为首饰。”可见,岭南的女子也是有佩戴茉莉花这一习俗的。 茉莉性喜炎热,广泛种植于我国南方诸省,其中尤以广东、福建、苏杭一带为盛。清末广州有一首竹枝词反映出了当时种花卖花之盛: 茉莉蔷薇夹马樱,携竺唤卖一声声。
双飞蝴蝶频追逐,跟筒卖花人入城。 南宋著名诗人莆田人刘克庄也写有过一首赞《茉莉》的诗,可以作为福建人喜欢茉莉的一个佐证: 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
野人不敢烦天女,自折琼枝置枕旁。 而江苏作为茉莉的主要产地,则是全国驰名的,我在上面提到的那首名闻遐迩、传唱世界的民歌《茉莉花》,它的出产地就在江苏扬州,当年,一位新四军老战士何仿根据扬州民歌《鲜花调》改编成了《茉莉花》,茉莉花得以才随着这首悠扬的乐曲美名远扬;而苏州更有“茉莉花城”的美称,旧时文人作品中关于卖花买花的描写,也大多以这里作为写作的背景。 这样的一种在国内受到广泛追捧的鲜花,它的原产地却并不在中国,清人江奎的那首《茉莉》诗其实已经向我们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灵种移来自越裳”,说明它来自异邦。关于它的老家,有人说它来自印度,跟佛教有了联系,理由是它的名称本身就是梵语,在佛经翻译上又有“抹利”、“ 鬟华” 、“抹厉”等称号,这样的说法似乎有点道理。 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人们喜欢茉莉,在我看来,这些美好的花儿就像那些优美的音乐一样,都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是吗?原产于我国的月季、樱花,不都成了许多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的国花?凡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应该有什么国界之分。 具体到我个人,茉莉对我的影响,除了那首自小就会唱的歌曲外,大约就是茉莉花茶了,我不是女孩子,自然不会去想要把茉莉花摘来戴在头上显摆一番,但是茉莉花茶,却是陪我度过青少年时期最好的饮品,而且那种浓郁的香气将是陪我终生的最美好的记忆。
应是仙娥宴归去,醉来掉下玉搔天。
灵种移来自越裳,何人提挈上蛮航,
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 清人江奎的这首《茉莉》诗,可谓对它的浓郁香气推崇到了极致。 我在前面写栀子花和白兰花时提过,炎炎夏日中,栀子花、白兰花和茉莉花都是江南女子的最爱,她们从卖花人手中把它们买来,或簪于头上,或别于衣扣,清幽的香气可以伴随她们整整一天,让人一天都有好心情。而这种佩花的习惯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很盛行,并且地域并不仅仅限于江南一带,据汉大夫陆贾所著《南越行记》记载:“南越之境,百花不香,惟茉莉素馨花特芳香,女子以彩线穿心,以为首饰。”可见,岭南的女子也是有佩戴茉莉花这一习俗的。 茉莉性喜炎热,广泛种植于我国南方诸省,其中尤以广东、福建、苏杭一带为盛。清末广州有一首竹枝词反映出了当时种花卖花之盛: 茉莉蔷薇夹马樱,携竺唤卖一声声。
双飞蝴蝶频追逐,跟筒卖花人入城。 南宋著名诗人莆田人刘克庄也写有过一首赞《茉莉》的诗,可以作为福建人喜欢茉莉的一个佐证: 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
野人不敢烦天女,自折琼枝置枕旁。 而江苏作为茉莉的主要产地,则是全国驰名的,我在上面提到的那首名闻遐迩、传唱世界的民歌《茉莉花》,它的出产地就在江苏扬州,当年,一位新四军老战士何仿根据扬州民歌《鲜花调》改编成了《茉莉花》,茉莉花得以才随着这首悠扬的乐曲美名远扬;而苏州更有“茉莉花城”的美称,旧时文人作品中关于卖花买花的描写,也大多以这里作为写作的背景。 这样的一种在国内受到广泛追捧的鲜花,它的原产地却并不在中国,清人江奎的那首《茉莉》诗其实已经向我们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灵种移来自越裳”,说明它来自异邦。关于它的老家,有人说它来自印度,跟佛教有了联系,理由是它的名称本身就是梵语,在佛经翻译上又有“抹利”、“ 鬟华” 、“抹厉”等称号,这样的说法似乎有点道理。 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人们喜欢茉莉,在我看来,这些美好的花儿就像那些优美的音乐一样,都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是吗?原产于我国的月季、樱花,不都成了许多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的国花?凡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应该有什么国界之分。 具体到我个人,茉莉对我的影响,除了那首自小就会唱的歌曲外,大约就是茉莉花茶了,我不是女孩子,自然不会去想要把茉莉花摘来戴在头上显摆一番,但是茉莉花茶,却是陪我度过青少年时期最好的饮品,而且那种浓郁的香气将是陪我终生的最美好的记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