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儿时的年,乡村的年(二)

2022-01-07抒情散文竹林笛音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48 编辑

      大年三十贴门画和对联三十那天上午,大哥开始写对子(对联)。因为大哥当时是村子里仅有的五、六个高中生里唯一毛笔字写得出色的人,所以村子里的叔伯……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48 编辑 <br /><br />      
        大年三十贴门画和对联

  三十那天上午,大哥开始写对子(对联)。因为大哥当时是村子里仅有的五、六个高中生里唯一毛笔字写得出色的人,所以村子里的叔伯大姨们都拿着红纸、绿纸、黄纸来求大哥写对子(三年以内家族里死了人不能贴红对子,只能贴绿纸或黄纸写的对子)。大哥给我们写完了对子,又忙着为乡亲们写。看着大哥熟练地裁纸、折纸,然后用一枝毛笔蘸上墨汁,专注地在大红纸上书写出一个个神奇的黑色大字时,我迷住了,顿时觉得大哥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人。

  到了下午四点多,母亲给我和好了糨子(用开水和面粉做成的浆糊),我端着糨子,大哥拿着七、八副对子,开始张贴。

  我们当时住的是窑洞,最当中的那口窑是做饭住人的,叫“家”,住着父亲和母亲;我和哥哥姐姐住的那口窑叫“偏窑,”另外那两口叫“窑”,是来了客人和亲戚住的。还有一口窑是放粮食的,一口是放杂物的,另一口是养牛驴牲畜的;还有一口闲置着,是准备给大哥将来结婚用的。共八口窑洞。所以贴对联时得按照不同种类去贴,不能贴错了。记得我们村子里有一户人家还为贴对联闹出了一出笑话:当时大哥给他们的家里的土炕上方写了“贵体安康”对子,给他们的拴牛羊的木桩上写了“六畜兴旺”对子。由于那人不识字,看着都是小对子, 就贴反了。直到大年初二有人去拜年时,才指出来。我们都是小孩子,当时觉得没什么,只觉得好玩、好笑。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却为他们没能上学而同情,为他们每天干着繁重的体力活,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自在自乐,毫无怨言而高兴,但是心头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淡淡的悲哀!

  大红的对联贴完了,大哥取来几个大炮,点着了。我怯怯地地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看。 “嗵…嗵…. 嗵”几声,终于放完了炮,贴对联就算结束了。我知道晚上就要过年了,就要磕头作揖,父亲要给我给年钱了,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三十晚上过大年

  我盼着,盼着,天终于黑了。但是还早,要等到八点多才开始磕头。

  母亲和姐姐从早晨就开始忙。

  母亲在七尺见方的大案板上擀长面,我们晚上是要吃酸汤长面的。姐姐在准备包饺子的馅,馅是用廋肉和葱等和的,那种饺子的清香味道在姐姐的手下已经散发出来,浓浓的年味也已经飘了出来。父亲在火盆上烧黄酒,是母亲自己做的。那时我们过年要做一大缸黄酒呢!黄酒是用高粱、黑米等酿制而成的。此时,放在在火盆上的铝制酒壶在孜孜地做响,醉人的黄酒香味随着冒出的热气飘进我们的鼻孔,沁人心脾,我们都感觉快要醉了,醉倒在这大年三十的晚上。

  终于等到了神圣的一刻。

  父亲看了看表,对着母亲说:“开始吧!”

  于是,我和大哥、二哥、姐姐开始用木盘子把她们辛勤准备好的肉、菜、汤往炕上端。父亲和母亲坐上了炕,我们准备磕头拜年。磕头时排队的顺序是:大哥—二哥—我,我是最小的,排队磕头时总是排在最后。由于窑洞里地方小,所以磕头时我总被讨厌的门槛挤住,没法正正规规地站起来和跪下去,所以每次磕头我都觉得那么好笑。当时我总在想,为什么被门槛挤住的总是我,我怎么排在最后,而他们总是可以站在我前面?磕完头后,我一眼不眨地盯着父亲的手和衣服口袋。父亲这时就会微笑着,先给我发钱。记得那时候,父亲给我两块钱,母亲给我一块钱,当时高兴地心都要快蹦出来了。大哥、二哥却从来没有拿过父亲和母亲给的年钱,姐姐只能得到父亲的一元钱、母亲的一元钱……其实那时候我就是把年钱装在口袋里高兴几天,从来没有自己花过,因为开学后,那几块钱就被父亲拿走,和杀猪时卖猪鬃的钱加在一起用来交学费了。

  我们磕完头,领了年钱,就到院子外面去给先人烧纸钱。我提着一盏煤油马灯,跟在他们后面。外面的夜很黑,远处的山梁上的人家不时传来几声狗叫,还有零零碎碎噼里啪啦的竹炮声。父亲先在地上用木棍划一个圆圈,然后弄一小堆黄土,插上香。接着我们跪下来开始烧黄色的纸,火光在黑暗的夜色里亮了起来,一闪一闪地映照在我们几个脸上。父亲和大哥一脸虔诚地在烧纸,用木棍在拨拉着没烧完的纸。忽然刮过一阵风,刮得纸灰打起旋儿,四处乱飞,飞向高高的夜空。

  我们开始吃菜,吃饺子,喝黄酒。我记得当时父亲很少说话,一脸严肃的样子。所以也很少见他与大哥、二哥说话。我们吃着香喷喷的饺子和肉菜,喝着浓洌香郁的黄酒,浓浓的年味顿时洋溢在这乡村的窑洞里。

  大人们在吃饭,我则心致勃勃地胡乱吃了几口,就从土炕的席片下面取出一墩大炮,点着了一根香,去外面放炮。

我们的大门下面挂着一盏父亲用高粱楣和红纸糊的大灯笼,因为当时我们还没有电,所以里面插着一根红蜡烛。夜很黑,很害怕。我在门口的灯笼下面放炮,总要喊来那只大黄狗,让它陪着我,我就不害怕了。我点着一个大炮,扔向黄狗,它起初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跑过去用嘴叼,“嗵”的一声,吓得它转身就跑,我则开心地笑了。可是它还是跟着我晚,后来它有了见识, 我把炮扔过去时,它总会躲开。我们家当时坐落在一个很偏僻的山峁上,附近没有人家,所以童年时也没有小孩子和我玩。每天就领着这只大黄狗,在山梁上、麦田旁、高粱地里追兔子玩,很开心。后来我离开了家到了部队,母亲告诉我说,再一次暴雨中,狗棚旁的土墙塌了,大黄狗埋在了土墙下面,我童年时最好的伙伴永远地离开了我。到现在,我还保存着大黄狗的照片!它是我童年时最美好的回忆!


大年三十要坐夜。

  父亲和母亲在说话。

  大哥、二哥、姐姐在下军旗,我玩累了,在旁边看他们下棋…….

            初一凌晨去拜神

  记得当时我们村子里有一座白音菩萨的庙。父亲说,初一早晨谁家第一个到庙上点第一柱香,谁家就会出一年万事顺利,谁家的孩子就会有出息。

  于是,在凌晨5点,大哥就已经准备好了香和纸,把二哥和我从被窝里拽出来。我和二哥睡眼朦胧地晕晕乎乎地跟在大哥后面,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漆黑的夜里走着。天上的星星一下一下地眨巴着眼睛,山路旁的高粱叶子在夜风中沙沙作响,路边的堤埂上偶尔有一两声猫头鹰的叫声吓得我抓住了大哥的衣襟。凌晨的风吹在身上有点冷。我们顺着山坡的路走着,拐了好几个弯,才走上了山峁。路平了起来,离村子越来越近,狗叫声也多了起来。那座庙坐落在一个小山嘴上,附近有一户人家,平时掌管打扫卫生,接待上庙进香的人,叫“庙官”。它还会用两个羊角做成的东西打阴阳卦。

  我们到了庙上,其实是一孔窑洞。大哥推开那两扇木门,“咯-吱-吱”一声,木门的响声划破夜空,我毛骨悚然。大哥用火柴点着了土台子上的油灯,在油灯一闪一闪的光亮中,我看见了那尊一尺多高的佛像,当时我们叫神像。好像是木头的, 油黑发亮,看不出是男是女,反正身上披着红布。当时我感觉挺害怕的,总感觉他的眼睛在眨巴,在动。大哥点着了香,插了上去。然后作揖,我和二哥跟着他,在后面胡乱地作揖。他跪下去磕头,我俩也跟着磕头。然后在地上烧着了黄色的纸,门外面刮进了一股风,那些纸灰飞了起来,又落下来,落在土台子上。走出庙门时,大哥高兴地对我们说:“今天咱们是第一个上香的人!”

  回到家天已经大亮。父亲和母亲已经起来了。父亲已经把牛和驴从圈里拉出来了,拴在梨树下的牛槽旁,在给牛梳理身上的毛,牛懒懒地舒服地眯着眼在反刍。父亲让我给牛角上系红绸子,我把一条新买的红绸子拴在了牛的两个角上,牛好像也特别高兴似的,它舔了舔我的手。

  然后,我们就从初一到初二开始给叔父、表叔等拜年。

  剩下的日子,就是跟着大哥到村子里去玩,看人家玩扑克。那时过年时,村子了人们流行一种扑克的玩法叫“掀牛”。其实现在好多人还在玩这种扑克。


          正月二十三送年


  年一直过到正月二十三,才算过完。

在那天,我们要吃上一天比较丰盛的饭,吃肉菜、廋肉饺子、辣红臊子面等。

  在晚上,还要“燎疳”、“送疳”。传言“疳”是一种病,就是一年不吉利,生病。疳怕火,只要人们在火堆上跳上几遍,疳就没有了,今年就可以大吉大利。晚上,父亲拿来一堆酸枣刺点着了,全家人集中在火堆前。母亲把做饭用的刀具、漏勺、缝衣针拿来,在火上燎一下。然后,父亲、母亲、姐姐都从火堆上跳过去,要过几遍呢!大哥、二哥都从上面跳过来跳过去。我最高兴了,能从上面跳好几遍。父亲抽着老旱烟,在火光的映照中笑着。 记得有一年,我跳火堆时,由于个子比较矮,溅出的火星把棉裤裤裆烧着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燎疳其实也就意味着送年,意味着年过完了。我们也早已开学了,父亲、母亲又得忙农活了。

  新的一年开始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