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家乡的秋
2022-01-07叙事散文石一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34 编辑
家乡的秋
石勇
在城市里读了四年的大学,又回到了距离家乡百里之遥的县城,还是不能和我的那个小村庄朝夕相处。与家乡的联系总如一支断藕,虽被腰斩,但总有丝牵……
家乡的秋
石勇
在城市里读了四年的大学,又回到了距离家乡百里之遥的县城,还是不能和我的那个小村庄朝夕相处。与家乡的联系总如一支断藕,虽被腰斩,但总有丝牵……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34 编辑 <br /><br />家乡的秋
石勇
在城市里读了四年的大学,又回到了距离家乡百里之遥的县城,还是不能和我的那个小村庄朝夕相处。与家乡的联系总如一支断藕,虽被腰斩,但总有丝牵牵连连,独我一人知道,丝,是我的心事。
而今,重阳刚过,天气变凉,秋虫唧唧,我更加怀念起秋天的家乡,尤其是家乡那绵绵的秋味。
一
家乡,处在一片远近无山的平原上。每隔四五里路,就能见到一簇蜷伏的村落。
秋天的早晨,多雾。
那雾很浓,就如同扯不开的棉絮,远树近树都消遁了枯瘦凋零的模样。低低的檐棱,只是一条若有若无的暗线。
家乡的早晨,起床最早的是老人,每到五点,天刚擦亮,在浓浓的晨雾那面,听到谁家的门板“吱”的一声,很脆,然后另一家也“吱”的一声,打开了农家疲惫而原始的一天。
东门里、西门里,先后走出了早起拾粪的老人,大襟褂子随便披在身上,一张铁锨,撅着一个粪篓,便开始了环绕全村的“狩猎”,运气好的,转到半个村子,就能捡到满满一篓,“天还早着哩,再去捡一篓”。
家乡人是聚族而居的,大大小小一个部落。一家子人,自然少了些寒暄,见了面有时随便答应一声,甚至不用说话,便各忙各的去了。
不过有时也能听到老兄弟几个随便唠几句:
“唉,这天儿是一天比一天凉啦!”
“呵,可不是呗!”
“赶明儿就把那点地种上吧。”
“种上,也该种上啦!”
这北方人的谈话,在简简短短当中,饱蕴着北方人直爽和敦厚。
年轻人起床,就像年轻人的脾气,毛躁!
男人提上裤子,蹬上鞋子,披了褂子,先去挑水。听吧,那个四四方方的井台子上,总有叮叮当当的水桶碰撞声,透过蒙蒙雾气传过来。那是绵延了上千年的脆响。顺着这个声音走吧,肯定能找到一则美丽的传说或者一个优美的神话。
女人简单地拢一把头发(或许,头发上还挂着一根昨天的草叶子)。
这时,男人挑一担水,颤悠颤悠地进门了——家乡的水是甜的,一凉能凉到骨头里去——女人提半桶水,哗啦啦倒进锅里,扣上高粱秸钉的锅盖儿。
风箱啪嗒啪嗒地,在各家矮小的窗户里,在厚厚的门板后面传出来。家乡的早晨,不能不重视风箱,是风箱把乡村的早晨给拉长了,风箱那沉实而节律的啪嗒声,让农村的日子变的脚踏实地。
那时的家乡,厨房、卧室还有客厅是一体的,灶台和炕头连着有一条暗道,所以风箱一响,便把灶火的一部分热气吹进了炕洞子,睡在那炕上,不用电褥子,就很暖和,孩子睡在上面,恣得直翻跟斗。
风箱搅醒了看家狗的最后一个回笼觉。他们从立着的棒子秸里钻出来,比着赛似地叫,你叫,我也叫,还有鸡、鸭,还有水桶,还有车轱轮子,还有爱絮叨的老祖宗,都来这里凑热闹。
秋天的早晨,忙忙碌碌的,乡下人生来就是忙碌这个世界。
二
秋天的中午,天高日暖,白云碧天。太阳已不再是秋老虎,而完全慈祥成一位七十的老祖宗,慈眉善目的。
高粱已经熟透了脸,红红的,脑袋低低地压下来,沉沉的,风一过去,摇摇晃晃,活像一个醉汉。干硬的土块被挤出了一道裂缝,裂缝里现出红薯们肥硕的胸腹。花生也到了收秧的时候了,饱满的花生,沿中缝一捏,“啪”的一声,里面现出两个肥嘟嘟的果仁,活像两个正在酣睡的娃娃。我们小时候,常常围着花生唱简单的儿歌,“麻屋子,红帐子,里面躺着个白胖子”。这些儿歌装饰了我们童年的梦。
孩子们在田地里把高粱秸编成驳壳枪,路边丛生的荆条砍一根下来,弯成大大的“银项圈”挂在脖子上,汗流满面地,非要扮演好那个小八路。他们把绿而大的棉花桃子扯下来,来回地甩,猛丁的,桃子磕在鞋帮子上,便似飞弹一样,打向天空。
当然,最有趣的还是抓蛐蛐,还有蚂蚱。在砍倒的玉米秸下面,在刚翻起的地垄子上,在黄了头发的草丛子里。这小小的秋虫,疯了似的蹦蹦跳跳。
孩子们也如得了神通,蹑手蹑脚地凑过去,屏好了气,然后两只小手猛地一拍,有时能抓到两只,尤其是赶上两只大蚂蚱在打架的时候,孩子们会渔翁得利,管他什么有理没理,统统拿回去, 放在罐头瓶子里,看它们你追我赶地纠缠。当然,有时也会因为力气太大,硕大的蛐蛐在手下当场毙命,孩子一脸沮丧,不过你放心,他们会马上被别的大蚂蚱吸引了去。
三
秋天的太阳,先是如同蛋黄的颜色,渐渐坠于西方的天壁。然后慢慢变浓,变暗,最后竟如同在鸡蛋里撒了盐,用筷子搅了的。
这时,孩子们也觉得凉了,都蜷缩成一个又一个小不点,哭丧着小脸,缠着父母回家。
秋天的傍晚,如果我给定它一个属相的话,我想它应该属牛。
如果秋之暮是一幅油画,那么黄牛当是这幅油画的主体。
老牛终于耕完了最后一遍,回家!
“哞——”
男人们蹲在地头上、田垄里抽烟。老牛忙活了一天,此时茫然地望着夕阳,大大的瞳孔里,似乎有种像泪的液体,很像老人的叹息。贪食的牛虻冲向老牛的脸上,老牛死劲地甩着耳朵,鼻子里喷出腥热的气息,阳光柔和地铺在这对主仆身上。
远处的村庄,变成了一律的黛色,而且愈见模糊了。一条缭绕的雾带,在牛的遥远的四方,围成了一个圆,这个圆很近,也很远,任你走多少路,也不能触到它洁白的丝。那是嫦娥舞过的广袖。
家里该做饭了。
趁太阳还没落尽。各家的炊烟袅袅升起,没有风,烟是直直的。低矮的土屋里照样有拉风箱的声音。
女人蹲在灶窝里,灶堂里喷突的火映着女人们红通通的脸庞。孩子总会守在母亲旁边,等着。
因为在锅下的火边上,正烤着他们爱吃的红薯。
一个个小家伙眼巴巴的。
终于等到了热灰里的红薯熟得冒起热气。
四
成群的蝙蝠扑扇着翅,在天上旋转,末了,落下来,固定在屋檐下的家里,黑夜也在翅膀上驮下来了。
炕檐上点一盏如豆的油灯,孩子已经睡下了,女人在埋头认真地纳鞋底,一针下去,从另一面拉出来,“哧哧”直响,似乎女人生来就是缝补这个世界,她们把男人疏朗的生活给缝了个细细密密,有板有眼。
男人沉默的蹲在堂桌边上的椅子上吸烟,那是灯光无法漫及的地方,看不清他的模样,如一尊塑像。烟头一明一暗,能听到“呲呲”的声音,极微细的。烟头明亮处,男人一脸的沟沟坎坎。
五
刘欢在《弯弯的月亮》这首歌中唱过:我的心中充满无限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但是,我却一直钟爱着我的家乡,尤其是家乡的土屋,家乡的土炕,家乡的灶窝,家乡的牛,甚至家乡老祖宗们拾粪的篓。
我更钟情于家乡的秋味。家乡的秋清冽,天高云淡;家乡的秋热烈,有红红的高粱穗、粗粗的棒子槌;家乡的秋活泼,有蛐蛐,有蚂蚱,有狗,有牛,还有一群不知好歹的孩子;家乡的秋丰满,有胀破土皮的红薯,有挂满树干的玉米。
我愿用我一生的文字去换取家乡的秋味,或者再加上20年的寿命,我想这事一定很划算。
作者工作单位:山东省齐河县实验中学
邮政编码:251100
电话:13953492614
石勇
在城市里读了四年的大学,又回到了距离家乡百里之遥的县城,还是不能和我的那个小村庄朝夕相处。与家乡的联系总如一支断藕,虽被腰斩,但总有丝牵牵连连,独我一人知道,丝,是我的心事。
而今,重阳刚过,天气变凉,秋虫唧唧,我更加怀念起秋天的家乡,尤其是家乡那绵绵的秋味。
一
家乡,处在一片远近无山的平原上。每隔四五里路,就能见到一簇蜷伏的村落。
秋天的早晨,多雾。
那雾很浓,就如同扯不开的棉絮,远树近树都消遁了枯瘦凋零的模样。低低的檐棱,只是一条若有若无的暗线。
家乡的早晨,起床最早的是老人,每到五点,天刚擦亮,在浓浓的晨雾那面,听到谁家的门板“吱”的一声,很脆,然后另一家也“吱”的一声,打开了农家疲惫而原始的一天。
东门里、西门里,先后走出了早起拾粪的老人,大襟褂子随便披在身上,一张铁锨,撅着一个粪篓,便开始了环绕全村的“狩猎”,运气好的,转到半个村子,就能捡到满满一篓,“天还早着哩,再去捡一篓”。
家乡人是聚族而居的,大大小小一个部落。一家子人,自然少了些寒暄,见了面有时随便答应一声,甚至不用说话,便各忙各的去了。
不过有时也能听到老兄弟几个随便唠几句:
“唉,这天儿是一天比一天凉啦!”
“呵,可不是呗!”
“赶明儿就把那点地种上吧。”
“种上,也该种上啦!”
这北方人的谈话,在简简短短当中,饱蕴着北方人直爽和敦厚。
年轻人起床,就像年轻人的脾气,毛躁!
男人提上裤子,蹬上鞋子,披了褂子,先去挑水。听吧,那个四四方方的井台子上,总有叮叮当当的水桶碰撞声,透过蒙蒙雾气传过来。那是绵延了上千年的脆响。顺着这个声音走吧,肯定能找到一则美丽的传说或者一个优美的神话。
女人简单地拢一把头发(或许,头发上还挂着一根昨天的草叶子)。
这时,男人挑一担水,颤悠颤悠地进门了——家乡的水是甜的,一凉能凉到骨头里去——女人提半桶水,哗啦啦倒进锅里,扣上高粱秸钉的锅盖儿。
风箱啪嗒啪嗒地,在各家矮小的窗户里,在厚厚的门板后面传出来。家乡的早晨,不能不重视风箱,是风箱把乡村的早晨给拉长了,风箱那沉实而节律的啪嗒声,让农村的日子变的脚踏实地。
那时的家乡,厨房、卧室还有客厅是一体的,灶台和炕头连着有一条暗道,所以风箱一响,便把灶火的一部分热气吹进了炕洞子,睡在那炕上,不用电褥子,就很暖和,孩子睡在上面,恣得直翻跟斗。
风箱搅醒了看家狗的最后一个回笼觉。他们从立着的棒子秸里钻出来,比着赛似地叫,你叫,我也叫,还有鸡、鸭,还有水桶,还有车轱轮子,还有爱絮叨的老祖宗,都来这里凑热闹。
秋天的早晨,忙忙碌碌的,乡下人生来就是忙碌这个世界。
二
秋天的中午,天高日暖,白云碧天。太阳已不再是秋老虎,而完全慈祥成一位七十的老祖宗,慈眉善目的。
高粱已经熟透了脸,红红的,脑袋低低地压下来,沉沉的,风一过去,摇摇晃晃,活像一个醉汉。干硬的土块被挤出了一道裂缝,裂缝里现出红薯们肥硕的胸腹。花生也到了收秧的时候了,饱满的花生,沿中缝一捏,“啪”的一声,里面现出两个肥嘟嘟的果仁,活像两个正在酣睡的娃娃。我们小时候,常常围着花生唱简单的儿歌,“麻屋子,红帐子,里面躺着个白胖子”。这些儿歌装饰了我们童年的梦。
孩子们在田地里把高粱秸编成驳壳枪,路边丛生的荆条砍一根下来,弯成大大的“银项圈”挂在脖子上,汗流满面地,非要扮演好那个小八路。他们把绿而大的棉花桃子扯下来,来回地甩,猛丁的,桃子磕在鞋帮子上,便似飞弹一样,打向天空。
当然,最有趣的还是抓蛐蛐,还有蚂蚱。在砍倒的玉米秸下面,在刚翻起的地垄子上,在黄了头发的草丛子里。这小小的秋虫,疯了似的蹦蹦跳跳。
孩子们也如得了神通,蹑手蹑脚地凑过去,屏好了气,然后两只小手猛地一拍,有时能抓到两只,尤其是赶上两只大蚂蚱在打架的时候,孩子们会渔翁得利,管他什么有理没理,统统拿回去, 放在罐头瓶子里,看它们你追我赶地纠缠。当然,有时也会因为力气太大,硕大的蛐蛐在手下当场毙命,孩子一脸沮丧,不过你放心,他们会马上被别的大蚂蚱吸引了去。
三
秋天的太阳,先是如同蛋黄的颜色,渐渐坠于西方的天壁。然后慢慢变浓,变暗,最后竟如同在鸡蛋里撒了盐,用筷子搅了的。
这时,孩子们也觉得凉了,都蜷缩成一个又一个小不点,哭丧着小脸,缠着父母回家。
秋天的傍晚,如果我给定它一个属相的话,我想它应该属牛。
如果秋之暮是一幅油画,那么黄牛当是这幅油画的主体。
老牛终于耕完了最后一遍,回家!
“哞——”
男人们蹲在地头上、田垄里抽烟。老牛忙活了一天,此时茫然地望着夕阳,大大的瞳孔里,似乎有种像泪的液体,很像老人的叹息。贪食的牛虻冲向老牛的脸上,老牛死劲地甩着耳朵,鼻子里喷出腥热的气息,阳光柔和地铺在这对主仆身上。
远处的村庄,变成了一律的黛色,而且愈见模糊了。一条缭绕的雾带,在牛的遥远的四方,围成了一个圆,这个圆很近,也很远,任你走多少路,也不能触到它洁白的丝。那是嫦娥舞过的广袖。
家里该做饭了。
趁太阳还没落尽。各家的炊烟袅袅升起,没有风,烟是直直的。低矮的土屋里照样有拉风箱的声音。
女人蹲在灶窝里,灶堂里喷突的火映着女人们红通通的脸庞。孩子总会守在母亲旁边,等着。
因为在锅下的火边上,正烤着他们爱吃的红薯。
一个个小家伙眼巴巴的。
终于等到了热灰里的红薯熟得冒起热气。
四
成群的蝙蝠扑扇着翅,在天上旋转,末了,落下来,固定在屋檐下的家里,黑夜也在翅膀上驮下来了。
炕檐上点一盏如豆的油灯,孩子已经睡下了,女人在埋头认真地纳鞋底,一针下去,从另一面拉出来,“哧哧”直响,似乎女人生来就是缝补这个世界,她们把男人疏朗的生活给缝了个细细密密,有板有眼。
男人沉默的蹲在堂桌边上的椅子上吸烟,那是灯光无法漫及的地方,看不清他的模样,如一尊塑像。烟头一明一暗,能听到“呲呲”的声音,极微细的。烟头明亮处,男人一脸的沟沟坎坎。
五
刘欢在《弯弯的月亮》这首歌中唱过:我的心中充满无限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但是,我却一直钟爱着我的家乡,尤其是家乡的土屋,家乡的土炕,家乡的灶窝,家乡的牛,甚至家乡老祖宗们拾粪的篓。
我更钟情于家乡的秋味。家乡的秋清冽,天高云淡;家乡的秋热烈,有红红的高粱穗、粗粗的棒子槌;家乡的秋活泼,有蛐蛐,有蚂蚱,有狗,有牛,还有一群不知好歹的孩子;家乡的秋丰满,有胀破土皮的红薯,有挂满树干的玉米。
我愿用我一生的文字去换取家乡的秋味,或者再加上20年的寿命,我想这事一定很划算。
作者工作单位:山东省齐河县实验中学
邮政编码:251100
电话:13953492614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