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的先生们(诗歌篇)
2022-01-07抒情散文杨献平
我的先生们(诗歌篇)杨献平???它们都是神圣的——刚到巴丹吉林的时候,单位文化活动中心订阅了好多杂志,几乎包括了全国各省市的大部分文学期刊——我是它们的常客,每周三、五和周日晚上,一个人早早站在阅览室的门前,等负责管理的两位军嫂前来——琳……
我的先生们(诗歌篇)
杨献平
???它们都是神圣的——刚到巴丹吉林的时候,单位文化活动中心订阅了好多杂志,几乎包括了全国各省市的大部分文学期刊——我是它们的常客,每周三、五和周日晚上,一个人早早站在阅览室的门前,等负责管理的两位军嫂前来——琳琅满目的杂志,让我心跳。几年之前,在乡村,有一年夏天,乡长的儿子拿着一本《十月》看,后来蹲在马路边当手纸用,我掏出新买的作业本,给他换过来——在当村干部的姑夫家看到当地的《邢台日报》,蹲在屋外的阳光中翻看;老师的案头放着一些过期的文学期刊:《散文》《人民文学》《当代》等等,老师在滔滔不绝解答问题,我却盯着那些杂志的封面,想一页一页打开。 ?? 管理阅览室的两位军嫂,其中一个很和蔼,另一个见我去的多了,从开门到关门,坐在那里一本本翻看——时间久了,就有些反感。脸色很不好看,有一年,单位的军邮局不办理个人自费订阅杂志业务,只好以阅览室的名义订了《散文》《散文天地》《飞天》。一到月底,就打电话给那位嫂子,询问杂志到没到。天长日久,也惹得了不耐烦。但每次都厚着脸皮,低声下气。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卑微,像一个光天化日之下的土拔鼠,连血液都颤巍巍的。
????更多的时候,一个人坐在人去楼空的办公室,学着杂志上的人,趁着蚊虫飞舞的灯光,在黑夜的重重包裹下,写下一些叫做诗歌的文字。潦草的汉字在红头的稿纸上像是一只只爬行的蜘蛛,又像是久了的血滴。然后重新用方格稿纸抄写一遍,按照杂志的地址,一封封邮寄出去。第一首诗歌是当时的《河北文学》主编王洪涛先生编发的一首不到20行的名叫《无题》的诗歌,署名“艾文”——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之所以寄给王洪涛先生,是很早时候就听中学老师刘建平说:王先生原在我们工作邢台很多年,是当时国内诗坛最活跃的是诗人之一。刊发后,王先生给我寄了10本杂志,还写信说,杂志就要改版,留给我做纪念。果不其然,次年,《河北文学》更名为《当代人》。
???这是我首次在省级文学期刊发表作品——现在看来,那首诗歌简直就是垃圾,一文不值,可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学时候萌生的梦想真正复苏。孤寂的夜晚,一个人的集体办公室,寒风和酷暑,稿纸和笔墨,唰唰的响声几乎贯穿了我在巴丹吉林沙漠最初的军旅生活。绿色的军营,尤其是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一个军人容身其中,必须被某种“地气”所浸润,再后来,我以巴丹吉林军营和自己的军人生活为题,写了好多的军旅诗歌。
???最开始的一首,寄给了新疆的《绿风》诗刊曲近先生,先生也是一位出色的西部诗人,家乡好像也在河南,原名我至今不知道,写信的时候总是说“曲近老师。”但没有发表出来,几年后,先生还把当时的审稿单寄给我,说很喜欢军队的诗人,能为新手作些事情很高兴。这使我心里发暖,想到了石河子那里的万里长云,以及秋天摇曳的大片洁白棉花。再一年,先生编发了我的两首军旅诗歌,到现在,忘了诗歌的题目,只记得其中有这么一句:在岩石上,抽烟的那个人,抬头看见苍苍鹰,钢铁的阴影,掠过他的心脏。
????那时候的《解放军文艺》是军事文学重镇,还有大型双月刊《昆仑》。在《解放军文艺》,我读到了当时也是现在最优秀军旅诗人的作品,包括周涛和马合省、刘立云、王久辛、殷实、简宁、马萧萧、师永刚、谌虹颍、柳沄等诗人的作品——每期的《解放军文艺》都是一次军事文学的盛宴,尤其是军旅诗歌和小说,还有朱向前、周政保、丁临一、陈先义等人的军事文学评论。每一篇都是强有力的,充满钢铁意味的,军旅的铁血气息异常浓郁。那时候,他们当中唯有刘立云和殷实知道还隐约知道,在茫茫军旅当中,有我这样一个新战士在用憧憬的眼睛看着他们的名字。
???刘立云老师是最先认识的,经常邮寄作品给他,说了好多景仰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在我眼里,他们那一批军旅诗人都是登峰造极的,在当时的整个中国诗坛,先锋的姿态,军旅的背景,充满力量乃至钢铁的语言,使得军旅诗歌摆脱了纯粹的政治抒情和直白的情感表达,转而向内心化、个人化、地域化乃至精神性和灵魂性递进和转移。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书写自己的带有明显模仿痕迹的诗歌。1993年,刘立云老师编发了我的一组诗歌,一次5首,排在几个早已崭露头角的诗人之间,当时署名杨泽。捧着新到的《解放军文艺》杂志,心情激动,一个人跑到营区外的小树林里,看了又看,笑了又笑,手足舞蹈,觉得自己是整个军营最幸福的战士了。
??? 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2001年,刘立云老师每年至少编发我一组军旅诗歌,其中,最好的两组大致叫《在巴丹吉林》和《守护大西北》,从这时候,看决心用自己的本名——杨献平发表作品。2000年或是2001年,刘老师还发了我一组散文。这些年,刘立云老师也从编辑到主编,现在已离开了《解放军文艺》主编岗位。十多年间,我也曾多次到北京,还没出发,就想着去看看刘立云老师,但每次到了北京,又犹豫起来,徘徊许久,一次次过去了,也没拜见过尊敬的刘立云老师。在此期间,一个对我影响巨大的军旅作家是时任兰州军区空军创作组组长的刘立波先生——江苏人,不仅在写作上给予我巨大而空前的帮助,还帮助我改变了个人命运。
???刘立波老师是耿直的,给我说了好多立身做人之道,在我最危急和最困难的时候给我帮助和鼓励。有一次,他拿着新到的《解放军文艺》杂志,到宣传处、干部处和组织处朗读我的作品;说这小子比专业作家还要写得多和好。与此同时,刘兆启、陈洪根、侯治荣、吴东云、文化科吴干事、军旅诗人蒋海将、《西北军事文学》编辑、诗人马萧萧、《昆仑》杂志编辑、诗人殷实等师长,在我的写作和个人命运上给予了我最大的无私的帮助。有一年,到兰州送档案,刘立波老师和诗人蒋海将请我吃饭,说了好多对我一生裨益的话。
???也就是在那一次,我见到了于我同样有着重要影响的诗人,时任甘肃作协副主席、《飞天》副主编的诗人何来先生——先生从94年开始发表我的诗歌作品,但始终没有见过面。1998年,《飞天》推出了十位本土诗人,我即是其中之一,其他还有扎西才让、杏黄天等。何来先生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位最具有长者风度的诗人,面相雍容大度,眼神慈善可亲,令我想起三国时期名臣鲁肃。先生选稿不介意门派,宽容而严谨,只要是好作品,在他那里都不会被埋没。因为急着要赶车,只与先生匆匆一面,还有著名诗人老乡。1999年,何来先生要退休了,写给我一封信,说了好多贴心的话,我要先生留下家电,先生执意不肯。近几年,听说先生在北京,又听说在兰州。04年在张掖遇到诗人和《飞天》现任主编马青山先生,问及何来老师,知先生安康快乐,很是安慰。
????何来先生嘱我好好写诗,而我却辜负了他。1995年,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诗歌,也觉得诗歌有时候太局限了,不能够承载自己日益膨胀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要求,开始写散文。第一篇给了甘肃的《阳关》杂志,后来见到著名诗人林染先生,对我的嚣张和狂妄,甚至包括集体生活,都给予了长辈式的关心和规诫。当时,我根本不把先生的话放在心上,还肆无忌惮,张扬性情,直率坦白,不可一世。有次参加《阳关》笔会,林染老师说我很可爱,在张掖一饭店吃饭时,还好心给我介绍对象。
????河北《诗神》杂志,我在家时候就经常看,以有限的钱订阅了好几年,还有《人民文学》、在巴丹吉林,写诗生涯中,时任《诗神》杂志副主编的著名诗人大解(陆地),从95年开始,发表了我不少诗歌,先生也是谦虚的,对后辈的引领和帮助时常让我感动。我至今认为自己最好的诗歌是《解放军文艺》《飞天》(何来老师后,责任编辑是马青山先生)、《诗神》、《绿风》《西北军事文学》(责编马萧萧)发表出来的。还有《十月》(责编金蝉先生)、《中国作家》(责编方文先生)、《鸭绿江》(责编柳沄)《北方文学》(责编刘云开)《延河》(责编苑湖先生)《诗刊》(责编大卫先生)等杂志。
????现在,我的这些先生们大都离开了杂志,有退休的,也有转到其他工作上的。很多人我一次都没见到过,每每想起来,总觉得心里有股鼓荡的情感,忍不住眼含热泪,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已不算个诗人了,我疏远和冷落了最初的诗歌,或许是激情在消失,或者是我对自己的诗歌写作充满了失望,沮丧和不自信。每次看到自己当初那些诗歌,就想起曾经的岁月,想起那些熟悉而仁慈的笔迹,那么多的老师,先生们,对我的好,我无以报答,或许他们也没有想报答——我之所以说出来,是因为我的这些先生们大都离开了编辑岗位,有的退休了,有的转到别的行业——至今还在作编辑的先生们,他们都还应当记得我这个作者,这个学生,但我会记他们一辈子——此外,还有我的散文先生们,我也想写出来,但想了想,还是再过些年好,他们都还年轻,其中,不少成为了刊物的负责人——时间可以证实一些真正的东西,也会消除某些不必要的嫌疑——我知道,感激是绵长的,仁慈可以穿越人类所有的时间。
???到现在,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诗歌写作半途而废,时常觉得有愧于帮助和鼓励我的先生们——我在巴丹吉林十多年了,尽管诗歌贯穿了我几乎所有的沙漠军旅生活,乃至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返身再看自己的那些诗歌,我相信其中有一些是不会湮灭的——正如我的先生们,在我心里,很多年后,当我老眼昏花,翻开旧时诗篇,会想起这么多人,我想我会笑的,皱纹都会一道道舒展开来。
???说明:《我的先生们(散文篇)》由于种种原因,大抵要过些年再说了。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的差错、误解和嫌疑。
杨献平
???它们都是神圣的——刚到巴丹吉林的时候,单位文化活动中心订阅了好多杂志,几乎包括了全国各省市的大部分文学期刊——我是它们的常客,每周三、五和周日晚上,一个人早早站在阅览室的门前,等负责管理的两位军嫂前来——琳琅满目的杂志,让我心跳。几年之前,在乡村,有一年夏天,乡长的儿子拿着一本《十月》看,后来蹲在马路边当手纸用,我掏出新买的作业本,给他换过来——在当村干部的姑夫家看到当地的《邢台日报》,蹲在屋外的阳光中翻看;老师的案头放着一些过期的文学期刊:《散文》《人民文学》《当代》等等,老师在滔滔不绝解答问题,我却盯着那些杂志的封面,想一页一页打开。 ?? 管理阅览室的两位军嫂,其中一个很和蔼,另一个见我去的多了,从开门到关门,坐在那里一本本翻看——时间久了,就有些反感。脸色很不好看,有一年,单位的军邮局不办理个人自费订阅杂志业务,只好以阅览室的名义订了《散文》《散文天地》《飞天》。一到月底,就打电话给那位嫂子,询问杂志到没到。天长日久,也惹得了不耐烦。但每次都厚着脸皮,低声下气。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卑微,像一个光天化日之下的土拔鼠,连血液都颤巍巍的。
????更多的时候,一个人坐在人去楼空的办公室,学着杂志上的人,趁着蚊虫飞舞的灯光,在黑夜的重重包裹下,写下一些叫做诗歌的文字。潦草的汉字在红头的稿纸上像是一只只爬行的蜘蛛,又像是久了的血滴。然后重新用方格稿纸抄写一遍,按照杂志的地址,一封封邮寄出去。第一首诗歌是当时的《河北文学》主编王洪涛先生编发的一首不到20行的名叫《无题》的诗歌,署名“艾文”——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之所以寄给王洪涛先生,是很早时候就听中学老师刘建平说:王先生原在我们工作邢台很多年,是当时国内诗坛最活跃的是诗人之一。刊发后,王先生给我寄了10本杂志,还写信说,杂志就要改版,留给我做纪念。果不其然,次年,《河北文学》更名为《当代人》。
???这是我首次在省级文学期刊发表作品——现在看来,那首诗歌简直就是垃圾,一文不值,可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学时候萌生的梦想真正复苏。孤寂的夜晚,一个人的集体办公室,寒风和酷暑,稿纸和笔墨,唰唰的响声几乎贯穿了我在巴丹吉林沙漠最初的军旅生活。绿色的军营,尤其是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一个军人容身其中,必须被某种“地气”所浸润,再后来,我以巴丹吉林军营和自己的军人生活为题,写了好多的军旅诗歌。
???最开始的一首,寄给了新疆的《绿风》诗刊曲近先生,先生也是一位出色的西部诗人,家乡好像也在河南,原名我至今不知道,写信的时候总是说“曲近老师。”但没有发表出来,几年后,先生还把当时的审稿单寄给我,说很喜欢军队的诗人,能为新手作些事情很高兴。这使我心里发暖,想到了石河子那里的万里长云,以及秋天摇曳的大片洁白棉花。再一年,先生编发了我的两首军旅诗歌,到现在,忘了诗歌的题目,只记得其中有这么一句:在岩石上,抽烟的那个人,抬头看见苍苍鹰,钢铁的阴影,掠过他的心脏。
????那时候的《解放军文艺》是军事文学重镇,还有大型双月刊《昆仑》。在《解放军文艺》,我读到了当时也是现在最优秀军旅诗人的作品,包括周涛和马合省、刘立云、王久辛、殷实、简宁、马萧萧、师永刚、谌虹颍、柳沄等诗人的作品——每期的《解放军文艺》都是一次军事文学的盛宴,尤其是军旅诗歌和小说,还有朱向前、周政保、丁临一、陈先义等人的军事文学评论。每一篇都是强有力的,充满钢铁意味的,军旅的铁血气息异常浓郁。那时候,他们当中唯有刘立云和殷实知道还隐约知道,在茫茫军旅当中,有我这样一个新战士在用憧憬的眼睛看着他们的名字。
???刘立云老师是最先认识的,经常邮寄作品给他,说了好多景仰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在我眼里,他们那一批军旅诗人都是登峰造极的,在当时的整个中国诗坛,先锋的姿态,军旅的背景,充满力量乃至钢铁的语言,使得军旅诗歌摆脱了纯粹的政治抒情和直白的情感表达,转而向内心化、个人化、地域化乃至精神性和灵魂性递进和转移。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书写自己的带有明显模仿痕迹的诗歌。1993年,刘立云老师编发了我的一组诗歌,一次5首,排在几个早已崭露头角的诗人之间,当时署名杨泽。捧着新到的《解放军文艺》杂志,心情激动,一个人跑到营区外的小树林里,看了又看,笑了又笑,手足舞蹈,觉得自己是整个军营最幸福的战士了。
??? 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2001年,刘立云老师每年至少编发我一组军旅诗歌,其中,最好的两组大致叫《在巴丹吉林》和《守护大西北》,从这时候,看决心用自己的本名——杨献平发表作品。2000年或是2001年,刘老师还发了我一组散文。这些年,刘立云老师也从编辑到主编,现在已离开了《解放军文艺》主编岗位。十多年间,我也曾多次到北京,还没出发,就想着去看看刘立云老师,但每次到了北京,又犹豫起来,徘徊许久,一次次过去了,也没拜见过尊敬的刘立云老师。在此期间,一个对我影响巨大的军旅作家是时任兰州军区空军创作组组长的刘立波先生——江苏人,不仅在写作上给予我巨大而空前的帮助,还帮助我改变了个人命运。
???刘立波老师是耿直的,给我说了好多立身做人之道,在我最危急和最困难的时候给我帮助和鼓励。有一次,他拿着新到的《解放军文艺》杂志,到宣传处、干部处和组织处朗读我的作品;说这小子比专业作家还要写得多和好。与此同时,刘兆启、陈洪根、侯治荣、吴东云、文化科吴干事、军旅诗人蒋海将、《西北军事文学》编辑、诗人马萧萧、《昆仑》杂志编辑、诗人殷实等师长,在我的写作和个人命运上给予了我最大的无私的帮助。有一年,到兰州送档案,刘立波老师和诗人蒋海将请我吃饭,说了好多对我一生裨益的话。
???也就是在那一次,我见到了于我同样有着重要影响的诗人,时任甘肃作协副主席、《飞天》副主编的诗人何来先生——先生从94年开始发表我的诗歌作品,但始终没有见过面。1998年,《飞天》推出了十位本土诗人,我即是其中之一,其他还有扎西才让、杏黄天等。何来先生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位最具有长者风度的诗人,面相雍容大度,眼神慈善可亲,令我想起三国时期名臣鲁肃。先生选稿不介意门派,宽容而严谨,只要是好作品,在他那里都不会被埋没。因为急着要赶车,只与先生匆匆一面,还有著名诗人老乡。1999年,何来先生要退休了,写给我一封信,说了好多贴心的话,我要先生留下家电,先生执意不肯。近几年,听说先生在北京,又听说在兰州。04年在张掖遇到诗人和《飞天》现任主编马青山先生,问及何来老师,知先生安康快乐,很是安慰。
????何来先生嘱我好好写诗,而我却辜负了他。1995年,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诗歌,也觉得诗歌有时候太局限了,不能够承载自己日益膨胀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要求,开始写散文。第一篇给了甘肃的《阳关》杂志,后来见到著名诗人林染先生,对我的嚣张和狂妄,甚至包括集体生活,都给予了长辈式的关心和规诫。当时,我根本不把先生的话放在心上,还肆无忌惮,张扬性情,直率坦白,不可一世。有次参加《阳关》笔会,林染老师说我很可爱,在张掖一饭店吃饭时,还好心给我介绍对象。
????河北《诗神》杂志,我在家时候就经常看,以有限的钱订阅了好几年,还有《人民文学》、在巴丹吉林,写诗生涯中,时任《诗神》杂志副主编的著名诗人大解(陆地),从95年开始,发表了我不少诗歌,先生也是谦虚的,对后辈的引领和帮助时常让我感动。我至今认为自己最好的诗歌是《解放军文艺》《飞天》(何来老师后,责任编辑是马青山先生)、《诗神》、《绿风》《西北军事文学》(责编马萧萧)发表出来的。还有《十月》(责编金蝉先生)、《中国作家》(责编方文先生)、《鸭绿江》(责编柳沄)《北方文学》(责编刘云开)《延河》(责编苑湖先生)《诗刊》(责编大卫先生)等杂志。
????现在,我的这些先生们大都离开了杂志,有退休的,也有转到其他工作上的。很多人我一次都没见到过,每每想起来,总觉得心里有股鼓荡的情感,忍不住眼含热泪,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已不算个诗人了,我疏远和冷落了最初的诗歌,或许是激情在消失,或者是我对自己的诗歌写作充满了失望,沮丧和不自信。每次看到自己当初那些诗歌,就想起曾经的岁月,想起那些熟悉而仁慈的笔迹,那么多的老师,先生们,对我的好,我无以报答,或许他们也没有想报答——我之所以说出来,是因为我的这些先生们大都离开了编辑岗位,有的退休了,有的转到别的行业——至今还在作编辑的先生们,他们都还应当记得我这个作者,这个学生,但我会记他们一辈子——此外,还有我的散文先生们,我也想写出来,但想了想,还是再过些年好,他们都还年轻,其中,不少成为了刊物的负责人——时间可以证实一些真正的东西,也会消除某些不必要的嫌疑——我知道,感激是绵长的,仁慈可以穿越人类所有的时间。
???到现在,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诗歌写作半途而废,时常觉得有愧于帮助和鼓励我的先生们——我在巴丹吉林十多年了,尽管诗歌贯穿了我几乎所有的沙漠军旅生活,乃至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返身再看自己的那些诗歌,我相信其中有一些是不会湮灭的——正如我的先生们,在我心里,很多年后,当我老眼昏花,翻开旧时诗篇,会想起这么多人,我想我会笑的,皱纹都会一道道舒展开来。
???说明:《我的先生们(散文篇)》由于种种原因,大抵要过些年再说了。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的差错、误解和嫌疑。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