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
2022-01-07经典散文
[db:简介]
小时候包饺子都是家人一起上手。外屋案板上擀皮,将醒好的面搓成细条,揪成一样大小,撒一些干面,手指转圈呼啦成小圆球儿,一个个按扁,擀皮,纸薄,月饼大小,中间略厚;里屋圆桌子上放了拌好的馅料,放饺子的盖帘,大人或坐或站等着开始。小孩子负责递送,一趟一趟跑出跑进,托着三两张饺子皮不辞辛苦地做着这件重要的工作。此时孩子被戏称为运输大队长蒋介石,蒋介石打了败仗,费劲心机得到的枪支弹药都被解放军缴获,成了我们的后勤保障。孩子不懂,大人出奇地温和,笑脸相迎,不吝啬夸奖,很重视的样子,孩子感受到了宠爱,喜笑颜开,干得起劲儿,小脸沾了白面粉,不知哪里蹭的或者就是大人抹的,成了小花猫,芝麻官儿。
饺子包好放在圆形的盖帘上,我记得小姑姑用大针穿过高粱杆儿缝制盖帘的样子,上下两层高粱杆儿先分别Z字形横着固定,再十字交叠摞在一起竖着缝紧,不仔细看不到针线的痕迹,高粱杆儿中间的最长,边缘的最短,朴素而精致的圆型,犹如放大了的满月。圆盖帘上圆鼓鼓的生饺子,转着圈儿排列,像饱满的葵花盘。
老人说不管几个人包饺子,摆放在一起,连排也好,转圈也好,都要向着一个方向,距离也差不多一样,不挨不离,整整齐齐。千万不能脸对脸,否则就要重新调过来,像队伍里转错了方向的士兵,必须马上纠正。这似乎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说“饺子是气”,脸对脸会打架,会不愉快。究竟是不是真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我每次都相信,每次都认真规规矩矩地码好。
待到水沸腾,往锅里下饺子,要默数“一对两对三对……”吃饺子往碗里搛的时候,也数,“一五一十……”所谓“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煮饺子要三开三滚,煮面条只要两开就熟了。又说“开锅煮馅,盖锅煮皮。”煮饺子不宜大火猛沸,扬汤止沸才不至于皮破露馅儿。
我在工程队上班时,吃食堂,有时候领导会组织大家一起包饺子。煮饺子时,老班长王师傅来帮忙,盖上锅吩咐大火猛烧,我说您那是煮片儿汤呢!那么无所不能的一个人,居然不会煮饺子,笑得我肚子疼。再煮,王师傅终于学会了,自己笑起来。捞起一只水饺,食指轻轻按一下饺子肚儿,马上抬起手,看饺子立刻恢复原状就表示熟了,仍然凹陷有小坑儿,那一定是还欠点火候,需要继续煮一煮。
饺子讲究皮薄馅大,那时候我擀皮儿,能供应七八个帮忙的人一起包,一通紧忙,满脸汗珠子,后背也蒸出汗来。不是我擀皮儿有多快,是帮忙的小伙伴在家没进过厨房,知道饺子好吃,不知道包饺子有那么复杂,粗手笨脚地学着捏。于是乎,包出来的饺子鼓肚子破口的,瘪瘪的坐不住的,粘了不少干面的,乱七八糟羞答答。也有包得像模像样的,还有俩手用力挤出来的饺子,看起来还不错,巧手的还会捏成刺猬、小猪的样子。不管美丑,煮好捞出来都被吃掉了。我家孩子四五岁时就会包饺子,就吃自己包的那十几个,并且自认为他包的最好看最香。
饺子好吃与否主要还看拌馅的手艺,“蒸咸煮淡”,多放盐叫水,少放盐没味儿。可我爷爷从来都是说“咸中有味淡中鲜”,没说过不好。老爷子做饺子剂儿从来不用刀,都是手揪,一般大小一样圆润。却极少展示。
吃饺子得蘸醋,没有醋吃饺子在我们家那就是一种浪费,要赶快去买,还要被扣一顶做事没条理考虑不周的大帽子。醋来了,蒜泥捣汁,倒在小碗里,滴几滴香油,辣椒油——粗放的直接举了蒜瓣咬,精致如我玲表姐,她家是陕西人,辣椒面调醋,姜汁、蒜汁,热油泼上去,没吃呢香味已经扑鼻而来。万事俱备,最后一定得开瓶酒,顶好是老白干。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再配俩小凉菜,花生米、酱牛肉,好日子美滋滋——生活的意义全在里边了。
我哥哥喜欢吃刚出锅的饺子,热乎乎的下肚,家人担心他烫着,其实并不会,又不整吞,总要咬开两半,热气随之而出,热酒热茶趁热喝了温暖,热饺子,更香!
过去重要的日子才包饺子,亲人久别,游子归来,冬至春节,现在日子好过了,天天都可以吃饺子,也不分什么节日假期,什么时候想吃就吃。不想包、不会包,就去饺子馆。原来牛街有一家恩记饺子馆,清真铺子,牛肉饺子羊肉饺子都很有特色,后来那里拆了,搬去别处,却又吃不出原来的味道。
我妹妹新开了家“记住小海鲜”,碳烤三文鱼碳烤羊肉串碳烤大虾。主食却是水饺,凭饺子留住的回头客追过来捧场。茴香、韭菜,三鲜馅,皮皮虾馅,都是她自己选料,自己择菜,自己擀皮自己包,饺子裙褶都比别家的多,形状又像元宝,亲自煮了端出去,就跟家里包饺子一样用心。独家配方,从头到尾不允许别人插手。
我吃过一次她包的三鲜馅的,一个饺子里一个大虾仁,咬一口就醉了。忍不住抬头寻觅这种美好感觉的来处,似乎那味道沁润在别处,像花儿自然散发出的,再看半只饺子,便觉珍贵,立刻放进嘴里,接着又去盘子里搛几只放到自己碗里,就跟没见过饺子似的,就跟没吃过饺子似的,竟然生出以身相许的念头,隔了好几天,唇齿之间还留着那股鲜香,稍一凝神香味儿就又溢出来。
她盛放饺子的盘子底部有小孔,自动控水,灶上小锅煮饺子,旁边放一大碗凉水,火大火小凭她自己掌握。这边干活,还要兼顾那边烤串师傅递拿供应,好比戏台上演员,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功,无一处不调动起来。顾客手机结账,她手机就有提示,立刻高声回应一句感谢的话来,颇似旧时跑堂官儿的唱腔——谢谢老板打赏——反把食客称为老板,声音悦耳却又不卑不亢底气十足,活脱脱现代版的阿庆嫂。
以前去“恩记”清真饺子馆,以为是聚会时坐中有回民朋友的缘故,直到某天赵师傅走很远来给我送一本重要的书,我想请师傅就近吃一点东西,师傅却说往回走,去路口的“大馅饺子馆”,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赵师傅爱吃饺子。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