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2021征文作品】编号106 李美平 倔 根

2022-01-07经典散文
[db:简介]


我土生土长在一个晋北的小山村。村子不大,约有二百多户常住人口从明末清初就扎根在这片不算贫瘠的土地上。一代代绵延至今。我们全家是在我九岁时随父亲单位统一办户搬迁到城里的。


从父亲的祖爷爷那一辈开始家里就没有读书的人。但家里男人甘愿弯下硬朗的脊背把一生的壮硕年华奉献给能让他们饱肚子的黄土地。


父亲是家中的独子,另有三个姐妹。爷爷在世的时候,他竭力要把一些农具诸如铁锹、锄头、耙子、连耞、耧车、犁铧以及牧笛耕牛都一样一样传承给父亲,手把手地教给父亲如何驾轻就熟地用。希望父亲做一个地道体面能让他明目的农民。


那时,父亲还小,不懂世事,只是看到爷爷使出浑身力气撑得这个家有些脆弱和不堪一击。油然而生了对爷爷的疼爱和敬畏。


奶奶是爷爷骑一头小毛驴走了两天的山路从河北娶回来的。小爷爷十多岁的奶奶经媒人介绍,之前从未谋面。奶奶相中了爷爷老实而倔犟的性格,自己认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爷爷家里穷,奶奶是知道的,从未抱怨过一二。


在我的记忆中,奶奶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皮肤白皙,脸庞宽大,眼睛深邃,正定,有光,身高中等,体型正好,似乎她所有的身体重量都是为她那双从娘家带来的小裹脚长的。


每天晚上睡觉前奶奶都会做睡前祈祷,她双腿跪在炕上,额头和手肘踏实地匍匐下来,口中念念有词,而每天的祷告词必然不同,父亲回忆说,奶奶那时有些"一心二意"。


"一心"是她对爷爷的真心永远没有褪色,她认准的男人就是一辈子,奶奶说如果有来生,她还选择爷爷做她的男人。这话不假,是真的不假。爷爷去世的时候,奶奶四十九岁,奶奶守寡三十九年,直到八十八岁去世,她心里只爱着一个男人,我爷爷。


提到奶奶的"二意",这是我们全家人的"恩德"。改变我们家族这一代人命运的最大抉择就是奶奶倔强的"二意"。


白天,爷爷下地干农活,放学回家的父亲看见身体有伤病的爷爷喘着粗气在地里干重活,出于心疼爷爷,父亲跑到地里帮爷爷干最重的活。


奶奶没有嫌弃过爷爷穷,爷爷穷的倔犟,穷的体面,穷的平静。穷的不那么翻云覆雨。但父亲当时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成天放学后屁股没坐稳丟下书包就跑地里了,这让奶奶激灵了。激得奶奶不得不镇定下来庄严地去想不是一个农村家庭妇女该想的事:如何壮大结实这个小家,培养父亲变成读书人做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奶奶眼前只有两个字:读书。


父亲日渐长大,在奶奶眼中,这么人高马大,扑棱棱的一个男人她如何忍心站在爷爷一边,让父亲一辈子抡锄头。奶奶心里总是强烈地预感,父亲应该能走出去,他肚子里读的书应该变成更大的锄头,成为祖国建设大军中的排头兵。


每当父亲放学后不能坐下来温习功课,跑到地里帮爷爷干活,奶奶的心就一阵酸楚,几次把泪落进了心底。奶奶看着跑向庄稼地的父亲的背影,眼前倏地浮现出父亲黝黑粗粝沾满泥巴的身躯在骄阳似火的土地上不知天明地黑地安心抡着锄头的模样,心里如刀割。


好几次在梦中被这样的惊险镜头撵醒。她坐起来,定了定神。家里的油灯暗了下来,该换捻子了,她站起身捻了一个大大的棉花捻子,油灯照着她亮堂的脸。她的心亮了,她越发坚信自己无论砸锅卖铁也要让父亲读书,把父亲供出去。油灯亮着奶奶清晰的思路。她喃喃道:我忘不了这难以启齿的一幕!有一年我父亲过生日,家里没有吃的,她用一块头巾把自己的脸罩住,一手拿了个笸萝,一手拿了把条秫疙瘩,蹑手蹑脚地走到距离家最近的碾房,把落在碾房多年的老糜尘扫下来跑到小河边淘洗了几遍,回家给父亲做了顿"生日馍",父亲吃了,第二天想便,便不出来,奶奶用手往出抠。她更没有忘记全家人因为穷没吃的,蜷缩在一条炕上呻吟。奶奶做姑娘的时候由于家庭教育觉悟就很高。她很早就认知到:读书是脱掉穷根儿的唯一出路。读书是最有可能为国家出力的方式之一。


当她看见儿子和自己的男人从地里干活回来,奶奶的内心一股不知名的气堵在了心口。她一边把爷爷下地干活的衣服脱下来抖落下一天的灰尘,放在院里的晾衣架上透透气,仿佛在抖落几代人身上的惯性穷相。一边把自己的儿子我的父亲叫到身边,贴着父亲的耳根说:我和你父亲这一代看样子是走不出去了,你不能一辈子就这么没有骨气啊!要在功课上用心!祖国的发展需要你这样的读书人!那一瞬,父亲从奶奶期望的眼神中看出了光,这束光是不同寻常的,是庄严圣神的,从那一刻始,父亲真的明白了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她的眼界和度量。


父亲完小毕业那年,对奶奶说:可否给他寻一个机会,也让他出去看看世界?奶奶说:想出去,就多读书,读好书,读祖国需要你读的书。这是你应该做的头等大事。


当时父亲头一回庄严地意识到:读书可以让他为国分担为国奉献,也是他有可能走出去的唯一办法。奶奶望着父亲决绝而明亮的眼睛,奶奶笃定地坚信父亲能走出去,只待时日。


人常说:你心中一旦有了目标和目的地,全世界的人都想拉你一把。父亲完小毕业后,全科优秀,父亲在家帮爷爷务农一年。那些时日也是父亲见缝插针读书最珍贵的一年。也就是在那时"读书的根"已深深钻进父亲的心底,现在父亲每天依然坚持抄书两小时,他说,这个方法很好,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父亲心里总是倔犟地相信,他会走出去的。在那月圆月缺的日日夜夜,父亲把村子里人们家里的藏书全都借阅了一遍。天道酬勤。完小毕业第二年乡里保送父亲到市里的师范读书。


那一夜,很长,长得让父亲都看到了自己师范毕业后,做人民教师的光荣和体面。他想到当老师挣得第一个月工资给爷爷换件穿了大半辈子的马褂。给年纪轻轻的做新娘都没有穿红色喜庆棉袄的奶奶扯块红印花棉布,做件新袄。再去打一罐爷爷爱喝的散汾酒。去烟馆铺子给爷爷称一大框烟丝,让爷爷不咳嗽的时候,安静地向着日头,悠闲地吸上几口。他更想到了他的学生们个个仰着小脑袋用心听他讲课的场景,他之前读的书还有在师范诺大个学校各种书籍对他的滋润,他都可以传达给这群求知欲如此高的农村娃们。让他们也能尽情地做梦,帮助他们圆梦。


想着想着,父亲睡着了,奶奶后来说,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子,就要离开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求学,一去就是两年半。奶奶不免有些不舍,但这个机会是天赐啊,这可是她日思夜想的一个活口啊!奶奶望着熟睡的父亲,简单地把父亲要带的行囊收拾了下,搁在唐衣箱上,把她之前存下的一点零钱,用一个小布袋子缝进了父亲的口袋。奶奶这才躺下来睡。


那夜,她看见爷爷的睡相那般扬眉吐气。奶奶温柔地拉着睡着的爷爷的手,好像在宣誓一般,以后的日子,咱们俩一起把这个家用力撑起来,让儿子的心亮堂起来。让闺女们荣耀起来。


一心想通过读书让家里的父母荣光,为自己的祖国奉献终生的倔犟的父亲,踏上了去往市里的班车,那一瞬,他的眼界就不是这个村庄那么大了,车距离村庄越远父亲就越觉得祖国的繁荣强大离他很近。在那个时候,父亲萌生了一个个倔犟的想法:不学它个人模人样不回家。每天锻炼身体,让自己有个强健的体魄,时刻准备着为祖国效劳。


那天天气也是莫名的晴朗舒阔,天蓝的让那蓝天越发得高了,远山矗立在村庄两边,那般沉稳踏实,父亲常过的那条清澈小河,好似也在给父亲流出一曲交响,菜园子的油菜花,蜜蜂在采着花蜜。一切明亮起来了。


去了师范读书的父亲,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读书。在师范上学,生活都由学校支付,父亲没有任何生活上的压力。剩下的心思全部给了学习。记得一个扬风掉雪的夜,外边的朔风呼啸,用力地撕扯着窗棱档,坐在宿舍读书的父亲感觉脚丫子一阵麻凉,当他站起来低头一看,大脚趾旁边的一个大窟窿张着个嘴已经多时了,同一个寝室的同学都"噗嗤"一声笑了。说"阿斌同志,你是我们班学习最好也是最勤俭的学生啊,真为你自豪!"直到现在,父亲的衣橱里有好多双新袜子,但父亲还是延袭了一双袜子穿烂了才开始穿另外一双新袜子。父亲师范毕业那年,他只身背着一张全是"优等"的毕业证意气风发地步行山路回家。从市里回村里,父亲边问乡民边请求在路过的乡民家住宿,整整走了三天回了家,父亲现在依然还坚持每天两次每次三个小时的运动量。他说:我善待身体就是为国家减负。这个极好的影响在我们全家发扬光大。


父亲步走回家那天村里为父亲举办了一场质朴热情的聚餐。奶奶爷爷在那天是全村最端庄最光荣的父亲母亲。


父亲在乡里当了六年老师。他博学风趣的课润物细无声般地滋养着一双双渴求知识,渴望了解更广大世界的孩童们的心。那六年里,父亲失去了他的父亲我的爷爷。听父亲和奶奶说爷爷去世时是含笑九泉的。他遇见了我的母亲他的爱人。他们彼此扶持,母亲没有文化,但母亲的持家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禀服的。他们生了五个娃。村里出生的孩子天生就带着一股子皮实劲儿,一贯向阳生长。


一个契机父亲被调到了矿山工作。在那里,父亲井下工作,卖力踏实,不久成为采煤队长,带领他的队精准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我们姐妹兄弟小时候常常以父亲的魄力母亲的雅慧为榜样。几年后,父亲被煤矿领导调到厂上专门写材料。父亲说:读书和不断钻研业务它所折射的光能忠实地照亮你前行的路。这时候我们全家随父亲单位统一办户已经搬迁到城里,在城里读书的我们,也践行着父亲和母亲他们身上渗入我们骨子里的特质。父亲在煤矿工作到退休。母亲一直是父亲身边最忠实的伴侣。直到母亲去世。


父亲的孩子们后来成家也都有了自己孩子。父亲的孩子们也固执地坚守着父亲的倔犟:永远心怀希望。读书是世界上最美仪态。为了理想自强自立,勇往直前。父亲的孩子们他们都很平凡,但都倔犟。这倔犟在我们家早已生根,根深叶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