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菜地
2022-01-07经典散文
[db:简介]
父母的菜地
王清铭
妹妹给我打来电话,说父亲让我回老家拿菜。
父亲八十二岁了,耳背,电话都是托别人打的。这几天春雨绵绵,蔬菜大概受不了泥土的湿气,争着往上长。雨下久了,不把蔬菜收回去,被雨水浸泡的菜容易烂在地里。
今年菜特别便宜,市场上的花菜一斤五毛,包菜七毛,大白菜一斤一毛五,还不够付菜种的钱。我偷偷地心算菜钱和车费的差额,电话那头的妹妹大概也想到了,对我说:你还是赶快回去拿菜,要不两位老人会急的,吃不好睡不好。这是我知道的,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母珍惜自己种的粮食蔬菜,就如我对待自己的文章,写得再不好也敝帚自珍。妹妹可能怕我不回去拿,又说了一句:你就当回家看望老人一次。
她最后一句话打动了我。其实大约三个星期前,我父母进城,就大包小包地提来很多菜,冰箱里都塞满了,到现在还没吃完。一些菜变黄了,我只能偷偷地让从泥土中来的它们回归泥土。这些我是不会告诉父母的,农村父母没有收入,靠我们养着,我得让他们觉得自己还很“有用”,比如经常吃他们种的菜。
第二天下午我就乘车辗转回了老家。从城关坐路车到汽车站,一元;从车站坐车到田头店,四元;从田头店坐摩的到老家,三元。来回车费得乘上2,一共花了十六元,能买三十几斤花菜,一百多斤大白菜。作为农民后代的我这样不厌其烦地计算,忍不住为没落的农村和坚守的农民叹息。
父母的菜地在小溪畔,原是承包的杂地,很小,估计只有十平方大。田靠近溪流,发洪水时经常被淹没。现在村里人很少种地了,这种地要么抛荒,要么随便栽种一两棵果树占位置。母亲从溪里挖了一些烂泥,垫高了田,这里就成了菜地。溪岸上有个陶器厂,父亲就在里面做陶工,一直干到七十八岁,实在举不动泥土才歇息。他闲不住,有时就帮母亲照看菜地。去年我写了一首诗《父亲的菜地》,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父亲干到七十八岁 举不动泥土/就来菜地把泥土踩在脚下/更多时候他帮母亲松土 用锄头替泥土/解开心结/请泥土喝上一点水”母亲今年也七十九岁,父母的菜地在村里绝对是最高龄的。我们曾劝父母不要种菜了,母亲说,去田里动动,身体还能健康些。我想想母亲说得有道理,乡下农人干了一辈子的活儿,养生的方法还是劳动。
父母在菜地里种攥着大拳头一般的包菜,像开一大朵白色花的花菜,还有我们这边称为“箸豆”的长豆,瘦不拉叽的,夹不住几缕夏季的台风。我每次回老家,总要带一点菜,分享父母种菜的快乐。我的想法也很简单,父母晚年的价值绝大部分就浓缩在青青绿绿的蔬菜中,这菜不只是菜,还是他们心灵的寄托,是他们在余生唯一能为我们做的事了。去年端午节回家,走时带了母亲用午时草煮的午时蛋,亲用塑料袋装了一大包茄子,缺乏营养的茄子,瘦削、弓着身子,越来越像父亲的身影。父亲耳背,我说的话他几乎听不见,他本来话就少,这次有一句话重复说了两三遍。他说:这些茄子是不打农药的。仿佛他在用这句话,替那些个子矮小的茄子,委婉地道歉。
父母的菜地,与蚯蚓、蚂蚁共用一方水土,菜叶里羞怯的几只小虫,总让我想起自己在城里谨小慎微的样子。父母种菜,不打农药。他们让那些小虫子呆着, 它们也是土里生长出的生命,都有活命的理由。
这次回家,父亲早把蔬菜从地里砍回来。他拿出一个红色的编织袋,给我装了四棵花菜、两棵包菜和两棵白菜,袋口用绳子绑了,一大袋的菜就鼓出了肚皮。我再乘车辗转回到县城,下车提着这个菜袋子,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进城卖菜的农民。不,其实我还是一个农民。
王清铭
妹妹给我打来电话,说父亲让我回老家拿菜。
父亲八十二岁了,耳背,电话都是托别人打的。这几天春雨绵绵,蔬菜大概受不了泥土的湿气,争着往上长。雨下久了,不把蔬菜收回去,被雨水浸泡的菜容易烂在地里。
今年菜特别便宜,市场上的花菜一斤五毛,包菜七毛,大白菜一斤一毛五,还不够付菜种的钱。我偷偷地心算菜钱和车费的差额,电话那头的妹妹大概也想到了,对我说:你还是赶快回去拿菜,要不两位老人会急的,吃不好睡不好。这是我知道的,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母珍惜自己种的粮食蔬菜,就如我对待自己的文章,写得再不好也敝帚自珍。妹妹可能怕我不回去拿,又说了一句:你就当回家看望老人一次。
她最后一句话打动了我。其实大约三个星期前,我父母进城,就大包小包地提来很多菜,冰箱里都塞满了,到现在还没吃完。一些菜变黄了,我只能偷偷地让从泥土中来的它们回归泥土。这些我是不会告诉父母的,农村父母没有收入,靠我们养着,我得让他们觉得自己还很“有用”,比如经常吃他们种的菜。
第二天下午我就乘车辗转回了老家。从城关坐路车到汽车站,一元;从车站坐车到田头店,四元;从田头店坐摩的到老家,三元。来回车费得乘上2,一共花了十六元,能买三十几斤花菜,一百多斤大白菜。作为农民后代的我这样不厌其烦地计算,忍不住为没落的农村和坚守的农民叹息。
父母的菜地在小溪畔,原是承包的杂地,很小,估计只有十平方大。田靠近溪流,发洪水时经常被淹没。现在村里人很少种地了,这种地要么抛荒,要么随便栽种一两棵果树占位置。母亲从溪里挖了一些烂泥,垫高了田,这里就成了菜地。溪岸上有个陶器厂,父亲就在里面做陶工,一直干到七十八岁,实在举不动泥土才歇息。他闲不住,有时就帮母亲照看菜地。去年我写了一首诗《父亲的菜地》,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父亲干到七十八岁 举不动泥土/就来菜地把泥土踩在脚下/更多时候他帮母亲松土 用锄头替泥土/解开心结/请泥土喝上一点水”母亲今年也七十九岁,父母的菜地在村里绝对是最高龄的。我们曾劝父母不要种菜了,母亲说,去田里动动,身体还能健康些。我想想母亲说得有道理,乡下农人干了一辈子的活儿,养生的方法还是劳动。
父母在菜地里种攥着大拳头一般的包菜,像开一大朵白色花的花菜,还有我们这边称为“箸豆”的长豆,瘦不拉叽的,夹不住几缕夏季的台风。我每次回老家,总要带一点菜,分享父母种菜的快乐。我的想法也很简单,父母晚年的价值绝大部分就浓缩在青青绿绿的蔬菜中,这菜不只是菜,还是他们心灵的寄托,是他们在余生唯一能为我们做的事了。去年端午节回家,走时带了母亲用午时草煮的午时蛋,亲用塑料袋装了一大包茄子,缺乏营养的茄子,瘦削、弓着身子,越来越像父亲的身影。父亲耳背,我说的话他几乎听不见,他本来话就少,这次有一句话重复说了两三遍。他说:这些茄子是不打农药的。仿佛他在用这句话,替那些个子矮小的茄子,委婉地道歉。
父母的菜地,与蚯蚓、蚂蚁共用一方水土,菜叶里羞怯的几只小虫,总让我想起自己在城里谨小慎微的样子。父母种菜,不打农药。他们让那些小虫子呆着, 它们也是土里生长出的生命,都有活命的理由。
这次回家,父亲早把蔬菜从地里砍回来。他拿出一个红色的编织袋,给我装了四棵花菜、两棵包菜和两棵白菜,袋口用绳子绑了,一大袋的菜就鼓出了肚皮。我再乘车辗转回到县城,下车提着这个菜袋子,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进城卖菜的农民。不,其实我还是一个农民。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