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梅山无语

2022-01-07经典散文
[db:简介]


                                                                   梅山无语


      初闻梅山,缘自明代进士孔儒所赋《梅山》诗:
      曾陟危颠望泰华,山南山北总梅花;
      暗香度竹春风早,疎影悬崖夜月斜;
      可惜浩然未寻得,若教和靖见尤夸;
      有时玩尝家嫌远,欲旁东崖别起家。
      梅山,据史料记载:“因山多梅”,故名梅山。山呈长形,海拔百余米,占地一平方公里有余。如此“山南山北总梅花”,定要寻访。
      翌日,春日阳光明媚,惠风和畅,从山之东麓驱车前往,登山寻梅。
      车行不久,便偏离宽阔公路,驶向山间羊肠小道。山间几乎很少行人与村落,偶尔三两户人家,坐落在山下。几块平地上,油菜地旁,田间地头,牛羊悠然,低头吃草,偶尔抬头,远望陌生人进山。至西山坡,道路两旁,灌木丛中,白的,粉红的,紫的,黄的,各种山花随风摇曳,经晨光照射,异彩纷呈。让人顿觉远离尘嚣,于是徒步行走起来。
      山丘一片果林,即梅山果园,约百余亩。但见园中尽植橘树、枇杷、玉兰和桂花。那园中花木,枝肥叶壮,或      媚或艳,尽作状态,为博主人一笑。
      穿行整个果园,令人纳闷的是梅山今已无梅。
      梅山无梅,或为世事所致,或为景随境迁?
      倒是在这片果园对面的山坡上,是一片粉红色的桃树林,间或有数株梨树、山枣。坡下洼地,间隔几个池塘,池塘里一湾清水,微风吹起,道道粼粼波光。池塘边山埂上,是“夹岸桃花蘸水开”。这些野生桃树,没有园中桃树那么鲜艳欲滴,毫无修饰,伸展着枝桠,天生婀娜多姿,尽情地、自由自在地开着桃花,瓣瓣自然,枝枝活脱,恣肆地享受着山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野桃树,着实让人爱怜。它们不像园中“宠物”那般刻意桃红柳绿,也没有谁去为它精心修剪,它们实在乐意“不修边幅”地与山野为伍。若有柳树做伴,则有柳绿相衬,红绿相间,红得自自然然,绝无嗲里嗲气、娇里娇气之状;若不经意间与土岗杂草同生池塘边,同照一面镜子,照样顾盼自如,不尴不尬,八面春风;若遇既无杂树也无乱草,它便伶仃一个,斜出几枝,不妖不媚,独自红去。野桃依旧,寂寞盛开,却也自成一片风景。
      寻梅无果,却寻得一片野桃林,也算有些慰藉。徒生一番感悟:
      百亩园中百花乖,争奇斗艳竞相开;
      野桃无主满山隅,为谁争妍为谁来?
      如此思吟着,不觉已近晌午。   
      据说,梅山天然溶洞较多。东南山麓寻一洞,乃奎星洞。“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洞以星宿方位命名。传说古时有杨姓、叶姓隐士在洞中炼丹,故也叫杨叶洞。洞口呈圆形,洞长约两里多,宽二米,高三米。古时洞内常年积水,岁旱百姓入洞取水。据说宋建隆年间在洞口东侧建有龙王庙,明正统年间重建。不知何故,洞内无水,庙亦不存,庙址已成石灰厂。
      午后,从山之西北麓再访梅山。然登山路径,遍地碎石,少见林木,不闻鸟鸣,浓浓“白雾”笼罩山空。
      西北山腰寻得一洞,原是梅山洞,以山为名。洞口,上有两层磐石,因风蚀原因,洞口状如莲花宝座,“莲花宝座”下即是洞口,后称“莲花洞”。洞呈扁圆形,长三十余米,高一米或三米,宽三米或五米,冬暖夏凉。历有文人墨客游赏。
      传说莲花洞与奎星洞两洞相通,因炼丹修行而成正果,莲花宝座常作天神座驾出现在人类面前。
洞虽寻得,但却不见“山”。原以为梅山“白雾”缭绕,如入仙境。但见山洞周围,车道交错,山林开采,一片沸腾,早已惊破山之千年宁静,山石裸露,鸟飞人散。山无山形,山石成灰,源源不断运向他处。
      原来这空中弥漫之物并非“白雾”,实为遍地石灰石,山灰蒙蒙,人不能行,禽不能生。山下村庄早已孤寂寥落,不见炊烟。山亦非山,有村民说,过不了多久,这山即夷为平地。
      梅山沉睡未醒。多少年来,梅山犹如母亲,以其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世世代代养育着她的儿女们,但今之梅山,被人扒光了衣裳,摧毁了满头秀发,早已遍体鳞伤!倘若真是明代孔儒所言“可惜浩然未寻得”也罢,但若真正寻得了此山,无论自成一片风景的“寂寞野桃”,还是修炼成神的“莲花宝座”、“炼丹”之地又能怎样?
      梅山无梅,梅山无山,梅山无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