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信——一种渐渐被遗忘的习惯
2022-01-08抒情散文林小白
手写信——一种渐渐被遗忘的习惯文/林小白近日,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读到《信》一节,见里面有一段如是写道:我所说的爱写信的人,是指家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暌违之后,有所见,有所闻,有所忆,有所感,不愿独秘,愿人分享,则乘兴奋笔,借通情愫……
手写信——一种渐渐被遗忘的习惯
文/林小白
近日,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读到《信》一节,见里面有一段如是写道:
我所说的爱写信的人,是指家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暌违之后,有所见,有所闻,有所忆,有所感,不愿独秘,愿人分享,则乘兴奋笔,借通情愫,写信者并无所求,受信者但觉情谊翕如,趣味盎然,不禁色起神往,在这种心情之下,朋友的信可作为宋元人的小简读,家书亦不妨当作社会新闻看。看信之乐,莫过于此。
读到此处,心下恻然,不读信,不写信已久矣!手写信,想必如今也已成为一种渐渐被遗忘的习惯。
宋代词人秦观《踏莎行》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李清照也有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鸿雁传书,鱼传尺素,说的都是写信的事儿,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
文人墨客尚以书信互通情意,而我辈似乎也不能免俗。
梁实秋先生的文,倒勾起了我一段关于写信的回忆,那还是十几年前,通讯尚不如今天这样发达,不是想你了就发个电话,或者QQ上语音,微信上视频聊天的时代。那时候时兴的是“笔友”,在电台里听到交笔友的广播,会细心将对方的地址,姓名记录下来,然后写信过去,与之成为笔友。笔友之间最直接的交流就是写信。写信,自然挖空了心思想给对方留个好印象,字要写得工整漂亮,信纸也务必华美。最开心的事儿,就是等待笔友回信的过程。心心念念想的,都是对方的笔记,来信的内容其实也未必多有趣,但在门卫室去收信件的感觉,确实让人舒坦。
多年过去了,家中的抽屉里,还收藏着那些笔友写的信,而曾经的笔友们早已随风散佚。
手写信随着通讯科技的发达,渐渐为网络所取代,起初人们用电子邮件联系,渐渐地QQ、微信、陌陌等无数通讯工具出现后,手写信就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如今,还有多少人还坚持写信?
在贴吧里看到一个“手写信部落”,里面有很多人呼吁:让我们重拾手写信的习惯,来一场充满期待的文字等待。然而,回应者甚少,我想,手写信这一习惯,也许会渐渐消失吧,就像毛笔被钢笔取代,钢笔被中性笔取代,时代进步的洪流里,无可抵挡。而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的习惯,也只能在回忆里被我们缅怀,不是吗?
此情可待——成追忆!
文/林小白
近日,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读到《信》一节,见里面有一段如是写道:
我所说的爱写信的人,是指家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暌违之后,有所见,有所闻,有所忆,有所感,不愿独秘,愿人分享,则乘兴奋笔,借通情愫,写信者并无所求,受信者但觉情谊翕如,趣味盎然,不禁色起神往,在这种心情之下,朋友的信可作为宋元人的小简读,家书亦不妨当作社会新闻看。看信之乐,莫过于此。
读到此处,心下恻然,不读信,不写信已久矣!手写信,想必如今也已成为一种渐渐被遗忘的习惯。
宋代词人秦观《踏莎行》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李清照也有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鸿雁传书,鱼传尺素,说的都是写信的事儿,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
文人墨客尚以书信互通情意,而我辈似乎也不能免俗。
梁实秋先生的文,倒勾起了我一段关于写信的回忆,那还是十几年前,通讯尚不如今天这样发达,不是想你了就发个电话,或者QQ上语音,微信上视频聊天的时代。那时候时兴的是“笔友”,在电台里听到交笔友的广播,会细心将对方的地址,姓名记录下来,然后写信过去,与之成为笔友。笔友之间最直接的交流就是写信。写信,自然挖空了心思想给对方留个好印象,字要写得工整漂亮,信纸也务必华美。最开心的事儿,就是等待笔友回信的过程。心心念念想的,都是对方的笔记,来信的内容其实也未必多有趣,但在门卫室去收信件的感觉,确实让人舒坦。
多年过去了,家中的抽屉里,还收藏着那些笔友写的信,而曾经的笔友们早已随风散佚。
手写信随着通讯科技的发达,渐渐为网络所取代,起初人们用电子邮件联系,渐渐地QQ、微信、陌陌等无数通讯工具出现后,手写信就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如今,还有多少人还坚持写信?
在贴吧里看到一个“手写信部落”,里面有很多人呼吁:让我们重拾手写信的习惯,来一场充满期待的文字等待。然而,回应者甚少,我想,手写信这一习惯,也许会渐渐消失吧,就像毛笔被钢笔取代,钢笔被中性笔取代,时代进步的洪流里,无可抵挡。而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的习惯,也只能在回忆里被我们缅怀,不是吗?
此情可待——成追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