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漾濞江系列之十八——太平铺散记

2022-01-08叙事散文蒙正和
太平铺散记
◇蒙正和入夏,漾濞江边炎热日甚,便愈加怀念起太平铺来。十里不同天,这个两峰夹峙一溪环绕的山间古驿站,幽静清凉,远离酷热与浮躁,还有那“汉营夜月”美景,铺边清澈的河流,时时萦绕于心际,让我好生纠结,难以释怀。春夏之交,有幸再次去太……

太平铺散记
◇蒙正和   
  入夏,漾濞江边炎热日甚,便愈加怀念起太平铺来。十里不同天,这个两峰夹峙一溪环绕的山间古驿站,幽静清凉,远离酷热与浮躁,还有那“汉营夜月”美景,铺边清澈的河流,时时萦绕于心际,让我好生纠结,难以释怀。
  春夏之交,有幸再次去太平铺。翻过蛤蟆塘,一路下坡,车和人即被无边绿色吞没,心情顿时随着车速飞飘起来。河谷两岸的核桃又长高了,墨绿的叶子濡染得溪水和空气都带着绿意。进村入户的简易公路多了,机动车辆出出入入,古道仍然喧嚣着。想着看着乐着,中巴车穿出绿色围幔,太平铺到了。
  对于太平铺最初的了解,缘于云南日报文化副刊上的一篇散文,作者没有记住,题目已经模糊,内容还记得。文章说,深秋里路过太平铺,车在河谷中穿行,路上路下皆是核桃林,农民们正在收打核桃,空气里散发着鲜核桃的清香……文笔朴素,记叙生动,是读到的关于漾濞核桃的第一篇作品。当时我猜想,作者应该是个开车过路的老高三知青驾驶员。
  后来数次乘车路过太平铺,有时还歇脚就餐。一次在黄连铺搭不着车,步行到太平铺,天晚到不得县城,住了一夜。那时总觉得铺里有公路通过,太平铺人说话声音比我们大,走路脚步比我们响。小伙子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有的还戴着手表。少女少妇们穿着裙装,涂着口红,娇滴滴、洋兮兮。我们这些外乡农村青年相形见绌,都不好意思向他们问话——真羡慕这个地方!
  关于太平铺,西南丝绸之路时代的话题太遥远,拣近的说。百年前漾濞设县时即在此设汉营乡,滇缅公路开通后一时繁盛起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安康富庶之地。党政机关、学校、医院、邮电所、财税所、供销社、粮管所、金融网点、饭店旅社,一应机构设置齐全。逢集,四山头彝胞来赶街,买供应物资、日用百货,也卖些山珍特产。蘑菇木耳、时鲜果蔬、猪鸡禽蛋、油粉豆腐、蓑衣斗笠、提箩背篼、棕匹麻绳……买卖虽小,人气也旺。客车定点食宿,货车经常过往,森工单位车辆短途运输木材,还有供销社商运马帮、生产队集体马帮不时出入,铺街时常人满为患。人流物流信息流,人气旺财气旺,你要它不热闹不繁荣都难。
  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想不到国道改线,往顺濞河那边去了,好象要把这个千年古驿站忘却似的,一时间太平铺真的“太平”起来,门庭冷落车马稀,让人难免有些失落。但是古道边的人们经过太多世事,心理承受能力超强。彝胞们心头有本明白账,刹那彷徨之后,立马调整心态,振作精神,确定目标,与时俱进。太平铺地广人稀,靠山吃山,就山兴林,何愁经济不发展、农民不富裕?仅凭核桃一项就可以翻过身来。果然,隔不多年,老驿站又绽新容颜,让人刮目。
  1985年9月,随团队去构皮村官庄拍摄核桃场景,当时的官庄是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男娃娃骑着自行车在核桃林中狂奔,牧羊女在林边唱着流行歌曲,彝胞们在树上树下忙碌着,核桃铺满路边,笑声飞出林外。人一坡,果一坡,“大团结”一坡,核桃林里丰收乐,我心亦乐,甚至嫉妒起这方山水的富庶来。晚九点多回到县城,午夜时分被叫醒:“回构皮村找重要部件”。原来是摄影师首次见到令他眼界大开的收打核桃情景,激动之余把价值五千多元的话筒落在工作点了,次日在另一个点拍摄,须连夜找回。二十多公里路,凌晨两点多到官庄。师傅和同伴们进村,谅我近视,安排车上留守。山高天冷,困意全消。就见一轮明月悬在夜空,似乎在慢慢下落,要落到山峰的样子。四围青山及远处的点苍山迷迷蒙蒙,秋水洗过似的月光凉凉滑滑,渗过核桃林枝叶,柔美地溅到草地上,激动得蛐蛐等山寨摇滚歌手欢声连连。“汉营夜月”,就记起这是旧时漾濞十六景之一,说的是太平铺夜景,却原来是如此的撩人,这一轮秋月,至今仍鲜亮在记忆深处……
  数年后,听说太平铺北山崖旧道旁有一碑,曰“孔明碑”,为后人纪念诸葛亮扎营太平铺而立。夏日里趁着公干与宣传部黎老师同往查找,知情者说碑石早已打碎,如何找得,悻悻然只好作罢。傍晚来到铺边小河旁,溪流淙淙,带着草叶山花味,也无烦恼也无忧。买得个西瓜冰在溪流里,吹完散牛再吃,撒了把白糖般甜。小住三日,昼夜清凉,也不枉此行。
  九十年代初,太平铺出了个农民企业家,兴办林果基地,领导安排我采访写稿。乡里常书记骑摩托把我送到基地,没见到企业家,采访了他的助手老梅,对太平铺有了新的认知。当时的林果基地由就近农户土地入股,连片种植,规模经营,发展核桃、秤砣梨。上千亩基地,修了机耕路,各管理站点装了电话,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用当时的话说,叫做“上规模、上档次”了。再后来下乡到过箐口、独田、罗士登村,而且驻独田十个月,间或到乡里开会,交了许多彝胞朋友,认识了一些核桃大户,加深了对太平铺的了解……
  座谈会上,科班出身、年轻儒雅的乡党委书记黄志忠介绍,太平乡山多地广,全乡六千八百多人,种植核桃十一万亩,年产量一千八百吨、总产值五千万元,人均七千三百多元。核桃收入十万元以上的农户六十八户、五万元以上的三百多户。目前正在延伸产业链——推广“核桃林下发展中药材”项目,招商引资,努力促成投资规模上千万元的两个林果基地建设和一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太平……其中万亩核桃基地建设项目,正是那位未曾谋面的农民企业家投资。核桃林中走出位资产上亿的民企精英,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如今的太平铺,随便走进哪家庭院,那硬件设施、室内摆设,那情景那气派,农民朋友的那个思想意识、政策水平,让我这个“机关人”自叹弗如,自惭形秽。
  黄书记等乡领导陪我们去箐口村。我曾步行到过箐口,自认熟悉村情,可是乘车进村后才发现,时隔十年,情景大变,我甚至找不到当时走访过的农家,辨不清当时乘过凉的核桃树,认不出招呼我喝过酒的彝胞。村党总支部书记小苏介绍了村情,带我们参观了农民自己发明建盖的无烟烤房,说这款烤炉还获得了专利,推广到外县。走进核桃林,那些核桃种植得规规矩矩,生长得蓬蓬勃勃,充分体现出新一代农民的科技水平和耕作态度——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和满腔热情,显示出勤劳智慧和宏大气魄。人如树,树亦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彰显着大山性格、大山情怀。
  走着看着,我发现村社干部和汉子小伙们都是“高帅富”。“高”是说身材普遍都高,兴许从小在核桃林中攀爬滚打,一个个长胳膊长腿,好像再高再壮的树都不在话下。他们目光高远、思想境界高远,说起发展和未来,头头是道。“帅”是说帅气,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讲究礼仪,落落大方。别着品牌手机、骑着高档摩托,雷人网语、大腕明星、政要轶闻、流行歌曲,说得下来、唱得上来,要多帅气有多帅气。“富”是说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农村科普知识,谈吐中流露出“腹有诗书气自豪”的自信,家庭普遍富裕,手头自然阔绰。讲到核桃优选嫁接、病虫害防治、幼树整形、老树复壮、过熟收打、无烟烘烤和施肥增湿保墒,那是彝家新娘的嫁妆——一套一套的!
  出了核桃林,兴致勃勃来到小李家。小李不在,说是忙着核桃专业合作社的事情,年轻媳妇招呼我们。询问得知,小李五口之家,有“挂果核桃三四十亩,年收入十万上下。”乡领导逗她:“怕不止这个数?不消隐瞒,几位文化人只是来问问,瞧瞧我们箐口村的发展变化。”年轻媳妇笑笑,算是默认了罢。一看家庭建设布局,便知主人是何等的精明!依山就势盖起“厂”字型三层楼农家别墅,二三层为居室客房,一层院外开门,一边当畜厩一边作车库。打开车库,我的天!放着一台核桃喷药机,停着两辆摩托、一辆皮卡、一辆面包。“赶乡街骑摩托,生产用皮卡,进县城办事、去下关大理玩玩开面包车……”黄书记说,在太平,这样的农户不在少数。此情此景,我切身体会到,80后农村青年颠覆了传统“农民”定义,他们有文化、有理想,目标明确、脚踏实地,是土地综合开发的专职工作者,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正演奏着一曲颇具穿透力的新版田园牧歌……
  太平铺的山,太平铺的水,太平铺的核桃太平铺的人!太平铺地当古道要冲,旧时并不太平。乱世思治,人心所向。如今欣逢盛世,社会和谐,核桃林间彝胞,家家富足,户户笙箫,这才是真正的“太平”。
  一日行色匆匆,傍晚离开太平铺,曾经的官庄核桃林中那轮秋月还没有上来。现代人夜生活丰富多彩,往往忽略夜空,辜负一轮山月。多少次夜宿太平铺,我竟也忘了“汉营夜月”,那是怎样美好的一轮明月啊!苏子放舟赤壁,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而我见到的是“林深月大,山高月朗”。等深秋满月,定要来消解这个遗憾……就记起了大理州文联前主席、已故作家杨梅清先生下乡太平铺时写的一首诗,偷一行来做时下太平铺生活景况的概括,倒也贴切:“汉营夜月太平箫”!
   2012-09-20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蒙正和 于 2012-9-20 22:32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