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岭古商道
2022-01-08叙事散文康乔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22 编辑
三月岭古商道康乔华没有什么人来,只有我呆呆地凝视着这个地方,这里的松林杂草田地茂密葱郁,显示着自己的活力。如今已是深秋,……
三月岭古商道康乔华没有什么人来,只有我呆呆地凝视着这个地方,这里的松林杂草田地茂密葱郁,显示着自己的活力。如今已是深秋,……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22 编辑 <br /><br /> 三月岭古商道
康乔华
没有什么人来,只有我呆呆地凝视着这个地方,这里的松林杂草田地茂密葱郁,显示着自己的活力。如今已是深秋,路面上有枯叶和松针飘落下来,黄澄澄的一大片。它们与周围的松林杂草田地相互渲染,黄黄绿绿的更有了色彩。色彩沿着路面铺展的鹅卵石和青石块泼散开来,浓浓地抹涂了山岭边的天空。这条石块相连的小路,直接没入这片山岭,沿着远方蜿蜒而去。它就是灵田镇的三月岭古商道。这里从一开始就显出了它的与众不同,在这条商道上,不仅有古桥、凉亭、小溪和瀑布等景色,还有数百株苍劲挺拔、高耸入云的百年古松,它因作为灵渠的辅道而成为桂北交通的主动脉。
灵渠在兴安,为秦统一南方时运输粮草而接通湘漓二江的水利工程。明清两朝灵渠年久失修,官运的漕粮兵饷尚未能通畅,当年迫于这种情势,官府在桂北开辟出了从湘南经全州经兴安经灵川到桂林的陆运商道,成为南方的“丝绸之路”,直接带动了沿线重镇的经济繁荣。由于陆路的开通,繁杂的人流物流导致沿途酒肆客栈商铺应运而生,也造就了沿途重要节点的名村大户和名门望族。灵田镇就是这条陆运商道上南北贯穿的黄金地段,在这块土地星星点点散播的历史陈迹,永宁镇、凉亭、石拱门、老宅大院、宗祠、古庙、墓群、长岗岭村等,又每每令今日的行旅者,驻足长叹,欷歔不已。
现在我所在的三月岭古商道就是这条湘桂陆运商道上的一部分,它长约3公里,起始于小王村的太白亭,止于长岗岭村的五里亭。商贾行旅、马帮挑夫途经灵田时,三月岭都是必由之路,只是这段地形过于陡峭险峻,是湘桂陆路商道中最难行的一段。有史料记载:“三月岭高数百丈,磅礴迥互,经路陡曲,横障区南北,为兴、灵、临三县要道,舆马难行,非三憩不能上。”可想而知,当时商旅们上下三月岭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当年长岗岭村的莫崇玖家是村里的大富豪,其母乐善好施,再加上自家也经商理财,常年往返于商道驿站。当她看到过往官差、商贾和游客长途跋涉劳累,便于公元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以莫崇玖的名义出资建亭修路,并在路旁种下了许多松树,以为过往行人遮阳蔽雨。据说那时莫崇玖才十三岁就因此善举而声名远扬。
就这样,三月岭古道上有了平整的鹅卵石路面和青石块铺设的台阶。它们以一种独特的精神存在,见证着古商道上生发的历史云烟和风云事件,让我感叹不已。无数的商贾行旅、马帮挑夫从这里经过,成为三月岭一道特殊的风景。正是这一批批的人过往此地,促进了岭南文明的发展。如今一百多年过去,这里的鹅卵石和青石块依然完好的保存了下来,但也已是斑痕残迹,荒芜沧桑。曾供过客歇脚、纳凉或避雨的五里亭还立在那里,而那些当年的幼松已长成参天大树,巍然耸立在古道两旁。这样的大树一重一重的,站在树底下向上看,会觉得天空被树顶成一个帐篷,上面绘着些许白云。这个时节,松针的降落仿佛一个隆重的仪式,竟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路石有的凹了进去,凹进去的地方积的松针就多。有风吹过来,松针继续飘落,脚下就成了松软的地毯。一缕缕阳光透过这片松林投射到古商道上,形成一道道银白的光束,构成一幅独特的林阴道风景画,人游其中,如同仙境。
于是,在三月岭,古松林与古商道就有了某种关联,它们就此相伴百年。坚硬与伟岸,古朴与挺拔和谐地融为一体。1944年底,日本鬼子曾取道这里围攻桂林,遭到游击队伏击,枪林弹雨中,这成片的松林依然苍劲挺拔,居然没受到损失。虽然200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冰冻雪灾,让有的松树叶枯根烂、腐朽倒塌,但挺过来的却以“集体形象”变得更加苍劲直立苍翠欲滴,没有丝毫娇弱柔顺之态、卑躬屈膝之质。由此,三月岭因了这些古松树渐渐上升到了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层次。在这里,古商道,五里亭,古松林,连在一起,不论是在什么时节,三月岭都会令人生发缤纷的联想。此时,一步步踏着光滑的石道前行,身上早已汗涔涔的了,有人及早地到五里亭上歇息,一路上有多座大大小小的古凉亭,当年灵川知县梁正麟不知在哪个亭子歇脚得知莫崇玖乐善好施的事迹?他为此特作的赞诗和莫崇玖的善举被后人刻成石碑,镶嵌在亭的墙壁上,流传至今。
而与凉亭相邻的长岗岭村是三月岭古商道途经的一小山村。长岗岭人充分利用这里的地理条件,世代耕读,兼事贸易,宋末元初就成为灵川的望族。古商道促进了村子的经济发展。这里人们生活富裕,家家户户建起了非常讲究的四合院,现存的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60余座。在村里,富人财主并非“土豪”和“劣绅”,他们不分贫富贵贱,与人和睦相处,还乐善好施,做起了公益事业。其中涌现出的莫崇玖、陈仕显父子等公益事迹,就彰显了长岗岭最美的世道人心。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就被这里的和睦氛围吸引,从安徽远道而来开分店。可以说,这里酿造了良好的人文生存环境,村风民风已成为当时人们群居的典范。
归去回望中,凉亭边,商道上风吹松针枯叶落满一地,触目莽莽苍苍,人仿佛置身于世外。这时,我沉静在一种从未体验过的令人遐想的氛围之中。
康乔华
没有什么人来,只有我呆呆地凝视着这个地方,这里的松林杂草田地茂密葱郁,显示着自己的活力。如今已是深秋,路面上有枯叶和松针飘落下来,黄澄澄的一大片。它们与周围的松林杂草田地相互渲染,黄黄绿绿的更有了色彩。色彩沿着路面铺展的鹅卵石和青石块泼散开来,浓浓地抹涂了山岭边的天空。这条石块相连的小路,直接没入这片山岭,沿着远方蜿蜒而去。它就是灵田镇的三月岭古商道。这里从一开始就显出了它的与众不同,在这条商道上,不仅有古桥、凉亭、小溪和瀑布等景色,还有数百株苍劲挺拔、高耸入云的百年古松,它因作为灵渠的辅道而成为桂北交通的主动脉。
灵渠在兴安,为秦统一南方时运输粮草而接通湘漓二江的水利工程。明清两朝灵渠年久失修,官运的漕粮兵饷尚未能通畅,当年迫于这种情势,官府在桂北开辟出了从湘南经全州经兴安经灵川到桂林的陆运商道,成为南方的“丝绸之路”,直接带动了沿线重镇的经济繁荣。由于陆路的开通,繁杂的人流物流导致沿途酒肆客栈商铺应运而生,也造就了沿途重要节点的名村大户和名门望族。灵田镇就是这条陆运商道上南北贯穿的黄金地段,在这块土地星星点点散播的历史陈迹,永宁镇、凉亭、石拱门、老宅大院、宗祠、古庙、墓群、长岗岭村等,又每每令今日的行旅者,驻足长叹,欷歔不已。
现在我所在的三月岭古商道就是这条湘桂陆运商道上的一部分,它长约3公里,起始于小王村的太白亭,止于长岗岭村的五里亭。商贾行旅、马帮挑夫途经灵田时,三月岭都是必由之路,只是这段地形过于陡峭险峻,是湘桂陆路商道中最难行的一段。有史料记载:“三月岭高数百丈,磅礴迥互,经路陡曲,横障区南北,为兴、灵、临三县要道,舆马难行,非三憩不能上。”可想而知,当时商旅们上下三月岭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当年长岗岭村的莫崇玖家是村里的大富豪,其母乐善好施,再加上自家也经商理财,常年往返于商道驿站。当她看到过往官差、商贾和游客长途跋涉劳累,便于公元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以莫崇玖的名义出资建亭修路,并在路旁种下了许多松树,以为过往行人遮阳蔽雨。据说那时莫崇玖才十三岁就因此善举而声名远扬。
就这样,三月岭古道上有了平整的鹅卵石路面和青石块铺设的台阶。它们以一种独特的精神存在,见证着古商道上生发的历史云烟和风云事件,让我感叹不已。无数的商贾行旅、马帮挑夫从这里经过,成为三月岭一道特殊的风景。正是这一批批的人过往此地,促进了岭南文明的发展。如今一百多年过去,这里的鹅卵石和青石块依然完好的保存了下来,但也已是斑痕残迹,荒芜沧桑。曾供过客歇脚、纳凉或避雨的五里亭还立在那里,而那些当年的幼松已长成参天大树,巍然耸立在古道两旁。这样的大树一重一重的,站在树底下向上看,会觉得天空被树顶成一个帐篷,上面绘着些许白云。这个时节,松针的降落仿佛一个隆重的仪式,竟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路石有的凹了进去,凹进去的地方积的松针就多。有风吹过来,松针继续飘落,脚下就成了松软的地毯。一缕缕阳光透过这片松林投射到古商道上,形成一道道银白的光束,构成一幅独特的林阴道风景画,人游其中,如同仙境。
于是,在三月岭,古松林与古商道就有了某种关联,它们就此相伴百年。坚硬与伟岸,古朴与挺拔和谐地融为一体。1944年底,日本鬼子曾取道这里围攻桂林,遭到游击队伏击,枪林弹雨中,这成片的松林依然苍劲挺拔,居然没受到损失。虽然200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冰冻雪灾,让有的松树叶枯根烂、腐朽倒塌,但挺过来的却以“集体形象”变得更加苍劲直立苍翠欲滴,没有丝毫娇弱柔顺之态、卑躬屈膝之质。由此,三月岭因了这些古松树渐渐上升到了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层次。在这里,古商道,五里亭,古松林,连在一起,不论是在什么时节,三月岭都会令人生发缤纷的联想。此时,一步步踏着光滑的石道前行,身上早已汗涔涔的了,有人及早地到五里亭上歇息,一路上有多座大大小小的古凉亭,当年灵川知县梁正麟不知在哪个亭子歇脚得知莫崇玖乐善好施的事迹?他为此特作的赞诗和莫崇玖的善举被后人刻成石碑,镶嵌在亭的墙壁上,流传至今。
而与凉亭相邻的长岗岭村是三月岭古商道途经的一小山村。长岗岭人充分利用这里的地理条件,世代耕读,兼事贸易,宋末元初就成为灵川的望族。古商道促进了村子的经济发展。这里人们生活富裕,家家户户建起了非常讲究的四合院,现存的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60余座。在村里,富人财主并非“土豪”和“劣绅”,他们不分贫富贵贱,与人和睦相处,还乐善好施,做起了公益事业。其中涌现出的莫崇玖、陈仕显父子等公益事迹,就彰显了长岗岭最美的世道人心。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就被这里的和睦氛围吸引,从安徽远道而来开分店。可以说,这里酿造了良好的人文生存环境,村风民风已成为当时人们群居的典范。
归去回望中,凉亭边,商道上风吹松针枯叶落满一地,触目莽莽苍苍,人仿佛置身于世外。这时,我沉静在一种从未体验过的令人遐想的氛围之中。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