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时间
2022-01-08叙事散文刘川北
乡村时间刘川北乡村的时间刻度是农历。农历,被手脚粗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虔诚地信奉着,农历是带着草木气息乡土的圣经。无论乡间哪一个孩子的出生,他的生日是刻在农历上,然后刻到父母的头脑里,九月初三抑或四月二十八,生日那天,会有母亲烧起土柴灶……
乡村时间
刘川北
乡村的时间刻度是农历。农历,被手脚粗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虔诚地信奉着,农历是带着草木气息乡土的圣经。无论乡间哪一个孩子的出生,他的生日是刻在农历上,然后刻到父母的头脑里,九月初三抑或四月二十八,生日那天,会有母亲烧起土柴灶亲手做一碗热腾腾的汤面,捧到你的面前。乡村孩子的生日要换算成公历,需要费一番脑筋。算命的瞎子,探着竹杆子,串街走巷批生辰八字,用的是农历,还没有一个算命先生耍洋派,掐指一算用阳历算你的前生后世,算你的修行造化。乡间盖房,结婚,都要摊开一本老皇历,择一个吉利喜庆的好日子。除了生死的时辰不是择出来的,都可以择一择,搭个鸡窝也去择一择。生与死的时辰,是神给予的,在某个时间,某个方位,有人隐约给你指定了一条尘世的泥泞而圆满的人生之路。我的身份证上出生日期是11月4日,其实是农历,乡里的调查员,随便问了我的生日,我的父母依据他们的习惯随口说出了这个日子,它便以公历的面孔出现。至到现在,我不记得我的生日是公历的几月几日,惦记着我生日的乡下父母,用农历牵挂着我的生日。妹妹的生日是三月初六,正是草长莺飞万物萌动的时节。我和妹妹的生日,记在我父亲的64开的记事本上,顺便还记着做满月收的礼单,字迹娟秀飘逸。这本小册子用农历开头,记录着生活中的大事,几月初几,白菜入窖,几月十几,爷爷去乡卫生所看病……
农村的集日,“一、六、九”“二、四、七”按照农历一字排开。吃,穿,住,用,被一根农历的绳索牢牢地系着。逢着集日,把自己吃不了的蔬菜,摆到集上去。生活的柴米油盐,也按照集日,计划打理好了。特别是到了年集,人头攒动,年画、对联,把灰扑扑的乡村,打扮成了出嫁的新娘。我的祖母,用心掐算好了集日,把辛苦攒下的几个鸡蛋,用花手帕包了,颠着一双小脚,用鸡蛋换来两块肥皂,几块水晶般的冰糖。我父亲做小本生意,就是穿街走巷,去约会一个农历锻造出的集日和庙会。过庙走亲戚是冀中平原汉民的传统习俗,也是乡间的物资交流大会。我的父亲足迹遍布方圆数十里几十个村子,他把周围几十个村子的庙会,用农历时间写满了一个手抄本,称之为“庙本”。
每年家里都会买一本“月份牌”,上面出人头地的是阳历,暗藏的线索是下面的阴历。一天撕一页,有时候好几天不撕了,说明日子忙了,遇到拦路的挠心事了。月份牌的纸面单薄,近乎透明,一个一个的日子,落叶一般凋零了,乡村人把忙碌的、疲惫的、而又暗藏着小幸福小得意的寻常日子摘下来,供给了渺茫的岁月和无边的土地。灶王爷,在农历里收集着人间烟火气息,后山奶奶在农历里给人们祈福佑平安,生活在农历里,农历暗涌乡间生活的激情与忍耐,是一种恒久的力,拉动岁月往前一步一步跟进。在他们眼里,星期六日,是白面书生洋学生的事,那些一本正经的洋历头,是官家的事,写在公文里,庄严肃敬却避免不了虚伪与矫情。阳历离太阳很近,离土地很远,所以那里长不出葱茏的庄稼,收获不了谷穗般沉甸甸期冀。
顺着农历流转,乡野的气息扑面而来。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蛰伏一冬的龙,开始呼风唤雨,布施恩泽,春风和煦,万物争萌。到五月,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采摘苇叶,包糯米粽子。也许村庄渐渐淡忘了对于一个伟人的纪念,一到这个时节粽香飘满院落,飘满整个村庄,我的故乡此时此刻有了浓郁的节日气氛。七月十五放河灯,八月十五烙月饼。市面上的月饼,那么多的口味,那么多的样式,乡里人还是喜欢自己烙月饼,烙好了,还要给亲朋好友送几个。月儿高高地升起来,笼罩着池塘,斜柳,还有遍地的虫鸣。月饼供给天上的月亮,一家人团聚一起,祥和幸福。八月十五一过,九月九登高望远,十月初一给逝者烧纸钱送寒衣,进了腊月,开始为年的到来铺排准备。年,是农历走完一个四季之后的总结和庆典。正月十五之后,又一轮活生生的日子,开始启程远航。
农历是属于乡村的,它关系着庄稼和收成。农历,是匍匐在土地上的沟垄,是光阴的根脉扎进深深的土地。如果说农历是一根青青的藤,藤上结的果实是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铺张开,就是一首用农历的笔墨写在乡土上的唐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苇岸在他的散文里这样写:“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立春,是冬天的尾声,也是春天的序曲,雨水、惊蛰、春分,抵达清明,捱到谷雨前后,便可以种瓜点豆。到了芒种,金黄的麦海无边无际,宁静的村庄迎来了收割的繁忙,然后夏至、小暑、大暑,夏天的漫长消耗着乡村过剩的精力,立秋一到,秋色一点一点庄严凝重。霜降是与惊蛰遥相呼应的一个节气,一个主兴隆,一个主枯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两个分水岭,秋一过,冬天一直统领到立春。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农民的日常的琐碎而繁复的生活与劳作,写进了二十四个节气。
有些年头,上面把时间改成“夏令时”,我的堂叔不解其意,改动一个时间,就能节约能源,就能让懒惰的人变得勤劳?乡村自有它的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夏令时的制约机制无关。乡村的时间是缓慢的,是活泼生动的,乡村的时间是有灵性的。乡村时间的表达不是机器的齿轮一下紧咬着一下,不是钢筋水泥僵硬冰冷的对峙……一声驱走暗夜的鸡鸣,一缕迟迟不肯散去的炊烟,一棵庄稼缓慢而不易察觉的生长,一条故乡的小河不舍昼夜舒缓地吟唱,它们是乡村时间诗意的呈现。慢慢明白了,醒悟了,这农历承载的,不仅仅是时间的尺度,不仅仅是一种丈量时间的工具。“种豆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农历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农历的,一部辉煌的《诗经》是农历的,它是农历蛮荒的原生态。
刘川北
乡村的时间刻度是农历。农历,被手脚粗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虔诚地信奉着,农历是带着草木气息乡土的圣经。无论乡间哪一个孩子的出生,他的生日是刻在农历上,然后刻到父母的头脑里,九月初三抑或四月二十八,生日那天,会有母亲烧起土柴灶亲手做一碗热腾腾的汤面,捧到你的面前。乡村孩子的生日要换算成公历,需要费一番脑筋。算命的瞎子,探着竹杆子,串街走巷批生辰八字,用的是农历,还没有一个算命先生耍洋派,掐指一算用阳历算你的前生后世,算你的修行造化。乡间盖房,结婚,都要摊开一本老皇历,择一个吉利喜庆的好日子。除了生死的时辰不是择出来的,都可以择一择,搭个鸡窝也去择一择。生与死的时辰,是神给予的,在某个时间,某个方位,有人隐约给你指定了一条尘世的泥泞而圆满的人生之路。我的身份证上出生日期是11月4日,其实是农历,乡里的调查员,随便问了我的生日,我的父母依据他们的习惯随口说出了这个日子,它便以公历的面孔出现。至到现在,我不记得我的生日是公历的几月几日,惦记着我生日的乡下父母,用农历牵挂着我的生日。妹妹的生日是三月初六,正是草长莺飞万物萌动的时节。我和妹妹的生日,记在我父亲的64开的记事本上,顺便还记着做满月收的礼单,字迹娟秀飘逸。这本小册子用农历开头,记录着生活中的大事,几月初几,白菜入窖,几月十几,爷爷去乡卫生所看病……
农村的集日,“一、六、九”“二、四、七”按照农历一字排开。吃,穿,住,用,被一根农历的绳索牢牢地系着。逢着集日,把自己吃不了的蔬菜,摆到集上去。生活的柴米油盐,也按照集日,计划打理好了。特别是到了年集,人头攒动,年画、对联,把灰扑扑的乡村,打扮成了出嫁的新娘。我的祖母,用心掐算好了集日,把辛苦攒下的几个鸡蛋,用花手帕包了,颠着一双小脚,用鸡蛋换来两块肥皂,几块水晶般的冰糖。我父亲做小本生意,就是穿街走巷,去约会一个农历锻造出的集日和庙会。过庙走亲戚是冀中平原汉民的传统习俗,也是乡间的物资交流大会。我的父亲足迹遍布方圆数十里几十个村子,他把周围几十个村子的庙会,用农历时间写满了一个手抄本,称之为“庙本”。
每年家里都会买一本“月份牌”,上面出人头地的是阳历,暗藏的线索是下面的阴历。一天撕一页,有时候好几天不撕了,说明日子忙了,遇到拦路的挠心事了。月份牌的纸面单薄,近乎透明,一个一个的日子,落叶一般凋零了,乡村人把忙碌的、疲惫的、而又暗藏着小幸福小得意的寻常日子摘下来,供给了渺茫的岁月和无边的土地。灶王爷,在农历里收集着人间烟火气息,后山奶奶在农历里给人们祈福佑平安,生活在农历里,农历暗涌乡间生活的激情与忍耐,是一种恒久的力,拉动岁月往前一步一步跟进。在他们眼里,星期六日,是白面书生洋学生的事,那些一本正经的洋历头,是官家的事,写在公文里,庄严肃敬却避免不了虚伪与矫情。阳历离太阳很近,离土地很远,所以那里长不出葱茏的庄稼,收获不了谷穗般沉甸甸期冀。
顺着农历流转,乡野的气息扑面而来。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蛰伏一冬的龙,开始呼风唤雨,布施恩泽,春风和煦,万物争萌。到五月,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采摘苇叶,包糯米粽子。也许村庄渐渐淡忘了对于一个伟人的纪念,一到这个时节粽香飘满院落,飘满整个村庄,我的故乡此时此刻有了浓郁的节日气氛。七月十五放河灯,八月十五烙月饼。市面上的月饼,那么多的口味,那么多的样式,乡里人还是喜欢自己烙月饼,烙好了,还要给亲朋好友送几个。月儿高高地升起来,笼罩着池塘,斜柳,还有遍地的虫鸣。月饼供给天上的月亮,一家人团聚一起,祥和幸福。八月十五一过,九月九登高望远,十月初一给逝者烧纸钱送寒衣,进了腊月,开始为年的到来铺排准备。年,是农历走完一个四季之后的总结和庆典。正月十五之后,又一轮活生生的日子,开始启程远航。
农历是属于乡村的,它关系着庄稼和收成。农历,是匍匐在土地上的沟垄,是光阴的根脉扎进深深的土地。如果说农历是一根青青的藤,藤上结的果实是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铺张开,就是一首用农历的笔墨写在乡土上的唐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苇岸在他的散文里这样写:“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立春,是冬天的尾声,也是春天的序曲,雨水、惊蛰、春分,抵达清明,捱到谷雨前后,便可以种瓜点豆。到了芒种,金黄的麦海无边无际,宁静的村庄迎来了收割的繁忙,然后夏至、小暑、大暑,夏天的漫长消耗着乡村过剩的精力,立秋一到,秋色一点一点庄严凝重。霜降是与惊蛰遥相呼应的一个节气,一个主兴隆,一个主枯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两个分水岭,秋一过,冬天一直统领到立春。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农民的日常的琐碎而繁复的生活与劳作,写进了二十四个节气。
有些年头,上面把时间改成“夏令时”,我的堂叔不解其意,改动一个时间,就能节约能源,就能让懒惰的人变得勤劳?乡村自有它的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夏令时的制约机制无关。乡村的时间是缓慢的,是活泼生动的,乡村的时间是有灵性的。乡村时间的表达不是机器的齿轮一下紧咬着一下,不是钢筋水泥僵硬冰冷的对峙……一声驱走暗夜的鸡鸣,一缕迟迟不肯散去的炊烟,一棵庄稼缓慢而不易察觉的生长,一条故乡的小河不舍昼夜舒缓地吟唱,它们是乡村时间诗意的呈现。慢慢明白了,醒悟了,这农历承载的,不仅仅是时间的尺度,不仅仅是一种丈量时间的工具。“种豆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农历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农历的,一部辉煌的《诗经》是农历的,它是农历蛮荒的原生态。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