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钟声
2022-01-08叙事散文若水
远去的钟声
若水/文清晨,我被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看一下表刚刚五点,望一眼窗外,天刚放亮。哪里来的铃声呢?我睡意全无,起身给正上初中的孩子准备早饭。忽然又一阵铃声传来,我开窗探身往外看,原来一位早起送奶的妇女,正摇动着一个比拳头稍大的铜铃……
远去的钟声
若水/文
清晨,我被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看一下表刚刚五点,望一眼窗外,天刚放亮。哪里来的铃声呢?我睡意全无,起身给正上初中的孩子准备早饭。忽然又一阵铃声传来,我开窗探身往外看,原来一位早起送奶的妇女,正摇动着一个比拳头稍大的铜铃,铃声清脆,穿透力很强,听到铃声,那些定奶的人家便会下楼来领取自己的鲜奶。
女儿上初中后,学校里虽然响应上级号召,取消了早自习和晚自习,但白天却又增加了上课时间,早上要早到,下午晚下课,基本上补回了晚自习的时间。时下的学生真是不易,好不容易减负了但实际上依然负重。为了不耽误女儿上学,我用手机定好了表,每天手机都会准时把我叫醒。如果想偷一下懒晚起一会儿,手机则每隔几分钟就会叫一次,悦耳的铃声很快就会赶走我的困神。定铃是为了防止万一,由于多年的习惯和爱好,晚上我一般睡得较晚,因此也就特别依赖铃声。
对于铃声的亲切感,还要从小时候说起。那时农村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还没有电,每天社员下地干活,都要通过队长敲响村里的一口钟为信号。记得那口钟就挂在大队办公室门前的一棵大柳树上,栓着一根拇指粗的绳子,摇动绳子便会带动钟锤敲响钟。每次听到队长有节奏地钟声,我的心里就痒痒的。有几次我偷偷地去敲,拽着绳子胡乱地摇动,钟声乱响,声音时大时小,也没有节奏,心里十分慌张。晃动几下后便赶紧跑掉,否则会有大人训斥。当然社员们听到这杂乱无章的钟声,知道这是小孩子调皮所为,因此也就安然地呆在家里,不必急着出门。挂钟的大柳树前是一片开阔地,每次下地干活,社员们听到钟声便会先在这里集合,然后队长交代一下今天干什么活,每人记多少公分等。有时不下地,只是在这里开会,或者到生产队分粮。分粮的钟声,队长一般敲的比较紧,连着敲,节奏欢快,社员一听知道是好事,因此聚集的也就比较快。下地干活的钟声,一般是两下连敲,嘡、嘡……嘡、嘡……,好像是催促社员“快点、快点”。而嘡嘡嘡三下连敲,则一般是召集社员开会。后来小孩子们摸准了队长敲钟的规律,偶尔模仿队长敲响大钟,有好几次惹得社员和队长怄气。后来队长把绳子截下去一块,小孩子个子小,再也够不着了敲钟了。这口大钟在我们村一直沿用了四五年,后来不知怎的,大钟落地摔坏了。但没有钟是不行的,没办法队长也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个东方红拖拉机耕地用的大犁铧,用铁丝栓在大柳树的树杈上,然后又找了一个耙齿,耙齿敲击犁铧发出的声音比较浑厚,但同时钟声传播的距离也就近了。因此,有时队长不得不扯开喉咙且手做喇叭状,站在柳树下大声地喊,久之队长竟练就了一副高音亮桑,只要他一喊,即使在屋里也能听见,他的声音竟能传到只有四五百口人的小村角角落落。于是后来钟也就下岗了。后来村里通了电,村支书安上了高音喇叭,有事的时候在喇叭上一吆喝,全村人都听得清清楚楚。比如谁家卖化肥了、谁家进了农药、谁家的鸡丢了、谁家的拖拉机揽活了、乡里有什么重要指示了、谁家娶媳妇了,都可以借用高音喇叭广播或使用,在村里响彻了几十年的钟声随着时代的变迁,最终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钟声在过去的学校里也曾经风靡过一阵子,上课下课、食堂开饭等,都要听到钟声才能行动。那时我就读的中学,敲钟的是学校的门卫,一个没结过婚的老单身。老人除了看门就是敲钟,一年四季雷打不动,从未耽误过时间,悠扬的钟声成了学生们盼望的事情,因为钟一响就可以下课了、吃饭了,当然钟声再响起的时候,就要上课学习了。有一段时间我们听不到钟声,原来是学校里淘气的学生在夜间将钟给偷走了。没办法,各班的班主任只好靠吹哨来告诉学生们时间。后来学校里干脆换了电铃,时间一到,急促的电铃声好像机关枪响一般,在各排教室的屋山上响起,铃声一落便传来了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了。
参加工作后,单位的上下班时间依然采用电铃通知大家。在上班的时候,每每听到铃声响起,大家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停下手里的工作,伸个懒腰,然后急匆匆地往家赶。而从家里往单位去的时候,如果还没跨进公司的大门,那是最担心铃声突然响起的,来晚的人一边看表(手机)一边急匆匆地往公司跑,唯恐铃声一响自己迟到。
无论是钟声还是铃声,它们都见证着我们生活的过去和现在,驾驭着我们的时空节奏;它所演绎出的时代旋律潜隐在时间背后,连同记忆一起老去。却又在某个晨昏,借助一些翻新的事物,激起我们遥远且强韧的怀想。
[ 本帖最后由 若水 于 2011-9-13 16:12 编辑 ]
若水/文
清晨,我被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看一下表刚刚五点,望一眼窗外,天刚放亮。哪里来的铃声呢?我睡意全无,起身给正上初中的孩子准备早饭。忽然又一阵铃声传来,我开窗探身往外看,原来一位早起送奶的妇女,正摇动着一个比拳头稍大的铜铃,铃声清脆,穿透力很强,听到铃声,那些定奶的人家便会下楼来领取自己的鲜奶。
女儿上初中后,学校里虽然响应上级号召,取消了早自习和晚自习,但白天却又增加了上课时间,早上要早到,下午晚下课,基本上补回了晚自习的时间。时下的学生真是不易,好不容易减负了但实际上依然负重。为了不耽误女儿上学,我用手机定好了表,每天手机都会准时把我叫醒。如果想偷一下懒晚起一会儿,手机则每隔几分钟就会叫一次,悦耳的铃声很快就会赶走我的困神。定铃是为了防止万一,由于多年的习惯和爱好,晚上我一般睡得较晚,因此也就特别依赖铃声。
对于铃声的亲切感,还要从小时候说起。那时农村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还没有电,每天社员下地干活,都要通过队长敲响村里的一口钟为信号。记得那口钟就挂在大队办公室门前的一棵大柳树上,栓着一根拇指粗的绳子,摇动绳子便会带动钟锤敲响钟。每次听到队长有节奏地钟声,我的心里就痒痒的。有几次我偷偷地去敲,拽着绳子胡乱地摇动,钟声乱响,声音时大时小,也没有节奏,心里十分慌张。晃动几下后便赶紧跑掉,否则会有大人训斥。当然社员们听到这杂乱无章的钟声,知道这是小孩子调皮所为,因此也就安然地呆在家里,不必急着出门。挂钟的大柳树前是一片开阔地,每次下地干活,社员们听到钟声便会先在这里集合,然后队长交代一下今天干什么活,每人记多少公分等。有时不下地,只是在这里开会,或者到生产队分粮。分粮的钟声,队长一般敲的比较紧,连着敲,节奏欢快,社员一听知道是好事,因此聚集的也就比较快。下地干活的钟声,一般是两下连敲,嘡、嘡……嘡、嘡……,好像是催促社员“快点、快点”。而嘡嘡嘡三下连敲,则一般是召集社员开会。后来小孩子们摸准了队长敲钟的规律,偶尔模仿队长敲响大钟,有好几次惹得社员和队长怄气。后来队长把绳子截下去一块,小孩子个子小,再也够不着了敲钟了。这口大钟在我们村一直沿用了四五年,后来不知怎的,大钟落地摔坏了。但没有钟是不行的,没办法队长也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个东方红拖拉机耕地用的大犁铧,用铁丝栓在大柳树的树杈上,然后又找了一个耙齿,耙齿敲击犁铧发出的声音比较浑厚,但同时钟声传播的距离也就近了。因此,有时队长不得不扯开喉咙且手做喇叭状,站在柳树下大声地喊,久之队长竟练就了一副高音亮桑,只要他一喊,即使在屋里也能听见,他的声音竟能传到只有四五百口人的小村角角落落。于是后来钟也就下岗了。后来村里通了电,村支书安上了高音喇叭,有事的时候在喇叭上一吆喝,全村人都听得清清楚楚。比如谁家卖化肥了、谁家进了农药、谁家的鸡丢了、谁家的拖拉机揽活了、乡里有什么重要指示了、谁家娶媳妇了,都可以借用高音喇叭广播或使用,在村里响彻了几十年的钟声随着时代的变迁,最终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钟声在过去的学校里也曾经风靡过一阵子,上课下课、食堂开饭等,都要听到钟声才能行动。那时我就读的中学,敲钟的是学校的门卫,一个没结过婚的老单身。老人除了看门就是敲钟,一年四季雷打不动,从未耽误过时间,悠扬的钟声成了学生们盼望的事情,因为钟一响就可以下课了、吃饭了,当然钟声再响起的时候,就要上课学习了。有一段时间我们听不到钟声,原来是学校里淘气的学生在夜间将钟给偷走了。没办法,各班的班主任只好靠吹哨来告诉学生们时间。后来学校里干脆换了电铃,时间一到,急促的电铃声好像机关枪响一般,在各排教室的屋山上响起,铃声一落便传来了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了。
参加工作后,单位的上下班时间依然采用电铃通知大家。在上班的时候,每每听到铃声响起,大家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停下手里的工作,伸个懒腰,然后急匆匆地往家赶。而从家里往单位去的时候,如果还没跨进公司的大门,那是最担心铃声突然响起的,来晚的人一边看表(手机)一边急匆匆地往公司跑,唯恐铃声一响自己迟到。
无论是钟声还是铃声,它们都见证着我们生活的过去和现在,驾驭着我们的时空节奏;它所演绎出的时代旋律潜隐在时间背后,连同记忆一起老去。却又在某个晨昏,借助一些翻新的事物,激起我们遥远且强韧的怀想。
[ 本帖最后由 若水 于 2011-9-13 16:12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