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物语之七:雪
2022-01-08抒情散文季大相
水的物语之七:雪
季大相许多人都读过或听说过这样一则笑话:有一小孩,指着日历问母亲,日历上说今天是小雪,天怎么没有下雪呢?母亲笑笑没有作答,因为她缺乏节气知识,无法给出科学地解释。又过了些日子,小孩又指着日历问母亲,日历上说今天是大雪,天……
水的物语之七:雪
季大相
许多人都读过或听说过这样一则笑话:有一小孩,指着日历问母亲,日历上说今天是小雪,天怎么没有下雪呢?母亲笑笑没有作答,因为她缺乏节气知识,无法给出科学地解释。又过了些日子,小孩又指着日历问母亲,日历上说今天是大雪,天怎么还不下雪呢?这是一个天真无邪的故事。其实,小时候我也有过对着号头(家乡习惯将日历称做“号头”)上的小雪、大雪节气,盼着天空飘洒雪花。也曾在私下里抱怨过,号头上明明写的是今天下雪,为什么一片雪花都没有下?号头上写的是骗人话。只不过,我没有将自己的困惑说出来,方没有给人落下一个笑料的话柄。
上小学时,就学习过有关下雪的课文。描写下雪的词句,我的最深印象是:凛冽的寒风刮了一个下午,傍晚时分,天下起了鹅毛大雪……乡村的下雪日子,总是充溢着欢乐的气氛。冬腊月天,朔风吼吼,路上的行人弓腰缩颈,几乎每个人的嘴巴都是微张的,被冷气掴得合不拢嘴巴,许多人嘴巴里还会含糊不清地咕嘟着:“这鬼冷的天,还让不让人过的……” 在这样的季节里,少儿时代的我,常常是一夜觉醒来,起床走到门外一看,眼前一片洁白。极目远眺,世界银装素裹。偶尔,树梢或竹枝上会滑落下一蓬雪来,伴随着“哗”地声响,纷纷扬扬,告诉还在揉着惺忪的双眼的人们:昨夜下雪了。
那时,每年都要下上一、二场大雪,覆盖了路面、村庄,下场没膝的积雪司空见惯,甚至下场齐腰深的大雪也不是什么稀奇事。雪后,大人们挥舞铁铣、扫帚,忙着清扫门前、道路上的雪,一番紧张的忙碌之后,人们的脸颊冒出汗珠,泛着热气,伴随着这股人体散发出的暖流,一条小路豁然开朗地伸展开去,脚步在上面几个来回地碾踏,土路便泥泞不堪,抬腿一甩,泥浆飞溅,附近一片洁白的雪面上,立时变得斑斑点点,仿佛人的脸庞被抹上了一层污垢,极为醒目。我们一群孩子,在雪地里戏嬉追逐,手抓雪球相互投掷,雪球击打到身上,“嘭”地散开,伤不着肌肤,但若从脖颈处钻入,与肌肤接触,受体温的融解,转瞬即化为水,冰凉冰凉的,却没有谁把它当回事儿。除打雪仗外,几个人还会围拢在一起,分工合作堆雪人,取木炭塞入雪人的面部,使它有了双眼、鼻孔和嘴,再找来一顶破草帽戴在它的头顶,立时,一个静止的雪人便有了生气。
下雪天,对于天上飞的各种鸟儿和地上跑的兔儿等飞禽走兽,算得上是一年里青黄不接、饥寒交迫的日子。雪后是罩鸟的最佳时机。雪盖住了大地,也封住了土地上的虫儿、草籽,飞禽走兽断了口粮。鸟儿在屋檐、树梢上跳跃,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间或俯冲到地面、田野,嘴巴在雪层上面反复地啄翻,试图收获一些吃食。那天早晨,经不住我的软泡硬磨,父亲拿出一只柳筐,在筐底切开一个巴掌大小的洞口,将筐体倒扣,用一根系有绳索的高约30公分的细木棍支撑着,再在筐下面撒上一些稻谷之类的粮食。然后,我兴高采烈地拖着绳子跑回屋里,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筐下面的动静。时间不长,就有鸟儿发现了筐下面的粮食,起初三、两只,啄几下粮食,又从筐下跳出。这些鸟儿,基本上都是麻雀,数量很多,十分活跃,嘈杂声不绝于耳,像一支训练无素、纪律极差的军队。那几只小麻雀从筐下跳进跳出,反反复复,像是参加一次战役的先头侦察部队在了望敌情。有几次,我欲伸手拉绳子,被父亲制止了。随着时间的消逝,小麻雀依然在筐下跳进跳出,只不过,数量在逐步增多,初时的三、五只,到10多只……汇聚了一小群麻雀到筐下啄食,有数十只之多。终于,父亲将手中的绳子一拉,筐体失去小木棍的支撑,“扑咚”一声,整个筐沿与地面合缝,那些尚未反应过来的麻雀便被扣困在筐体内,无法脱身。我迅速跑上前去,揭开盖在筐洞上面的一块小木板,伸手进去抓麻雀。突然的变故,小麻雀吓坏了,叽叽喳喳,在筐内乱钻,撞成一团。经过一番折腾,我将筐内的麻雀全部掏出,塞进一只竹编的护篓里面,一过数,首战共捕捉到32只麻雀。
我们用这种筐罩的方法,仅仅花了半天时间,就捕捉了100多只麻雀。宰杀麻雀时,我学着父亲的模样,拿刀将麻雀抹脖放血后,揪住脖颈的皮连扯带撕,剥离得成一团光溜溜的肉,用酱豆下锅红烧,整整装了一瓷盆,全家大快朵颐一顿。如今想来,自己当真是残忍之极。
筐罩捕鸟,我印象中最大的一次战果是罩住了一只大野鸡。那天下午,肆虐了一天半的大雪刚住,我和大堂哥就带着一干工具,到家屋后的竹林里支起筐罩,人则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等待鸟儿入瓮。时间不长,从竹林后侧的麦地里跑来一只野鸡,它扑腾着翅膀飞几下,又落地奔走,那是一副饥肠辘辘的模样。野鸡在竹林里东转西窜了几圈后,终于绕到了筐罩跟前。目睹此景,我和大堂哥屏住呼吸,不敢出大气。野鸡围绕着筐转了几转,就是不往筐下钻,我干着急,恨不得冲上去将它撵进筐内。过了好长时间,野鸡的神经松驰下来,放松了警惕,埋头钻进筐下啄食。说时迟,那时快,大堂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拽拉下绳子,野鸡被筐罩个正着。野鸡在筐里,使劲地撞击,柳筐剧烈的颤抖,大有被它掀翻的可能。我们两人从树后闪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我人往下一趴,用整个身体压住筐体,也不知用了多少时间,总之,直到筐内动静缓下来,大堂哥才伸手进去,把野鸡抓出来。
时光荏苒,当年随处可闻鸟儿歌唱,倩影起舞的场景,已在枪打、网捉等多种方法并用,以及人们啖食野味的享受中,鸟语花香的原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地褪色,一些珍稀飞禽,只能在动物园里一觅芳踪。鸟儿的品种和数量正在逐年减少,这是一件事关环境与生态的憾事。
冬天里下场瑞雪,乡村里到处回荡着欢声笑语。经验丰富的老农会说,又是一个丰收年。如果下了场春雪,老农们会摇头叹息,喃喃自语,看来今年是一个歉收年。就其中的道理,我曾问过父亲,他凭自己的经验给出解释:冬天一场大雪,小麦盖了床被子过寒,而且低温能冻死大部分害虫;春雪水分足,富含营养,有利于害虫繁衍。窃以为,这一解释也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以前,家乡每年都会如约而至一、二场瑞雪。如今,两、三年不下一场象模象样儿的雪,乃成了见怪不怪的事。如此诡异、变幻莫测的气候,难道是大自然对人类滥伐滥用资源的惩罚?谁能真正参透其中玄机。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1-8-8 09:03 编辑 ]
季大相
许多人都读过或听说过这样一则笑话:有一小孩,指着日历问母亲,日历上说今天是小雪,天怎么没有下雪呢?母亲笑笑没有作答,因为她缺乏节气知识,无法给出科学地解释。又过了些日子,小孩又指着日历问母亲,日历上说今天是大雪,天怎么还不下雪呢?这是一个天真无邪的故事。其实,小时候我也有过对着号头(家乡习惯将日历称做“号头”)上的小雪、大雪节气,盼着天空飘洒雪花。也曾在私下里抱怨过,号头上明明写的是今天下雪,为什么一片雪花都没有下?号头上写的是骗人话。只不过,我没有将自己的困惑说出来,方没有给人落下一个笑料的话柄。
上小学时,就学习过有关下雪的课文。描写下雪的词句,我的最深印象是:凛冽的寒风刮了一个下午,傍晚时分,天下起了鹅毛大雪……乡村的下雪日子,总是充溢着欢乐的气氛。冬腊月天,朔风吼吼,路上的行人弓腰缩颈,几乎每个人的嘴巴都是微张的,被冷气掴得合不拢嘴巴,许多人嘴巴里还会含糊不清地咕嘟着:“这鬼冷的天,还让不让人过的……” 在这样的季节里,少儿时代的我,常常是一夜觉醒来,起床走到门外一看,眼前一片洁白。极目远眺,世界银装素裹。偶尔,树梢或竹枝上会滑落下一蓬雪来,伴随着“哗”地声响,纷纷扬扬,告诉还在揉着惺忪的双眼的人们:昨夜下雪了。
那时,每年都要下上一、二场大雪,覆盖了路面、村庄,下场没膝的积雪司空见惯,甚至下场齐腰深的大雪也不是什么稀奇事。雪后,大人们挥舞铁铣、扫帚,忙着清扫门前、道路上的雪,一番紧张的忙碌之后,人们的脸颊冒出汗珠,泛着热气,伴随着这股人体散发出的暖流,一条小路豁然开朗地伸展开去,脚步在上面几个来回地碾踏,土路便泥泞不堪,抬腿一甩,泥浆飞溅,附近一片洁白的雪面上,立时变得斑斑点点,仿佛人的脸庞被抹上了一层污垢,极为醒目。我们一群孩子,在雪地里戏嬉追逐,手抓雪球相互投掷,雪球击打到身上,“嘭”地散开,伤不着肌肤,但若从脖颈处钻入,与肌肤接触,受体温的融解,转瞬即化为水,冰凉冰凉的,却没有谁把它当回事儿。除打雪仗外,几个人还会围拢在一起,分工合作堆雪人,取木炭塞入雪人的面部,使它有了双眼、鼻孔和嘴,再找来一顶破草帽戴在它的头顶,立时,一个静止的雪人便有了生气。
下雪天,对于天上飞的各种鸟儿和地上跑的兔儿等飞禽走兽,算得上是一年里青黄不接、饥寒交迫的日子。雪后是罩鸟的最佳时机。雪盖住了大地,也封住了土地上的虫儿、草籽,飞禽走兽断了口粮。鸟儿在屋檐、树梢上跳跃,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间或俯冲到地面、田野,嘴巴在雪层上面反复地啄翻,试图收获一些吃食。那天早晨,经不住我的软泡硬磨,父亲拿出一只柳筐,在筐底切开一个巴掌大小的洞口,将筐体倒扣,用一根系有绳索的高约30公分的细木棍支撑着,再在筐下面撒上一些稻谷之类的粮食。然后,我兴高采烈地拖着绳子跑回屋里,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筐下面的动静。时间不长,就有鸟儿发现了筐下面的粮食,起初三、两只,啄几下粮食,又从筐下跳出。这些鸟儿,基本上都是麻雀,数量很多,十分活跃,嘈杂声不绝于耳,像一支训练无素、纪律极差的军队。那几只小麻雀从筐下跳进跳出,反反复复,像是参加一次战役的先头侦察部队在了望敌情。有几次,我欲伸手拉绳子,被父亲制止了。随着时间的消逝,小麻雀依然在筐下跳进跳出,只不过,数量在逐步增多,初时的三、五只,到10多只……汇聚了一小群麻雀到筐下啄食,有数十只之多。终于,父亲将手中的绳子一拉,筐体失去小木棍的支撑,“扑咚”一声,整个筐沿与地面合缝,那些尚未反应过来的麻雀便被扣困在筐体内,无法脱身。我迅速跑上前去,揭开盖在筐洞上面的一块小木板,伸手进去抓麻雀。突然的变故,小麻雀吓坏了,叽叽喳喳,在筐内乱钻,撞成一团。经过一番折腾,我将筐内的麻雀全部掏出,塞进一只竹编的护篓里面,一过数,首战共捕捉到32只麻雀。
我们用这种筐罩的方法,仅仅花了半天时间,就捕捉了100多只麻雀。宰杀麻雀时,我学着父亲的模样,拿刀将麻雀抹脖放血后,揪住脖颈的皮连扯带撕,剥离得成一团光溜溜的肉,用酱豆下锅红烧,整整装了一瓷盆,全家大快朵颐一顿。如今想来,自己当真是残忍之极。
筐罩捕鸟,我印象中最大的一次战果是罩住了一只大野鸡。那天下午,肆虐了一天半的大雪刚住,我和大堂哥就带着一干工具,到家屋后的竹林里支起筐罩,人则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等待鸟儿入瓮。时间不长,从竹林后侧的麦地里跑来一只野鸡,它扑腾着翅膀飞几下,又落地奔走,那是一副饥肠辘辘的模样。野鸡在竹林里东转西窜了几圈后,终于绕到了筐罩跟前。目睹此景,我和大堂哥屏住呼吸,不敢出大气。野鸡围绕着筐转了几转,就是不往筐下钻,我干着急,恨不得冲上去将它撵进筐内。过了好长时间,野鸡的神经松驰下来,放松了警惕,埋头钻进筐下啄食。说时迟,那时快,大堂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拽拉下绳子,野鸡被筐罩个正着。野鸡在筐里,使劲地撞击,柳筐剧烈的颤抖,大有被它掀翻的可能。我们两人从树后闪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我人往下一趴,用整个身体压住筐体,也不知用了多少时间,总之,直到筐内动静缓下来,大堂哥才伸手进去,把野鸡抓出来。
时光荏苒,当年随处可闻鸟儿歌唱,倩影起舞的场景,已在枪打、网捉等多种方法并用,以及人们啖食野味的享受中,鸟语花香的原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地褪色,一些珍稀飞禽,只能在动物园里一觅芳踪。鸟儿的品种和数量正在逐年减少,这是一件事关环境与生态的憾事。
冬天里下场瑞雪,乡村里到处回荡着欢声笑语。经验丰富的老农会说,又是一个丰收年。如果下了场春雪,老农们会摇头叹息,喃喃自语,看来今年是一个歉收年。就其中的道理,我曾问过父亲,他凭自己的经验给出解释:冬天一场大雪,小麦盖了床被子过寒,而且低温能冻死大部分害虫;春雪水分足,富含营养,有利于害虫繁衍。窃以为,这一解释也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以前,家乡每年都会如约而至一、二场瑞雪。如今,两、三年不下一场象模象样儿的雪,乃成了见怪不怪的事。如此诡异、变幻莫测的气候,难道是大自然对人类滥伐滥用资源的惩罚?谁能真正参透其中玄机。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1-8-8 09:0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