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母亲 • 灯 • 往事

2020-09-24叙事散文雨荷
夜晚,伏案灯下。桌上的台灯散射出明亮而柔和的光,衬托着夜的怡宁与安详。这一缕灯光也不由得唤起了我关于灯,关于往事的一些记忆。这些往事里面有一种时光划过后,留下的淡淡的却又温暖熟悉的气息。思绪把我拉回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时的我
夜晚,伏案灯下。桌上的台灯散射出明亮而柔和的光,衬托着夜的怡宁与安详。这一缕灯光也不由得唤起了我关于灯,关于往事的一些记忆。这些往事里面有一种时光划过后,留下的淡淡的却又温暖熟悉的气息。

思绪把我拉回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时的我大约七八岁的样子。印象中最早的灯是煤油灯,煤油灯用一根棉芯做捻儿,捻儿的一端露出灯嘴,一端浸在油中,灯捻儿的长度是可以调整的。点亮时,灯光昏暗,并且会冒很多的黑烟,空气中还会弥漫出一种呛人的味道。如若在灯下坐一个晚上,两只鼻孔都会熏得黑黑的。好一些的煤油灯是在灯上面加一个透明的玻璃灯罩,不仅明亮效果会好得多,还会减少吸入鼻孔内的黑烟。记得当时母亲怕我和弟弟看坏眼睛,在我们刚上小学时,就专门给我们用这种俗称的“罩子灯”。和周围的同学比起来,这在当时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那时候,还处在煤油供应紧张时期,灯油也是按家按户分的。当时管乡镇还叫公社,村里派人赶着牛车把油从公社拉回来,再分给各个小队。傍晚时分,就会有人敲着锣满大街的喊:“分油去了,各家各户分油去了!”于是,各家人就提着自己家的小油瓶,去队长家排队分油,我记得最多的一次差不多也就分了一斤。 对于能在黑暗中带来光明的这点灯油,人们当然视若珍宝。那时候,人们过的还是那种节衣缩食紧紧巴巴的日子。灯油一定要省着用,以备在下次分灯油之前一直有油用,有灯亮。我们在灯下看书,写作业时,灯捻调得是比较长,灯比较亮的。但等到母亲自己用灯时,为了省油,总是把灯捻儿调得很短。就是借着这一点微弱如豆的灯光,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给一家人缝补衣服,纳鞋底,让我们穿得体面而干净。常常是我们一觉醒来,还能看见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有些模糊的背影。
说起母亲的手工活,在村里可是数一数二的。不管做鞋还是缝衣服,针脚总是又密又小。母亲手里做出来的针线活,总是那么的有形有样,耐磨耐穿。记得每当我和弟弟刚穿上新衣新鞋时,隔壁的大娘大婶们总是啧啧称羡:“瞧,小刚妈的手真巧,做的活多干净,多平整,常跟没沾过手似的。”在母亲陪嫁的红漆箱子里,现在还放着她年轻时为父亲纳的两双袜底。用棉布铺成几层,上面的针脚又密实又均匀。仔细看就会发现,针脚的形状已不是常见的小“一”形,而都是接近于圆形的点。掂在手里,着实硬朗。据说用这种袜底做成的袜子,既吸汗又耐磨,很养脚的。现在想,这一针一线的做来,又将耗费母亲多少的时日和眼力。 母亲的另一个习惯是爱读书,这在她年轻时尤为明显。母亲出生于一九五零年,差不多和共和国同龄。母亲的童年,正赶上闹饥荒的时候。母亲姊妹八人,只有一个舅舅,她排行老五。我的外祖母早早过世,外祖父一个人拉扯着八个孩子,艰难困苦之状可想而知。就是在当时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任村支书的外祖父还是毅然决定送母亲去邻村的小学读书。母亲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上学时认认真真地读书,放了学就赶紧提上篮子去拔野菜。母亲聪明好学,成绩总是数一数二,常常博得老师的表扬。听母亲说,读到最后,全班就剩下她一个女生了。母亲就这样坚持读完了小学,也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学业。就是现在谈起当时的一些情景,母亲脸上也总是洋溢着一种别样的自豪。我想母亲在当时的村里,也该算是一个才女了吧。同时我也会感到深深的惋惜,假如当时的生活条件不是那样的艰苦和拮据,母亲能一直坚持把书读下去,那自然当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学是不上了,但母亲对知识依然充满了渴望,好像对书充满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凡是能找到借到的书,都认认真真地读完。这个习惯即使在她和父亲结婚以后,也一直保留着。白天需要去地里干活,挣工分,时间有限。只有在晚上,在恍惚却安静的煤油灯下,忘掉了一天劳累的母亲,才得以和书亲切的交谈。记得当时我的一个姨父在县城里上班,家里订了一些报纸。姨妈常拿一些旧报纸给母亲糊墙用。而母亲,总是借着那一线昏黄的灯光,将一张张报纸仔细的展读一遍,然后再做它用。如果哪张报纸上有她喜欢的文章,她就会叠好了珍藏在柜子里舍不得用。那一缕微弱的灯光,曾带给了母亲多少的希望,充盈着母亲年轻时的梦。


到后来,村里终于安上了电。告别了煤油灯,用上了电灯,看上了电视,母亲更是乐得合不拢嘴。母亲又热衷于看电视剧,看新闻,看各种她所感兴趣的问题。所有的这些,依然是基于对知识的渴望。 在母亲的熏陶下,我和弟弟潜移默化中也喜欢上了读书。记得小时候,每逢一家人去县城赶集或赶会的日子,我和弟弟总是拉着父亲和母亲的手往书摊上拽。而且总要买上几本小人书、故事大王一类的书籍带回家。那情形,比过年时穿上新衣服,吃上自己最爱吃的咸鸭蛋还要高兴几倍。从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比起周围的同龄人,母亲确实要豁达、识大体得多。 对待学业,母亲心中应该是有很多遗憾的。不然她不会竭尽全力的供我们姐弟俩读书。尤其是对我,在当时还不算很富裕的情况下,一个农村家庭,靠种地的微薄收入,供一个女孩子读高中,再读师范,已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了。很多亲戚朋友出于好心,也劝过父母: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多的书干啥。但父母还是下定决心,宁愿自己吃住得差一些,砸缸卖铁,倾其所有也要供我们读书。母亲总是谆谆教导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再到后来,我如愿以偿的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站在了三尺讲台上。弟弟最终也学有所成,成了我们村里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成为了我们全家人的骄傲。也许是我们替母亲实现了她自己的夙愿吧,每当别人谈及我们时,母亲的高兴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做针线活,读书看报,是留在我脑海中关于灯,关于母亲的最深的记忆。正因为如此,随着年龄的增加,母亲的眼睛越来越不好。高度近视,爱流泪,还有白内障。两年前,右眼竟然视网膜脱落。尽管四处求医,但总不见明显的好转。想想母亲日夜为我们操劳,供我们念书,我们结婚后又帮我们带孩子,这不能不令我们心痛。我常常会想,假如母亲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在这明亮如昼的灯光下,有条件坚持完成学业,那命运对她展示的将会是多姿多彩的另外一个世界了。 每当看到灯,总会有那么一种很温暖很亲切的感觉袭上心头。然后就会不自觉的想起母亲,想起这些往事。其实在潜意识中,母亲早已是点亮在我心头的一盏永远明亮的灯,照我在黑夜里前行,驱除我周围的阴霾和黑暗,给我以生的勇气和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常常会不由得扪心自问,在飞去如梭的光阴中,我们又将怎样,拿出什么来回报自己含辛茹苦,正慢慢变老的父母呢?



2012.12.1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雨荷 于 2012-12-2 21:4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