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露天电影

2022-01-08叙事散文彭建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45 编辑

.前些日子,我去了惠州的惠环一趟。那是来广东打工的第一站,那里还有许多曾经的朋友。 那晚,与几位朋友在仲凯工业区散步,突然间,我被一种久违的场面吸引:哦……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45 编辑 <br /><br />.
前些日子,我去了惠州的惠环一趟。那是来广东打工的第一站,那里还有许多曾经的朋友。 那晚,与几位朋友在仲凯工业区散步,突然间,我被一种久违的场面吸引:哦!电影,露天电影!
.
放电影的是海格电气公司。它与我曾经工作过的讯强电子公司,仅隔开一条十余米的马路。当我们一进入路口,就透过海格那铁栅栏围墙,看到了那挂在公司大楼墙上,不停地晃动着人影的电影幕布。我不由自主地朝那铁栅栏走去,探头往里张望。 幕布离得太远,根本就看不清放的是一场什么电影,就连电影的声音也是时断时续,只能分得清哪是说话哪是唱歌而已。但我倚在那冰冷的铁栅栏上,却是那么的专注那么的入神。直至一位朋友拍了我的肩膀,我才悚然惊醒。 朋友说,你怎么在这里?还以为你失踪了呢。我说,我在听电影。你喜欢看电影?朋友赶紧说,那我们今晚就去影院看一场好啦。我说,我不喜欢看电影,但…… 我没有再说下去。我能告诉他,我只喜欢看露天电影,不!我只喜欢露天电影那种感觉吗?朋友笑笑,很有点对我莫名其妙的味道。
.
是的,我对露天电影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可以说,我的青年时代就是伴着露天电影度过的。
.
上世纪整个八十年代,直至九十年初,我家乡那个村子,一直沉浸在一种露天电影的氛围中,甚至可以说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那个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农业生产责任制两大历史变革,久经苦难和贫穷的家乡父老,开始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好日子。加上粮食连年丰收,手里有了点积蓄的村人,就筹划着推倒世代居住的破土砖房,烧砖制瓦修建红砖青瓦的楼房。
.
村子里的建房热,开始起于五砖塘那几个在云南当建筑包工头的人家,后来逐渐漫延到一般家庭。在这股热潮整整持续了十余年的时间里,几乎每月都有数家不是制瓦烧砖,就是拆屋建房。起初时,那几家包工头较着劲儿赛热闹和喜气,请来乡上甚至区上的电影队,你一场我二场你一晚我二晚地放电影。于是乎,放电影便成了我们湘南那个小村子建房人家的必备节目。有时一个二、三十来户的院子,竟然在村东村西都挂上了电影幕布,两家建房的主儿唱起了对台戏。后来,除了建房、烧砖放电影外,一些人家儿女上大学,长辈生日,办红白喜事,结婚生子也来凑热闹。有一年,一户人家母猪下崽也放了一场电影,以至于有人非常乐观地预言,以后塞淤凼烧火灰,我们也有得电影看了。
.
村子里没有电影院,放的自然就是露天电影了。现在想来,即使有非常正规的电影院,乡亲们也决不会将场子拉进去。因为,他们放电影图的就是那个喜庆场面,那种热闹气氛。
.
露天电影的场地,往往是逼仄而简陋的。除了办丧事放电影必须在院子正屋前的坪地上外,其它的事放电影场地的选择,往往显出一种随意的大气。新建的房屋墙壁上拉上幕布可以放,晒谷坪边竖两根杉树可以放,新收割的晚稻田里可以放。至于观看电影的乡亲,上了岁数的老人、抱娃带孩的女人,大多早早搬了板凳竹椅,在幕布前占了各自的位子,电影开场后就在那里规规矩矩地观看。至于那些年轻力壮的男人,好动的小把戏,情窦初开的姑娘小伙,他们或在人家的平房顶上,或在树枝上,或在周围那些如碉堡般耸立的红砖窑上。甚至还有一些情男痴女,躲在田地里的稻草堆里,一边观看着电影里的故事,一边上演自己主演的爱情大戏。
.
那些年,我们村子里每天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今晚哪里放电影?放的什么片子?半下午看到有人挑着电影担子,就赶紧跑过去打听,然后一传十十传百,不消一个时辰便传遍了十八个院子的家家户户。于是,男人们便招呼自己的女人或孩子,回去煮饭喂猪,收好在外晾晒的衣服,唤回在外的鸡鸭,并嘱咐儿女赶紧搬凳子椅子,占个好位子。不一会,男人便也从地里收工回家,早早吃了饭与家人去看电影了。 一些恋爱中的姑娘小伙,这时则忙着往对象家赶,遇见了熟人,也许就捎个口信过去:麻烦你告诉某某某一声,叫他(或她)过来看电影吧。于是,在这样一个下午,“某某某,你男人(或老婆)让叫你过去看电影。”这句话就异常地流行,如果那时有网络的话,肯定要比“贾君谊,你妈叫你回去吃饭”更火十分。
.
那时放的电影大多是一些《上甘岭》、《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战争片。后来又有《永不消逝的电波》、《冰山上的来客》,再后来又有《天仙配》、《白蛇传》、《尤三姐》、《红楼梦》等爱情影片。记得有一年,《红楼梦》特别火爆,曾在我们村子的一些院子里,连续放了七个晚上共十一场。其间还发生了一件即有趣又可悲的事件。
.
在后来放的几个晚上,我们总是发现一个并不认识的小伙子,每当电影放到一半时,他就异常激动,不顾人们的阻拦,爬上那根挂幕布的杉树柱子,用双脚夹住,双手向幕布伸出,口里喃喃地喊着“林妹妹!”看他那执迷而晃悠的样子,所有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后来,放电影的师傅不敢再放《红楼梦》,任凭主家恳求,就是不放。他说,万一出了人命,谁担当得起?然而,事情终于还是出了,不过是在另一个公社的一个村子。那小伙又去爬柱子抱幕布,一下就从上面摔倒下来,死了。这时我们才知道那小伙子是隔壁一个区的,与一个姓林也长得跟电影里林黛玉很相像的姑娘谈对象,那姑娘病死了,他也就疯了。于是天天追着看《红楼梦》,幻想着去抱自己的林妹妹。听到这些,大人们都唏嘘不已。
.
那时放电影,经常还有一个附加节目,就是打架。其实我们村子里参与打架的人很少,大多是左右相邻的另二个村子里的一些青年。每晚电影放着放着,就听到场子里某处喧哗起来,有人高喊,新陂岭跟石湾又打起来罗!赶过去一看,一大群人正打斗得热闹。
.
看电影打架,大多是为了某位姑娘。有时是新陂岭,有时则是石湾,某位小伙泡上了某位姑娘,对方“看不惯”或“不服气”,就乘人家浪漫之时,去吵场伙找岔子,充当“救美”的英雄。于是,一场战斗因情的名义,在或宽敝或逼仄的电影场地里展开。如此这般打过了几场,双方就变成了斗红了眼的“牛牯”,不管有事没事,只要一照面就准得打上一场。可以说,到这时,看电影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借口,“打石湾的人”、“打新陂岭的人”才是他们进电影场的真实目的。
.
不过,那时打架的风气尚好,只限于拳脚,不象现在动刀动枪。所以,尽管后来每场电影都要或大或小地打上一场或几场架,却并没有闹出什么伤残和命丧的大事来。(//n)(//n)说实在的,当时对他们的“战争”,包括我在内,有许多人是颇为不屑的,认为为了一个女人而争风吃醋大打出手,不值得。不过,现在的我却改变了看法。纵观中外历史,原来却有那么多的赫赫有名的王侯将相,不也是在为女人而发动战争吗?武王伐纣,是为了妲己,。勾践反攻夫差 是为了西施。吕布杀董卓 ,是为了貂蝉 。唐朝安史之乱 ,是为了杨玉环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也是为了陈圆圆 。特洛依战争 ,因美人海伦而起。英法百年战争,原是为了维多利亚皇后。再说,现在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的贪官,竟然也是为了情妇而敛财丢官陨命。如此一想,也就对家乡青年为姑娘打架一事释然了。
.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帮打架的青年小伙大多娶媳成家,再加上我们村里放电影的热潮消退,一年甚至是几年都不再放电影,新陂岭与石湾青年打架的事,也就逐渐偃旗息鼓了。现在,当年的战将们已是悉数人到中年, 他们为了生活各自奔忙,偶尔相逢,拍拍肩膀,再递一支烟,说不尽的是对生活的感慨,丝毫不觅当年的情仇恩怨。
.
说到“烟”,我这个“瘾君子”的炼成,还得“益”于家乡的露天电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从学生变成回乡青年,正赶上五砖塘建房放电影火爆的时候,因只相隔里来路,所以每天晚上都去看电影。那些建筑包工头财大气粗,每场电影中途都要派专人到电影场上散几次香烟。记得那时乡亲们平时大多是抽的是自己种的旱烟,即使抽盒烟也是几分钱一包的“经济牌”和“建设牌”。可是,主人家散的却是二毛一包的“洪桥”,间或还散些从云南带回来的“大重九”。一晚电影下来,每个男人都会接到三、四根主人家散发的烟卷。一来二去的,我也就叼上了,先是“大重九”,再又加上“洪桥”,后来索性自己也去买“经济”和“建设”来抽了。再后来我又喜欢上了写文字,依赖着在烟圈里捕捉那所谓的灵感,即使想戒也是莫可奈何了。
.
说到写文字,现在想起来我的“处女作”,其实就是发表在家乡的露天电影场里。那时放电影除了正片外,往往还有二个“加映片”的节目。它们都是在正片放映前进行,一是加映一部切合当前形势的电影记录片,或者是一部幻灯片。二是大队干部讲话,安排某些事物。讲话的一般都是大队支书,先咳几声清清嗓子“喂……喂……喂……”,再就是“同志们”,连喊二遍,“今晚放电影,借这个机会我讲几句”。支书每句话都要停顿几秒,于是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就在电影幕布两边的扩音机里回响,“喂-喂…喂……”,“们-们-们……”,“句-句-句……”,音阶由高渐低,韵味悠长。然而那一次,当我在那里讲的时候,却丝毫没有这种感觉。1984年我开始在村里当干部,某次,村里安排我写一个禁止砍伐树木的公告。记不得自己从哪里找了一个写公告的范文,依样画葫芦地写了个“照得……”的模式。第二天晚上村子里放电影,支书居然要我在电影的广播里宣读。那时我二十出头,从没在公众场合发表过讲话。但支书安排,无奈也得上。我慌张着对着话筒,连“喂”和“同志们”也忘记了说,照直就去念那自己写的“处女作”。幸好满场的电影观众见不是支书讲话,也就不再顾忌,照样嘈杂一片。我小声地念“照得……”,他们大声地嘈杂,竟然给我打了掩护。我乘机快速念完,十二月的寒夜里,我已是满头大汗。
.
弹指一挥,二十几年过去,家乡的露天电影也消逝了十来年。现在即使想再在寒冬里站在电影机旁冒一头汗水,也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了。
哦,露天电影,一场关乎我的家乡,关乎我的青春,而今却又久违了的风景。.
文/文谭居士彭建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