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
2022-01-08叙事散文敬一兵
曲线■敬一兵许多事情,都是与曲线有关系的。这个判断,来自于一头连接北京的故宫,另外一头连接在我母亲身上的那条线,它本身就是一条曲线的事实。我年近八旬的母亲,现在眼睛几乎失明,再不可能用线一样的视觉,看见刚满周岁的我,坐在床上,接受她精心给我……
曲线
■敬一兵 许多事情,都是与曲线有关系的。这个判断,来自于一头连接北京的故宫,另外一头连接在我母亲身上的那条线,它本身就是一条曲线的事实。
我年近八旬的母亲,现在眼睛几乎失明,再不可能用线一样的视觉,看见刚满周岁的我,坐在床上,接受她精心给我安排的抓周仪式里,我从身边摆放的刀、剪、弓、笔、书、线、钱、算盘、糕饼、水果之类的东西中,伸手就抓住了那支圆珠笔,握得很紧,就像笔随时都会长了翅膀飞走的情形,以及我露出仅有的两颗小乳牙,在一张纸上画出的那一条弯弯拐拐的曲线了。母亲不能看见曲线,这无疑就给一条曲线,我把自己看见的东西,转换成语言讲述给母亲听的这条曲线,增加了厚重的使命。说句真心话,我是非常希望,这样的一条曲线,它能够肩负起我母亲了解世界的重任,让我的母亲,能够在她的晚年里,通过这条曲线传递出来的信息,感受到幸福的轮廓在萌动,情愫摇摆的姿势里,尽是高原上才有的阳光、水分、山风、颜色和花草特有的野生气息。
现在,我的母亲,很容易忘记身边发生的事情。早上起床,时常就会忘了衣服是放在什么地方的,这里翻翻,那里找找,不止一次地破坏了父亲在家里建立起来的秩序,引来父亲的指责。父亲越是指责,母亲就越是慌乱地寻找,常常为此而产生不愉快的对峙。每次回家,母亲就会悄悄告诉我她的这些情况,然后为了证实自己没有忘记事情,就会接着说,她一直都记得我满周岁那年抓周时,在纸上画了一条曲线,曲线从纸上,一直像蚯蚓那样,弯弯曲曲扭动在了床单上的事情。对此,我一点都不惊讶,因为我已经明白,那条扭动在纸和床单上的曲线,早就深深地刻印在了母亲的脑海里,成了她对我温柔呵护的证明,即便我童年的时间,已经越走越远。
母亲不仅对我童年画下的一条曲线记忆犹新,就是对她童年的时候,跟着我的外婆给地主家推豆腐,以及进纱厂当童工的事情,记忆犹新。母亲的这些记忆,让我突然对距离这个词汇,产生出了崇高的敬意。距离,在穿越时间和地理的道路上,总是会奋不顾身保护那些最真挚、最深刻、最感怀的情愫记忆,免遭岁月刀锋无情的切割,情形就犹如母亲在我孩提时代,总是做了我喜欢的鲫鱼汤,然后小心翼翼从厨房捧到餐桌上来是一样的。距离越远,真挚、深刻和感怀的记忆就越加显得珍贵。我就是我母亲珍贵的爱的全部组成,以至于当我把最初去北京,在故宫里看见的景象,一五一十说给母亲听的时候,她会为我的惊喜而惊喜,为我的感叹而感叹,为我的忧伤而忧伤。母亲完全把我的眼睛,当成了她的眼睛,把我的感受,当成了她的感受。自然而然,母亲就把故宫,我描述的故宫,当成了她童年时代生活过的家乡了。我之所以细细描述我看见的故宫的情形,是因为母亲这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北京。她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从红土高原的云南,随我的父亲一同迁徙到了四川盆地,十几年后,又从四川盆地,再迁徙回到了红土高原。在这期间,母亲原本有一次到北京出差的机会,然而就是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也被父亲以母亲走了,家里没人做饭的借口化成了泡影。无疑,父亲的这个借口,在母亲的心里,留下了一道刀锋切过的直线痕迹,刚劲的力度,让母亲心里的疼痛,久久不能愈合。母亲默默接受了痛苦的事实。当时我不知道,母亲是用了怎样的方式来消解失望的苦涩?现在我才明白,母亲一定是用了隐忍的心态来对待的,这隐忍之中,尽是曲线才有的缠绵意味。
我在母亲身边的那几天,天天都出太阳,于是我们就天天出去晒太阳。冬天的太阳很宝贵,暖融融的,呈现出呼吸的景象。阳光被树叶、花草、房子的轮廓和天上游走的云朵,勾画出优美流畅的曲线,就像我母亲身上穿了的那件紫红色的毛衣,在太阳照耀下,每一根毛线都显得特别的圆润。我照例又要给母亲讲我在故宫看见的事情。突然,一片毛茸茸的叶子,落在了母亲的毛衣上,被毛线挂住了,这让我的叙述,不得不产生了一次停顿。仿佛是有了思维的毛线,让我意识到,这片毛茸茸的叶子停留的地方,恰恰就是我母亲失去了到北京出差机会的那一天。这个时间段,是我母亲一生中最遗憾的一个时段,也是她怎么也无法忘记的一个时段。我怎么能够忽略我母亲的这个重要的时段呢?我的描述的曲线,必须要在这里先停顿一下,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好从哪一个具体的端点,开始陈述。
经过反复酝酿,我决定从我母亲年轻时候最熟悉的颜色开始我的叙述。
在太阳下故宫呈现出来的鲜艳醒目的颜色,是故宫最先沉沦在我感官记忆里的印象,十分深刻。只要太阳一照耀到故宫的身上,乾清宫屋顶上的琉璃瓦就会发出金黄的色泽。坤宁宫和午门墙上的红色就会准时苏醒过来。午门前的汉白玉护栏就会像纯白的棉花那样,给人带来呵护的柔美感。悬挂在太和殿正上方的那块匾牌里的蓝色,就绝对不会敷衍我的审美视觉。现在,这些故宫的颜色,在早晨的阳光下,都开放成了一朵朵的艳丽小花,沿循我语言描述的曲线,从金水河流淌的汩汩声里和冒着热气的土地上,前赴后继进入到我母亲的心田中。十分投入地倾听我描述的母亲,这个时候,她的手开始了微微的颤抖,显然,她是因了这么多的颜色元素,突然涌进了她的心田,让她错过了去北京的机会而变得干枯的心田,渐渐湿润起来的一种激动的表达。故宫的颜色,在母亲的心里柔曼地浸润,像轻风看不见形状,却让我的母亲感觉到了类似薄纱随风飘逸带来的弯曲力度。她沉默了好一阵子,不说话也不提问题,这分明是她在自己的心里,一遍遍抚摸着颜色的曲线。我终于忍不住问我的母亲在想什么?母亲说,故宫的这些颜色,让她看见了家乡金黄色的油菜花,看见了只有在云贵高原上才有的红色土地,蔚蓝色的天空和天上浩浩荡荡走过的白云。母亲的感念,让家乡和故宫,在颜色上连成了一个弯曲的面。弯曲让一个印象的层面,显得柔美婉约,存放在心里,就成了我母亲的梦,用油菜花、琉璃瓦、红墙、红土地、汉白玉护栏、白云、匾牌和蔚蓝的天空为材料编织的梦。我的母亲一直是个非常朴素的人,但在她现实主义的目光里,总是对颜色特别的敏感,甚至还表现出惟美主义的味道,比如她在年轻的时候,编织毛衣的过程中,特别喜欢点缀上一些红色、白色、黄色或者蓝色的图案,并把这些颜色搭配得十分协调。过去我对她的敏感和爱好不太明白,现在我才知道,母亲编织毛衣,就是编织自己的梦想。母亲所有的梦,都藏在了她编织的毛衣里。因为年纪大了,眼睛花了,母亲再也看不清毛衣的颜色了,看不清颜色,也就无法分别,哪些颜色是来自家乡的,哪些颜色是代表了故宫的情形。这对我母亲来说,应该是一件天意的事情。不要说我的母亲视线模糊了,分不出差别了,就是看得见东西的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理上,都找不出故宫与我母亲家乡之间,存在着隔阂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
只有黑色,没有停泊在我母亲的梦里,而是像一条挂掉了几个鳞片的大鱼,顺着水流漂走了。母亲不喜欢黑色,不仅在她的梦里,就是在现实中,她也是不愿意长久地呆在黑暗之中的。她说黑色总是与死亡连在一起,与地狱的阴森和寒冷连在一起,给她带来一种类似被痛苦切割后,沉甸甸的力量牵引她沦陷的感觉。像我母亲这样的老人,生命已经处在了风前烛、瓦上霜的境况里,是无法承受一条直线带来的刚性和力度了,而黑颜色恰恰就具有直线的力度,所以她不喜欢,并尽量回避。她回避直线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想方设法让曲线,住进她的心里,不给直线留下一点置身的地方。母亲对黑颜色的回避态度,让我一下就联想到了故宫也具有类似的情形,在主要的殿宇和显眼的位置上,很难找到黑颜色的痕迹。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将这种趋于一致的对应关系,连接在了她与故宫的身上,除了曲线的解释外。
故宫里很难找到黑颜色的痕迹,这只能够说明,故宫里的黑色痕迹,它们的存在是十分诡秘的。比如分布在故宫东路上的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它们就是黑色痕迹存在的一个地方,俗称冷宫。被皇帝选到宫中来的女子,一旦失宠,便在宫中禁室里被囚,直到死亡降临。她们是怎样用死亡测量出了冷宫里的黑色痕迹长度,因为在黑暗尽头另外一端的这些失宠的女人,没有一个能够活转过来告诉我们,所以答案和结果,自然就成为了一个谜。这样的一个谜,也就成了紧紧系在我母亲心灵深处的解不开的情结。母亲回避黑色,就像她总是在我的面前,不愿意提及解放前她遭受的痛苦一样,从而让母亲在我的面前展示出,黑色的痕迹,没有在我母亲的心里,种植下丑恶、低俗、阴冷甚至粗鄙的元素,她也没有因为黑色痕迹的存在,扭曲了她自己的灵魂。
我向母亲陈述故宫的过程,因为受到了来自母亲对曲线特别钟爱的提醒,自然就进入到一个曲面组成的世界里了。事实上,故宫也确实就是由不同的曲面组成的世界。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如果把每一个分散或者孤立的点缜密地编织起来,绝对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曲面。乾清宫屋顶上波浪起伏的琉璃瓦,金水河上精巧的汉白玉拱桥,呈椭圆形的午门门洞,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造型流畅的吻兽,以及宫后苑里岁寒不雕的苍松翠柏、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和楼、阁、亭、榭的轮廓,都是由一条条优美的曲线构建的。在故宫的这些曲线上,停满了祖先们在朝代演替,社会变迁的曲折坎坷的道路上行走的脚印。每一个脚印,它们都没有受到我眼光的惊扰,而是十分专心地凝视着它们自己的行走姿势,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它们总是在行走,沿循曲线的起伏,从时间的这头,走到时间的那头,始终保持了谨慎的态度。这样的情形,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在人生路上的行走,同样是不敢停歇,也无法停歇的。走在曲线的波峰上,不一定就是我抵达了期盼的高点,走入曲线的波谷,不一定就是我前途无望的消沉,这与我在攀登山峰的时候,勾首弯腰是为了向上攀行,昂首挺胸却是在走下坡路的情形是一样的。我想,祖先们在曲线上行走的脚步,不愿意选择停歇,道理就在这里。
从我母亲倾听我描述故宫的专注表情上,我看见了母亲让祖先们行走的脚步,停歇了下来。当然,我是不可能知道,在心里,母亲是用了怎样的交谈,说服了祖先行走的脚步,让它们相信了我的母亲,然后从此停歇在了她的心里的?我只能够根据母亲过去常常对我说起她的经历的记忆,判断出曾经行走在故宫里的那些祖先,之所以相信了我的母亲,是因为他们与我的母亲过去起早贪黑,为了生计,不断奔波在给地主家推豆腐的那条乡间小路上,进了纱厂,给资本家当童工,反反复复跑动在每一排纱轴前的过道上,以及后来参加了革命,日夜兼程行走在学校、工厂、城市、农村的土地上传递信息和完成组织任务,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类似的情形。同时,我的母亲认为她就是在这条曲线的某一个点上降生来到人世间的,吃掉了许多极有可能是浸润了故宫里的那些祖先的汗水、心血、思想、前途和理想的粮食,因此她是代替了故宫里的那些祖先,活到了今天的事实,让故宫里的祖先感到了欣慰和踏实。母亲的心,是一颗充满了感念之情的心,是一个温馨而又善良的柔和曲面,就像故宫总是对华夏历史充满了感念,用了一个与我母亲回眸相同的姿势,不断地转过脸庞,召唤我们这些子子孙孙,走到它的身边,与它一道,感念华夏历史上我们所有的祖先时,故宫回眸,以及不断地转过脸庞来看我而划出来的动作曲线痕迹。难怪我总是感觉,故宫就是一个生动的曲线轮廓,与我母亲脸上的柔和轮廓,是一样的。
一根波浪起伏的曲线,也许并不比另外一根波浪起伏的曲线更具有灵性,但曲线的灵性,都分配给了我的母亲。当我的讲述,不厌其烦地推动着太和门前的金水河的河水,形成了绵延不绝的水波的时候,我母亲的脸上,就呈现出了忧伤与悲悯的神情。
忧伤与悲悯,是母亲的内在气质,像是一团持续燃烧的火焰,表现出了源于物质,却远胜于物质的精神对精神的眷恋。我相信,母亲一定是从我讲述的皇帝在太和殿里举行即位、生日及婚礼,在保和殿赐宴外藩王公,还有在养心殿里起居生活的情形里,看见了那些曾经住在故宫里的人,把自己的身影和视线,从曾经生活过和使用过的物品里映现出来,一遍一遍回望着从他们后面走过来的我的母亲时,让这些祖先与我的母亲,彼此在触摸旧日的窗扉和墙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近在咫尺的深厚情结。除此之外,我没有理由解释,为什么每次我给母亲讲述故宫的情形时,母亲都要求我把外婆遗留给我的那枚玉佩,放在她的手上,让她长久地、温柔地、慢慢地抚摸呢?我猜测,大概是玉佩浑圆的曲线轮廓,十分轻易地就与进入到她心里的故宫浑圆的曲线轮廓,妥帖地叠合在了一起,使我的母亲能够小心翼翼地踩着遗物边缘的道路,行走到外婆的身边,与从玉佩里面走出来的外婆,再一次热烈地拥在一起,继续倾吐她们灿烂的言辞。我母亲内心世界里的情形,一定是这样的。母亲虽然不能断定,走了的外婆,一定就是到了故宫,与住在故宫里的祖先团聚在了一起。但母亲完全相信,我的外婆,一定会从坟头上我母亲种上去的那株绿油油的野草弯曲的叶子里走出来,沿循云南滇池起伏的波浪,再通过长江和黄河逶迤曲线的连接,走在了通向故宫金水河的路上。母亲真的非常希望,外婆能够与她所有的祖先,团聚在一起,这样一来,外婆的灵魂就不会疼痛了,我母亲感念祖先的灵魂,也就不会疼痛了,宛如那些来自云南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的树木,经过崎岖艰辛的长途跋涉,把它们的身躯,转换成一根根浑圆结实的木柱,支撑出故宫不老的天空,不老的历史。
我给母亲讲述故宫,母亲就用她自己朴素的认识,也就是对一条曲线的阐释,来把握她对生、对死和对跌宕人生的认识。一根曲线,能够被她挖掘得如此精细、微妙和灵性,能够巧妙地把她和故宫连接在一起,除了我母亲,恐怕也只有我母亲才能这样做了。
存在于母亲心里的每一根曲线,它们的前半部分,曾经庇护过故宫的每一个院落,与故宫里的那些祖先们是相配的。它的后半部分,如今却翔泳在母亲的心田里,时时带动起藏在母亲心里长久的热爱情愫,去寻找历史,同时也被历史寻找,成了母亲在我眼里永远不失的优美姿势。直到尽头自然曲,曲至妙处即成圆。这圆满之中,尽是曲线的缠绵,比行为更深入,也更持久。故宫里每一处细小的曲线轮廓,母亲心里每一篇缠绵的章节,都在我的感官世界里,勾连出了圆满的曲线符号,真的很难让我区分出,究竟故宫是我母亲心里世界的对应呢,还是我母亲的内心,本身就是故宫?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09-4-10 06:43 编辑 ]
■敬一兵 许多事情,都是与曲线有关系的。这个判断,来自于一头连接北京的故宫,另外一头连接在我母亲身上的那条线,它本身就是一条曲线的事实。
我年近八旬的母亲,现在眼睛几乎失明,再不可能用线一样的视觉,看见刚满周岁的我,坐在床上,接受她精心给我安排的抓周仪式里,我从身边摆放的刀、剪、弓、笔、书、线、钱、算盘、糕饼、水果之类的东西中,伸手就抓住了那支圆珠笔,握得很紧,就像笔随时都会长了翅膀飞走的情形,以及我露出仅有的两颗小乳牙,在一张纸上画出的那一条弯弯拐拐的曲线了。母亲不能看见曲线,这无疑就给一条曲线,我把自己看见的东西,转换成语言讲述给母亲听的这条曲线,增加了厚重的使命。说句真心话,我是非常希望,这样的一条曲线,它能够肩负起我母亲了解世界的重任,让我的母亲,能够在她的晚年里,通过这条曲线传递出来的信息,感受到幸福的轮廓在萌动,情愫摇摆的姿势里,尽是高原上才有的阳光、水分、山风、颜色和花草特有的野生气息。
现在,我的母亲,很容易忘记身边发生的事情。早上起床,时常就会忘了衣服是放在什么地方的,这里翻翻,那里找找,不止一次地破坏了父亲在家里建立起来的秩序,引来父亲的指责。父亲越是指责,母亲就越是慌乱地寻找,常常为此而产生不愉快的对峙。每次回家,母亲就会悄悄告诉我她的这些情况,然后为了证实自己没有忘记事情,就会接着说,她一直都记得我满周岁那年抓周时,在纸上画了一条曲线,曲线从纸上,一直像蚯蚓那样,弯弯曲曲扭动在了床单上的事情。对此,我一点都不惊讶,因为我已经明白,那条扭动在纸和床单上的曲线,早就深深地刻印在了母亲的脑海里,成了她对我温柔呵护的证明,即便我童年的时间,已经越走越远。
母亲不仅对我童年画下的一条曲线记忆犹新,就是对她童年的时候,跟着我的外婆给地主家推豆腐,以及进纱厂当童工的事情,记忆犹新。母亲的这些记忆,让我突然对距离这个词汇,产生出了崇高的敬意。距离,在穿越时间和地理的道路上,总是会奋不顾身保护那些最真挚、最深刻、最感怀的情愫记忆,免遭岁月刀锋无情的切割,情形就犹如母亲在我孩提时代,总是做了我喜欢的鲫鱼汤,然后小心翼翼从厨房捧到餐桌上来是一样的。距离越远,真挚、深刻和感怀的记忆就越加显得珍贵。我就是我母亲珍贵的爱的全部组成,以至于当我把最初去北京,在故宫里看见的景象,一五一十说给母亲听的时候,她会为我的惊喜而惊喜,为我的感叹而感叹,为我的忧伤而忧伤。母亲完全把我的眼睛,当成了她的眼睛,把我的感受,当成了她的感受。自然而然,母亲就把故宫,我描述的故宫,当成了她童年时代生活过的家乡了。我之所以细细描述我看见的故宫的情形,是因为母亲这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北京。她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从红土高原的云南,随我的父亲一同迁徙到了四川盆地,十几年后,又从四川盆地,再迁徙回到了红土高原。在这期间,母亲原本有一次到北京出差的机会,然而就是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也被父亲以母亲走了,家里没人做饭的借口化成了泡影。无疑,父亲的这个借口,在母亲的心里,留下了一道刀锋切过的直线痕迹,刚劲的力度,让母亲心里的疼痛,久久不能愈合。母亲默默接受了痛苦的事实。当时我不知道,母亲是用了怎样的方式来消解失望的苦涩?现在我才明白,母亲一定是用了隐忍的心态来对待的,这隐忍之中,尽是曲线才有的缠绵意味。
我在母亲身边的那几天,天天都出太阳,于是我们就天天出去晒太阳。冬天的太阳很宝贵,暖融融的,呈现出呼吸的景象。阳光被树叶、花草、房子的轮廓和天上游走的云朵,勾画出优美流畅的曲线,就像我母亲身上穿了的那件紫红色的毛衣,在太阳照耀下,每一根毛线都显得特别的圆润。我照例又要给母亲讲我在故宫看见的事情。突然,一片毛茸茸的叶子,落在了母亲的毛衣上,被毛线挂住了,这让我的叙述,不得不产生了一次停顿。仿佛是有了思维的毛线,让我意识到,这片毛茸茸的叶子停留的地方,恰恰就是我母亲失去了到北京出差机会的那一天。这个时间段,是我母亲一生中最遗憾的一个时段,也是她怎么也无法忘记的一个时段。我怎么能够忽略我母亲的这个重要的时段呢?我的描述的曲线,必须要在这里先停顿一下,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好从哪一个具体的端点,开始陈述。
经过反复酝酿,我决定从我母亲年轻时候最熟悉的颜色开始我的叙述。
在太阳下故宫呈现出来的鲜艳醒目的颜色,是故宫最先沉沦在我感官记忆里的印象,十分深刻。只要太阳一照耀到故宫的身上,乾清宫屋顶上的琉璃瓦就会发出金黄的色泽。坤宁宫和午门墙上的红色就会准时苏醒过来。午门前的汉白玉护栏就会像纯白的棉花那样,给人带来呵护的柔美感。悬挂在太和殿正上方的那块匾牌里的蓝色,就绝对不会敷衍我的审美视觉。现在,这些故宫的颜色,在早晨的阳光下,都开放成了一朵朵的艳丽小花,沿循我语言描述的曲线,从金水河流淌的汩汩声里和冒着热气的土地上,前赴后继进入到我母亲的心田中。十分投入地倾听我描述的母亲,这个时候,她的手开始了微微的颤抖,显然,她是因了这么多的颜色元素,突然涌进了她的心田,让她错过了去北京的机会而变得干枯的心田,渐渐湿润起来的一种激动的表达。故宫的颜色,在母亲的心里柔曼地浸润,像轻风看不见形状,却让我的母亲感觉到了类似薄纱随风飘逸带来的弯曲力度。她沉默了好一阵子,不说话也不提问题,这分明是她在自己的心里,一遍遍抚摸着颜色的曲线。我终于忍不住问我的母亲在想什么?母亲说,故宫的这些颜色,让她看见了家乡金黄色的油菜花,看见了只有在云贵高原上才有的红色土地,蔚蓝色的天空和天上浩浩荡荡走过的白云。母亲的感念,让家乡和故宫,在颜色上连成了一个弯曲的面。弯曲让一个印象的层面,显得柔美婉约,存放在心里,就成了我母亲的梦,用油菜花、琉璃瓦、红墙、红土地、汉白玉护栏、白云、匾牌和蔚蓝的天空为材料编织的梦。我的母亲一直是个非常朴素的人,但在她现实主义的目光里,总是对颜色特别的敏感,甚至还表现出惟美主义的味道,比如她在年轻的时候,编织毛衣的过程中,特别喜欢点缀上一些红色、白色、黄色或者蓝色的图案,并把这些颜色搭配得十分协调。过去我对她的敏感和爱好不太明白,现在我才知道,母亲编织毛衣,就是编织自己的梦想。母亲所有的梦,都藏在了她编织的毛衣里。因为年纪大了,眼睛花了,母亲再也看不清毛衣的颜色了,看不清颜色,也就无法分别,哪些颜色是来自家乡的,哪些颜色是代表了故宫的情形。这对我母亲来说,应该是一件天意的事情。不要说我的母亲视线模糊了,分不出差别了,就是看得见东西的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理上,都找不出故宫与我母亲家乡之间,存在着隔阂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
只有黑色,没有停泊在我母亲的梦里,而是像一条挂掉了几个鳞片的大鱼,顺着水流漂走了。母亲不喜欢黑色,不仅在她的梦里,就是在现实中,她也是不愿意长久地呆在黑暗之中的。她说黑色总是与死亡连在一起,与地狱的阴森和寒冷连在一起,给她带来一种类似被痛苦切割后,沉甸甸的力量牵引她沦陷的感觉。像我母亲这样的老人,生命已经处在了风前烛、瓦上霜的境况里,是无法承受一条直线带来的刚性和力度了,而黑颜色恰恰就具有直线的力度,所以她不喜欢,并尽量回避。她回避直线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想方设法让曲线,住进她的心里,不给直线留下一点置身的地方。母亲对黑颜色的回避态度,让我一下就联想到了故宫也具有类似的情形,在主要的殿宇和显眼的位置上,很难找到黑颜色的痕迹。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将这种趋于一致的对应关系,连接在了她与故宫的身上,除了曲线的解释外。
故宫里很难找到黑颜色的痕迹,这只能够说明,故宫里的黑色痕迹,它们的存在是十分诡秘的。比如分布在故宫东路上的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它们就是黑色痕迹存在的一个地方,俗称冷宫。被皇帝选到宫中来的女子,一旦失宠,便在宫中禁室里被囚,直到死亡降临。她们是怎样用死亡测量出了冷宫里的黑色痕迹长度,因为在黑暗尽头另外一端的这些失宠的女人,没有一个能够活转过来告诉我们,所以答案和结果,自然就成为了一个谜。这样的一个谜,也就成了紧紧系在我母亲心灵深处的解不开的情结。母亲回避黑色,就像她总是在我的面前,不愿意提及解放前她遭受的痛苦一样,从而让母亲在我的面前展示出,黑色的痕迹,没有在我母亲的心里,种植下丑恶、低俗、阴冷甚至粗鄙的元素,她也没有因为黑色痕迹的存在,扭曲了她自己的灵魂。
我向母亲陈述故宫的过程,因为受到了来自母亲对曲线特别钟爱的提醒,自然就进入到一个曲面组成的世界里了。事实上,故宫也确实就是由不同的曲面组成的世界。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如果把每一个分散或者孤立的点缜密地编织起来,绝对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曲面。乾清宫屋顶上波浪起伏的琉璃瓦,金水河上精巧的汉白玉拱桥,呈椭圆形的午门门洞,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造型流畅的吻兽,以及宫后苑里岁寒不雕的苍松翠柏、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和楼、阁、亭、榭的轮廓,都是由一条条优美的曲线构建的。在故宫的这些曲线上,停满了祖先们在朝代演替,社会变迁的曲折坎坷的道路上行走的脚印。每一个脚印,它们都没有受到我眼光的惊扰,而是十分专心地凝视着它们自己的行走姿势,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它们总是在行走,沿循曲线的起伏,从时间的这头,走到时间的那头,始终保持了谨慎的态度。这样的情形,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在人生路上的行走,同样是不敢停歇,也无法停歇的。走在曲线的波峰上,不一定就是我抵达了期盼的高点,走入曲线的波谷,不一定就是我前途无望的消沉,这与我在攀登山峰的时候,勾首弯腰是为了向上攀行,昂首挺胸却是在走下坡路的情形是一样的。我想,祖先们在曲线上行走的脚步,不愿意选择停歇,道理就在这里。
从我母亲倾听我描述故宫的专注表情上,我看见了母亲让祖先们行走的脚步,停歇了下来。当然,我是不可能知道,在心里,母亲是用了怎样的交谈,说服了祖先行走的脚步,让它们相信了我的母亲,然后从此停歇在了她的心里的?我只能够根据母亲过去常常对我说起她的经历的记忆,判断出曾经行走在故宫里的那些祖先,之所以相信了我的母亲,是因为他们与我的母亲过去起早贪黑,为了生计,不断奔波在给地主家推豆腐的那条乡间小路上,进了纱厂,给资本家当童工,反反复复跑动在每一排纱轴前的过道上,以及后来参加了革命,日夜兼程行走在学校、工厂、城市、农村的土地上传递信息和完成组织任务,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类似的情形。同时,我的母亲认为她就是在这条曲线的某一个点上降生来到人世间的,吃掉了许多极有可能是浸润了故宫里的那些祖先的汗水、心血、思想、前途和理想的粮食,因此她是代替了故宫里的那些祖先,活到了今天的事实,让故宫里的祖先感到了欣慰和踏实。母亲的心,是一颗充满了感念之情的心,是一个温馨而又善良的柔和曲面,就像故宫总是对华夏历史充满了感念,用了一个与我母亲回眸相同的姿势,不断地转过脸庞,召唤我们这些子子孙孙,走到它的身边,与它一道,感念华夏历史上我们所有的祖先时,故宫回眸,以及不断地转过脸庞来看我而划出来的动作曲线痕迹。难怪我总是感觉,故宫就是一个生动的曲线轮廓,与我母亲脸上的柔和轮廓,是一样的。
一根波浪起伏的曲线,也许并不比另外一根波浪起伏的曲线更具有灵性,但曲线的灵性,都分配给了我的母亲。当我的讲述,不厌其烦地推动着太和门前的金水河的河水,形成了绵延不绝的水波的时候,我母亲的脸上,就呈现出了忧伤与悲悯的神情。
忧伤与悲悯,是母亲的内在气质,像是一团持续燃烧的火焰,表现出了源于物质,却远胜于物质的精神对精神的眷恋。我相信,母亲一定是从我讲述的皇帝在太和殿里举行即位、生日及婚礼,在保和殿赐宴外藩王公,还有在养心殿里起居生活的情形里,看见了那些曾经住在故宫里的人,把自己的身影和视线,从曾经生活过和使用过的物品里映现出来,一遍一遍回望着从他们后面走过来的我的母亲时,让这些祖先与我的母亲,彼此在触摸旧日的窗扉和墙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近在咫尺的深厚情结。除此之外,我没有理由解释,为什么每次我给母亲讲述故宫的情形时,母亲都要求我把外婆遗留给我的那枚玉佩,放在她的手上,让她长久地、温柔地、慢慢地抚摸呢?我猜测,大概是玉佩浑圆的曲线轮廓,十分轻易地就与进入到她心里的故宫浑圆的曲线轮廓,妥帖地叠合在了一起,使我的母亲能够小心翼翼地踩着遗物边缘的道路,行走到外婆的身边,与从玉佩里面走出来的外婆,再一次热烈地拥在一起,继续倾吐她们灿烂的言辞。我母亲内心世界里的情形,一定是这样的。母亲虽然不能断定,走了的外婆,一定就是到了故宫,与住在故宫里的祖先团聚在了一起。但母亲完全相信,我的外婆,一定会从坟头上我母亲种上去的那株绿油油的野草弯曲的叶子里走出来,沿循云南滇池起伏的波浪,再通过长江和黄河逶迤曲线的连接,走在了通向故宫金水河的路上。母亲真的非常希望,外婆能够与她所有的祖先,团聚在一起,这样一来,外婆的灵魂就不会疼痛了,我母亲感念祖先的灵魂,也就不会疼痛了,宛如那些来自云南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的树木,经过崎岖艰辛的长途跋涉,把它们的身躯,转换成一根根浑圆结实的木柱,支撑出故宫不老的天空,不老的历史。
我给母亲讲述故宫,母亲就用她自己朴素的认识,也就是对一条曲线的阐释,来把握她对生、对死和对跌宕人生的认识。一根曲线,能够被她挖掘得如此精细、微妙和灵性,能够巧妙地把她和故宫连接在一起,除了我母亲,恐怕也只有我母亲才能这样做了。
存在于母亲心里的每一根曲线,它们的前半部分,曾经庇护过故宫的每一个院落,与故宫里的那些祖先们是相配的。它的后半部分,如今却翔泳在母亲的心田里,时时带动起藏在母亲心里长久的热爱情愫,去寻找历史,同时也被历史寻找,成了母亲在我眼里永远不失的优美姿势。直到尽头自然曲,曲至妙处即成圆。这圆满之中,尽是曲线的缠绵,比行为更深入,也更持久。故宫里每一处细小的曲线轮廓,母亲心里每一篇缠绵的章节,都在我的感官世界里,勾连出了圆满的曲线符号,真的很难让我区分出,究竟故宫是我母亲心里世界的对应呢,还是我母亲的内心,本身就是故宫?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09-4-10 06:4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