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粘豆包

2022-01-08抒情散文zhulinxingcan
小时候,总是那么热烈地盼着过年,没等到腊月,早扳着指头开始倒计时了。大人们忙年也格外地早,一进腊月,吃完荤油蜂蜜拌的粘呼呼的腊八粥,男人们就开始杀年猪、做豆腐,女人们包豆包,蒸年糕……这忙碌可就开始了。蒸年糕省事儿,在帘子上铺好整个的烀熟了……
小时候,总是那么热烈地盼着过年,没等到腊月,早扳着指头开始倒计时了。大人们忙年也格外地早,一进腊月,吃完荤油蜂蜜拌的粘呼呼的腊八粥,男人们就开始杀年猪、做豆腐,女人们包豆包,蒸年糕……这忙碌可就开始了。

蒸年糕省事儿,在帘子上铺好整个的烀熟了的豆角豆,撒上厚厚的一层活好的黄黏米面,上头再撒一层豆儿蒸熟就行了。虽说没有豆包好吃,那可是必须的,因为:年糕,年年高吗!

我最喜欢看包豆包了。

一到包豆包的日子,可热闹了,要全村总动员:邻居们要排好班儿,上午老李家包,那不管是张家还是王家的姑娘、年轻媳的妇们便都凑到李家,在南北大炕上摆上方形矮腿儿桌儿。桌子旁边放上和好的满满的两大瓦盆黄黏米面——那盆是成套的灰色瓦盆,大号或者二号盆,足有大洗衣盆那么大。

大家伙儿跪着的坐着的,围着桌子,一边挤着、闹着、说着笑话,一边抓过一块儿发的热呼呼的白里透黄的面剂子,在左手心里捏成一个圆圆的带凹坑儿的面皮儿,然后把红小豆、豆角豆、白云豆等各种烀熟了剁碎了的红的、粉的、白的豆馅儿,用右手的四根指尖儿紧紧捏起一小撮放在中间,两手一合一团,再紧紧地攥一下,那带着四个指印的生豆包便成了。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千万小心,攥要攥的紧,馅儿要放的匀,也别揉起来没完,否则非花了、揉散了不可。

我这么大的小不点儿,挤不上前儿,就只有摆豆包的份儿。不过,豆包一旦在那长的直溜溜、剥的光溜溜的高粱杆儿串成的、比大锅口小一些的圆形帘子摆满,你再看那排的横成行竖成列的整整齐齐样子吧,你就像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正在“沙场秋点兵”一般。那一个个精神奕奕的豆包,便都成了英姿飒爽的士兵了。

在等待开锅的时间里,众女们得空,手也来不及洗一下,急忙把桌子一推,拿出成筐的磨得光滑照人的嘎拉哈(动物骨关节)哗啦啦往烧的火辣辣烫人的大炕上一撒,立即开始了花样十足的欻子儿游戏。嘎拉哈高高低低满天飞,发出叮叮当当清脆的撞击声。赢了的叽叽嘎嘎的大笑,输了的有些泼辣的就挠人家咯吱窝,硬抢……这只是豆包进行曲中的一个快乐间奏!给豆包增添了不少趣味!

厨房呢?那木柈子架的火烧得旺旺的。嘴急的孩子们,等不得豆包熟,就围着锅台转圈儿。妈妈们心疼孩子,就用高粱桍偷偷包一块儿面,卷成筒子形状放在灶火上,烤得外焦里黄还带着高粱叶子的清香。那香喷喷的味道馋得人直流口水,就是长大后吃的洪七公发明的“叫花子鸡”也得甘拜下风。

锅上的气,先是袅袅的像文气十足的小姑娘羞答答慢悠悠地往上升。稍过一会儿,就像疯了的小伙子咕咚咕咚使劲儿往上窜。不一会儿就忽忽通通涨的像搂不过来的大树了。一旦豆包蒸熟了,揭开锅盖儿,那腾腾的热气登时便把整个屋子笼的看不见人影儿。蒸出个十足的年味儿!

那捡豆包的主妇们在筷子上沾上水,把一个个软软的粘粘的热热的豆包夹起来,放在一个更大的足有一米宽两米长的大方形的帘子上。然后要有三、四个人抬着冻到外面去。不久,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就都冻满了黄灿灿闪着亮汪汪诱人光芒的粘豆包了,足够你吃到春暖花开!足够那些贪嘴的孩子啃得小牙生疼甚至别掉牙齿!

豆包粘度要恰到好处:过于笨了,就是粘度不够,不好吃;太黏了,像瘫痪一样粘在帘子上,一夹就露馅儿。水平高低全在揭锅时知晓。
现在人们在口语里有这样的话:

凡事情隐瞒不住了,就说“露馅儿了”;到最关键时刻、马上揭晓谜底的时候,就说“揭锅的时候”;凡是糟糕到无法收拾了,就说:“粘帘子”。还有那么多的俗语,比如:“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等等。

如今日子好了,蒸豆包的情景难得一见了。你还别说,大家伙儿还真“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能吃饱的日子,还真得珍惜着点儿!有些人刚吃饱两天饭就琢磨邪门歪道:花心的,玩儿个采采野花、弄个红杏出墙。贪心的,弄个挪用、私吞。还有黑心的弄个坑蒙拐骗……到了“揭锅的时候”,“一露馅儿”,那可就“粘帘子”了,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 本帖最后由 zhulinxingcan 于 2010-2-7 17:5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