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宗教文化在张掖
2022-01-08抒情散文LWLAG2006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做为内陆地区的张掖,它的繁荣和发展、萎缩与衰退也始终紧贴着宗教文化的烙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日久弥新。张掖的宗教文化起源于有史可考的5000多年前东灰山人的“生殖崇拜”。在民乐东灰山发掘出的石刻……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做为内陆地区的张掖,它的繁荣和发展、萎缩与衰退也始终紧贴着宗教文化的烙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日久弥新。
张掖的宗教文化起源于有史可考的5000多年前东灰山人的“生殖崇拜”。在民乐东灰山发掘出的石刻上得以展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认知世界的水平仍停留在原始状态,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出生,东灰山人认为一定有神鬼在指使,因而备受崇拜。生殖,是传种接代的大事,所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传统理念至今在张掖的乡村还根深蒂固。
公元前985年的西周时期,居住张掖,统领河西的月氏民族,“生殖崇拜”和敬神活动共存共荣。《穆天子传》中月氏王崩柏綮陪同周穆王姬满在临泽鸭暖野沟湾处祭黑河河神为例证。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以冠军侯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收休屠“祭天金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再次说明在匈奴统治张掖时期,把祭神运动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张掖郡的设立,张掖从此纳入西汉王朝版图。此时张掖的宗教文化以道教主张的“天、地、人、神”合一的思想为主导。人们结“里社”祭拜神灵,祭祀祖先,祈求神灵和祖先保佑,年年风调雨顺,岁岁祛灾降福。《汉书•食货志》:“社闾常新春秋之祠”。春天播种时祈求好年成;秋天谢神恩庆丰收。
此后张掖做为东西文化的交汇点,随着佛教的传入,地处东西方文化交界点的张掖,宗教文化成二元性。即道教的天地神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和佛教的普渡众生相互包融。这种二元文化结构一至沿续到东晋十六国时期。
公元397年,张掖人沮渠蒙逊建立北凉王朝。期间张掖成为北方佛教文化的中心。65岁高龄的法显来到张掖,去天竺取经时,张掖有五名高僧与他同行。闻名全国的马蹄寺、千佛洞、金塔寺都是这一时期所开凿。马蹄寺石窟群中石刻、雕塑、壁画全国独一无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金塔寺将军柱上高玉雕影塑半裸飞天,凌空欲飞,全国独有。
此外,以昙无畿为代表的一批张掖籍大德高僧翻译了大量的佛学著作,《禅要》、《秘密治禅病经》、《观世音弥勒二观经》等,为弘扬佛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到了隋文帝时期,张掖的佛教文化又一次兴盛。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下诏修复张掖万寿寺及木塔。(木塔建在万寿寺中,为后周时所建)。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西行路过张掖,在仙姑寺讲经说法。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取经经张掖回长安。推动了张掖佛教文化的发展,佛教文化成为张掖的主流文化。寺院的修建,石窟的开凿内容更为深刻广泛,艺术质量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寺院直接开展与群众生活相联系的传教活动。岁时节日在寺院进行俗讲,将佛经中的故事用通俗语言向群众宣讲。又有化俗法师游行村落,向村民说教,张掖佛教兴盛一时。
西夏统领张掖,将张掖的宗教文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闻名天下的室内第一卧佛——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皇帝永安六年,公元1098年。此期间在城西南二里修建崇庆寺。(现已毁)当时佛教虽为主流文化,但道教神学,儒学也占一定地位,它们相互共荣共存,宗教文化呈多样性格局。
元代,为了统治不同民族的需要,元统治者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策略。这种策略在张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各引其道。这一时期宗教文化占主流的是道教。张掖城内的道观有所发展。张掖宗教文化体现出日趋多元化的特征。
宗教文化到了明代是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整个张掖所辖六卫二所的祠、庙、观、寺林立,正如《甘州府志》所载:“连片芦苇,遍地古刹”就是当时张掖宗教文化空前繁荣的写照。从历史资料记载所分析,当时,祠祀中的庙与祠最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宝圣庙、城隍庙、马神庙、关帝庙、火神庙、仙姑庙等。其次是佛寺:大佛寺、万寿寺、马蹄寺、白塔寺等。最少的是坛祀。可分为“社稞坛”,衙门祭祀天地的地方;“风雨雷云山川坛”祈求凤调雨顺的地方,“厉坛”,祭祀英烈的场所。
明代前期佛教占宗教文化的主导地位,到了明中叶以后道教文化取代佛教,成为当时宗教文化的先驱。张三丰道长在张掖的传教影响久远。南五当庙、中武当庙、北五当庙、东五当庙、西五当庙都是这一时期所创建,至今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游人慕名寻访。
清代张掖的宗教文化在明代的基础上更趋繁荣。从康熙到清末,张掖城乡境内庙宇多达60多座,“道观林立,极一时之盛”。《张掖市志、宗教信仰》,佛寺48所,佛教文化占主体地位,佛道共生共存,伊斯兰教、基督教有零星散乱向初具规模的方向发展。宗教文化呈现出日渐多元丰富多彩的发展景象。
清代张掖佛教信甚徒多,佛法传播影响较深。有二位诗僧诗写的较好,他们是卜舟和慧音。“小楼宴坐松流影,矮榻高眠鸟送声。但愿民安禁旅物,闲僧随处了余生”。卜舟诗。
“自叹不是寻梅客,底事来引冻雪中”,慧音诗《雪中吟》。
明清时的张掖,宗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地处内陆的张掖逐渐形成,“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风格。这是张掖文化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沉淀而形成的独特魅力和多元视角。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是当时多彩张掖,魅力张掖的真实写照。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