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深处
2022-01-08抒情散文任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02 编辑
时间深处文 任意六十年代中期,我出生在金堤脚下,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堤坡上的树木和绿茵茵的大片护堤草。看上去金堤如草龙一样横卧于村庄的前面,一条一条……
时间深处文 任意六十年代中期,我出生在金堤脚下,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堤坡上的树木和绿茵茵的大片护堤草。看上去金堤如草龙一样横卧于村庄的前面,一条一条……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02 编辑 <br /><br /> 时间深处
文 任意
六十年代中期,我出生在金堤脚下,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堤坡上的树木和绿茵茵的大片护堤草。看上去金堤如草龙一样横卧于村庄的前面,一条一条通向堤顶的小路,像腰带一样嵌在一片绿海中间。
金堤是山东河南的一条分割线,是黄河北岸的另一道防洪屏障。位于黄河与秦堤之间。我出生的地方就是河南濮阳至台前的这段金堤脚下的一个村庄。黄河那年闹泛滥,黄河的第一道防洪堤已经被淹没,整个二河套里的那片村庄已经被黄河水冲刷的没有了踪影,猪狗庄稼都被送命,只看见树梢在河水的翻滚中摇曳着。河水无情的向四处漫延,只剩下金堤这一道屏障作为最后的防线。河水的水位已经跟金堤面齐平,金堤河北岸的人们日夜不敢闭眼,轮流坐班观看水位的升降,时刻准备迁离。这个时候,我的生命随着黄河水的升高诞生了。
说来也怪,我的诞生真的没让黄河水漫延过堤,父母惊慌的心情随着黄河水的稳定而渐渐平静喜悦。从此我便在一个破落的三间土屋生长,这里的土壤,环境,温度,亲情都使我产生了一种依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经到了可以坐在院子里的草苫子上,守护晒着的地瓜干儿和挂在树杈上的几嘟噜玉米和高粱头的年龄。草苫子是母亲用高粱叶子编制的,坐上去很舒服,困了还可以躺在上面。母亲把几块煮的半生不熟的地瓜放在我的身边,饿了就抓一块放在嘴里啃,困了就躺下来睡。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时而挥动一下,赶跑来啄食的麻雀和鸡鸭。父母去地里刨地瓜,擦地瓜干儿,直到日落西山,直到月明星稀。我坐在原地守望,直到泪水哭干,才躺在深秋的夜幕里睡熟。直到父母归来将我抱到土屋里的土炕上。
吃地瓜的岁月很长,妹妹弟弟们都随着地瓜丰收的日子诞生而来,照看妹妹弟弟的义务落在我的肩上。有时父母把弟弟妹妹放在独轮车上,带他们去地里。他们很幸福的坐在软软的沙土地上,兴奋的状态莫过于父母看见从地里刨出来的大地瓜。他们满地里滚爬。我也忘我的疯玩,满地里找最鲜艳的花草,猛然想起妹妹弟弟,急回头看到他们满嘴里的吐着坷垃泥巴。我赶忙跑过去,忐忑不安的使劲往外抠出他们嘴里的泥巴,最终也没逃脱母亲伸过来的巴掌。我很委屈的擦着满脸的泪痕,这种委屈在母亲的身后,变相的转向妹妹弟弟。我的童年是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度过的,承受着大自然的厚爱和优待,然而,我却常常托着下巴,躺在金堤上的那片绿茵茵草地上,望着天边的那片遥远的云朵和夕阳,想象着那里一定有天堂般的美丽,那里一定有好多的白面馒头和花花绿绿诱人的糖果,也许那里不会有地瓜和地瓜面做的黑窝窝头。
妹妹弟弟都在地瓜和地瓜粥丰富的营养里成长着,黑瘦的小脸儿泛着紫光,地瓜的营养功能当时没有人知道,如今的肥胖症的增加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高之后,专家才研究出地瓜的特别功效。单一的食物摄取还是造成人类的营养不良,况且当时地瓜面是一点也不受人类欢迎的,不是因为它是黑色食品,而是窝窝头确实是让人难以下咽,当时厌食是孩子们的传染病。唯一能让弟弟妹妹增加营养的是傍晚的一个羊肉包子。父母下地之前,交代了无数个问题之后,从席底下摸出一角钱给我。天还不黑,我就领着弟弟妹妹站在大门口等待,只要听到那个苍老而熟悉的叫卖声,弟弟妹妹渴望的眼神一下子放出光彩,立即欢快的跳起来,甚至跑过去迎接那个卖包子的老爷爷。我把一角钱交给老爷爷,他摸出一个像弟弟的拳头一样大的热包子,小心翼翼地递给我。顿时一股香喷喷的味道扑进鼻孔。我迟迟地舍不得分给他们,真想多闻一会儿这股香味。弟弟妹妹死死的盯着我手里的包子,不断的咽着口水,这种场景容不得我停留片刻。我只好忍疼割爱,把包子一分两半,交给他们手里,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把粘在手上的一点点粉条都舍不得掉下。每天傍晚都重复着这件事,这件事既令我兴奋,又令我痛苦,重复着同样的感受,直到弟弟妹妹能完全承受了地瓜面做的窝窝头。
童年对我来说虽不是饥荒年代,但却是饥饿的岁月。一个包子是我整个童年的美好向往,然而这个向往也只有等到过节过年。过年的时候也不会让我们如愿以偿。母亲总是包上一点好面的包子,剩下的还是黑面和白面的掺和到一起的,粗粗的拉嗓子。我和妹妹弟弟吃光里边的菜,就偷偷的把包子皮扔到猪食盆里,一旦母亲发现就狠狠把我们骂一顿,母亲心疼的样子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如今回想起来才感觉有些隐隐的心疼。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是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如今做了母亲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以及当时母亲的心情。
秋天最大的收获就是地瓜,满地里都长着茂盛的绿油油的地瓜秧,生产队里所有的社员都排成一排,举着笨重的三角齿,屁股一撅,三角齿就搂出一嘟噜地瓜,像一窝猴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刨出来的地瓜就像小山一样高高的堆在地头,队长会计保管都会按人口分给各家各户。我家六口人,是队里人口最多的户,分的地瓜也是最多的。父亲和母亲就拉着车子拿着擦板,把地瓜擦成片,凉晒起来。这道工程很细致,母亲把每个地瓜都会摸一遍,擦成片,父亲便负责把擦好的地瓜片用箩筐分散开来,然后在一片一片排开。深秋的夜晚已经很冷了,父母就像过冬天一样穿着厚厚的棉衣,借着月光做这些工作,有时候赶到月黑头,就点燃一盏手提的罩子灯。深夜里,从远处观看,满地里都是灯光闪闪,很有一番景观,近处听来,更有一番神秘和气势,就听见唰唰唰,唰唰唰的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像来自遥远的天籁之音,自然而神秘。我家的地瓜多,干活的人少,父母通常一熬就是一个通宵。我在家看着弟弟妹妹,晚上我也不敢睡觉太死,怕弟弟妹妹尿炕,还怕他们从炕上掉下来。母亲一遍一遍的嘱咐我,我的心头就好像压了一座山一样的沉重,所以觉也睡不稳,一会醒了,一会又睡着了,一个晚上醒来好几次,清晨起来晕头脑胀,像有病一样难受。
遇上阴天有雨的时候,人们都像赶集一样拿着家什拼命往地里跑,将那些即将晒干的地瓜干装起来,然后用独轮车推到家来,放在柳条子编的大囤里,存放起来。等到入冬后,那些地瓜就是我们家的全部口粮,母亲会拿着簸簯,将地瓜干上的土扇干净,拉到磨坊里。下道工序就是将面蒸成窝窝头。吃地瓜窝窝头的时间很长,整个童年包括上学的阶段似乎都是地瓜喂养大的。
初中的时候我们村里还是大面积的种植地瓜,我们带着窝窝头去学校,把干粮都放在一个大蒸笼里,一人一个塑料网兜,里面装着自己的干粮。每个早晨,我们都拿着茶缸,舀一碗食堂里做的照人汤,就着老咸菜,啃着窝窝头。我的座位靠窗子,我坐在桌前,看着窝窝头和照人汤发呆。学生管食堂的玉米粥叫照人汤,因为玉米粥很稀,似乎能照出人影儿。我会剩下半个窝窝头,隔着窗子就把他扔出去了,那碗汤也会剩下大半碗。所以整个少年时期,我都不长个子,瘦得像个猴子,但是眼睛大而精神,班主任给我的外号实在令人难忘----满精神。我不知道老师这样叫是褒义还是贬义,反正那时候同学们这样叫,当时我很生气。后来同学聚会,还有人叫我的外号。
地瓜和窝窝头虽然不受人喜欢,但是也是来之不易的,收获了地瓜之后,我们的父辈就会推着独轮车,两边放着阴柳条编的筐,把沤好的草粪装满,一字排开,像大雁一样往堤上推。有一个专管拉绳子的,把每辆车子拉上金堤。拉的人弓着背,撅着屁股,手一甩一甩,头一伸一伸的,像啄食的鸡。后面推车的人把一条绊搭在肩上,使之将车子和整个人体绑在一起,弓着腰,一步一步的往前推,稍一不小心,连车加人都会顺坡滑下来。所以每个人都会很仔细,很精心,很专注。把这些草粪推到河南的地里,需要上两次堤,因为河南边还有一道二坡堤,所以运粪是一项很大的运输工程。每次运粪生产队都会加工分,或者给社员加顿餐犒劳一下。
吃地瓜和窝窝头是我很痛恨的事,现如今都知道地瓜吃多了防癌,对身体有好处,我还是不感兴趣,一看到它我的心都在颤怵,立即回想起来那个艰难的年代。尽管我那时候是个很听话的好孩子,并且是学生会的好干部,处处模范带头作用,学雷锋做好事,以身作则。经常帮孤寡老人扫雪提水,帮助生产队义务劳动,放羊割草都干在前面。可是不愿意吃地瓜和窝窝头跟我的品质风马牛不相及。母亲却在指着我的眉头骂我馋丫头。我暗暗的下决心,我要改变我自己,我要走出去,我要摆脱地瓜窝,我要从地沟里爬出去,寻找属于我需要的生活。我不想再吃难以下咽的地瓜和窝窝头,我不想去爬堤,每次爬堤我都会气喘吁吁,腿都发颤。这个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一直鞭策着我,牵引着我。
几十年过去了,我从坷垃地里爬出来,始终没有受太多的累,但是我始终对过去没有太多的留恋,尽管我对往事的回忆很多,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哪怕一个字都会让我想起过去的时光,过去的岁月,更多的是让我在这些回忆里寻找的是一种隐隐的疼痛。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 任意
六十年代中期,我出生在金堤脚下,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堤坡上的树木和绿茵茵的大片护堤草。看上去金堤如草龙一样横卧于村庄的前面,一条一条通向堤顶的小路,像腰带一样嵌在一片绿海中间。
金堤是山东河南的一条分割线,是黄河北岸的另一道防洪屏障。位于黄河与秦堤之间。我出生的地方就是河南濮阳至台前的这段金堤脚下的一个村庄。黄河那年闹泛滥,黄河的第一道防洪堤已经被淹没,整个二河套里的那片村庄已经被黄河水冲刷的没有了踪影,猪狗庄稼都被送命,只看见树梢在河水的翻滚中摇曳着。河水无情的向四处漫延,只剩下金堤这一道屏障作为最后的防线。河水的水位已经跟金堤面齐平,金堤河北岸的人们日夜不敢闭眼,轮流坐班观看水位的升降,时刻准备迁离。这个时候,我的生命随着黄河水的升高诞生了。
说来也怪,我的诞生真的没让黄河水漫延过堤,父母惊慌的心情随着黄河水的稳定而渐渐平静喜悦。从此我便在一个破落的三间土屋生长,这里的土壤,环境,温度,亲情都使我产生了一种依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经到了可以坐在院子里的草苫子上,守护晒着的地瓜干儿和挂在树杈上的几嘟噜玉米和高粱头的年龄。草苫子是母亲用高粱叶子编制的,坐上去很舒服,困了还可以躺在上面。母亲把几块煮的半生不熟的地瓜放在我的身边,饿了就抓一块放在嘴里啃,困了就躺下来睡。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时而挥动一下,赶跑来啄食的麻雀和鸡鸭。父母去地里刨地瓜,擦地瓜干儿,直到日落西山,直到月明星稀。我坐在原地守望,直到泪水哭干,才躺在深秋的夜幕里睡熟。直到父母归来将我抱到土屋里的土炕上。
吃地瓜的岁月很长,妹妹弟弟们都随着地瓜丰收的日子诞生而来,照看妹妹弟弟的义务落在我的肩上。有时父母把弟弟妹妹放在独轮车上,带他们去地里。他们很幸福的坐在软软的沙土地上,兴奋的状态莫过于父母看见从地里刨出来的大地瓜。他们满地里滚爬。我也忘我的疯玩,满地里找最鲜艳的花草,猛然想起妹妹弟弟,急回头看到他们满嘴里的吐着坷垃泥巴。我赶忙跑过去,忐忑不安的使劲往外抠出他们嘴里的泥巴,最终也没逃脱母亲伸过来的巴掌。我很委屈的擦着满脸的泪痕,这种委屈在母亲的身后,变相的转向妹妹弟弟。我的童年是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度过的,承受着大自然的厚爱和优待,然而,我却常常托着下巴,躺在金堤上的那片绿茵茵草地上,望着天边的那片遥远的云朵和夕阳,想象着那里一定有天堂般的美丽,那里一定有好多的白面馒头和花花绿绿诱人的糖果,也许那里不会有地瓜和地瓜面做的黑窝窝头。
妹妹弟弟都在地瓜和地瓜粥丰富的营养里成长着,黑瘦的小脸儿泛着紫光,地瓜的营养功能当时没有人知道,如今的肥胖症的增加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高之后,专家才研究出地瓜的特别功效。单一的食物摄取还是造成人类的营养不良,况且当时地瓜面是一点也不受人类欢迎的,不是因为它是黑色食品,而是窝窝头确实是让人难以下咽,当时厌食是孩子们的传染病。唯一能让弟弟妹妹增加营养的是傍晚的一个羊肉包子。父母下地之前,交代了无数个问题之后,从席底下摸出一角钱给我。天还不黑,我就领着弟弟妹妹站在大门口等待,只要听到那个苍老而熟悉的叫卖声,弟弟妹妹渴望的眼神一下子放出光彩,立即欢快的跳起来,甚至跑过去迎接那个卖包子的老爷爷。我把一角钱交给老爷爷,他摸出一个像弟弟的拳头一样大的热包子,小心翼翼地递给我。顿时一股香喷喷的味道扑进鼻孔。我迟迟地舍不得分给他们,真想多闻一会儿这股香味。弟弟妹妹死死的盯着我手里的包子,不断的咽着口水,这种场景容不得我停留片刻。我只好忍疼割爱,把包子一分两半,交给他们手里,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把粘在手上的一点点粉条都舍不得掉下。每天傍晚都重复着这件事,这件事既令我兴奋,又令我痛苦,重复着同样的感受,直到弟弟妹妹能完全承受了地瓜面做的窝窝头。
童年对我来说虽不是饥荒年代,但却是饥饿的岁月。一个包子是我整个童年的美好向往,然而这个向往也只有等到过节过年。过年的时候也不会让我们如愿以偿。母亲总是包上一点好面的包子,剩下的还是黑面和白面的掺和到一起的,粗粗的拉嗓子。我和妹妹弟弟吃光里边的菜,就偷偷的把包子皮扔到猪食盆里,一旦母亲发现就狠狠把我们骂一顿,母亲心疼的样子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如今回想起来才感觉有些隐隐的心疼。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是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如今做了母亲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以及当时母亲的心情。
秋天最大的收获就是地瓜,满地里都长着茂盛的绿油油的地瓜秧,生产队里所有的社员都排成一排,举着笨重的三角齿,屁股一撅,三角齿就搂出一嘟噜地瓜,像一窝猴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刨出来的地瓜就像小山一样高高的堆在地头,队长会计保管都会按人口分给各家各户。我家六口人,是队里人口最多的户,分的地瓜也是最多的。父亲和母亲就拉着车子拿着擦板,把地瓜擦成片,凉晒起来。这道工程很细致,母亲把每个地瓜都会摸一遍,擦成片,父亲便负责把擦好的地瓜片用箩筐分散开来,然后在一片一片排开。深秋的夜晚已经很冷了,父母就像过冬天一样穿着厚厚的棉衣,借着月光做这些工作,有时候赶到月黑头,就点燃一盏手提的罩子灯。深夜里,从远处观看,满地里都是灯光闪闪,很有一番景观,近处听来,更有一番神秘和气势,就听见唰唰唰,唰唰唰的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像来自遥远的天籁之音,自然而神秘。我家的地瓜多,干活的人少,父母通常一熬就是一个通宵。我在家看着弟弟妹妹,晚上我也不敢睡觉太死,怕弟弟妹妹尿炕,还怕他们从炕上掉下来。母亲一遍一遍的嘱咐我,我的心头就好像压了一座山一样的沉重,所以觉也睡不稳,一会醒了,一会又睡着了,一个晚上醒来好几次,清晨起来晕头脑胀,像有病一样难受。
遇上阴天有雨的时候,人们都像赶集一样拿着家什拼命往地里跑,将那些即将晒干的地瓜干装起来,然后用独轮车推到家来,放在柳条子编的大囤里,存放起来。等到入冬后,那些地瓜就是我们家的全部口粮,母亲会拿着簸簯,将地瓜干上的土扇干净,拉到磨坊里。下道工序就是将面蒸成窝窝头。吃地瓜窝窝头的时间很长,整个童年包括上学的阶段似乎都是地瓜喂养大的。
初中的时候我们村里还是大面积的种植地瓜,我们带着窝窝头去学校,把干粮都放在一个大蒸笼里,一人一个塑料网兜,里面装着自己的干粮。每个早晨,我们都拿着茶缸,舀一碗食堂里做的照人汤,就着老咸菜,啃着窝窝头。我的座位靠窗子,我坐在桌前,看着窝窝头和照人汤发呆。学生管食堂的玉米粥叫照人汤,因为玉米粥很稀,似乎能照出人影儿。我会剩下半个窝窝头,隔着窗子就把他扔出去了,那碗汤也会剩下大半碗。所以整个少年时期,我都不长个子,瘦得像个猴子,但是眼睛大而精神,班主任给我的外号实在令人难忘----满精神。我不知道老师这样叫是褒义还是贬义,反正那时候同学们这样叫,当时我很生气。后来同学聚会,还有人叫我的外号。
地瓜和窝窝头虽然不受人喜欢,但是也是来之不易的,收获了地瓜之后,我们的父辈就会推着独轮车,两边放着阴柳条编的筐,把沤好的草粪装满,一字排开,像大雁一样往堤上推。有一个专管拉绳子的,把每辆车子拉上金堤。拉的人弓着背,撅着屁股,手一甩一甩,头一伸一伸的,像啄食的鸡。后面推车的人把一条绊搭在肩上,使之将车子和整个人体绑在一起,弓着腰,一步一步的往前推,稍一不小心,连车加人都会顺坡滑下来。所以每个人都会很仔细,很精心,很专注。把这些草粪推到河南的地里,需要上两次堤,因为河南边还有一道二坡堤,所以运粪是一项很大的运输工程。每次运粪生产队都会加工分,或者给社员加顿餐犒劳一下。
吃地瓜和窝窝头是我很痛恨的事,现如今都知道地瓜吃多了防癌,对身体有好处,我还是不感兴趣,一看到它我的心都在颤怵,立即回想起来那个艰难的年代。尽管我那时候是个很听话的好孩子,并且是学生会的好干部,处处模范带头作用,学雷锋做好事,以身作则。经常帮孤寡老人扫雪提水,帮助生产队义务劳动,放羊割草都干在前面。可是不愿意吃地瓜和窝窝头跟我的品质风马牛不相及。母亲却在指着我的眉头骂我馋丫头。我暗暗的下决心,我要改变我自己,我要走出去,我要摆脱地瓜窝,我要从地沟里爬出去,寻找属于我需要的生活。我不想再吃难以下咽的地瓜和窝窝头,我不想去爬堤,每次爬堤我都会气喘吁吁,腿都发颤。这个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一直鞭策着我,牵引着我。
几十年过去了,我从坷垃地里爬出来,始终没有受太多的累,但是我始终对过去没有太多的留恋,尽管我对往事的回忆很多,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哪怕一个字都会让我想起过去的时光,过去的岁月,更多的是让我在这些回忆里寻找的是一种隐隐的疼痛。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