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扁担
2022-01-08抒情散文李雷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6 编辑
父亲·扁担文/李雷“扁担长,板凳宽,扁担绑到板凳上……”孩童欢快诵读熟悉的绕口令,引领我的思绪回到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年,我家有一根竹制扁担,它是父……
父亲·扁担文/李雷“扁担长,板凳宽,扁担绑到板凳上……”孩童欢快诵读熟悉的绕口令,引领我的思绪回到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年,我家有一根竹制扁担,它是父……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6 编辑 <br /><br />
父亲·扁担
文/李雷
“扁担长,板凳宽,扁担绑到板凳上……”孩童欢快诵读熟悉的绕口令,引领我的思绪回到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那些年,我家有一根竹制扁担,它是父亲辛勤劳作一年,因劳动成绩突出而获得的奖品。那时,南国的竹子所做的扁担在北方鲜见,即使供销社里运来些竹制扁担,那也宛然成了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浙江店里头被尊为“胶菜”的北京白菜,很贵的!平头百姓是买不起的。这根扁担对于父亲来说是一个骄傲,父亲视它如珍宝!
在一切姓公的那个年代,生活在河西走廊川区,平日干农活,送粪送土,拉来运往,只用架子车。这根扁担几乎没有一展身手的机会,父亲便在两头拴上两根铁链,铁链末端扎上铁钩,挂两个小铁桶挑水。父亲到池边挑水,竹制扁担磕在水泥灌制的池边上“卡啦啦”作响,他肩挂两小桶水,走路一阵风,扁担一闪一闪,吱悠吱悠的,像哼着曲子。父亲常夸它:顺肩,省力!随后包产到户,家里分了大白马,为了大白马饮水方便,小桶换成大桶。这根祖籍南国的扁担,没有湿润空气的滋养,也许是思乡心切吧!很快由一个妙龄少女变成失去风华的老妪——干裂,断筋。父亲不得不在中间并一个木棍,用铁丝扎紧,尽管能坚持使用,但它轻巧已失,风光不再。在一个寒冬腊月天,它在父亲肩头走完了自己远离故国、孤苦难耐的一生,“咔嚓”断为两截,而后化成一缕青烟,飘渺回归故国。
看来南国竹子做的扁担只适合生存在温润的南方,只适合朱老总和他的战士们去挑粮食。而适合北方人做扁担用的材料只能就地取材——榆木尽管骨重,却不失为上乘之选。
那年头,虽然土地承包、饲养院里的牲畜也分给个人家,但地头的树依然是公家的,队长看的贼紧,即使有人砍了死树,轻者开会叨叨,重则罚款。大凡乡邻剁个扁担、铁锨把之类的物件,都要白天瞅好,晚上下手。用新做的扁担到水池上挑水,听人一夸:好扁担啊! 挑水者忙说:亲戚送的!亲戚送的!彼此相视而笑,心照不宣。父亲早瞅好扁担胚子,只差让“亲戚”送来。
夜晚,父亲怀揣斧头出门,很快扛来一根大人胳膊粗的榆树粗枝。煤油灯下,砍枝,剥皮,削结,刮匀,磨平。再在两头用烧红的火钩烧开两个洞,扎上原有的铁链子。一根新扁担——成了!父亲把扁担往肩上一搁,在屋里前颠后晃,转了几圈,惹得全家人大笑。我们哥俩也操练了一番,学猪八戒,学沙和尚,嘻嘻哈哈,很兴奋。
第二天,父亲去挑水,我拉着大白马跟在后面,邻居眼尖,看到父亲肩上的新扁担:“新扁担啊?”“新扁担!亲戚送的!”大笑!父亲站在水池边上,扁担不离肩,两手各抓一根铁链,身子向左一转,右手趁势把铁链向下一按,“咕咚”——右边水桶水满了,左手紧扯左边铁链,右手一使劲,一桶水豁然放于池边上。而后身子向右一转,左手紧抓左边铁链向下一按,“咕咚”——另一水桶吃满水。随即直立身子,提出水桶,桶不挨地,已然转过身子,迈开大步向前走去。屁股不甩,身子不晃,脚步声和着桶底嗡嗡的声音,仿佛清韵一曲。到了水缸前,父亲提起一只水桶轻挨水缸,哗啦啦倒进,而后倒进另一只桶里的水,仍然桶不挨地,向水池边走去。一口气,三四趟下来,揉着肩膀,笑着:这家伙就是背劲,挑水省力,赛过竹扁担几十倍!
吃着用父亲的肩、用榆木扁担挑来的水,我们长大了,而一学期只收五毛钱学费的时代却结束了,高额的学费对于一个务农为主的家庭来说,那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尤其我们姊妹四个都在上学,无疑更是雪上加霜。父亲只得多养几头牛、几只羊,以此贴补我们上学。夏天,庄稼常浇水,水渠里有水,牛羊饮用方便。但每年一过白露,庄稼就收完。从当年九月到次年四月,近乎长达七个多月的时间里,除浇灌冬水,水渠里淌几天水之外,其他时间,牛羊饮水全靠父亲和那根扁担。尽管我们哥俩也能挑水,也只是在假期,偶尔为之。好心的邻居和亲戚常劝父亲:要么少养几头牲畜,要么不要让两个女孩子念书。父亲只是笑笑。慢慢的,父亲挑水的利索劲渐行渐远。水池里水深的时候,双手抱着扁担打上一桶水放在地上,再去打满另一桶水。挑水走路也是屁股一甩一甩,脚底下沙拉沙拉的。每次挑完水总会歇歇再干其他的农活。
女孩儿总比男娃体贴父母亲,我大姐便是其中之一。那时大姐已念高中,父母亲的劳累加之因上学导致的家境窘迫,令她自责——因为乡人都说女娃娃长大是人家的,念成书也是白搭。所以,大姐把这一切都归于她和二姐上学之故。有一周,大姐没有去上学,和同村的几个妇女到沙窝里打黄毛菜籽(一种沙生植物的种子,碾碎加在面粉里,面食可以变得有味,精道。很值钱的!),每天早出晚归,谎称学校放假。父亲很快知道实情,下午大姐回来,就问她原因。大姐说了不想上学的原委,父亲大怒,扯下挂在墙上的扁担,就要打她,妈妈挡住,尽管扁担没有挨到大姐身上,但大姐吓怵了,说啥也不逃学了。其实,当时吓怵的还有哥、二姐和我。父亲当时说的话至今我还记着:我吃屎喝尿,砸锅头折炕也得供你们上学,考不上学是你们的事,不供你们上学那是我没有尽责!后来,大姐考上了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并有幸从政。哥,二姐和我也相继走上了工作岗位。逢年过节,我们回去,有邻居给父亲戴高帽子:老汉!你厉害啊!供出了四个大学生!大姐打趣:都是扁担立的功!父亲笑着。
七年前,村里建了水塔,挑完最后一担水,我随手将扁担立在一旁。父亲走过去,拾起它,抖顺铁链,细细的端详了一番:这家伙就是牢实啊!十几年了,还就这个样子,你看铁链子都快断了,它还好好的!想当年长了这个扁担的那个榆树早已被人砍倒烧了,这个东西还使唤着!父亲挂起它,眼睛闪着浊泪。
我回到老家,常会看到这根颐养天年的扁担。偶尔拿下来吹吹灰看看。十几年了,它该细的地方细了,磨得发亮的地方依然闪亮,似乎散发着父亲的汗味,纹理又好似父亲肩上的肉纹,清晰可辨。那一丝丝纹理中印刻着一家人生活的酸甜苦辣、风风雨雨,印刻着我们兄弟姐妹成长的足迹和历程。它,其貌不扬,却用自己特有的坚韧和那份执着,哺育我们成长。它的生命早已和我们的生命相融,永远,永远……
我想保存它,如果有一天,博物馆征集民间物什,我就把他献出去。我认为这样的物什更能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家庭的发展变化情况,它的说服力远优于文字,它的沧桑是任何一部书籍也无法全面诠释的。它丰厚。它深邃。 (全文2500字)
(甘肃李雷)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父亲·扁担
文/李雷
“扁担长,板凳宽,扁担绑到板凳上……”孩童欢快诵读熟悉的绕口令,引领我的思绪回到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那些年,我家有一根竹制扁担,它是父亲辛勤劳作一年,因劳动成绩突出而获得的奖品。那时,南国的竹子所做的扁担在北方鲜见,即使供销社里运来些竹制扁担,那也宛然成了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浙江店里头被尊为“胶菜”的北京白菜,很贵的!平头百姓是买不起的。这根扁担对于父亲来说是一个骄傲,父亲视它如珍宝!
在一切姓公的那个年代,生活在河西走廊川区,平日干农活,送粪送土,拉来运往,只用架子车。这根扁担几乎没有一展身手的机会,父亲便在两头拴上两根铁链,铁链末端扎上铁钩,挂两个小铁桶挑水。父亲到池边挑水,竹制扁担磕在水泥灌制的池边上“卡啦啦”作响,他肩挂两小桶水,走路一阵风,扁担一闪一闪,吱悠吱悠的,像哼着曲子。父亲常夸它:顺肩,省力!随后包产到户,家里分了大白马,为了大白马饮水方便,小桶换成大桶。这根祖籍南国的扁担,没有湿润空气的滋养,也许是思乡心切吧!很快由一个妙龄少女变成失去风华的老妪——干裂,断筋。父亲不得不在中间并一个木棍,用铁丝扎紧,尽管能坚持使用,但它轻巧已失,风光不再。在一个寒冬腊月天,它在父亲肩头走完了自己远离故国、孤苦难耐的一生,“咔嚓”断为两截,而后化成一缕青烟,飘渺回归故国。
看来南国竹子做的扁担只适合生存在温润的南方,只适合朱老总和他的战士们去挑粮食。而适合北方人做扁担用的材料只能就地取材——榆木尽管骨重,却不失为上乘之选。
那年头,虽然土地承包、饲养院里的牲畜也分给个人家,但地头的树依然是公家的,队长看的贼紧,即使有人砍了死树,轻者开会叨叨,重则罚款。大凡乡邻剁个扁担、铁锨把之类的物件,都要白天瞅好,晚上下手。用新做的扁担到水池上挑水,听人一夸:好扁担啊! 挑水者忙说:亲戚送的!亲戚送的!彼此相视而笑,心照不宣。父亲早瞅好扁担胚子,只差让“亲戚”送来。
夜晚,父亲怀揣斧头出门,很快扛来一根大人胳膊粗的榆树粗枝。煤油灯下,砍枝,剥皮,削结,刮匀,磨平。再在两头用烧红的火钩烧开两个洞,扎上原有的铁链子。一根新扁担——成了!父亲把扁担往肩上一搁,在屋里前颠后晃,转了几圈,惹得全家人大笑。我们哥俩也操练了一番,学猪八戒,学沙和尚,嘻嘻哈哈,很兴奋。
第二天,父亲去挑水,我拉着大白马跟在后面,邻居眼尖,看到父亲肩上的新扁担:“新扁担啊?”“新扁担!亲戚送的!”大笑!父亲站在水池边上,扁担不离肩,两手各抓一根铁链,身子向左一转,右手趁势把铁链向下一按,“咕咚”——右边水桶水满了,左手紧扯左边铁链,右手一使劲,一桶水豁然放于池边上。而后身子向右一转,左手紧抓左边铁链向下一按,“咕咚”——另一水桶吃满水。随即直立身子,提出水桶,桶不挨地,已然转过身子,迈开大步向前走去。屁股不甩,身子不晃,脚步声和着桶底嗡嗡的声音,仿佛清韵一曲。到了水缸前,父亲提起一只水桶轻挨水缸,哗啦啦倒进,而后倒进另一只桶里的水,仍然桶不挨地,向水池边走去。一口气,三四趟下来,揉着肩膀,笑着:这家伙就是背劲,挑水省力,赛过竹扁担几十倍!
吃着用父亲的肩、用榆木扁担挑来的水,我们长大了,而一学期只收五毛钱学费的时代却结束了,高额的学费对于一个务农为主的家庭来说,那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尤其我们姊妹四个都在上学,无疑更是雪上加霜。父亲只得多养几头牛、几只羊,以此贴补我们上学。夏天,庄稼常浇水,水渠里有水,牛羊饮用方便。但每年一过白露,庄稼就收完。从当年九月到次年四月,近乎长达七个多月的时间里,除浇灌冬水,水渠里淌几天水之外,其他时间,牛羊饮水全靠父亲和那根扁担。尽管我们哥俩也能挑水,也只是在假期,偶尔为之。好心的邻居和亲戚常劝父亲:要么少养几头牲畜,要么不要让两个女孩子念书。父亲只是笑笑。慢慢的,父亲挑水的利索劲渐行渐远。水池里水深的时候,双手抱着扁担打上一桶水放在地上,再去打满另一桶水。挑水走路也是屁股一甩一甩,脚底下沙拉沙拉的。每次挑完水总会歇歇再干其他的农活。
女孩儿总比男娃体贴父母亲,我大姐便是其中之一。那时大姐已念高中,父母亲的劳累加之因上学导致的家境窘迫,令她自责——因为乡人都说女娃娃长大是人家的,念成书也是白搭。所以,大姐把这一切都归于她和二姐上学之故。有一周,大姐没有去上学,和同村的几个妇女到沙窝里打黄毛菜籽(一种沙生植物的种子,碾碎加在面粉里,面食可以变得有味,精道。很值钱的!),每天早出晚归,谎称学校放假。父亲很快知道实情,下午大姐回来,就问她原因。大姐说了不想上学的原委,父亲大怒,扯下挂在墙上的扁担,就要打她,妈妈挡住,尽管扁担没有挨到大姐身上,但大姐吓怵了,说啥也不逃学了。其实,当时吓怵的还有哥、二姐和我。父亲当时说的话至今我还记着:我吃屎喝尿,砸锅头折炕也得供你们上学,考不上学是你们的事,不供你们上学那是我没有尽责!后来,大姐考上了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并有幸从政。哥,二姐和我也相继走上了工作岗位。逢年过节,我们回去,有邻居给父亲戴高帽子:老汉!你厉害啊!供出了四个大学生!大姐打趣:都是扁担立的功!父亲笑着。
七年前,村里建了水塔,挑完最后一担水,我随手将扁担立在一旁。父亲走过去,拾起它,抖顺铁链,细细的端详了一番:这家伙就是牢实啊!十几年了,还就这个样子,你看铁链子都快断了,它还好好的!想当年长了这个扁担的那个榆树早已被人砍倒烧了,这个东西还使唤着!父亲挂起它,眼睛闪着浊泪。
我回到老家,常会看到这根颐养天年的扁担。偶尔拿下来吹吹灰看看。十几年了,它该细的地方细了,磨得发亮的地方依然闪亮,似乎散发着父亲的汗味,纹理又好似父亲肩上的肉纹,清晰可辨。那一丝丝纹理中印刻着一家人生活的酸甜苦辣、风风雨雨,印刻着我们兄弟姐妹成长的足迹和历程。它,其貌不扬,却用自己特有的坚韧和那份执着,哺育我们成长。它的生命早已和我们的生命相融,永远,永远……
我想保存它,如果有一天,博物馆征集民间物什,我就把他献出去。我认为这样的物什更能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家庭的发展变化情况,它的说服力远优于文字,它的沧桑是任何一部书籍也无法全面诠释的。它丰厚。它深邃。 (全文2500字)
(甘肃李雷)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