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听评书的日子

2020-09-24叙事散文yangyizhuo
前不久,偶然得了套《三国演义》的评书文件。也就很珍爱的保留下来。想介绍给我的学生,又很害怕他们不喜欢。他们会说:这有什么啊!有什么好的?他们现在喜欢看漫画,看动画,看电视剧,看各种娱乐节目,还有就是打游戏,玩手机,看些网文什么的吧?时过境迁
  前不久,偶然得了套《三国演义》的评书文件。也就很珍爱的保留下来。想介绍给我的学生,又很害怕他们不喜欢。他们会说:这有什么啊!有什么好的?他们现在喜欢看漫画,看动画,看电视剧,看各种娱乐节目,还有就是打游戏,玩手机,看些网文什么的吧?时过境迁,也大不是以前。以前,我们听评书,简直就是着魔的一般。
  最开始有印象的一部书是“岳飞传”。每天正好中午吃饭时要听。一边往嘴里拨面,一边调好收音机(其实,我们这里都称为“戏匣子”简称两字“匣子”。)听到里面有人说“接下来将要播出的是,评书联播《岳飞传》。由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播讲”。听到这里,整个人都喜欢起来,觉得自己马上就进入到另一个神圣灿烂的世界了。里面的那些人物都活生生的在那里等着。自己就捧着饭碗吃得香,听得香。最无奈的也无过于那句“评书联播节目播送完了,请明天继续收听”。
  其实,我对岳飞传里的情境不是很明了。那时,自己太小了。只是受了大人们的影响才去听。想想,应当是我姥爷最先无意的薰染。他有肺病,总是呼哧呼哧的喘粗气,咳嗽起来,老半天不停。他就有一部老式的匣子,搬个马扎,在小院子里,台阶下听。我小时候经常在姥姥家里住,也就跟着听了一些。能记得就是刘兰芳在里面说“不要再往前走了――再往前走就开弓放箭喽!吁,哎,吁――”说的都是带兵打仗的事儿。姥爷就听得很入迷。关了匣子,我看他在那里笑眯眯的,喘着粗气,和别人说着评书里的话,很满意也很高兴。我就觉得那肯定是很精彩的故事。姥爷留下一句话,叫做“三顾毛驴”。姥姥经常纠正他:人家那是“三顾茅庐”,你怎么老“毛驴毛驴”的?
  到后来,我上学后了,能听懂的第一部评书也还是刘兰芳的“杨家将”。杨延昭有蟠龙金枪,让我很是向往。听完了小说,在夜里,小路上走过。经常会拿一根竹杆,在手里,“扑楞,抖出一个碗大的枪花,拧枪便刺”。有杨家枪法,还有飞刀,有大破天门阵。还有一些千军万马、生生死死的故事。那时候,我就跟了每天播送的内容或喜或悲。评书一般是中午播送一次,晚上也会播放。好像晚上的倒是新鲜的,中午是重播前一天晚上的。晚上烧火做饭时也听,做饭就不觉得麻烦,烧火烧起来没完,把锅烧干了挨骂。躲在被窝里听,往往听到难过的时候,会跟了里面哭的很难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老以为刘兰芳是个男的。因为听“他”声音那么响亮干脆,就一把小铜号一样。怎么会是女人呢?姥爷偏说她是女的。(直到后来有了电视,才知道刘老师原来是这样的模样,心里还是会耿耿于怀。她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不应当是个很英俊的小伙子吗?――我也不清楚,当初为什么会有这样印象。)姥姥家,睡觉那屋里,墙上就贴了一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年画。印象里,她骑红马,舞大刀,很漂亮的女英雄。看到她,就会有许多的美丽的联想。
  后来,姥爷去世了。他脾气不太好。说话没有好声气。在我印象里,只留下他在冬天里呼哧哧的喘粗气,再就是听评书,坐马扎,在小院台阶下。这时,他才有笑眯眯样子。
  我父母不让我听评书,他们认为那叫做“没正事”,会耽误功课。一次,因为,我犯了什么错误,父亲让我去一边反省。可看看表针,已经到了评书联播的时间了。我还是乍起胆子,偷偷的把匣子拿到屋里去。他就发疯般的打了我一通。认为我没有一点悔过的意思,这时候还想着听评书,很是蔑视他的父权。现在想想,当时,是因为我犯了什么错误呢?不记得了。这事儿,我对他没什么好印象。但也不是为着挑衅他的什么权威,只是我想听评书啊!真的很想听。
  若说让我感动的事,也与评书有关。那时,我们家的匣子已经很破了。好像是一块砖大小的样子。黑色的。因为接触不良的原因,还在外面绑了几道绳子。拨台的那个钮也不好用,拨了半天了,批示的红针却不动。每次搜台,我都要反反复复的拨过好几圈儿。但有什么办法呢?就现在这个破旧的匣子,也还总是要偷偷摸摸的听,哪里还敢有什么别的妄想?
  然而,那一天。那是一个中午。父母他们去南边县城去赶集回来了。他们竟然是买来了一台崭新的新匣子。比原来那台大许多。红色的,下面两个八字支脚,不像原来那台只能躺着听。三个银钮,亮光闪闪。左边是开头,右边是调台。中间那个是什么用呢?原来不知道,现在也不明白。呵呵。当时,我是有多么高兴啊!我不知道怎么表现出来,我也完全没有想到。想就如晴天霹雳一般的惊喜。我的父母也都是大脾气,没有什么慈祥的。现在让我想想。如若我的童年能感受到巨大幸福,能明白爹娘是亲我的,爱我的。这件事,算是很重要的一件。――他们不支持我听评书,但也看得出,他们的儿子是真得想听,想得能发疯的那种。
  实际上,我也不会发疯。我有自己的办法。那时候,记得很清楚。是在听田连源播讲的“刘秀传”。我们家的匣子坏了,第到中午。我就端了饭碗去秀会哥家去听。他家离我们也不算远。3、4百米的样子。端了饭碗,飞快的跑。脚下一溜烟尘,很快就能到。我们就围了一圈,趴在他家炕头上,边吃边听。很好听,也很好吃,不论什么饭。(写到这里,我也才想到。父母给我买匣子,是不是因为怕人家笑话呢?自己家没有,还要跑别人家去听!)
  这又算什么?我姥姥说的。卖香油的推了自行车,走街窜巷,摇着拨浪鼓,吆喝“打好香油,香油麻汁”。听姥姥家院子里匣子播放“岳飞传”了。他就把车子靠电杆子上,停了吆喝,一直听。什么时候听到“今天的评书节目播送完了……”他才接着“香油麻汁”
  我们上小学,在本村。第四节课是劳动。学生就找了许多理由,出校来,去学校旁边那家去听“杨家将”。老师知道这事儿,也发脾气,派大学生去抓。大学生去了,也不回来。听完了,才出学校。

主要也是小学阶段,听了好多书。上初中了,就离了家,也就慢慢的少听。也可能是有电视了,匣子,也就是收音机的年代也就慢慢遥远消逝了。回头盘点一下。听了多少呢?比较完整的:杨家将,赵匡胤演义,刘秀传,明英烈,呼杨合兵,三国演义,……觉得好像还有好多好多。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不过,略有些由头,还是蛮有记忆的。有几部没听完整的,比如“水泊梁山”,“隋唐演义”。当年,因为时间或其他关系,没能听到。就一度深感难过。现在电脑网络发达,当年所遗失的音频,所机可拷,但拷到电脑里听,感觉也大不如以前。有些东西,无法替补。
  若让我来排个顺序的话,刘兰芳适合小孩子听。袁阔成几乎就是大家。又几乎可以做为学术来品味。小时候听不进去,真听进去了,才能觉出淳厚雅正,富丽堂皇中又不乏机窍雅噱。原来我不喜欢听单田芳说话,觉得他嗓音不好听,也显得村俗。现在再回顾一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听评书有什么价值?历史知识?演讲艺术?那也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它包含的,也不是评书本身,还有诸多童年的印迹。那些,都是不可替代也不磨灭的。
  我也不愿意强迫我的学生们。他们有他们不可替代的印象。我也只是表以芹现,我认为极好的东西,也就给学生们介绍一下。――我像他们展示了一段袁阔成老师“三国演义”里的片段,“喝断当阳桥”一节。学生们大部分举手说,喜欢听一听。我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只为了给我些安慰呢!
  最后,也把联想到一句记下:形象固然精采,声音更富相象。――匣子里,广播节目的一句广告词。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yangyizhuo 于 2012-9-16 16:39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