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林与牧
2022-01-08抒情散文瀚海穹空
林是要务,牧是要毁。林与牧,本身似乎就是一个矛盾。莫不是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游历了一回林区,对于林的概念,可能还一直保留在大脑中臆想的片断里吧。神圣,而遥不可及。一片片、一弯弯,绿水相伴、群山环绕,翡翠如莹、梅竹辉映,茑歌燕舞、雀跃山鸣……。……
林是要务,牧是要毁。林与牧,本身似乎就是一个矛盾。
莫不是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游历了一回林区,对于林的概念,可能还一直保留在大脑中臆想的片断里吧。神圣,而遥不可及。一片片、一弯弯,绿水相伴、群山环绕,翡翠如莹、梅竹辉映,茑歌燕舞、雀跃山鸣……。独立于山林沐风栉雨,这是在看过几部武侠巨著后,思想中所遐想出的片断。连带着,对于林也想象地圣洁无可比拟,林,似乎是距离生活很遥远的。
双木即可成林。按照字面意思解读起来,其实很是简单——林,就是树木的集合。后来因为工作的缘故,先后曾游历于杨家寺、秦岭林区以及藉源林带,在林区工作生活,对于林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林也不是遥不可及,说普通很普通,一棵树,甚至一根枯木,都可归纳入林的范畴。林区,也不比先前遐想的山林圣地,甚至于就是先前思想中对于所谓“山里”的描述。山里和山里人,就是当地对于最贫穷、最落后山区的概称。林,给人的第一印象,正是这样一种贫穷、落后的“山里”印象。钻入树林,望不见树木上端的阳光和绿叶,平看过去,一望无际的枯败萧条,阴湿可怖,林中灌木杂草丛生,枯枝落叶堆积如山,踏上去,软绵棉的像是踩着了死人的肉,时不时还有横枝抚过身体,让人感觉误以为有蛇虫爬到背上,全身陡然发麻,心悬到了嗓子眼上。
再后来,到局机关工作,经常与文字打交道,对于林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林,其实是与农、牧、副、渔等同的一个农业学的范畴。包括树木,但不止狭义上的林木。还包括各类果树、花草植被以及林区其它生物。宜林地、未成造林地和幼林地,也是林业的一个范畴。比如房前屋后、村旁路边、井畔河岸、山头地埂等地零星栽植的树木、草皮植被,也还是林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细划起来,林其实是与生活离得很近的,时时刻刻是与生活相融在一起的。
而林,经常又与牧牵扯在一起。林牧,是新时期林业生产应该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林是基础,牧是一个出路。搞好林牧关系,对于巩固林业建设成效、维护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城乡共同富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指导意义。在读周应和先生的中篇小说《羊背上的太阳》时产生了这样的感慨,牧,可以说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出路,甚至是唯一的出路。这里的牧,说的是一个狭义上的牧。农民天生就是与土地打交道,要想在土地里刨出金疙瘩来,就得变着法子找出路。而山区土地唯一的资源优势,就是漫坡的荒草。而草,正是牧的一个基础条件。
2004年后,国家对所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结构调整,提出了八年补助结束后所面临的“无收益”的新问题,这就是林业后续产业建设的问题。其实,搞农牧副业,就正好从一个方面解决了这个问题,补足了土地收益,维持了收益平衡。这里,需要值得注意的,只是一个牛羊畜践踏与造林生产的矛盾问题。这个问题,通过推行舍饲圈养,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关于一个矛盾
牧,在狭义上,就是放牧牲畜。传统的散养,是与林业生产相矛盾的,而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逐步深入,牧逐渐由传统的放养,转变为集约的舍饲圈养,基本上解决了林牧的矛盾问题。 狭义上的牧的矛盾问题容易解决,然而,牧在广义上还包含一重生产的意思,包括伐木卖买。伐就等于毁,是与林业生产的本意本身相违背的,搞不好间伐的矛盾问题,很有可能让多年来的生产成果毁之于一旦。同时,造而不伐,实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表现。间伐后再补种,既巩固了生产成效,又保证了收益平衡。广义上的林与牧的矛盾,伴随着林业生产建设步伐的不断深入,愈发显得激化。 伐与不伐的问题、量的问题、时间的问题、归属的问题、效益分红的问题、伐后补种的问题,等等都成了林牧矛盾的新的问题。在今后几年之内,随着林业生产由单方面的造,转变为林牧同步发展之后,这个矛盾问题有可能更加激化。 抓好林业生态建设,重点是要搞好林牧的矛盾问题。老百姓时刻注意的就是上面的动态变化,他们希望一切太平,又都希望经常能看到动乱。有时候,他们关注某些社会矛盾,比关注自家自留地里的粮食收成还要热心,他们对待社会矛盾的热心,比对自己的老婆还要高涨。农民整天与土地打交道,难得的是轻闲,而作为人的主观虚荣心,驱使得每个人都想比别人能、都想超过别人。农民除了务地,还有一大嗜好就是谝闲传,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谈论些自以为是的国家大事。在这些闲谈中,就少不了有关林牧的矛盾。而林业生产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民群众,若因林牧矛盾的激化引起农发群众的厌林情绪,这对于林业生产,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林牧的矛盾,说小,其实就是农民公益心与利益心的矛盾。古训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哪个人,会自觉乐意舍弃自身利益,去干那些自认为无意义、无利益的事呢?解决林牧矛盾的唯一出路,就得让林业生产的主群体看到利益,看到希望。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是因为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林牧矛盾也一样。让每个生产者都成为直接受益者,这是林业生产的最初愿望,也是解决林牧矛盾的根本途径。 务林,就要看到“牧”的希望。牧是林牧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引起林牧矛盾的根源。牧而后补,是为无缺。牧而无补,坐吃山空。
关于出路的问题
林业生产的最初愿望和最根本的目的,是在让人类直接受益。 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要因素。维系好生态环境,对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就利益本身来说,固然生态的价值不扉,但却看不到、摸不着,最终也拿不到某个人的手里。作为自私者的人类,莫不因为个人利益作祟,也不可能出现盗伐、滥伐的毁林现象,生态也不似如今这般破坏严重,需要人为建设来补给。 巩固建设成效,就得研究这个出路的问题。让生产者直接看到就近的利益、直接得到就近的实惠,让他们自愿参与生产。这才是维系生产的长久之计。 2004年国家对退耕还林进行结构调整之后,政府就已经开始出面研究解决这个出路的问题了。政府在抓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同时,尤其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更是放在了重中之重。政府已经清楚认识到,就近利益——后续产业建设对于生产者的吸引力和整个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产业建设,包括中药材、菌菇、畜牧业生产等等,这些后续产业的开发和优惠政策的实施,确确实实激发了不少林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林业生产建设带来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退耕还林八年补助结束以后,会不会再出现复种现象,仍然是新时期林业建设即将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要巩固好建设成效,还得继续在出路上面狠下工夫,还得继续给予政府优惠政策,让生产者直接感受到就近利益的实惠,让他们自觉维护建设成效,直到林业生产可以直接产生效益。 而“牧林”的新问题却又将成为届时所面临的新难题。间伐后能否及时补种,这是成效能否巩固的关键因素。要让生产者死心塌地地搞林业生产,就得让他们得到甜头。利益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要时时处处,从栽种之前直至成林的整个过程中,让生产者得到实惠,这才是搞好林牧关系、维护林业成效的关键。 林牧,本身既是矛盾着,又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林业,要最终保证林牧的平衡,只有使生产者得益,才能让大家、让整个人类得益,才能达到最终的人与自然和谐,林牧平衡,才是林业长久、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2006年5月25日于秦州林业局
关于一个矛盾
牧,在狭义上,就是放牧牲畜。传统的散养,是与林业生产相矛盾的,而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逐步深入,牧逐渐由传统的放养,转变为集约的舍饲圈养,基本上解决了林牧的矛盾问题。 狭义上的牧的矛盾问题容易解决,然而,牧在广义上还包含一重生产的意思,包括伐木卖买。伐就等于毁,是与林业生产的本意本身相违背的,搞不好间伐的矛盾问题,很有可能让多年来的生产成果毁之于一旦。同时,造而不伐,实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表现。间伐后再补种,既巩固了生产成效,又保证了收益平衡。广义上的林与牧的矛盾,伴随着林业生产建设步伐的不断深入,愈发显得激化。 伐与不伐的问题、量的问题、时间的问题、归属的问题、效益分红的问题、伐后补种的问题,等等都成了林牧矛盾的新的问题。在今后几年之内,随着林业生产由单方面的造,转变为林牧同步发展之后,这个矛盾问题有可能更加激化。 抓好林业生态建设,重点是要搞好林牧的矛盾问题。老百姓时刻注意的就是上面的动态变化,他们希望一切太平,又都希望经常能看到动乱。有时候,他们关注某些社会矛盾,比关注自家自留地里的粮食收成还要热心,他们对待社会矛盾的热心,比对自己的老婆还要高涨。农民整天与土地打交道,难得的是轻闲,而作为人的主观虚荣心,驱使得每个人都想比别人能、都想超过别人。农民除了务地,还有一大嗜好就是谝闲传,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谈论些自以为是的国家大事。在这些闲谈中,就少不了有关林牧的矛盾。而林业生产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民群众,若因林牧矛盾的激化引起农发群众的厌林情绪,这对于林业生产,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林牧的矛盾,说小,其实就是农民公益心与利益心的矛盾。古训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哪个人,会自觉乐意舍弃自身利益,去干那些自认为无意义、无利益的事呢?解决林牧矛盾的唯一出路,就得让林业生产的主群体看到利益,看到希望。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是因为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林牧矛盾也一样。让每个生产者都成为直接受益者,这是林业生产的最初愿望,也是解决林牧矛盾的根本途径。 务林,就要看到“牧”的希望。牧是林牧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引起林牧矛盾的根源。牧而后补,是为无缺。牧而无补,坐吃山空。
关于出路的问题
林业生产的最初愿望和最根本的目的,是在让人类直接受益。 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要因素。维系好生态环境,对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就利益本身来说,固然生态的价值不扉,但却看不到、摸不着,最终也拿不到某个人的手里。作为自私者的人类,莫不因为个人利益作祟,也不可能出现盗伐、滥伐的毁林现象,生态也不似如今这般破坏严重,需要人为建设来补给。 巩固建设成效,就得研究这个出路的问题。让生产者直接看到就近的利益、直接得到就近的实惠,让他们自愿参与生产。这才是维系生产的长久之计。 2004年国家对退耕还林进行结构调整之后,政府就已经开始出面研究解决这个出路的问题了。政府在抓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同时,尤其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更是放在了重中之重。政府已经清楚认识到,就近利益——后续产业建设对于生产者的吸引力和整个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产业建设,包括中药材、菌菇、畜牧业生产等等,这些后续产业的开发和优惠政策的实施,确确实实激发了不少林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林业生产建设带来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退耕还林八年补助结束以后,会不会再出现复种现象,仍然是新时期林业建设即将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要巩固好建设成效,还得继续在出路上面狠下工夫,还得继续给予政府优惠政策,让生产者直接感受到就近利益的实惠,让他们自觉维护建设成效,直到林业生产可以直接产生效益。 而“牧林”的新问题却又将成为届时所面临的新难题。间伐后能否及时补种,这是成效能否巩固的关键因素。要让生产者死心塌地地搞林业生产,就得让他们得到甜头。利益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要时时处处,从栽种之前直至成林的整个过程中,让生产者得到实惠,这才是搞好林牧关系、维护林业成效的关键。 林牧,本身既是矛盾着,又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林业,要最终保证林牧的平衡,只有使生产者得益,才能让大家、让整个人类得益,才能达到最终的人与自然和谐,林牧平衡,才是林业长久、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2006年5月25日于秦州林业局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