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说说文章的味道——兼答某读者朋友的文后留言

2022-01-08经典散文
[db:简介]


          譬如吧,我刚打春天的花园里来,不管它红日将圆晓风如水,自顾自约柳分花惊散飞鸟,全然不惜碎钻也似的露水打湿了金缕鞋……咳咳,即便我规规矩矩不攀一花不折一柳,轻轻巧巧出来掩了柴门,你我乍然陌上相逢,大约你也猜得出我从哪里来——满身风露一袭花香,藏也藏不住呀,更待何言!而久处鲍鱼之肆,从发丝到衣履,哪怕洗了又洗,接近你的人不好当面掩鼻,可也知晓你的来处。
         这几乎是个俗而又俗的隐喻,却也无可辩驳,落实到具体而微的文章的风格或味道上,如此这般追根溯源,也定然错不了。
         聊斋里有一篇,说一奇人单凭鼻子在稿子上嗅上一嗅,就可判断文字之优劣,或为芝兰或若腐鼠,如何能骗得了嗅觉灵敏的读者!
        这还是从文字的表象上说。就其内在精神,则如魏文帝曹丕所言“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我读有些人的文字,或骨骼清奇或词采华茂或俗不可耐或浊臭逼人……不一而足,优劣立判,还用得着见作者吗,你的文字早已暴露了你灵魂的模样!
        不弹“文如其人”的老调。但我相信出自谁人之手的文字,都是作者的全息影像。
        不嚼别人的舌头,单说说我自家“作坊”出产的东东,有读者留言语带讥讽,“太深奥,没看懂。处处用典,不过感觉作者特别有文化吧!”!用网络语言调侃下便是“我也只能呵呵了”。
        我还真不敢“妆”有文化,在生活中不敢,在文字中更不敢。就此读者留言的那一篇,我还认认真真仔细瞧了一遍,哪里有什么“典”哟,你以为是稼轩词呢,句句有典,切!吾文中化用的所谓的“典”,不过是顺手拈来,范围都未超9年义务教育的课本范畴,分明是文学常识好不好!由此可见,我们文化断层太厉害了!自“五四”以降,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砸碎了以“孔家店”为首的旧文化,提倡白话文,一路下来,历经“反右”、“文革”,终于“斯文扫地”文将不“文”了,我们的“文”与“人”都愈来愈“白”,是“面色苍白”,“贫血”,明摆着是“营养不良”嘛!乃至有堂堂名校之长在与海外学者交流时捉襟见肘白字频出,真是羞煞人也!
        是该我们反思的时候了!我们不动辄称自己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吗,那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了解多少?又是通过怎样的“路径”来认识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呢?是通过《甄嬛传》与《芈月传》吗?如果我们读不懂自己的文化原典,又何谈继承与发展……这似乎该是“肉食者谋之”的,作为一介草民,说这些可能纯属狗拿耗子或杞人忧天,然而,说出的话等于泼出的水……谅不至于就此被请喝茶吧!
       我还是埋头于自己喜欢的文字,并在自己的文字中践行着这一理念——从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化作笔下文字的血肉,呈现于当下的读者乃至未来的读者面前……原谅我这自不量力地美好理想……并力争使业已被我们冷落了的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鲜活于自己文字的小宇宙里,如茶遇沸水,使卷曲干枯的叶子在水中复活、返青、舒展开修长的腰身、袅娜出幽幽的香气……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每当我这不合时宜的被前卫者目为腐朽没落的国粹派,读到某些通篇翻译腔的文字,或白得貌似一两二锅头兑了半斤自来水的文字,这句老话便幻化为一幅漫画般浮现于眼前。如果我的文字还有一二稍可娱目,他们无疑得益于那“无尽藏”之一枝一叶罢了!
       打从春天的花园里来,即便空手而归,举手投足间也散发着淡淡花香——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也是这般吧!
       写作,在网络时代统称为码字儿,要多轻慢有多轻慢,这态度先是来自读者,继而作者们也自嘲起来。然而在魏文帝曹丕眼里却无上崇高,“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又感慨“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只有写作这件事可以与无坚不摧的时间相抗衡!“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作者的肉身可以湮没无存,然赖有文章传世,足以辞赋悬日月江河万古流了!
       作者诸君勉之乎!
       白话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嘿呦嘿呦!
       呵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