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稻花香”
2022-01-08经典散文
[db:简介]
昔有轩辕黄帝不惧水远山遥到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今有一干文人墨客饮水思源问道(稻)于优质稻米之乡五常市。
五常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东靠植被丰茂的张广才岭,层峦叠嶂,林木峥嵘,西、北承接土质肥美的松嫩平原,拉林河自东南流向西北,斜贯境内。独特的寒地黑土,龙凤峡谷,加之发源于原生态的高山融雪的优良水系遍布全境,都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介绍上述天时地利时,这位面目黝黑的水稻种植专家,蹲在一畦稻田前,手把一束一扎长的青苗如数家珍,为我们一一道来——从如何整地、育苗、插秧、除草、灭虫、施肥、灌溉,到排水、收割、脱粒、晾晒、归仓等若干工序,才成就端上千家万户餐桌上的那一碗热气腾腾清香四溢的白米饭。
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一眼望不到边,宛若苍龙一直游入云雾苍茫的远方。这一畦一畦整齐划一方方正正的水田,就依偎在群山绿色的怀抱里——一行行一列列的青苗“小荷才露尖尖角”,还不到绿毯一样遮蔽大地的时候。稻田清凌凌、明净净,简直就是打开的一面一面镜子,倒影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适值正午时分,大日头当空照着,阳光竟有了金属的质感,打在身上是烫的,却烫得熨帖、舒坦,并不觉得燥热。因为有那被绿水青山染碧的清凉凉的风来消暑,怎能不大畅襟怀……
举目四望,天是高高的,远远的,蓝蓝的;一朵一朵美丽的白云,缀在旷远的蓝天上。穹庐也似的晴空映衬着绵绵青山,潋滟水田。阳光虽烫,一波一波拂过山巅水域的风,迎面扑来,却是沁人心脾,有着冰雪初融的清凉。天与地,阴与阳,冷与热,在你的灵与肉之间交融得那样奇妙,美好。大家不禁如此感叹。据素有凤凰山山神美誉的洛老师说,就是现在山顶背阴处还有未融的冰雪呢——难怪有如此爽快的风……山里气温低,现在是初夏,自然觉得舒适宜人。可开春插秧时,春寒料峭,冰冷刺骨的水没过插秧农妇的小腿,一泡就是一天,辛苦可想而知。
“稻花香”大米一直坚守传统的人工插秧。人工插秧,水稻的根扎得更深,有利于作物早熟,也更能充分吸收土地的养分。再者本地的黑土极其松软,手工作业也避免大型机械对田地的毁损。春播时男丁运苗,一根扁担两方青苗,吱吱呀呀忽闪忽闪,扁担弯成了一张弓。几乎是一路小跑,不停地往返于苗圃与水田之间。女人则整日泡在水里,腰也弯成了一张弓,左手分秧,右手插禾,行距株距都在心里,沟陇曲直就在脚下。心到眼到手到苗到,歘歘歘,一颗颗秧苗便精神抖擞地立在了水中央。横平竖直,端端正正,像仪仗队一样齐整——这才是最美丽的行为艺术呢!难怪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有诗赞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不仅是一项农事,也不仅是诗人眼里的行为艺术,更被高僧大德视为禅修——如此说来,倒应了还初道人洪应明的那句话,“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凡俗如我,经过数十年红尘历练、和前贤教诲,自俗亲圣,又由圣观俗,几经往返,才稍有心得;而凡夫凡妇,春种秋收,该插秧插秧,该拔草拔草,下雨就戴笠披蓑,日晒就草帽遮颜。饥餐渴饮倦来眠,一觉睡到大天光,从不解失眠滋味——浑厚朴拙一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先民,摒机心弃奸巧,从插秧到收割、晾晒,坚守手工操持,方成就驰名中外的“稻花香”。
生长于旱地孤陋寡闻的我,只知道以堆银积玉的稻米果腹,却从未睹稻花真容,不知稻花芬芳。从稻农口里得知,稻花微若稻粒,淡白色,有淡淡的清香。稻花是真小,小到没有花瓣儿,自然也没有花萼和花冠,小到不成朵儿。微花儿淡淡,清芬渺渺,这样不起眼的微花儿,却一步一个脚窝地实诚,夏季一点花儿,秋收一粒稻,不开谎花儿,血诚如季布一诺。
翌日登凤凰山,一路上缘木板栈道盘旋而上,时见清泉潺潺,一条素白如练;而通往峡谷的另条泉子,却其黑如墨(因水底皆为黑石);一黑一白,宛若道家的阴阳鱼,在山下汇合,负阴抱阳,灌溉着万顷嘉禾。
眼下的一畦一畦的稻田是禾苗初长,尚如天开明鉴,涵濡着日精月华,稍待时日则满目葱茏,等那微乎其微而又浩瀚如海的稻花盛开,香风微度,灌浆结实,则黑土生金,一方方,一块块,端端正正,大大方方,灿然生辉,俨然成就了丈六金身!
经雨露滋润、日月照拂、汗水浇灌,得天地人三者魂魄,一把貌似稗草的青苗才百炼成金!
遂忆起两句佛偈,解使漫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这说的就是满是老茧的手捧给天下万民那一钵如珠如玉饱我饥肠丰我肌肤长我精神的白米饭啊!
曩有轩辕黄帝不惧膝行,沥血山石,爬上崆峒,始闻至道。而我等文弱书生尽有不辨菽麦者,舟车劳顿来去匆匆,尽管浮光掠影,亦有所得。
临行,每人的手上都携了一小袋稻米,确也不虚此行。
空空而来,得稻(道)而去。
而今而后,再不能“百姓日用而不知”了,必澄怀以对,那一钵米饭的皓皓之白——安忍辜负!
此丙申年四月二十九、三十日日事。
苇杭补记于五月初八、九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