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青青
2020-09-24抒情散文草月儿
有时想,如果把自己的童年之旅喻为一条向远方延伸的小路,书籍,就是与它一路相伴的小草小花儿。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尽管也有瓦砾或坡坎,那摇曳着晨露的小路却永远清新而芬芳。心中的书芽儿茸茸于解放初。当时家里订了很多种报刊杂志。记得的有《新观察》、《
有时想,如果把自己的童年之旅喻为一条向远方延伸的小路,书籍,就是与它一路相伴的小草小花儿。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尽管也有瓦砾或坡坎,那摇曳着晨露的小路却永远清新而芬芳。
心中的书芽儿茸茸于解放初。当时家里订了很多种报刊杂志。记得的有《新观察》、《萌芽》……还有漫画杂志。年幼的我,即使看不懂也爱看。喜欢结结巴巴地读书上认识的句子,喜欢照着书上的插图描画。还记得描画小鸭子是我的擅长。读幼儿园后,因为我的小鸭画得好得老师表扬,培养了画画的兴趣。以后读小学进初中一直有个小画家的外号。初中毕业,受父亲所谓历史问题牵累,学业优秀的我无缘高中。却意外地因隔壁学校招考美术,好奇报名参加考试,从此决定了自己以后的美术职业生涯。可以说,我的职业缘分是书籍的馈赠。
五岁时,身为旧文人的父亲蒙冤入狱,一年后获释回家。但从此背上历史重负,直到八十年代才得以平反。其间最宝贵的几十年不但父亲一直挨整,全家都承受着政治压力。因此那一年,彷佛眼前的青葱骤然失色——家里以前不断更新的各种书籍杂志全都不见了。当每一个铜板都支撑着全家人的生存时,哪有余力酝酿书香。而且父亲因为自己的痛苦经历,开始反对我看书。
但养成的痴书习惯已改变不了。我总会想方设法偷父亲的书看,更多时候找同学借书。《白雪公主》、《田螺姑娘》、《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赵一曼》……一个个美好的形像在向我招手。于是把自己画成英勇的女战士,骑一匹白色的大马,和她们一起驰骋在长满了红红草莓和神奇马兰花的大草原。画中的我像她们一样美丽又勇敢,左手握缰绳,右手高举大刀,嘴角斜向拉一长线,线尾绕一圆圈,圈内是奔放的豪情“冲啊”。
清澈的眼神寻找葱茏。
父亲的书和从省图书馆借回的小说,不论藏在哪里总能被我找出来。小学三年级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就是翻出父亲藏的书。书中杨子荣、少剑波的形像在脑子里明亮鲜活。小白鸽则不但美丽在我小小的心里,也美丽在我稚拙的画笔下。那首“万马军中一小丫”更成了我日记本中第一个定居者。
接着邂逅《青春之歌》,美丽勇敢的林道静走进我的阅读走进我的心灵。即使几年后迷失在文化遭劫的年代,自觉抵制封资修的自己,也未能把林道静的青春之歌真正从心中抹去。因为,童年的阅读融入血脉。
总之我的小学时期,阅读的小说很多是偷的父亲的书。除了国内各种小说,还有国外的《鲁宾逊漂流记》,《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海地两万里》等系列科幻类的书……
鲁迅的书可以大大方方地看,父亲不反对,父亲敬仰鲁迅。小学生的我对鲁迅的文字懵懂,却莫名地喜爱“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自觉地模仿鲁迅的文字。
父亲有一个始终锁着的抽屉,一直使我充满好奇。曾猜想里边躺的全是书,但连偷看的念头都不敢有过。只有一次,父亲一时疏忽,拿出抽屉里一本书看,临时有什么事,忘了放回抽屉就出门了。我立刻拿过书来。书很薄,内容是把屈原的九歌译成现代诗。书名不记得,但记得作者是郭沫若,因为当时正在看同学借给我的郭沫若自传。屈原的原作看不懂,只读所译新诗。虽然整体上依然不懂,却立即被诗的梦幻般的美感深深吸引。东皇太一、东君、湘君、湘夫人、大小司命……更有让我爱极了的美丽山鬼。诗所营造的瑰丽奇幻的氛围和恢弘的气势震撼了我,也令我惊奇不已。原来宽袍阔袖的古代人不似我想像里的迂呆。反而富于令人叹羡的想像力,禀怀令人神往的浪漫主义情怀。
我的童年之路馥郁葱茏。
现在想来,父亲并非一味地反对我看书,只不赞成我的阅读范围仅限于文学,更反对耽溺小说。只因父亲经历坎坷,怕女儿痴迷文学养成和他一样耽于幻想的性情,不愿女儿重复他的命运,因此印象特别深的是父亲唯一一次带我买书。父亲牵着我的小手走进司门口新华书店,我小小的心里充满自豪和快乐。这可是进书店买书啊。平时我总是胆怯地在书店门口徘徊。偶尔壮胆进去看书,也胆战心惊,怕被店员赶出来。也确曾遭遇惶恐,一位工作人员扫地,有意无意地在我脚边扫来扫去。尽管当时很心慌,却依然抱着书舍不得放。他扫过来我跨过去,我跨过去他又扫过来。最后实在坚持不住,吓得只好放下书本跑出来。
父亲让我自己挑书。那时小,特别喜欢神话和民间故事。挑来挑去都想要。可父亲说只能给我买一本。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其余的书,挑了一本《金沙滩》。父亲一看是民间故事,摇摇头,转身去书柜上找了本描写革命战争的书。可我不喜欢,不肯换掉《金沙滩》。一向怵父亲的自己那次异常固执,不敢啃声,但抱着《金沙滩》就是不放手。父亲只好又摇摇头,好吧,两本都买。
可去柜台前付钱时,父亲口袋里的钱不够,差一分钱。父亲又要我舍弃《金沙滩》,我紧紧抱住书不肯松手,都急得要哭了。最后,和蔼的店员伯伯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别哭,两本都拿着。当时心里的感激和快乐啊。
以后读初中,课余时间也常去司门口新华书店看书。长篇小说 “《三家巷》就是上初一时,每天课余去那里站着看,一连看了好几天看完的。也跟着三家巷的区桃学会了区字的另一个读音。在那里站着读《保尔.柯察金》时,还一字一字地在作业本上抄下保尔那段话“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回家后又把这段话工整地写在日记本里。和这段话并列的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胆量和读书欲随年龄增长,看书的地方渐渐增多。司门口的青年会、工人文化宫、蛇山抱冰堂等处的阅览室和蛇山脚下的省图书馆,都是我心醉驻足的地方。
但司门口新华书店依然是我的心中最亲,是我青葱童年路上的一朵七色花。我在那里又陆续看了许多名篇。虽然后来的两年里,大部分时候依然辛苦地站书店里蹭书看,却也偶尔能买一本书,那可是最得意的时刻。紧抱着新购买的书,从书店出来。抬头,天空多么蔚蓝;低头,道路多么明亮。所有的鸟儿都在为我歌唱;所有的路人都在对我微笑。那一瞬,彷佛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公主、最富有的女王。那时最大的理想,就是长大了进入新华书店工作,每天都有看不完的书安静地等待着我。
可是我的理想之禾很快枯萎,那场文化的浩劫开始了。动乱的十年,混沌的十年。十年啊,我迷惘而恐惧地看着那些美丽的书籍一瞬间灰飞烟灭;看着亲切的新华书店、我心中的圣殿,在浓浓的墨汁中挣扎,在刺眼的红叉中颤抖……
十年后,风暴终于停息,天空恢复了晴朗。一个美丽的早晨,同事神秘而惊喜地告诉我,新华书店售书了。于是,人们涌向书店,排队,连夜排队。为的就是晤面疏离了整整十年的文化,买到心中牵挂了十年的书籍。
当我从书店出来,双手拿着似乎还散发着墨香的《儒林外史》、《安娜.卡列尼娜》和《悲惨世界》,回想起十年前与它们的相识,体味十年后的再次结缘,心中百感交集。
直到现在,不说那现代化的读书城、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密如繁星的各种书店……即使不出门,也可随时进入网络里的知识宝库,在目不暇接的书籍中畅意遨游。但我仍然会想起小时候向同学借书的往事、想起生活拮据的日子里父亲带我买书的新华书店、想起在书店蹭书看的日子、想起绿树掩映的图书馆、想起那些个不收取分文的阅览室……心里充满感恩。
我的童年之旅草儿青青花儿明。
[ 本帖最后由 草月儿 于 2012-9-22 23:55 编辑 ]
心中的书芽儿茸茸于解放初。当时家里订了很多种报刊杂志。记得的有《新观察》、《萌芽》……还有漫画杂志。年幼的我,即使看不懂也爱看。喜欢结结巴巴地读书上认识的句子,喜欢照着书上的插图描画。还记得描画小鸭子是我的擅长。读幼儿园后,因为我的小鸭画得好得老师表扬,培养了画画的兴趣。以后读小学进初中一直有个小画家的外号。初中毕业,受父亲所谓历史问题牵累,学业优秀的我无缘高中。却意外地因隔壁学校招考美术,好奇报名参加考试,从此决定了自己以后的美术职业生涯。可以说,我的职业缘分是书籍的馈赠。
五岁时,身为旧文人的父亲蒙冤入狱,一年后获释回家。但从此背上历史重负,直到八十年代才得以平反。其间最宝贵的几十年不但父亲一直挨整,全家都承受着政治压力。因此那一年,彷佛眼前的青葱骤然失色——家里以前不断更新的各种书籍杂志全都不见了。当每一个铜板都支撑着全家人的生存时,哪有余力酝酿书香。而且父亲因为自己的痛苦经历,开始反对我看书。
但养成的痴书习惯已改变不了。我总会想方设法偷父亲的书看,更多时候找同学借书。《白雪公主》、《田螺姑娘》、《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赵一曼》……一个个美好的形像在向我招手。于是把自己画成英勇的女战士,骑一匹白色的大马,和她们一起驰骋在长满了红红草莓和神奇马兰花的大草原。画中的我像她们一样美丽又勇敢,左手握缰绳,右手高举大刀,嘴角斜向拉一长线,线尾绕一圆圈,圈内是奔放的豪情“冲啊”。
清澈的眼神寻找葱茏。
父亲的书和从省图书馆借回的小说,不论藏在哪里总能被我找出来。小学三年级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就是翻出父亲藏的书。书中杨子荣、少剑波的形像在脑子里明亮鲜活。小白鸽则不但美丽在我小小的心里,也美丽在我稚拙的画笔下。那首“万马军中一小丫”更成了我日记本中第一个定居者。
接着邂逅《青春之歌》,美丽勇敢的林道静走进我的阅读走进我的心灵。即使几年后迷失在文化遭劫的年代,自觉抵制封资修的自己,也未能把林道静的青春之歌真正从心中抹去。因为,童年的阅读融入血脉。
总之我的小学时期,阅读的小说很多是偷的父亲的书。除了国内各种小说,还有国外的《鲁宾逊漂流记》,《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海地两万里》等系列科幻类的书……
鲁迅的书可以大大方方地看,父亲不反对,父亲敬仰鲁迅。小学生的我对鲁迅的文字懵懂,却莫名地喜爱“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自觉地模仿鲁迅的文字。
父亲有一个始终锁着的抽屉,一直使我充满好奇。曾猜想里边躺的全是书,但连偷看的念头都不敢有过。只有一次,父亲一时疏忽,拿出抽屉里一本书看,临时有什么事,忘了放回抽屉就出门了。我立刻拿过书来。书很薄,内容是把屈原的九歌译成现代诗。书名不记得,但记得作者是郭沫若,因为当时正在看同学借给我的郭沫若自传。屈原的原作看不懂,只读所译新诗。虽然整体上依然不懂,却立即被诗的梦幻般的美感深深吸引。东皇太一、东君、湘君、湘夫人、大小司命……更有让我爱极了的美丽山鬼。诗所营造的瑰丽奇幻的氛围和恢弘的气势震撼了我,也令我惊奇不已。原来宽袍阔袖的古代人不似我想像里的迂呆。反而富于令人叹羡的想像力,禀怀令人神往的浪漫主义情怀。
我的童年之路馥郁葱茏。
现在想来,父亲并非一味地反对我看书,只不赞成我的阅读范围仅限于文学,更反对耽溺小说。只因父亲经历坎坷,怕女儿痴迷文学养成和他一样耽于幻想的性情,不愿女儿重复他的命运,因此印象特别深的是父亲唯一一次带我买书。父亲牵着我的小手走进司门口新华书店,我小小的心里充满自豪和快乐。这可是进书店买书啊。平时我总是胆怯地在书店门口徘徊。偶尔壮胆进去看书,也胆战心惊,怕被店员赶出来。也确曾遭遇惶恐,一位工作人员扫地,有意无意地在我脚边扫来扫去。尽管当时很心慌,却依然抱着书舍不得放。他扫过来我跨过去,我跨过去他又扫过来。最后实在坚持不住,吓得只好放下书本跑出来。
父亲让我自己挑书。那时小,特别喜欢神话和民间故事。挑来挑去都想要。可父亲说只能给我买一本。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其余的书,挑了一本《金沙滩》。父亲一看是民间故事,摇摇头,转身去书柜上找了本描写革命战争的书。可我不喜欢,不肯换掉《金沙滩》。一向怵父亲的自己那次异常固执,不敢啃声,但抱着《金沙滩》就是不放手。父亲只好又摇摇头,好吧,两本都买。
可去柜台前付钱时,父亲口袋里的钱不够,差一分钱。父亲又要我舍弃《金沙滩》,我紧紧抱住书不肯松手,都急得要哭了。最后,和蔼的店员伯伯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别哭,两本都拿着。当时心里的感激和快乐啊。
以后读初中,课余时间也常去司门口新华书店看书。长篇小说 “《三家巷》就是上初一时,每天课余去那里站着看,一连看了好几天看完的。也跟着三家巷的区桃学会了区字的另一个读音。在那里站着读《保尔.柯察金》时,还一字一字地在作业本上抄下保尔那段话“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回家后又把这段话工整地写在日记本里。和这段话并列的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胆量和读书欲随年龄增长,看书的地方渐渐增多。司门口的青年会、工人文化宫、蛇山抱冰堂等处的阅览室和蛇山脚下的省图书馆,都是我心醉驻足的地方。
但司门口新华书店依然是我的心中最亲,是我青葱童年路上的一朵七色花。我在那里又陆续看了许多名篇。虽然后来的两年里,大部分时候依然辛苦地站书店里蹭书看,却也偶尔能买一本书,那可是最得意的时刻。紧抱着新购买的书,从书店出来。抬头,天空多么蔚蓝;低头,道路多么明亮。所有的鸟儿都在为我歌唱;所有的路人都在对我微笑。那一瞬,彷佛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公主、最富有的女王。那时最大的理想,就是长大了进入新华书店工作,每天都有看不完的书安静地等待着我。
可是我的理想之禾很快枯萎,那场文化的浩劫开始了。动乱的十年,混沌的十年。十年啊,我迷惘而恐惧地看着那些美丽的书籍一瞬间灰飞烟灭;看着亲切的新华书店、我心中的圣殿,在浓浓的墨汁中挣扎,在刺眼的红叉中颤抖……
十年后,风暴终于停息,天空恢复了晴朗。一个美丽的早晨,同事神秘而惊喜地告诉我,新华书店售书了。于是,人们涌向书店,排队,连夜排队。为的就是晤面疏离了整整十年的文化,买到心中牵挂了十年的书籍。
当我从书店出来,双手拿着似乎还散发着墨香的《儒林外史》、《安娜.卡列尼娜》和《悲惨世界》,回想起十年前与它们的相识,体味十年后的再次结缘,心中百感交集。
直到现在,不说那现代化的读书城、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密如繁星的各种书店……即使不出门,也可随时进入网络里的知识宝库,在目不暇接的书籍中畅意遨游。但我仍然会想起小时候向同学借书的往事、想起生活拮据的日子里父亲带我买书的新华书店、想起在书店蹭书看的日子、想起绿树掩映的图书馆、想起那些个不收取分文的阅览室……心里充满感恩。
我的童年之旅草儿青青花儿明。
[ 本帖最后由 草月儿 于 2012-9-22 23:5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