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学校及其他
2022-01-09叙事散文四川黎大杰
村小叫双河口小学,那是我读书的启蒙地。 村小后面是一条小河沟,瘦瘦的,小河沟上游在哪儿,我们那时并不知道,每天上学,我们就沿着这条小河沟往下走,路上要经过一座小石桥,如果去得早了,我们就会在小石桥上玩耍,直到听到村小的那口铁钟敲响,才一窝……
村小叫双河口小学,那是我读书的启蒙地。 村小后面是一条小河沟,瘦瘦的,小河沟上游在哪儿,我们那时并不知道,每天上学,我们就沿着这条小河沟往下走,路上要经过一座小石桥,如果去得早了,我们就会在小石桥上玩耍,直到听到村小的那口铁钟敲响,才一窝峰似的飞奔去学校。 从骨子里讲,老师都是最喜欢听到读书声的。 穿中山装的民办教师黎刚是一个胳腮大胡子,挺威严的那种,看着就有些嘿人,他只要一走到教室外,如果还没有听到读书声,那我们的手板心大致就在遭殃了。农忙时节,黎老师会很早下地种庄稼,临到上课,才忙忙心慌地往教室跑,进到教室,裤脚还挽得高一只,低一只的,脚上或光脚,或穿一双解放军绿的胶鞋。我们一见他的身影在教室外一闪,就会大声地读出声来。这村小曾经是一个知青点,知青回城后,就成了学校。 村子里的人也都喜欢听读书声,那是村子里最激越的声音,有时在坡上做活路的村民在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后,往往也会把锄把杵在地里,边歇气边听。母亲曾经对我说,只要一听到读书声,干再重的活都不觉得累了。 大凡天气正热的时候,村子里安静极了,唯一发出动听音乐的就只有村小了。 村小共五个班,每班一个老师,没有办公室,老师在教室的讲台办公。小青瓦教室墙壁上半部分是泥糊的,已经被柴火熏得焦黑,下半部分是由腰桩石板镶嵌而成的,上上下下都漏风,夏天还好,凉爽爽的,到了冬天,刺骨的风钻进来,我们就冻得瑟瑟发抖。读书声从墙壁的缝隙间挤出去,和着小河沟叮叮咚咚的泉水声,那简直就是一曲和弦交响乐。 小河沟从学校下行不到五百米,汇入了一条大河,大河不大,只是比小河沟的水深些,不见底,夏天一涨水,河岸上的庄稼就会被淹,只露尖尖的叶子在水面上飘,此时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回家拿一只稀眼背篼,反过来把篼底撕开,站在河岸边有搁浅的鱼时就一下子把背篼罩下去,手从撕开的口子中伸进去,巴掌大的鲫鱼或鲤鱼就给捉住放在岸上瓷盆中,一尾尾鱼张大嘴巴在盆中挤挤挨挨挨的,巴哒着嘴。 小学五年我们就如一尾尾小河沟里的鱼,在摇头晃脑的唱读声中转瞬即逝。 去临县读初中就相对有些远了。 我时常把自己比作一尾鱼,从小河沟上溯,跃进了另一个较大的河流。学校在大兴乡场镇的末端,乡场以路代街,一条公路穿场而过。我是带着新奇的心态进行校园的,乡小比村小规模大多了,两个四合院套着,上天井是教室,下天井是教师寝室。每间教室下半部分全是粗石条砌就,结实稳重,上面仍然是泥糊墙。整个校园几乎没有一片砖,全是青一色的三角梁青瓦房结构。一进入初中,仿佛人就长大了些,每天早晨的例行读书,声音却小了不少,每当这时,老师总爱叫我们读出声来,然而在一阵大声诵读后,又渐渐平息为嘤嘤嗡嗡的了,就如一条小溪时而缓,时而急。此时,坐在讲台上的老师会起身抄手在教室转一圈,读书声才又大了一点儿。 由于学校离家远了些,每天早晨都必须打着电筒出发,晚上回到家时也已经月明星稀了。那时学校的校舍紧张,根本无法满足每一个小学毕业生读初中,我们都是经过严格的考试才去到大兴小学读初中的,更不用说学生住校了,就是老师寝室都有限,每一位老师全住在8个平方左右的宿舍里,这宿舍还得兼着办公室,每个寝室的办公桌上都是堆的学生作业本。那时我是科代表,每次去老师办公室领作业本,都是老师隔着门槛递给我们的。两个天井的活动场地都不大,开朝会和课间操时,我们都密密麻麻地上下天井内。可以说,这三年的初中生活几乎让我们失去了在村小的所有乐趣,枯燥得有些令人窒息。 说实话,我当时的确不想当老师,初中毕业,我毅然决定不报考师范,而只考中专。可事与愿违,离中专预选线差一大截,而师范却能够上线,我落榜了。第二年,复习。母亲说,就考师范吧,好歹也跃了龙门。我知道这个龙门的意思,于是,这年只敢报考师范,师范考上了,但诡异的是那年中专比往年低很多,大概多数人都是如我之想吧。唉,这辈子就只有当老师的命。 第一次走出大山,去到县城读书,那股高兴劲儿就不摆了。进校是两排高大的梧桐树夹道,夹竹桃、万年青等低矮树丛将高大的教学楼、规范的生活区、阔大的运动区,一一分类。我们的寝室共有九楼,这是我第一次住上楼房。今晚,各楼层的电灯白哗哗地照着,特别是要进入考试期间,那就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另一个供我们复习功课的地方是学校侧边的一座小山,小山旁还有一座半亩左右的池塘,池塘边上三三两两地坐着读书的人,或卧,或躺。这个地方还是我们偷偷下去游泳的所在。那时我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学校图书室,那么大一屋子书,我想无论怎么读都读不完。 十九岁那年,我回到了另一所村小开始我教师生涯。从村小出发,再回到村小,我是非常不情愿的,但是现实如此,我开始羡慕考中专的同学了,他们多分配在县城以上的单位工作。那时,村小的状况没有多大改善,民办教师多,公办教师少,在学校住校的更是少之又少。我执教的村小没有小河,就如寄放在山坳里的一个孤儿,基本没有人来关注。来学校捣蛋的还不少。白天的喧嚣更加衬托出夜晚的寂寞,只有读书才能消解那份落寞的长夜。读书也不敢高声语了,倒不是恐惊天上人,而是你再读多大声,也没有人能够来听的,除了明月相伴。 两年后,我调离村小,去到了一个更远的镇中学任教,镇中学的条件不错,教了半年书,我又调教办工作,其间我也拥有了人生的第一套房。在教办分管教研工作,下乡到校的机会就更加多了,那时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每一个乡都把中小学分设,校园建得漂亮了。但是村小的改变还处于停滞状态,稀牙漏壁的,让人非常担心安全问题。 2000年,我有幸调教育局工作,无论是在教育一线还是从事教育管理,我始终把我定位于一位老师。我见证了教育这4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始终觉得作为一名老师,我是幸福的。也就从这一年开始,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01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双基国检,使每一个乡镇,每一所学校都发生了质和量的嬗变,学校因此成为各乡镇的地标,是乡镇最漂亮的建筑。学校建好了,学校的教学设施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2016年,我所在的区加大了教育投入,为每所学校都配备了足够多的教育装备,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由于现实原因,村小学生逐渐减少,为了节约教育成本和优化教育资源,不少村小都合并到乡镇小学,原先修得比较好的村小纷纷转为村委办公室,包括我曾经执教过的那所村小。前不久,我去过那所村小,再也找不回当时的那种感觉了。是呀,虽有遗憾,但是并不伤感,站在村小的那根五星红旗旗杆下,那种作为一名教育快速发展的见证者,自豪感油然而生。有了更好的教学环境,谁还去怀念以前那种异常简陋的读书条件呢? 我曾经也有无数次机会,可以离开教育单位,但是我最终放弃了,没有其它原因,就是觉得自己骨子里永远是一名老师,自己永远属于教育的一分子。我已经不离不弃教育近三十年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