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稻粱与田畴
2022-01-09叙事散文李兴文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0 编辑
穿过稻田。再穿过稻田。但未穿过目之所及的整片田野。那些田畴,我能够看到它最远的边界是四围谦卑的大山,那种边界在疏淡的阳光下融合到广袤的秋天。田畴各……
穿过稻田。再穿过稻田。但未穿过目之所及的整片田野。那些田畴,我能够看到它最远的边界是四围谦卑的大山,那种边界在疏淡的阳光下融合到广袤的秋天。田畴各……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0 编辑 <br /><br /> 穿过稻田。再穿过稻田。但未穿过目之所及的整片田野。
那些田畴,我能够看到它最远的边界是四围谦卑的大山,那种边界在疏淡的阳光下融合到广袤的秋天。田畴各处生长着一些自由散漫的树木。透过树木宽大的缝隙,寥落的村落在田园雾气中越加缥缈迷茫,仿佛正慢慢向远古方向走去。
沉甸甸的稻穗曾在裤腿上温柔地抽打过。也有灰褐的泥土上排列并不整齐的秧茬粗鲁地触摸过鞋底。尚在少年阶段的青蛙和许多无名的虫子慌乱四散的时候,长有鞘翅的飞虫发出的哔啵之声听起来干爽且干脆,很悦耳的。秧田还很湿滑,已经收割过了,青黄相间的浮萍全都熨帖地委身于泥地。
有一种昆虫总是随稻谷一同长到成熟的。成虫是绿色的,至于老成,它们肌肤的颜色无不变成黑褐色的,跟泥土和干树枝的颜色极其相近,那是它们的生存策略。而那时,广袤的稻田里并无金浪翻腾的稻子,只有棋盘一样的稻畦,稻茬点画出棋盘上的枰。后来,割过稻子的土地又被深耕了,巨大的土坷垃如嶙峋的石阵,但遇晴日,飞虫和爬虫都在其间积极乐观地爬行。
在守望田园者的心里,那里还回响着不久前震荡于田间的收稻的摔打声。如今,那些大木桶,一些被人拉回去了,一些还躺卧在田埂上,与功德圆满的稻草共同沐浴初冬的阳光。
木桶极像旧式的大木头,口大底小,方方正正的。割倒的稻子被人一把把放置在泥地上,每一把刚好让人双手捏握——捏握到木桶跟前,斜斜地举过肩背,然后使劲朝着木桶的内板壁摔打下去,稻粒就像暴雨一样洒落在桶里。那时候,那种周身翠绿的虫子也被摔到木桶里,摔到黄澄澄的稻粒堆里,有些,不幸已经粉身粹骨去了来世,有些侥幸活着,或者振翅高飞,或者,惊慌失措找寻出逃生路。但不管死去的还是活着的,都会在经历了极端变故之后留下浓烈的臭气,那种臭气从桶里弥散到桶外。因臭味之故,它们就被人们唤作“臭巴虫”——其实,那种臭气何尝仅在桶里桶外,收稻时节,乃至整个田间,成天都是臭烘烘的。
那时候……
终于幸运地活下来的虫子,到了初冬也不知去了哪里。“霜降”过后不久,灰褐色的土地再次返青了,那是冬小麦的麦苗,它们的翠绿是和当初同生一地的稻秧苗一样翠绿的。
——裤腿又触碰过沉甸甸的稻穗了吗?或者,沉甸甸的稻穗又温柔地抽打过裤腿了吗?也见过那些虫子,翠绿翠绿的,那种鲜嫩的绿色跟那种虫子身上散发出来的臭气很不相称。很快,翠绿的麦苗又在土地上毛发一样长出来了,而秋天和秋虫的踪迹都难再觅。在这样的田畴里一回再一回地走过去又走过来,感觉自己不过是在干燥的枯草中穿行。日影西斜,雾笼远山,竟不敢相信自己曾经不止一次从稻穗与稻穗之间穿行而过,留在心里的,只有那种被温柔地抽打过的感觉还是很清晰很新鲜的。
在土地上,每次遇到的都是足以让人惊心动魄的东西。那种蓝紫色的野花根本不足采撷,真的,不足采撷。花朵太小、太细,虽然也是相当的密集,但更愿意相信那只是上一个季节留下来的鲜活的色彩,也相信上一个季节的阳光和风都被保存在里面,现在重新发亮了、发热了、流动了。只是,它们并未带来稻熟粱肥的消息。只有土地,只有长着翠绿麦苗的土地。
秋天以后漫长的时日总是很宁静的,所以,我常到田畴间来。家父家母依然在世,只是他们在多年以前就不再有插秧割稻的能力更不用说使出大力气在方形的木桶内板壁上摔打稻穗了。如今,我年年能见的割稻脱粒的那些人也不是我的父母。不过,我在稻田里还能闻到“臭巴虫”散发出来的臭气,那种臭气会在瞬间将我拉拽到父母割稻脱粒的现场,来去之间好想仅仅只隔了一条田埂,要么,父母在田埂那边割稻,我在这边扫拾泥地上的稻粒。我手中的那把扫帚必须是老而再老旧而再旧的,与祖父母漆黑的口腔中光秃秃的牙床无异;要么,我和无力于农事的父母都坐在地边长满野草的田埂上,看着光秃秃的田畴不知所措,而满地荒草丛生,其间最多的还是野头野脑的稗子,野性十足,杆粗叶肥,结出的穗头硕大无朋,籽粒也极其饱满,一粒粒贼亮贼亮的;现在,他们依然面对着稻田,他们自己真的无能为力了。我的年龄,正是当初他们不得不放弃土地时候的年龄。问心有愧,我真对不起父母、祖父母,以及祖父母的祖父母那些我永远望不见的一干人,我竟然只能做一个观光客一样的不事耕耘者。
多年来,每至秋天,我都要造访的田畴上真的没有我的亲人,但田畴上仍有割稻脱粒的人。我也会默然加入其中挥镰割稻,也奋臂摔打稻穗来脱粒,当然,事先我必须跟他们寒暄至于他们不再怀疑不再设防甚至亲密无间,特别要让他们认为我真是割过稻子打过稻子的。他们总会默许。但我依然感到相当的羞耻,我弄不清到底是在洗去自己的可耻还是找回一种久违的记忆。不做自我介绍,不谈农事,甚至多话不说。我也坚决谢绝他们对我在地头上的款待,是的,坚决——那种翠绿的“臭巴虫”随处都是,浓烈的臭气总会扑面而来自鼻而入,我确实再次遇到了那种极其恶心到不敢呼吸的感觉。我也不想多看他们满脸笑意背后隐藏着的深度狐疑,更不想在我一言不发安静走开之后又让他们一个个呆若木鸡,我希望他们说我是一个疯子,所作所为并无正常的动机。据说,上帝想要一个人灭亡,就先让他疯狂。我尚未疯狂,也不会疯狂,我只是想记住一种感觉,记住一种纯真的滋味。我也想记住曾经历经的苦难,虽然所记住的也是像标本一样没有真实痛感的。当那种苦难至于铺天盖地的时候,我曾经在土地上像一只牲口那样在冻馁和劳碌中绝望,觉得所有的日子都像冬天一样狞厉而漫长——我还是活过来了,现在依然平安地活着。我想试探一下当初企图挣脱的东西现在还有多大的真实度——没有结论,一切都是无法还原的。之所以再三穿过田畴,我也许仅仅只能证明另一种真实与当下是无关的。我与稻田之间的纠葛是难解难分的,跟绝对意志的代表者上帝没有什么关系。
很羞愧,真的很羞愧,我居然还在这样寻求一种虚无缥缈的安慰!我偶然的行径让我深感失落和羞耻。
体验?回味?如果是,那我就是真正可耻的;如果不是,我何尝又不是更加可憎的。我在田畴上行为的不伦不类,也许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在担心若干年后能否有一块埋葬血肉之躯的合适的土地——大片上好的土地被征用了或者正在被征用,次劣的被出租了或者被闲置了,剩余的土地真在返璞归真,人的生活真在日新月异,两者之间,我开始关注被人误称作“弱势群体”的一类,既然贫弱或者羸弱,复有何“势”可言?至于“群体”,的确是群,但尚不成“体”,在时光的长河上,终有这样一些人要被历史忽略的。
“臭巴虫”,对,我的确应该请教一下大言不惭者们该如何看待那些翠绿的生灵。几十年前,我躬耕垄上的时候,我对那种虫子就是深恶痛绝的,每见一次,每闻一次,我的食欲都会萎靡数日并欲呕吐,新出的稻粱也会大减其味。直至隆冬,漫长的时日终于让我淡忘了那种陋形与恶臭。不过,接下来的日子大多是青黄不接了,新米的滋味也越去越远,最后取而代之的是驱之不去的饥饿。盲目的乐观者们可有此等经历和感受?最鲜美的食粮伴随着最难闻的气味,我真不知道这种纠葛如何解开。
我不能拿着话筒向世人追问其虫可臭——真的,不能!至多,我只能问稻粱可足之类,如果足且可食,我会深感安慰,但我的内心并不感到满意。丰衣足食,然后麻木懦弱,由来有之。我犹不能忍受的是我的父党们在新的贫弱中生出的新的怯懦以及怯懦之后的不能脱污。某虫奇臭,也许他们早就知道,而稻粱可食,又说明他们同样习惯了也接受了那种恶臭。容忍了,最后也是极其普遍而雷同的麻木反应。然而,另一件事又于我的心里引发一阵非同小可的惊愕:午餐,是他们随身带到地里的。就地而食,其时,田间各处都游走着那种翠绿的虫子,被搅扰了,正是臭气冲天的时候。我多年以前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顿时再现。他们请我同食,但我无法进食,况且我也并不饥饿,更重要的是,我实在无法忍受他们的就臭而食!真的,不能!
我本来自纯正的乡村,如今在城里也因过度的孤寂感觉而常去乡间走走,有时候也会驻留。我耳闻目睹也亲历了乡村里发生的许多变故,内心感受的复杂程度已无以言表。溷秽与散漫依然不绝,懒惰与幻想至今不去。尤为甚者,大抵要算那些头脸颇大且水灵光鲜的乡村“把头”了,奉天承运,如今他们大都发达了,高屋建瓴尚觉不足,更要购得豪车在乡党之间飞扬跋扈了。
土地上,禾莽中,物种变易竟是如此出乎人的预料,由春而夏,曾经美化阳光的金龟子,经秋复历冬,而今替换成了一只只妖魔化的臭巴虫。奇臭冲天,至于从业田畴者久久不闻天上清气,亦不见方外之明光。活在乡村,劳作在土地上的人,天生的怯懦加上被迫的忍受,他们不想就臭而食,也便是由不得他们自己的事情。
再说了,我所生活的城市,又有多少香气可闻呢?长居鲍鱼之肆者日众,确乎也变成了普遍的携臭长居,但也不知还有多少人尚处芝兰之室而洁身自爱者,真的不知。若说城市的蚊蝇、垃圾、恶臭之灾较之乡村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与乡村的臭虫相比,城市里那些臭虫也带着些帮会习气。最盛的气象莫过于雨后春笋一般频频崛起的楼盘、会所,那么金碧辉煌的东西里面居然也会鼠患成灾,他们也学会了各占山头,各据地盘,每一个“要冲”或“制高点”上都有一个张牙舞爪的“舵主”,其所施放的浊臭之气的危害与横行之恶果之深之重远胜于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和厂房喷出的粉尘,如我之流,何尝不是在就臭而食呢?
转眼之间又是冬日,早起外出已大不便。米珠薪桂的城市足令流落城市的人居大不易。子女们的求学之路貌似通衢,实为登山之长径,将来的成与不成与昔日的进士之路并无大异。而乡间,是他们原本的出处,但绝非是必然的归路,他们必然要像风吹种子一样在城市之间流荡、播迁。宗法是应该早些腐朽的,而血缘流散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又让我想及稻田里的那些“臭巴虫”。稻黄蟹肥的时候,也是它们子嗣繁茂的时候,它们当然有天食可取。然而,冬天一定要来的,那么多的“臭巴虫”最终会去哪里,也是让我伤神牵怀的。我想,除却被青蛙吞食、被飞鸟掠食者而外,那些幸存下来的,一定要暂借一个平安隐蔽之地产卵冬眠吧。
我屡屡穿行其间的田畴,如今长出来的是翠绿的冬小麦。不过,冬日既至,冬小麦进入冬眠了,在田野间一并织就庄严肃穆但也温和含蓄的土地之锦衣。看一看冬日的麦苗也好。设若偶遇晴日,想象一下来年春天麦苗复苏返青的景致,以及夏日麦黄的盛况,也会有畅然于心的情愫让我感到温暖啊!
而那时,我将会一如既往装模作样地去踏青,也会在如火如荼的盛夏昶日等候狂风骤雨的荡涤,我穿行田畴的举动所凭恃的情怀,应该与现在有所不同。
2015-11-11
那些田畴,我能够看到它最远的边界是四围谦卑的大山,那种边界在疏淡的阳光下融合到广袤的秋天。田畴各处生长着一些自由散漫的树木。透过树木宽大的缝隙,寥落的村落在田园雾气中越加缥缈迷茫,仿佛正慢慢向远古方向走去。
沉甸甸的稻穗曾在裤腿上温柔地抽打过。也有灰褐的泥土上排列并不整齐的秧茬粗鲁地触摸过鞋底。尚在少年阶段的青蛙和许多无名的虫子慌乱四散的时候,长有鞘翅的飞虫发出的哔啵之声听起来干爽且干脆,很悦耳的。秧田还很湿滑,已经收割过了,青黄相间的浮萍全都熨帖地委身于泥地。
有一种昆虫总是随稻谷一同长到成熟的。成虫是绿色的,至于老成,它们肌肤的颜色无不变成黑褐色的,跟泥土和干树枝的颜色极其相近,那是它们的生存策略。而那时,广袤的稻田里并无金浪翻腾的稻子,只有棋盘一样的稻畦,稻茬点画出棋盘上的枰。后来,割过稻子的土地又被深耕了,巨大的土坷垃如嶙峋的石阵,但遇晴日,飞虫和爬虫都在其间积极乐观地爬行。
在守望田园者的心里,那里还回响着不久前震荡于田间的收稻的摔打声。如今,那些大木桶,一些被人拉回去了,一些还躺卧在田埂上,与功德圆满的稻草共同沐浴初冬的阳光。
木桶极像旧式的大木头,口大底小,方方正正的。割倒的稻子被人一把把放置在泥地上,每一把刚好让人双手捏握——捏握到木桶跟前,斜斜地举过肩背,然后使劲朝着木桶的内板壁摔打下去,稻粒就像暴雨一样洒落在桶里。那时候,那种周身翠绿的虫子也被摔到木桶里,摔到黄澄澄的稻粒堆里,有些,不幸已经粉身粹骨去了来世,有些侥幸活着,或者振翅高飞,或者,惊慌失措找寻出逃生路。但不管死去的还是活着的,都会在经历了极端变故之后留下浓烈的臭气,那种臭气从桶里弥散到桶外。因臭味之故,它们就被人们唤作“臭巴虫”——其实,那种臭气何尝仅在桶里桶外,收稻时节,乃至整个田间,成天都是臭烘烘的。
那时候……
终于幸运地活下来的虫子,到了初冬也不知去了哪里。“霜降”过后不久,灰褐色的土地再次返青了,那是冬小麦的麦苗,它们的翠绿是和当初同生一地的稻秧苗一样翠绿的。
——裤腿又触碰过沉甸甸的稻穗了吗?或者,沉甸甸的稻穗又温柔地抽打过裤腿了吗?也见过那些虫子,翠绿翠绿的,那种鲜嫩的绿色跟那种虫子身上散发出来的臭气很不相称。很快,翠绿的麦苗又在土地上毛发一样长出来了,而秋天和秋虫的踪迹都难再觅。在这样的田畴里一回再一回地走过去又走过来,感觉自己不过是在干燥的枯草中穿行。日影西斜,雾笼远山,竟不敢相信自己曾经不止一次从稻穗与稻穗之间穿行而过,留在心里的,只有那种被温柔地抽打过的感觉还是很清晰很新鲜的。
在土地上,每次遇到的都是足以让人惊心动魄的东西。那种蓝紫色的野花根本不足采撷,真的,不足采撷。花朵太小、太细,虽然也是相当的密集,但更愿意相信那只是上一个季节留下来的鲜活的色彩,也相信上一个季节的阳光和风都被保存在里面,现在重新发亮了、发热了、流动了。只是,它们并未带来稻熟粱肥的消息。只有土地,只有长着翠绿麦苗的土地。
秋天以后漫长的时日总是很宁静的,所以,我常到田畴间来。家父家母依然在世,只是他们在多年以前就不再有插秧割稻的能力更不用说使出大力气在方形的木桶内板壁上摔打稻穗了。如今,我年年能见的割稻脱粒的那些人也不是我的父母。不过,我在稻田里还能闻到“臭巴虫”散发出来的臭气,那种臭气会在瞬间将我拉拽到父母割稻脱粒的现场,来去之间好想仅仅只隔了一条田埂,要么,父母在田埂那边割稻,我在这边扫拾泥地上的稻粒。我手中的那把扫帚必须是老而再老旧而再旧的,与祖父母漆黑的口腔中光秃秃的牙床无异;要么,我和无力于农事的父母都坐在地边长满野草的田埂上,看着光秃秃的田畴不知所措,而满地荒草丛生,其间最多的还是野头野脑的稗子,野性十足,杆粗叶肥,结出的穗头硕大无朋,籽粒也极其饱满,一粒粒贼亮贼亮的;现在,他们依然面对着稻田,他们自己真的无能为力了。我的年龄,正是当初他们不得不放弃土地时候的年龄。问心有愧,我真对不起父母、祖父母,以及祖父母的祖父母那些我永远望不见的一干人,我竟然只能做一个观光客一样的不事耕耘者。
多年来,每至秋天,我都要造访的田畴上真的没有我的亲人,但田畴上仍有割稻脱粒的人。我也会默然加入其中挥镰割稻,也奋臂摔打稻穗来脱粒,当然,事先我必须跟他们寒暄至于他们不再怀疑不再设防甚至亲密无间,特别要让他们认为我真是割过稻子打过稻子的。他们总会默许。但我依然感到相当的羞耻,我弄不清到底是在洗去自己的可耻还是找回一种久违的记忆。不做自我介绍,不谈农事,甚至多话不说。我也坚决谢绝他们对我在地头上的款待,是的,坚决——那种翠绿的“臭巴虫”随处都是,浓烈的臭气总会扑面而来自鼻而入,我确实再次遇到了那种极其恶心到不敢呼吸的感觉。我也不想多看他们满脸笑意背后隐藏着的深度狐疑,更不想在我一言不发安静走开之后又让他们一个个呆若木鸡,我希望他们说我是一个疯子,所作所为并无正常的动机。据说,上帝想要一个人灭亡,就先让他疯狂。我尚未疯狂,也不会疯狂,我只是想记住一种感觉,记住一种纯真的滋味。我也想记住曾经历经的苦难,虽然所记住的也是像标本一样没有真实痛感的。当那种苦难至于铺天盖地的时候,我曾经在土地上像一只牲口那样在冻馁和劳碌中绝望,觉得所有的日子都像冬天一样狞厉而漫长——我还是活过来了,现在依然平安地活着。我想试探一下当初企图挣脱的东西现在还有多大的真实度——没有结论,一切都是无法还原的。之所以再三穿过田畴,我也许仅仅只能证明另一种真实与当下是无关的。我与稻田之间的纠葛是难解难分的,跟绝对意志的代表者上帝没有什么关系。
很羞愧,真的很羞愧,我居然还在这样寻求一种虚无缥缈的安慰!我偶然的行径让我深感失落和羞耻。
体验?回味?如果是,那我就是真正可耻的;如果不是,我何尝又不是更加可憎的。我在田畴上行为的不伦不类,也许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在担心若干年后能否有一块埋葬血肉之躯的合适的土地——大片上好的土地被征用了或者正在被征用,次劣的被出租了或者被闲置了,剩余的土地真在返璞归真,人的生活真在日新月异,两者之间,我开始关注被人误称作“弱势群体”的一类,既然贫弱或者羸弱,复有何“势”可言?至于“群体”,的确是群,但尚不成“体”,在时光的长河上,终有这样一些人要被历史忽略的。
“臭巴虫”,对,我的确应该请教一下大言不惭者们该如何看待那些翠绿的生灵。几十年前,我躬耕垄上的时候,我对那种虫子就是深恶痛绝的,每见一次,每闻一次,我的食欲都会萎靡数日并欲呕吐,新出的稻粱也会大减其味。直至隆冬,漫长的时日终于让我淡忘了那种陋形与恶臭。不过,接下来的日子大多是青黄不接了,新米的滋味也越去越远,最后取而代之的是驱之不去的饥饿。盲目的乐观者们可有此等经历和感受?最鲜美的食粮伴随着最难闻的气味,我真不知道这种纠葛如何解开。
我不能拿着话筒向世人追问其虫可臭——真的,不能!至多,我只能问稻粱可足之类,如果足且可食,我会深感安慰,但我的内心并不感到满意。丰衣足食,然后麻木懦弱,由来有之。我犹不能忍受的是我的父党们在新的贫弱中生出的新的怯懦以及怯懦之后的不能脱污。某虫奇臭,也许他们早就知道,而稻粱可食,又说明他们同样习惯了也接受了那种恶臭。容忍了,最后也是极其普遍而雷同的麻木反应。然而,另一件事又于我的心里引发一阵非同小可的惊愕:午餐,是他们随身带到地里的。就地而食,其时,田间各处都游走着那种翠绿的虫子,被搅扰了,正是臭气冲天的时候。我多年以前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顿时再现。他们请我同食,但我无法进食,况且我也并不饥饿,更重要的是,我实在无法忍受他们的就臭而食!真的,不能!
我本来自纯正的乡村,如今在城里也因过度的孤寂感觉而常去乡间走走,有时候也会驻留。我耳闻目睹也亲历了乡村里发生的许多变故,内心感受的复杂程度已无以言表。溷秽与散漫依然不绝,懒惰与幻想至今不去。尤为甚者,大抵要算那些头脸颇大且水灵光鲜的乡村“把头”了,奉天承运,如今他们大都发达了,高屋建瓴尚觉不足,更要购得豪车在乡党之间飞扬跋扈了。
土地上,禾莽中,物种变易竟是如此出乎人的预料,由春而夏,曾经美化阳光的金龟子,经秋复历冬,而今替换成了一只只妖魔化的臭巴虫。奇臭冲天,至于从业田畴者久久不闻天上清气,亦不见方外之明光。活在乡村,劳作在土地上的人,天生的怯懦加上被迫的忍受,他们不想就臭而食,也便是由不得他们自己的事情。
再说了,我所生活的城市,又有多少香气可闻呢?长居鲍鱼之肆者日众,确乎也变成了普遍的携臭长居,但也不知还有多少人尚处芝兰之室而洁身自爱者,真的不知。若说城市的蚊蝇、垃圾、恶臭之灾较之乡村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与乡村的臭虫相比,城市里那些臭虫也带着些帮会习气。最盛的气象莫过于雨后春笋一般频频崛起的楼盘、会所,那么金碧辉煌的东西里面居然也会鼠患成灾,他们也学会了各占山头,各据地盘,每一个“要冲”或“制高点”上都有一个张牙舞爪的“舵主”,其所施放的浊臭之气的危害与横行之恶果之深之重远胜于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和厂房喷出的粉尘,如我之流,何尝不是在就臭而食呢?
转眼之间又是冬日,早起外出已大不便。米珠薪桂的城市足令流落城市的人居大不易。子女们的求学之路貌似通衢,实为登山之长径,将来的成与不成与昔日的进士之路并无大异。而乡间,是他们原本的出处,但绝非是必然的归路,他们必然要像风吹种子一样在城市之间流荡、播迁。宗法是应该早些腐朽的,而血缘流散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又让我想及稻田里的那些“臭巴虫”。稻黄蟹肥的时候,也是它们子嗣繁茂的时候,它们当然有天食可取。然而,冬天一定要来的,那么多的“臭巴虫”最终会去哪里,也是让我伤神牵怀的。我想,除却被青蛙吞食、被飞鸟掠食者而外,那些幸存下来的,一定要暂借一个平安隐蔽之地产卵冬眠吧。
我屡屡穿行其间的田畴,如今长出来的是翠绿的冬小麦。不过,冬日既至,冬小麦进入冬眠了,在田野间一并织就庄严肃穆但也温和含蓄的土地之锦衣。看一看冬日的麦苗也好。设若偶遇晴日,想象一下来年春天麦苗复苏返青的景致,以及夏日麦黄的盛况,也会有畅然于心的情愫让我感到温暖啊!
而那时,我将会一如既往装模作样地去踏青,也会在如火如荼的盛夏昶日等候狂风骤雨的荡涤,我穿行田畴的举动所凭恃的情怀,应该与现在有所不同。
2015-11-11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