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古诗源》断章(四)

2022-01-09抒情散文何也
1.读《蟪蛄歌》。“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尚在耳。”蟪蛄的鸣叫之声,依然在离开山谷十里之外的耳边回响。十二个字,简简单单,明明快快,勾勒出的是一位智者闲散、从容的政治心情。读赏这样的歌,轻松,就像是在午后读一则友人的网络 “说说”。一种心情……
1.读《蟪蛄歌》。

“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尚在耳。”蟪蛄的鸣叫之声,依然在离开山谷十里之外的耳边回响。

十二个字,简简单单,明明快快,勾勒出的是一位智者闲散、从容的政治心情。读赏这样的歌,轻松,就像是在午后读一则友人的网络 “说说”。

一种心情,就是一种态度。是鄙视,还是轻蔑?无从看出,只能揣测。不过有一点,歌者眼里的蟪蛄之声,应该是聒噪之声吧!所以他才会一笑置之,扬长而去。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不易。

据《说苑》记载,这首《蟪蛄歌》是孔子吟唱出来的。一位东方智者的哼唱,就像是田间掠过的一阵清风。难怪透着一股纯粹,和明朗。

蟪蛄,是蝉的一种。北方人一般不很喜欢,尤其是它的聒噪之鸣,短暂而急促,使人不安。作为一位中庸之道的智者,孔子“政尚静而恶华”的政治主张让后人以各种版本进行注解,但我还是喜欢歌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质朴的单纯。这,可能离孔子的原意更近一些。

相比较这样的单纯,另一位智者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的话倾向似乎更为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朝菌是朝生夕死,所以它们是不知道月初和月末的。蟪蛄过不了冬天,所以它们也同样是不知道一年春秋的更替。这样看,庄子对时间对生命的体悟似乎更深一点。至少他能够在短暂之中看到一些美好或永恒的东西。

山间的一切都在骚动不安,一切也都没有丝毫的渴望。听闻此声,唯有阻滞,抑或恐惧。但是,蟪蛄依然以崩溃之声在快速地冲向自己生命的终点,或许沿途已经没有任何的岔路了。

在温煦的早秋的午后或夜晚,因为蟪蛄之声,我动弹不得。慵懒之中,时光在杳无痕迹地推移着,蟪蛄将自己演化为一丝懒惰,演化为一种宿命,而我们还在唠叨不已。这是一种何等的懦弱与迟钝!

对于秋日的山间来说,我们和孔子一样,并不能改变什么。这是无解的痛苦。或许,蟪蛄之声外,还掺杂有其它秋虫的鸣叫。于广袤的山川来说,这样的鸣叫又能凸显什么呢?

听闻蟪蛄之声,孔子以超脱之怀拯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后来的我们呢?

虽然说所有的体验于时间来说都是徒然无益,但是面对这种尘土般的沧桑之感,我们还是在内心深处有一种隐秘共存的体验。不管是满山翠绿也好,还是沟壑万千也罢,无论我们从何处眺望,何处倾听,蟪蛄之声都是单调刻板、慵惓乏味的,就像一个未曾诞生的孩童的祈祷一样,渺小,无力,且无常。

或许,这样的声音才更加自然,真实。


2.《临河歌》。这是孔子吟唱的另一首歌。

《古诗源》里总共辑录了孔子的六首歌。另外还有《去鲁歌》、《楚聘歌》、《获麟歌》、《龟山操》、《蟪蛄歌》。

这让我们在哲人之外,又见识了一位歌者的智者,诗人的智者。
“狄水衍兮风扬波,舟楫颠倒更相加。归来归来胡为斯。”

《水经注》说,狄水,在赵国境内。临河而歌,且是即兴吟唱,应该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咏叹吧!

这样的歌,透着绝望,伤感,很适合承载颠沛流离时的心情。

能够周游列国,没有宏大的胸襟是不可能完成的。以柔弱之躯,仗剑千里,没有一腔浪漫的诗人气质,也是不可能终结的。周游列国是孔子在大地上书写的壮丽诗篇。如果说《论语》喋喋不休地记述了他的一言一行,那么,这些吟歌,无疑是智者伟大的思想瞬间,和片段。

虽然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孔子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但他喜欢唱歌,愈是遭遇失败,愈是弦歌不绝。他要用歌声来为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生存作证。

读赏这些行走之中的歌,我始终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浪漫问题。不过,唯有浪漫,才能承受生活之中的煎熬,也才能草叶一样顽强地从缝隙中伸展出来。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这是广博之下的无奈和忘怀。


孔子病逝前7天,仍然“负手曳杖”,用歌咏来抒发情感。那是他唱的最后一首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曳杖歌》)北大教授李零曾说,“他是在音乐声中告别人世”的。的确,一生困顿的贤者尽管行动上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济世主张,但疲惫的心灵还是呼唤他早日找到安歇之点。但是,他已经不能停下来,因为,他的时代与他的命运在一起沉沦。他需要用诗歌再次突围。

如是,这样的感慨,让人唏嘘,更让人敬重。

林语堂说过,“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这说的是诗歌的教化功用。但诗歌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杆。批孔的声音,过去有,现在仍然有。你可以批孔,但是你不能批诗。诗歌也许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但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多。 [ 本帖最后由 何也 于 2014-1-14 12:2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