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宁津传统名吃——大柳面

2020-09-24叙事散文凌云昕
宁津县地处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冀鲁边界,齐鲁文化和燕赵遗风在这里汇集,受京、津影响,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宁津三大名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素享盛名,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去保店,在鲁北冀南更是无人不知。大柳面作为宁津的三大名吃之一,因

  宁津县地处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冀鲁边界,齐鲁文化和燕赵遗风在这里汇集,受京、津影响,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宁津三大名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素享盛名,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去保店,在鲁北冀南更是无人不知。大柳面作为宁津的三大名吃之一,因始于大柳镇而得名,它形如弓弦韧而不断,色如嫩柳滑爽可口,细若金丝柔可缠腕,润如美玉巧透玲珑,不及下箸,就令人垂涎三尺,实在是佳肴美味,让人久久难忘。
  一、传说
  关于这大柳面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在泰山脚下居住着一个叫石敢当的石匠,他本人诚实善良,力大无穷,平日里最好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很多百姓刻了他的石像供在家中,据说可以驱妖避邪常保平安。石敢当的行为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特封他的三个女儿为神仙,并让三个女儿以扔绣花鞋为准,扔到哪里,就分封到哪里。大女儿把绣花鞋扔到了青龙镇(即后来的大柳镇)李满村,二女儿把绣花鞋扔到了现在的河北省景县留智庙乡的西留智村,三女儿年龄尚小,没有扔出多远,扔到了泰山脚下。玉皇大帝没有食言,分别在三个地方为三位女神修建了宫殿。大女儿被尊称为云霄圣母,她的宫殿被称为天仙圣母殿,云霄圣母在当地广施恩惠,灵验之名逐渐传开,方圆百里,人尽知之,前来许愿求福者,络绎不绝。每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是云霄圣母的生日,群众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庙会来庆祝,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有“二州十八县,李满会上见”的说法。
  在云霄圣母的护佑下,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繁荣景象,但到了明朝时却遭遇了一场劫难。当时燕王朱棣扫北行至宁津,命部下将青壮男丁征集入伍,其他人等皆斩尽杀绝,杀害无辜百姓甚众。大军行至青龙镇附近,云霄圣母为了感化燕王,变为一个农妇拦住了燕军去路。
  燕王见此女子怀抱一名八九岁男童,上齐其头,下及其膝,而手领着一名三四岁小儿,高仅及膝。其怀抱之童哭闹不止,手领的小儿忽而跌倒,忽而爬起,尽其力挣扎,仍有追赶不及之势。燕王见状大怒,喝道:“你这贱妇,为何怀抱大童而手领小儿?”圣母战战兢兢地答道:“怀中所抱系我夫前妻所生,手领小儿是我亲生,对亡母之子,不忍让其受委屈。”燕王听了很受感动,说道:“本王念你在性命难保之时尚有此良苦善心,免你母子三人一死,速速回家吧。”圣母哭诉道:“而今兵荒马乱,纵大王饶过我等,回得家去也难免要做刀下之鬼,但求大王饶我大儿一条性命,我母子二人死而无怨。”
  燕王略一思忖,道:“此地柳树甚多,你回得家去折一柳枝插于门上,保你全家性命无忧。”即令三军,凡遇门悬柳枝之户皆不得骚扰,违令者斩。当晚,燕军准备进村杀人时却发现家家户户挂上了柳枝,遂保全了全镇人的性命。燕王知道事情的原委后也深为自责,对天仙圣母殿进行了重新修缮,并保证从此后不再滥杀无辜。为纪念此事,人们便把青龙镇更名为大柳镇。
  后来,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大军由北向南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但攻到济南时遭到了拚死抵抗,围城三月不克,大军被迫北撤,行至大柳镇时,燕军兵困马乏,只得扎营休息。时值八月,天气炎热,燕军走得人困马乏、又饥又渴,老百姓为了感谢当年燕王的不杀之恩,把各家各户的白面、菜蔬集中到天仙圣母殿,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们为燕军做了一道当地群众用以招待贵客的面食。燕王见这面白如雪、细若丝,调料琳琅满目,竟一下吃了两大碗,食后顿觉心旷神怡,精神倍增,便问这叫什么面,老百姓请燕王赐名,燕王沉思片刻,说:“这面细若柳丝,色如柳叶,又产于大柳,就叫大柳面吧”。从此大柳面在当地百姓中流传开来。
  二、传承
  历史上的大柳面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最初由张家面铺所创。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展,大柳面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食品。其特点是:细如粉丝,色如嫩柳,滑爽可口,软而有力。盛于碗内,状如弓弦,素有“弓弦面”,“金丝缠碗”的美称。调卤讲究,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夏季凉面、冬季温面,四季皆宜,配上一桌新鲜实惠的农家菜,吃起来更是别有滋味。
  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柳街上有一个著名的擀面师傅,因为有点耳背,大家便亲切地叫他“聋子师傅”,“聋子师傅”生在一个贫苦人家,从小就在面馆里打工,当时大柳面的手艺并不外传,为了学做面他便暗地里偷着学,没人时就擀泥巴训练,后来终于擀得一手好面,“聋子师傅”做的大柳面色味俱佳,很多人都到他的面馆吃面,据说平均每天就要擀上一百多斤的面,后来他的一位女弟子还在全省的食品博览会上得过大奖。
  上世纪七十年代,张家面铺第六代传人张耀林去河北省沧州赶会。正巧对面也有一家当地人卖面条,他们不仅大声叫卖,而且把擀好的面条搭在箔经子上,以显艺高,但面条断落很多。张耀林见此情景,便吩咐伙计们放了一条板凳,在这条板凳上擀面条,将面皮擀开,折起来再擀,如此反复多次,面皮擀好后,厚薄均匀,切时寸面十刀,粗细均匀,切成面条后,搭在预先拴好的铁丝上,面条摆动不停,一丝不断,围观的人们连声叫绝。1979年《中国新闻》曾报道过宁津大柳面;1982年《中国财贸报》、《中国乡镇企业报》都做过相关报道,近几年山东电视台、德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更是多次介绍过大柳面。
  现在大柳面这一地方名吃吸引了周边许多县市的朋友慕名前来,品尝大柳面的顾客络驿不绝。大柳镇也有张记、荣记、王记等十多家大柳面馆。2006年,张记正宗大柳面被德州市财贸局、德州市烹饪协会评为“德州名小吃”。2007年,大柳面又被评为“山东省名小吃”。 2008年文刚大酒店的大柳面制作工艺被评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柳面第七代正宗传人张文刚被评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0年,在山东大厦举行的德州风味美食节上,张文刚现场擀制的大柳面,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好评。
  三、工艺
  大柳面柔软劲道、口感滑爽、美味可口,是一种营养丰富,老幼皆宜的面制食品,擀制上有着独特、系统的工艺和流程:
  (一)和面。首先,适用当地生产的优质小麦经精致加工而成的面粉为料(以优质高筋粉为佳)配以适量的盐和碱兑水和成。兑水要视季节、看天气而定,一般冬天用温水、夏天用凉水。面和好后醒面时间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醒好后方可进行下一步。以十斤面粉为度,一年四季均用碱一两,而盐的用量及水的温度依季节有所不同,春秋二季,加盐七两,温水五斤左右;夏季加盐一斤,伏天增至一斤二两,常水适量,冬季加盐三两半。开水适量。以面粉表面出现柳黄色(春天柳叶萌发的颜色)为适度。合面时水、盐、碱须调拌均匀,以防冒碱,再以湿布覆盖。
  (二)擀面。擀面时,用力要巧到、均匀,在不到两米的案板上,一轴能擀出七、八斤干面粉和出来的面剂,擀、擀面轴上折叠的面皮有十几层,而且擀出来的面皮厚、薄均匀适中。擀面时用的醭面以石碾碾出来的小米面为最佳。
  (三)切面。切面讲究刀功。切进要轻按快切,寸面十刀。切出来的面条粗细均匀。切完后,撒开如网搭杆如丝,手缠如缕。
  (四)揉面。面条切好后,得将面条缠绕在手臂上,逐一地将面条在案板上摔打和按揉。根据不同食客的喜爱和要求,使面条形成扁、圆形。揉面时,要加入适量的醭面,以防粘连。
  (五)煮面。水烧开以后,手持面条如提纲撒网般将面条呈扇面状撒入锅中,待锅中开后再挑翻一滚,捞出,这样煮出来的面条,缕分条析、韧而不断。
  (六)上碗。面条煮好后即开始上碗,碗的满、浅、平、溢要依卤而定。一般炸酱面、麻酱面宜尖、宜满。也就说面条要高出碗口,肉卤面宜平宜浅,即面条不要高于碗口,以防加卤后卤汁外溢。
  (七)调卤。根据不同中的卤看,大柳面可分:炸酱面、麻酱面、肉卤面。大柳面对卤肴的制作相当讲究。如炸酱,须选用上好的陈年老豆酱,调以香油,加入适量的花椒、大料、葱花等,用文火至豆酱酥散成粒方可。肉卤须选用上好的五花鲜肉,根据不同需要分别切成丁、末、片、丝,调入卤汁后精工制作而成。麻酱卤则选用优质纯芝麻酱,配以辣椒油、花椒油及香醋等。同时还配有其他时令菜肴。如:豆芽、豆角、青豆、黄瓜、苦瓜、芹菜、香菜、香椿芽、胡萝卜、蒜泥、以及花生碎、芝麻盐等三十余种佐餐配料。这些菜肴分装小碗里,一齐摆放在食客面前,由食客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调配。
[ 本帖最后由 凌云昕 于 2011-11-11 19:52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