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蒋韵去旅行
2022-01-09叙事散文三水
在小说里旅行蒋韵的文字接触了很久,可以说有十年了,最初读她的作品是《完美的旅行》,这是一部中篇集,其中就有《完美的旅行》这一中篇。《完美的旅行》这一中篇写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的友谊,被世俗的观念所不容,结果,洁白美丽的大人陈忆珠惨遭羞辱,含恨……
在小说里旅行
蒋韵的文字接触了很久,可以说有十年了,最初读她的作品是《完美的旅行》,这是一部中篇集,其中就有《完美的旅行》这一中篇。《完美的旅行》这一中篇写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的友谊,被世俗的观念所不容,结果,洁白美丽的大人陈忆珠惨遭羞辱,含恨而死。
一向读不得人世间疮疤的我,在读了这篇小说后,却不由自主的喜欢了,一读就是十多年,直到现在,还舍不得放下,就是因为小说的最后,陈忆珠说了这样一句话:“用最后的力气挽留了一件我认为很珍贵的东西——尊严的美丽。”同样是一种死法,蒋韵却能够写出如此美丽如此令人心动,令人喜欢上了死亡,喜欢上了夕阳下喋血的色彩。
在《完美的旅行》中,陈忆珠带着孩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旅行,雪山草地,城市乡村,甚至是走出国门,紧靠着一张地图,一副渐入佳境的神情和叙述语言,与父母不够亲近的孩子,就已经足够了!
在这里得到了呵护和尊重,更多的是快乐。这样的快乐,更多的是蒋韵通过文字,带给我们的热烈的唯美的磁场,吸引着我们的心灵和思想,跟着陈忆珠的叙述,背负着想象的行囊,跟徐霞客一样,在神州各地旅游。西行,走过了西安,兰州,天水,嘉峪关,最后抵达敦煌;南行,杭州,苏州,扬州,南京;又欣赏文化景观,北固山,赤壁,天一阁;还有西南,坐船,乘舟,乘火车,到达贵州苗族自治县;甚至还去了俄罗斯……转了一大圈,却避开了孩子的家乡,那个不起眼的小村子。
为什么呢?陈忆珠,不,应该是蒋韵说:“爱一个人,他就永远不会死。”在读到这句话时候,身体震了又震,对一个人的爱可以如此深沉,如此强烈,这就使我们对蒋韵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她一直用的就是崇高和圣洁的文字,抒写学生一样年轻的蓬勃的豪华的生命状态,并且伴随着像对春天一样的追求和向往,在这个过程中,所刻画的爱与美,在爱与美的过程中不惜牺牲的灵魂,以及更多的追求这种爱与美的男人和女人,这样的追求就是再高也不会达到峰巅,所以,完美的极致就是灭亡,把生命点燃,用来照耀至情至性人的灵魂,
因此,蒋韵小说里的美是一种可以称得上达到极致的,生命,是华美的是明丽的,苦难,是宗教的崇高的,他们交相辉映,形成一个空间,让我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随着旅游。
我们可以不可以说,蒋韵把自己的筋骨拆开来,做了一只火把,高举在手中,最终照亮的不仅仅是自己得以燃烧的生命,也不是自己得以再抵高峰的思想,而是一种人性的坚韧和顽强,对自己的行为,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就是蒋韵本身,对自己有着更高的期许:“可以使自己变得柔软、洁白、浪漫和有心肝一些”,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期许,不仅仅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在我们对自己目标追求中所坚持的美好一样,在现实的强大力量挤压下,而显得过于艰难,过于充满苦难。
或者,就是因为现实太苦,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崇尚更多的美好,使我们的生命呈现更高贵的华丽的姿态,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厚重一些,才能够走更加沉稳的路,过更加详实的日子,才能够,在忙碌和困顿的生活的夹层里,做一些属于精神层面的旅行,才不枉来世一遭。
在散文里旅行
蒋韵的散文很生活,很小资,随着她去旅行,会很惬意,很舒坦,很文化,也可以说,这是文化人固有的生活。
跟着蒋韵去南京,能够品尝到一种腌菜——莴笋圆子,光这名字,就够引人的了,再听她讲讲,这菜,还是张爱玲在《半生缘》里面写到的一种南京小菜,就是把莴笋腌腌盘起来,中间塞一朵干玫瑰花,这说法实在令人心动,就蒋韵自己所说的:这叫“吃气氛”,如果说在现在的城市里,还能够享受到这样带着故事性的小菜,不能不说是旅行中的幸事一桩。
每个人对鱼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蒋韵不善吃,也就不爱吃。可是,跟着她去一次开封,去一次黄河,在黄河滩上点起篝火煮鱼汤,鱼,可不需好,亦不需大,稍微有点作料就好,关键的是,要有一分开心愉悦的心情!在篝火边,和朋友谈些文学话题,看月亮从夜空生出来,那一瞬间,鱼香的美味,黄河的辽阔就这么入心了!就像蒋韵所言:“人和美味的相遇,看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许一生你都会和他失之交臂。和所有的相遇一样,也是一种机缘,或者宿命。”文字里多少宿命的成分可以不去计较,就文字里漫弥的黄河辽阔风光,就足以醉了我们的身心了,何况那种美味的鱼汤呢?
除了吃之外,蒋韵带给我们的,还有更多的文化现场,这是一般人所享受不到的待遇。卑微如我的一些人,何不妨借着蒋韵的文字去参与一些呢?
去看看三门峡的夜晚,去沈阳听听少年讲习班的课,享受一下沈阳的咸鸭蛋;去走走五台山的山路,和老乡攀谈一二,感受生命的浩大与壮美;去巴黎参加图书会议,聆听海外学子朗诵自己的作品,感受其间的感伤和凄迷;到图尔,去和一条街邂逅,感受这道街的宁静,安详和充满历史气息的小巷……
但是,最美妙的还是在蒋韵的思想和回忆里旅行,那是最幸福的事情,免去了劳碌之苦,免去了颠簸之累,闭上眼睛,蒋韵的思想就会像画面一样打开——
我们要去北大了:乐黛云教授刚刚从国外回来,杜维明先生第一次向大陆学人宣讲“新儒学”观念,钱理群教授正在向学生讲述一个全新的鲁迅和鲁迅的《野草》……这里的蒋韵只是一个进修学生,可是聆听北大教授的课程,却是那么实实在在的事情啊!北大是我们国家最好的文科学校,每一个写文字的人是不是也梦想着去一趟北大?聆听一次国内文学界前辈的教诲呢?
接下来,我们要去做一次老板了,书店的老板,像蒋韵那样,开一家自己喜欢的书店。蒋韵开了间“红楼梦书店”,专卖前八十回红楼梦,也就是乾隆五六十年前行世的带脂砚斋评的那些版本,而后四十回,一概不予理会。为什么呢?张爱玲说:“读《红楼梦》到八十一回,‘天地变色’。”在我们国人的心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情节极为重要,而后四十回,却扭转了这些,悲痛和感伤的绝不仅仅是张爱玲和蒋韵她们,喜欢和热爱《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李锐,李笛安,蒋韵的爱人和孩子,又带给蒋韵多少的成就和安慰呢?他们的日常生活又会如何呢?李锐也是作家,李笛安一个在学生时代记不住老师作业的姑娘,又如何走出国门,成就非凡呢?
《悠长的邂逅》这本散文集就会告诉我们。如果你有这本集子,不妨好好读读,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重要的是,一些心智上的旅行,精神上的旅行,这些旅行,带着蒋韵对生命的高尚的追求,对生活的纯真欣赏,对爱和死亡的纯真讴歌!
[ 本帖最后由 三水 于 2010-12-8 16:22 编辑 ]
蒋韵的文字接触了很久,可以说有十年了,最初读她的作品是《完美的旅行》,这是一部中篇集,其中就有《完美的旅行》这一中篇。《完美的旅行》这一中篇写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的友谊,被世俗的观念所不容,结果,洁白美丽的大人陈忆珠惨遭羞辱,含恨而死。
一向读不得人世间疮疤的我,在读了这篇小说后,却不由自主的喜欢了,一读就是十多年,直到现在,还舍不得放下,就是因为小说的最后,陈忆珠说了这样一句话:“用最后的力气挽留了一件我认为很珍贵的东西——尊严的美丽。”同样是一种死法,蒋韵却能够写出如此美丽如此令人心动,令人喜欢上了死亡,喜欢上了夕阳下喋血的色彩。
在《完美的旅行》中,陈忆珠带着孩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旅行,雪山草地,城市乡村,甚至是走出国门,紧靠着一张地图,一副渐入佳境的神情和叙述语言,与父母不够亲近的孩子,就已经足够了!
在这里得到了呵护和尊重,更多的是快乐。这样的快乐,更多的是蒋韵通过文字,带给我们的热烈的唯美的磁场,吸引着我们的心灵和思想,跟着陈忆珠的叙述,背负着想象的行囊,跟徐霞客一样,在神州各地旅游。西行,走过了西安,兰州,天水,嘉峪关,最后抵达敦煌;南行,杭州,苏州,扬州,南京;又欣赏文化景观,北固山,赤壁,天一阁;还有西南,坐船,乘舟,乘火车,到达贵州苗族自治县;甚至还去了俄罗斯……转了一大圈,却避开了孩子的家乡,那个不起眼的小村子。
为什么呢?陈忆珠,不,应该是蒋韵说:“爱一个人,他就永远不会死。”在读到这句话时候,身体震了又震,对一个人的爱可以如此深沉,如此强烈,这就使我们对蒋韵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她一直用的就是崇高和圣洁的文字,抒写学生一样年轻的蓬勃的豪华的生命状态,并且伴随着像对春天一样的追求和向往,在这个过程中,所刻画的爱与美,在爱与美的过程中不惜牺牲的灵魂,以及更多的追求这种爱与美的男人和女人,这样的追求就是再高也不会达到峰巅,所以,完美的极致就是灭亡,把生命点燃,用来照耀至情至性人的灵魂,
因此,蒋韵小说里的美是一种可以称得上达到极致的,生命,是华美的是明丽的,苦难,是宗教的崇高的,他们交相辉映,形成一个空间,让我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随着旅游。
我们可以不可以说,蒋韵把自己的筋骨拆开来,做了一只火把,高举在手中,最终照亮的不仅仅是自己得以燃烧的生命,也不是自己得以再抵高峰的思想,而是一种人性的坚韧和顽强,对自己的行为,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就是蒋韵本身,对自己有着更高的期许:“可以使自己变得柔软、洁白、浪漫和有心肝一些”,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期许,不仅仅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在我们对自己目标追求中所坚持的美好一样,在现实的强大力量挤压下,而显得过于艰难,过于充满苦难。
或者,就是因为现实太苦,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崇尚更多的美好,使我们的生命呈现更高贵的华丽的姿态,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厚重一些,才能够走更加沉稳的路,过更加详实的日子,才能够,在忙碌和困顿的生活的夹层里,做一些属于精神层面的旅行,才不枉来世一遭。
在散文里旅行
蒋韵的散文很生活,很小资,随着她去旅行,会很惬意,很舒坦,很文化,也可以说,这是文化人固有的生活。
跟着蒋韵去南京,能够品尝到一种腌菜——莴笋圆子,光这名字,就够引人的了,再听她讲讲,这菜,还是张爱玲在《半生缘》里面写到的一种南京小菜,就是把莴笋腌腌盘起来,中间塞一朵干玫瑰花,这说法实在令人心动,就蒋韵自己所说的:这叫“吃气氛”,如果说在现在的城市里,还能够享受到这样带着故事性的小菜,不能不说是旅行中的幸事一桩。
每个人对鱼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蒋韵不善吃,也就不爱吃。可是,跟着她去一次开封,去一次黄河,在黄河滩上点起篝火煮鱼汤,鱼,可不需好,亦不需大,稍微有点作料就好,关键的是,要有一分开心愉悦的心情!在篝火边,和朋友谈些文学话题,看月亮从夜空生出来,那一瞬间,鱼香的美味,黄河的辽阔就这么入心了!就像蒋韵所言:“人和美味的相遇,看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许一生你都会和他失之交臂。和所有的相遇一样,也是一种机缘,或者宿命。”文字里多少宿命的成分可以不去计较,就文字里漫弥的黄河辽阔风光,就足以醉了我们的身心了,何况那种美味的鱼汤呢?
除了吃之外,蒋韵带给我们的,还有更多的文化现场,这是一般人所享受不到的待遇。卑微如我的一些人,何不妨借着蒋韵的文字去参与一些呢?
去看看三门峡的夜晚,去沈阳听听少年讲习班的课,享受一下沈阳的咸鸭蛋;去走走五台山的山路,和老乡攀谈一二,感受生命的浩大与壮美;去巴黎参加图书会议,聆听海外学子朗诵自己的作品,感受其间的感伤和凄迷;到图尔,去和一条街邂逅,感受这道街的宁静,安详和充满历史气息的小巷……
但是,最美妙的还是在蒋韵的思想和回忆里旅行,那是最幸福的事情,免去了劳碌之苦,免去了颠簸之累,闭上眼睛,蒋韵的思想就会像画面一样打开——
我们要去北大了:乐黛云教授刚刚从国外回来,杜维明先生第一次向大陆学人宣讲“新儒学”观念,钱理群教授正在向学生讲述一个全新的鲁迅和鲁迅的《野草》……这里的蒋韵只是一个进修学生,可是聆听北大教授的课程,却是那么实实在在的事情啊!北大是我们国家最好的文科学校,每一个写文字的人是不是也梦想着去一趟北大?聆听一次国内文学界前辈的教诲呢?
接下来,我们要去做一次老板了,书店的老板,像蒋韵那样,开一家自己喜欢的书店。蒋韵开了间“红楼梦书店”,专卖前八十回红楼梦,也就是乾隆五六十年前行世的带脂砚斋评的那些版本,而后四十回,一概不予理会。为什么呢?张爱玲说:“读《红楼梦》到八十一回,‘天地变色’。”在我们国人的心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情节极为重要,而后四十回,却扭转了这些,悲痛和感伤的绝不仅仅是张爱玲和蒋韵她们,喜欢和热爱《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李锐,李笛安,蒋韵的爱人和孩子,又带给蒋韵多少的成就和安慰呢?他们的日常生活又会如何呢?李锐也是作家,李笛安一个在学生时代记不住老师作业的姑娘,又如何走出国门,成就非凡呢?
《悠长的邂逅》这本散文集就会告诉我们。如果你有这本集子,不妨好好读读,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重要的是,一些心智上的旅行,精神上的旅行,这些旅行,带着蒋韵对生命的高尚的追求,对生活的纯真欣赏,对爱和死亡的纯真讴歌!
[ 本帖最后由 三水 于 2010-12-8 16:22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