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修改版)
2022-01-09叙事散文白秋霞
不知为何,最近脑海里总是闪现一些画面,而且日渐清晰,次数也愈加频繁起来。但是,那并不是什么令人印象深刻,值得记录的事,那几乎不能称之为事,那只是一些味道,若隐若现地,在鼻翼间飘摇,反复吸引并折磨着我。于是,我只好,遵从内心的召唤,记录下,这……
不知为何,最近脑海里总是闪现一些画面,而且日渐清晰,次数也愈加频繁起来。但是,那并不是什么令人印象深刻,值得记录的事,那几乎不能称之为事,那只是一些味道,若隐若现地,在鼻翼间飘摇,反复吸引并折磨着我。于是,我只好,遵从内心的召唤,记录下,这些难忘的味道。
应该是冬天,母亲把厚厚的麦秆铺在褥子下面。麦秆是在阳光下反复翻晒过的,散发着一种田野厚实的泥土味,还有晒干后的植物特有的温热和清甜气息,或许还有点淡淡的腥味儿,是那种让你十分踏实的味道。母亲把麦秆装进一个大大的用旧被单帮衬成的一个床罩里。小小的我,冬天就睡在上面,几乎连梦都不做,一觉到天亮。
早晨,醒了,赖在被窝里。 听到院子里熟悉的各种声音从纸箱堵着的窗缝里传进耳朵:羊圈里小羊羔的叫声细弱,还有父亲在院子里锯木头的声音,冬天总是缺少柴禾。父亲在这个时候把堆在院墙边的粗大的木材锯断,劈开,才能塞进炉膛里烧饭吃。母亲走进来,拿着烤的热烘烘的棉裤,是那种上身有个小裤坎的那种棉裤,可以把小棉袄塞进去,使得更加暖和贴身。这种棉裤一直伴随我,直到读完中学。不想起床的时候,母亲就把烤好的棉裤放在被窝里焐着。我喊饿,母亲由屋角床上搁着的袋子里捧来花生,用毛巾垫着,放在枕头边上,我一边吃花生,一边数着屋顶的椽子,花生吃完了,椽子数目也未能数清。
童年的零食除了花生,还有红薯。母亲把烧好的红薯从炉膛里刨出来,把皮上的柴灰拍掉,用干净的玉米皮包好,给我吃。我一边大口呵着气,给被红薯烫着的舌头降温,一边配合母亲穿上棉裤,扣好裤坎上不同颜色的纽扣。 母亲烧出来的红薯,香甜了我的整个童年。多年之后,在南方和北方的城市大街上买来的烤红薯,均找不到那种味道。用报纸和旧书包着的烤薯递过来,显得轻薄了许多,总不及童年时代,母亲用玉米皮包裹的红薯味道厚实沉郁香甜。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做事干净利索。家具总是一尘不染,院子里也清爽。来串门的乡亲,总是惊讶于庄户人家少有的清洁和整齐。 夜晚,屋子里亮起灯来,最初是用宽口的瓶子盛了煤油,瓶口上一个不知道什么材质做成的金属圆片,圆片中间有一个圆圆的管儿,棉线合成的捻子从中间穿过,捻子吸了油,用火柴点燃圆片上面留出的一端,昏黄的光马上填满整间屋子。灯头上冒着黑烟,散发着一股浓烈的油烟味儿。我和哥哥弟弟就在这样的灯光和味道里玩藏猫猫。之后,换做一种外层有玻璃罩可以提起来走动的灯,点的依然是煤油,但是因为多了个玻璃罩子,味道倒是清淡了许多。但是,灯罩很容易被熏黑,母亲总把它擦的明净透亮。在灯光里母亲纳着鞋底,我们凑在一张小方桌上,就着灯光读书,写字。屋子里的灯光柔和,母亲过一会,就需打开灯罩,剪去火头上沉积的黑色灯花。 灯芯在母亲手下越来越短,我们随着灯芯的缩短,一个个长高。
从家里出来,右拐,直走一百米,便是一条河。河面很宽,河水清澈,我和哥哥弟弟时常到这里玩耍。河上有座水泥桥,两边都有桥栏,有两处被车撞坏了,水泥脱落,中间牛尾粗的钢筋也扭曲着,显出丑陋滑稽的样子来。桥栏的南边,耸立着一座水闸,表面涂了红褐色的漆。因年代久远,漆面剥落的厉害,顶部的砖已经残缺不全,上面刻了四个大字:丰收水闸。听说那里不知原因的死过人,我和小伙伴只是远远看着,觉得那经年不修的水闸越发恐怖,不敢靠近。我的心思都放在河坡上那一片片无名的野花上,野花有黄色和紫色的,花瓣小小的,用两根手指在花萼下轻轻向上一提,就能把花朵从花径上抽出来。欢天喜地捧着,跑到桥上,一朵一朵丢到桥下,看她打着旋儿,缓缓坠入河水,被流水带到远方。花儿不见了,花香却长久地留在我的小手上。
弟弟和几个男孩子最喜欢在河里戏水。玩累了,光着屁股,在河沿儿的洞里抓青蛙。青蛙不是好捉的,要有耐性,身子贴着湿滑的河沿儿,从上往下,悄悄往下出溜,趁着青蛙还没反应过来,猛地捂上。慢了,就只能抬起头,无奈欣赏一个力与美兼备的蛙跳了。终于逮了几只,几个小光屁股娃,凑在一起,找来几个砖头,两边摞起来,中间放上一个罐头盒,添上水,把青蛙腿放进去,点着了从河边捡来的干枝柴草,一边咳嗽一边用背心裤衩胡乱煽火。玩闹着,每人吃成一只小花猫。我不知道他们究竟有没有烧熟过,反正,最后,从来没有剩下过。弟弟曾拿着一只凑到我嘴边,很慷慨地让我咬一口,我却害怕地拼命捂着嘴,不敢碰。现在想来,错过那次,再没机会尝那野味。 五月,槐花的香气弥漫整个小院,我们昂着脑袋看着树上一串一嘟噜洁白诱人的槐花,拍着手,唱起外婆教我的儿歌:小槐树,槐又槐,槐树底下大戏台……母亲知道我们的小馋虫又闹了。找出一根长木棍,在较细的一端,绑上镰刀,削下带小枝条的成串的槐花来。我们姐弟几个兴奋地,搬着小板凳,或者坐在蒲团上,比赛谁撸槐花快,小馍框里的槐花像吃饱的猪八戒的肚子,一会鼓起来。母亲把这些槐花清洗,上锅蒸或者拍成饼,用自磨的棉油炸了。一掀锅,一股槐花的香甜热气腾腾地冲进鼻孔,好香啊。顾不得烫,麻溜捏起一个来,一边用两手快速来回倒腾,一边喊着:“哎呀!烧!哎呀!烧……”嚷着嚷着,忍不住,用袖子垫着,嘴巴张大,哦呜,咬上一口。接着便眉毛嘴巴乱扭起来,逗得母亲一边乐,一边心疼地一连声:“慢点妮,慢点霞妮……”呵呵,那时候的贪吃相,看不到半点现在淑女的雏形。
日子在烟火的熏染里,被时光带走,转眼,我已过而立之年,母亲也华发过半,我的儿子也读完了幼儿园大班。
今年四月份,我带着孩子,去看母亲,正值给麦子浇第二遍水。六岁的儿子,懂事地在田里跑来跑去帮着姥姥扯水袋,递铁锹。累了,一屁股坐在田垄上,喊着饿了,渴了。我忙把带来的手提袋打开,儿子急切地打开一瓶饮料,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又嚷着吃饼干,看着孩子撕开饼干精致的包装,往嘴里塞着那些颜色鲜亮,味道诱人的碳水化合物。我突然感觉有什么珍贵的东西变成烟雾被风带走了。
带着恍惚的神色,我自然地走进麦田,接过母亲手里的铁锹,说:“妈,您歇着,让我来。”还未抬手,儿子在底下拉着我的衣角“妈妈,给!”低头看了一眼,这一眼,仿佛有一股温泉迅速漫过我的身体,从眼睛里溢出来,我仿佛看到,有什么失落的东西,搭载一只蝴蝶的美丽翅膀,又飞回来了。 胖乎乎又脏兮兮的小手里摊开着:半块饼干,还有一朵黄色的小花。 时代虽然一去不返,但是,总有东西,一直传承下去。不是味道,不是童年的食物,那会是什么呢?
[ 本帖最后由 白秋霞 于 2013-11-10 17:40 编辑 ]
早晨,醒了,赖在被窝里。 听到院子里熟悉的各种声音从纸箱堵着的窗缝里传进耳朵:羊圈里小羊羔的叫声细弱,还有父亲在院子里锯木头的声音,冬天总是缺少柴禾。父亲在这个时候把堆在院墙边的粗大的木材锯断,劈开,才能塞进炉膛里烧饭吃。母亲走进来,拿着烤的热烘烘的棉裤,是那种上身有个小裤坎的那种棉裤,可以把小棉袄塞进去,使得更加暖和贴身。这种棉裤一直伴随我,直到读完中学。不想起床的时候,母亲就把烤好的棉裤放在被窝里焐着。我喊饿,母亲由屋角床上搁着的袋子里捧来花生,用毛巾垫着,放在枕头边上,我一边吃花生,一边数着屋顶的椽子,花生吃完了,椽子数目也未能数清。
童年的零食除了花生,还有红薯。母亲把烧好的红薯从炉膛里刨出来,把皮上的柴灰拍掉,用干净的玉米皮包好,给我吃。我一边大口呵着气,给被红薯烫着的舌头降温,一边配合母亲穿上棉裤,扣好裤坎上不同颜色的纽扣。 母亲烧出来的红薯,香甜了我的整个童年。多年之后,在南方和北方的城市大街上买来的烤红薯,均找不到那种味道。用报纸和旧书包着的烤薯递过来,显得轻薄了许多,总不及童年时代,母亲用玉米皮包裹的红薯味道厚实沉郁香甜。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做事干净利索。家具总是一尘不染,院子里也清爽。来串门的乡亲,总是惊讶于庄户人家少有的清洁和整齐。 夜晚,屋子里亮起灯来,最初是用宽口的瓶子盛了煤油,瓶口上一个不知道什么材质做成的金属圆片,圆片中间有一个圆圆的管儿,棉线合成的捻子从中间穿过,捻子吸了油,用火柴点燃圆片上面留出的一端,昏黄的光马上填满整间屋子。灯头上冒着黑烟,散发着一股浓烈的油烟味儿。我和哥哥弟弟就在这样的灯光和味道里玩藏猫猫。之后,换做一种外层有玻璃罩可以提起来走动的灯,点的依然是煤油,但是因为多了个玻璃罩子,味道倒是清淡了许多。但是,灯罩很容易被熏黑,母亲总把它擦的明净透亮。在灯光里母亲纳着鞋底,我们凑在一张小方桌上,就着灯光读书,写字。屋子里的灯光柔和,母亲过一会,就需打开灯罩,剪去火头上沉积的黑色灯花。 灯芯在母亲手下越来越短,我们随着灯芯的缩短,一个个长高。
从家里出来,右拐,直走一百米,便是一条河。河面很宽,河水清澈,我和哥哥弟弟时常到这里玩耍。河上有座水泥桥,两边都有桥栏,有两处被车撞坏了,水泥脱落,中间牛尾粗的钢筋也扭曲着,显出丑陋滑稽的样子来。桥栏的南边,耸立着一座水闸,表面涂了红褐色的漆。因年代久远,漆面剥落的厉害,顶部的砖已经残缺不全,上面刻了四个大字:丰收水闸。听说那里不知原因的死过人,我和小伙伴只是远远看着,觉得那经年不修的水闸越发恐怖,不敢靠近。我的心思都放在河坡上那一片片无名的野花上,野花有黄色和紫色的,花瓣小小的,用两根手指在花萼下轻轻向上一提,就能把花朵从花径上抽出来。欢天喜地捧着,跑到桥上,一朵一朵丢到桥下,看她打着旋儿,缓缓坠入河水,被流水带到远方。花儿不见了,花香却长久地留在我的小手上。
弟弟和几个男孩子最喜欢在河里戏水。玩累了,光着屁股,在河沿儿的洞里抓青蛙。青蛙不是好捉的,要有耐性,身子贴着湿滑的河沿儿,从上往下,悄悄往下出溜,趁着青蛙还没反应过来,猛地捂上。慢了,就只能抬起头,无奈欣赏一个力与美兼备的蛙跳了。终于逮了几只,几个小光屁股娃,凑在一起,找来几个砖头,两边摞起来,中间放上一个罐头盒,添上水,把青蛙腿放进去,点着了从河边捡来的干枝柴草,一边咳嗽一边用背心裤衩胡乱煽火。玩闹着,每人吃成一只小花猫。我不知道他们究竟有没有烧熟过,反正,最后,从来没有剩下过。弟弟曾拿着一只凑到我嘴边,很慷慨地让我咬一口,我却害怕地拼命捂着嘴,不敢碰。现在想来,错过那次,再没机会尝那野味。 五月,槐花的香气弥漫整个小院,我们昂着脑袋看着树上一串一嘟噜洁白诱人的槐花,拍着手,唱起外婆教我的儿歌:小槐树,槐又槐,槐树底下大戏台……母亲知道我们的小馋虫又闹了。找出一根长木棍,在较细的一端,绑上镰刀,削下带小枝条的成串的槐花来。我们姐弟几个兴奋地,搬着小板凳,或者坐在蒲团上,比赛谁撸槐花快,小馍框里的槐花像吃饱的猪八戒的肚子,一会鼓起来。母亲把这些槐花清洗,上锅蒸或者拍成饼,用自磨的棉油炸了。一掀锅,一股槐花的香甜热气腾腾地冲进鼻孔,好香啊。顾不得烫,麻溜捏起一个来,一边用两手快速来回倒腾,一边喊着:“哎呀!烧!哎呀!烧……”嚷着嚷着,忍不住,用袖子垫着,嘴巴张大,哦呜,咬上一口。接着便眉毛嘴巴乱扭起来,逗得母亲一边乐,一边心疼地一连声:“慢点妮,慢点霞妮……”呵呵,那时候的贪吃相,看不到半点现在淑女的雏形。
日子在烟火的熏染里,被时光带走,转眼,我已过而立之年,母亲也华发过半,我的儿子也读完了幼儿园大班。
今年四月份,我带着孩子,去看母亲,正值给麦子浇第二遍水。六岁的儿子,懂事地在田里跑来跑去帮着姥姥扯水袋,递铁锹。累了,一屁股坐在田垄上,喊着饿了,渴了。我忙把带来的手提袋打开,儿子急切地打开一瓶饮料,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又嚷着吃饼干,看着孩子撕开饼干精致的包装,往嘴里塞着那些颜色鲜亮,味道诱人的碳水化合物。我突然感觉有什么珍贵的东西变成烟雾被风带走了。
带着恍惚的神色,我自然地走进麦田,接过母亲手里的铁锹,说:“妈,您歇着,让我来。”还未抬手,儿子在底下拉着我的衣角“妈妈,给!”低头看了一眼,这一眼,仿佛有一股温泉迅速漫过我的身体,从眼睛里溢出来,我仿佛看到,有什么失落的东西,搭载一只蝴蝶的美丽翅膀,又飞回来了。 胖乎乎又脏兮兮的小手里摊开着:半块饼干,还有一朵黄色的小花。 时代虽然一去不返,但是,总有东西,一直传承下去。不是味道,不是童年的食物,那会是什么呢?
[ 本帖最后由 白秋霞 于 2013-11-10 17:4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