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敬一兵(上)
2022-01-09叙事散文霍名夏
走进敬一兵——兼谈其散文(影评.音乐赏析)艺术风格与个性色彩
(上)这个命题,自然而然来到眼前,并非苦思冥想。因之,相信这一命题也会自然而然走进大家的内心世界。写作过程中,非常愉快。我在写一篇文字的时候,每天下午或晚上开始写作,那时没有人来……
(上)这个命题,自然而然来到眼前,并非苦思冥想。因之,相信这一命题也会自然而然走进大家的内心世界。写作过程中,非常愉快。我在写一篇文字的时候,每天下午或晚上开始写作,那时没有人来……
走进敬一兵
——兼谈其散文(影评.音乐赏析)艺术风格与个性色彩
(上)
这个命题,自然而然来到眼前,并非苦思冥想。因之,相信这一命题也会自然而然走进大家的内心世界。写作过程中,非常愉快。我在写一篇文字的时候,每天下午或晚上开始写作,那时没有人来打扰,室温或者凉爽或者温暖,只要我一动笔,感觉更加清新惬意了。到了午夜或者凌晨,在我知道下面要写什么的时候,停下来,那正是一篇文字最具活力和生命的地方。明天再写,我就知道下面要写些什么。
敬一兵是不是这样呢?
不得而知。
事实上,论坛的虚拟属性决定了我们永远无法走近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而通过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却成为可能。
作为《春夜听雨》的参与者,感觉管理团队为这一版块苦心培育并形成了很好的一种为文风气,鼓励支持文学创作之外,探讨问题,评论文章,我虽然没有逐一读过置顶的诸多评论,但过目之后,完全可以感受到这种良好的论坛氛围。随着来到中财论坛之后的感触加深,有两个人我是决定写一下的。两位版主,一是杜永生,一是敬一兵。奇怪的是,他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回帖。然后是其文章。走到今天,感觉走进其内心世界的条件已经具备了多种因素与条件之后,文章接近成熟,可以瓜熟蒂落了。于是,让我们静下来,静下心,欣赏一下敬一兵透过其散文(影评.音乐赏析)究竟带给我们哪些有益的艺术启示。
两篇文章,同时落笔。在一起推进的过程中,几乎同时达到目标。现在我愿意先将这篇《走进敬一兵》拿出来,当然,要做到这一切就得有训练,而这种训练对于我已经成为习惯。必须拥有这种训练。在第一天停下的地方,第二天重新接下去写作,是使文章内在“活力”迅速旺盛起来的根本保证。无论写作还是评析,思绪的延伸,激情的唤回,都来自于此。因之我在阅读作者的某些文章之后,有理由相信,敬一兵的写作从某个方面来说,应该具有同样的内质与习惯。否则,他就无法做到文章贯穿如一的气势与灵感。
为了纹理清晰,不妨分开来谈。
精神。精神是一切行动之母,从作者的文章中,我首先读到的首推精神。大家会有印象的,没有印象,可以搜索一下,找其一些文章来读,补上这一课。写文章,不同于做其他事,需要静心,集中精神,犹如向自己的恋人倾诉爱情一样,什么事情也不会使作者不愉快,什么意外也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也不要紧,直到这一过程结束,神思走远,回过神来,回到现实。捱过这一过程的就是饱满而激荡的精神。心平气和,气定神闲,然后可以点支烟,抻个大大的懒腰,放个屁,总之,可以放松精神,然后润色修改。这样,文章才会鲜活传神,言之有物。也才会有灵气在其字里行间闪烁。
敬一兵是不是这样呢?
应该是这样。《疼痛的祖先》、《寻找时间》、《春天的缝隙》、《震撼的骨感音乐》、《云卷云舒》、《在纸上旅行》……相信都是在这样精神状态下的艺术产物。由于《春夜听雨》独有的艺术氛围,作者当然明白自己文章后面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在这里,我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作者心满意足。
一般情况下,消耗四五个小时在电脑前专心致志地打字,就是一天很好的工作。作者可以判断出完成的文章在特定的环境中会有怎样的影响。这里面有什么技术上的问题吗?是什么难住了作者?我认为是有的。那就是作者永远不会满足于已有的定势,文章之后,作者会把思绪抛撒得更广阔一些,字眼弄得更准确一些。使之生动,熨贴。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其诸多文章中找到佐证。要写得好,文学修养,文字功底之外,精神和情绪上的稳定十分重要。作者的家在十八楼上,接近白云的地方,视野开阔,空间静寂。更为重要的应该是,生活条件与家庭环境的稳定,使作者心态永远保有一种惬意怡然。心不静,精神乱,空虚不自信,都不会有这样的文字呈现出来。
心浮气躁。
患得患失。
老虎吃天……
都写不好。
精神心态的平和,促进了精深文字的内在动力。精神的另一面,是作者总想在形式内容上寻求突破和创新。这是必定相辅相成的。一些文章为什么总是掩饰不住一股戾气或颓废,无病呻吟,怨妇一般,原因也许就在这里。生活不如意,情绪不稳,肝火自然很旺,如同坡上隔年的草茎,一点就着。坐下来写文章,如何能放松?现实生活和精神状态虽然与创作才华无关,但文章背后却无时不被其影响左右。
阅读作者的《疼痛的祖先》、《寻找时间》、《春天的缝隙》、《震撼的骨感音乐》、《云卷云舒》、《在纸上旅行》……等诸篇文章(篇幅关系,这里不逐一引例相关段落。下同),留给我的另一印象,是其天马行空般的意象之外,透露出的一种追求。由于作者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有意识地寻求双突破,使之别有味道,不得不十分注意淡化生活背景,强化某种自身经验与感觉,以期达到一个相对的自由境界。只要别人不来碰作者,不来打断其思路,这一特定时间内作者什么都可以写出来。在这些篇目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态极为自然,放散,心无杂念,所以形成文章之后,我们读来感觉被一种有形无形的艺术力量引领,游刃有余,一发而不可收,决非一些戴着镣铐跳舞之人所能达到。
从这一层面,我们读懂了作者的精神财富。热爱生活,满足生活,感谢生活,在我看来等于作者热爱、满足和感谢写作,这需要了不起的品质和定力去抵抗诱惑。在这些散文(影评.音乐欣赏)作品中,作者把人与人性作为写作的主旨,写人也好,写物也好,写自然景致也好,都是为了通过自身的艺术感受,挖掘并传达人性生成的多种内涵做为达到探讨世间万物之目的、意义而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精神的充盈满足下,一旦写作变成了作者的主要习惯和快乐,那么只有死亡才能止住这种精神活动。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渗透进去,感悟其间,乐在其中,从而试图探究并逐步达到某些现实之外的深奥哲学命题。
手法。在作者这里,文学创作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已经自觉性地放在第二位。在选材和立意等方面,作者向我们透露出另外一些信息。那就是作者紧紧抓住了文学的肯綮,在阅读诸如《与狼共舞》、《木棉花》、《感念金沙江》、《安澜索桥随笔》……等等一些文章之时,感觉到现实生活与艺术风格对于作者而言,永远充满回忆与前行的魅力。这些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与体验是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个题材,一个主题,一个危机四伏却又饱含着挡不住艺术诱惑力的非凡地带。这些回忆或作者正在进行的人生体验与内心世界的文字由此而变得纠缠不清乃至结下不解之缘。
阅读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过去的一些话题对于某些人不再新鲜时,作者却仍然可以在旧事重提之中找到别具一格的新颖视角,从而构成自己新的表达角度,取舍新的题材与切入点,然后以其一贯酣畅淋漓的笔触,再现那些曾经沧海与铭刻于心的个人生活体验与历史图景,表现了畸形政治生态之下各色人等的命运与人性的变易。
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思想家,但他对社会生活与文化中的各种特殊现象的思考和理解却是比较精当深刻的。这种精当与深刻,落实到其文章之中,往往通过艺术风格的不断变化与探索,对自身经历及其政事人物变迁,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社会生态沉疴带来痛楚的直觉和理性的见识,均有颇为个性的艺术表达,不是一般只为写字而写字,好像赶路或者完成任务一样光顾闷头写字而不会再深入一层思考的人可以望其项背,也不是那些空洞无物,喜欢装大的作者文章可以同日而语,远在一些自封思想家之上。
写敬一兵的评论,我并非第一人。之前,至少有雨夜昙花、川媚和梁星钧三人写过。在我看来,都很用心,从不同角度对于作者诸多文章有各自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各有千秋。我的这篇《走进敬一兵》,意在把握其整体观念与优势,前半部分主要探讨作者的精神及其手法两个基本方面。尽管我将作者的精神放在首位,但在其真正进入创作之后,精神,还是要有意无意地让位于表现手法。我们知道,没有好的表现形式和跟得上去的艺术手法,再饱满的精神也断难写出优秀文章。
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又是怎样的呢?
《疼痛的祖先》、《寻找时间》、《春天的缝隙》、《震撼的骨感音乐》、《云卷云舒》、《在纸上旅行》,还有《与狼共舞》、《木棉花》、《感念金沙江》、《安澜索桥随笔》……诸多篇目告诉我们,抒情、穿插、白描、刻写、意识流、隐喻、排比、勾勒、比赋、暗示、虚拟、转承……这些传统和现代散文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作者运用自如,情到意到,交错进行,得乎其妙,驱乎一身。许多时候,其得心应手的使用,娴熟机智,完全可以感觉到其写字时的某种状态,看上去颇有心得,令人难以置信。文章之妙,妙在独特与自我,不管表现形式与手法怎样调整变化,不变的内涵是作者固有的独特思维,还有作者一贯的行文风格。
这种行文风格是——
作者有自己的语言系统。它的确立,其独有的物象、语词、意义的杂糅可谓功不可没,因之而常常形成一股语流,泥沙俱下,挟裹着阅读者不能有一刻的停留。作者式的长短句,富有节奏的语感,在淋漓尽致之中揭示出各种不同类型事物与现实意义的细微层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有关影评.音乐赏析的文章,尽管不多,然而许多篇幅之中常有的“敬一兵”式语意回旋,在同样语境和欣赏之外,使其语言常常获得一种特殊的美学色彩。
因此,无论精神层面还是表现手法,这篇《走进敬一兵》对于作者散文(影评.音乐赏析)语言的理解,都不应停留于作者文体的层面上。应在其已经到达的高度上,以超越的尺度去考察一个作者构成文章语言的涌动、翻滚、喧哗、互相渗透和意识流的背后,读出其越来越清晰、明朗的思想走向,文章背后对于人生的“冲突”、“矛盾”、“消解”、“解构”、“荒诞”、“讽喻”和“存在的荒谬”等单词与短句的丰富侧面,加以深入引领,才是本文应有之义和存在理由。可以肯定地说,长期以来,如果不是散文、影评和音乐赏析文体本身局限了作者,其思想的纵深拓展仍然会有巨大空间可以利用。
不短了。暂且打住。
作者并不在云端。我们读他,走进他,探讨其精神、学识和艺术表现手法等等,也不必“抽筋扒皮”。其就在《春夜听雨》,就在你我身边,无须仰视。惟其如此,我们才会确认确有其人,每天鲜活于眼前,摸得着,看得见(当然,物理上我们看不见,只有感觉)。字是字,词是词,工整其器,意气于人,恰如上面《走进敬一兵》一再强调指出的诸多方面,作者是一个有点儿神秘感,又很热情洋溢的人。至于其到底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是其他,职业对于文学艺术并不重要,无论专家学者,还是凡夫走卒,重要的是,只要在女神面前呈现出一定的水准,都会受到推崇与敬重。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那个传说,缪斯女神之美不可方物,其源于对自然的崇尚,由植物及花中获得无限美的灵感……重要的是,作者在其《疼痛的祖先》、《寻找时间》、《春天的缝隙》、《震撼的骨感音乐》、《云卷云舒》、《在纸上旅行》……诸多文章中带给我们和《春夜听雨》的饱满精神与艺术表现,展示的正是这种水准。艺术之神让我们每一个人顶礼膜拜,心中无不飞翔着引吭欢鸣的仙鹤,翩翩翱翔飞向遥远的蓝天,意蕴着祈求灵气与特色。作者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内心空间进一步放大,使文章整体气势更为大气磅礴。
在中财论坛,敬一兵无疑是自我的,独特的,杰出的。
为文为人,自此一家,别无分店。
(上文完)
09-3-11于歌谣苑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霍名夏 于 2009-3-13 10:1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