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上的木雕
2022-01-09抒情散文若荷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43 编辑
书桌上的木雕
若荷他叫川,是娘给起的名字。用娘的话说,那是一个连盖屋都找不到平地的地方,到处都是裸石山岗。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是娘含辛茹苦把他拉……
书桌上的木雕
若荷他叫川,是娘给起的名字。用娘的话说,那是一个连盖屋都找不到平地的地方,到处都是裸石山岗。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是娘含辛茹苦把他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43 编辑 <br /><br />书桌上的木雕
若荷
他叫川,是娘给起的名字。用娘的话说,那是一个连盖屋都找不到平地的地方,到处都是裸石山岗。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是娘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八岁的时候才有机会送进学校,两个姐姐却从此永远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一个早早的嫁人,一个和母亲一起到队里挣工分,割草喂猪、养鸡生蛋供他上学。他每天需要天不亮起床,带着母亲摸黑做好的饭菜去学校上学。
在所有的课程里,他最喜欢的是美术课,班主任却是一位数学教师。姓张,三十几岁,鬓角已早早地现出白发。那时候的乡下,教员严重不足,许多教师都是从城市支教下来的。张老师也不例外。他在文革时受到冲击,妻子提出离婚,儿子女儿跟着前妻生活。到了农村,才找了朴素踏实的女子为妻。尽管有工资,妻子也能干活,但生活比当地农民还差,因为,除眼前的孩子,他还要拿出一部分给前妻所生的孩子作抚养费用。
由于天生的顽皮,挨老师批成了家常便饭,经常是老师在上面教课,他在下面搞小动作,不是拽同学的书包,就是揪女孩的头发,更喜欢在书本上乱涂乱画。往往是一学期没有学完,课本就已经破烂不堪,边边角角到处都是笔划的痕迹。从小学到初中,他的课本就从来没有好看过。他的从不梳理的书包,他的乱蓬蓬的头发,经常被同学戏称为鸟窝。想想,一个顶着鸟窝一样乱蓬蓬的头发的乡下男孩迷恋着绘画,任谁也不相信。相信也不会坚持太久。
在哄笑面前,他还是一如既往。即便这并不是他的未来,亦不是将来的目标。有天下了课,他又在课本上涂抹,十分钟之后,上课的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上课,可他还在桌上画着什么,就连老师走下讲台站在对前都没有发觉。那种专心致至的神态,把同学逗乐了。原来他画的正是这位其貌不扬的代课老师,并且惟妙惟肖。“噌”的一下,愤怒的老师把课本从他手中抽出,连同他潦草的作业狠狠地摔在地上。
话不说三遍,错不过三起。错误犯的多了,自然有任课老师把状纸交到班主任的手上。张老师开始找他谈话,讲道理给他听:“人的一生有很多路,但关键之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他却委曲地说:“老师,我真的是很喜欢画画,你看那么多小人书,上面画得都跟活的似的,我很羡慕,很想学,真想啊,将来当个画家!”
张老师没有作声,沉吟片刻,把没收的画笔还给他。那个幼儿的心灵里,到底有着怎样的一个世界,谁也不可捉摸。有一天,张老师把他叫进办公室,一进门,看到一个瘦高个,张老师告诉他,此人是当地的一位画家,公社墙上张贴的大字标语以及各种宣传画都是他画的。
他开始跟瘦高个学画画,一本《人物素描》递到他的手上。瘦高个告诉他,要成功当一个画家,就得多练笔,不仅要临摹,还要加强练习写生,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画村里的山,村里水,花朵的开放,草木的生长。一边说,一边取一支4B的铅笔,在厚厚的宣纸上轻轻一抹,一棵刚钻出土地的草芽儿就出来了。笔尖指引,一根线条折曲波宕,就是一座座山川。没有绘画用纸,张老师就托人到城里买,没有画笔,就用张老师教他的方法,在罐头盒里装上柳枝烧成炭条当画笔,用起来不错,两人隔几天炮制一回,弄一手一脸的灰。
由于找到了学习的目标,他不再乱涂乱抹,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高。在这期间,张老师还联系学校让他住校,从家里拿来的饭不够吃,张老师就悄悄给他送来白面馒头,这在那时候的乡下,连自家人都舍不得的。因为他,张老师的妻除了割猪草,还多了一份工作,挑野菜,人家春天去挑,她是四季不分,用野菜来做杂菜,以补粮食的不足。就这样,他跟瘦高个学画三年,跟着张老师同吃同住三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成绩揭晓,他顺利地考上一个名牌大学,临走,他特意用一块木头刻了只小鸟给张老师留作纪念。他说:“您对我的恩情,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的!”
大学毕业之后,他分配在一所美术学院当教师,并且很快在雕刻艺术上独辟蹊径,终成硕果。就当他人到中年,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老师却得了癌症,生命到最后期限。张老师去世的时候,他正带领学生在外地采风,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名胜风景。如果不是这样,他很可能已经出国去考察去了。漂泊不定的生活,一如他童年的梦想,抑或是他独有的性格,没有尽头。经过了这么多的想过、梦过、潇洒过的人生旅程,他的心也已走出千山万水,早已经忘记了生他养他的那个小山村。就是偶尔想想,也是感慨罢了。
得知这个消息及时赶了回来,张家的门前已是一片荒草,院中几十棵树木。张老师已经搬家,调进城里去了。妻受了过多的劳累,身体一直不好,而他曾经那么开朗的老人,也给突如其来的癌症折磨垮了。好不容易找到张老师的家门。太贫穷了,他努力地打量着四周,也不过是一张桌,一张床,一顶熏黑了的蚊帐,还有两件简单的家具。在他的书桌上,摆着那只发亮的小木雕。听同学说,几十年来,张老师的书桌上就摆着那只小木雕,每当有人前来拜访,他都要拿出来,把一个调皮学生的故事,讲述给别人听。那眉飞色舞的表情,无不自豪得意,就像讲他自己的儿子。
那只小木雕又捧在他的手上,他的心却痛如刀割。是的,那个时候,如果没有张老师的信任,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他根本不可能学习画画,并且考上大学。如今,身为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他的雕刻作品无数,价格不菲。他名字里的那个“川”字,也象征一般成了一种身份、权威与地位。而张老师却只有这一件他人生中最幼稚的作品。他为他自豪,为他骄傲,自己却过着清贫如洗的日子。那一刻,仿佛他始懂得,什么叫做感恩,什么叫做不能忘记。咸涩的泪,流出悔恨的味道。
他把这件木雕带回京城,摆在他的书桌之上,有客来时,过去抚摩一下,奇怪它的粗糙与幼稚,以为是小孩子的玩具。他只是笑笑。没有人会想到,书桌上的木雕,还隐藏着一个乡下孩子走出大山的故事。他给这件作品起了一个理想的名字——《飞翔》,用行楷小字标刻在上面,一个人时,面壁而想。他雕刻得十分用心,从来没有过的吃力,一笔一画,入木三分。抚摸遥远的记忆,一颗心,无处不是酸楚,触,又不忍——皆因这脆弱的生命,终究都会夜寒江静,物是人非。
若荷
他叫川,是娘给起的名字。用娘的话说,那是一个连盖屋都找不到平地的地方,到处都是裸石山岗。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是娘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八岁的时候才有机会送进学校,两个姐姐却从此永远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一个早早的嫁人,一个和母亲一起到队里挣工分,割草喂猪、养鸡生蛋供他上学。他每天需要天不亮起床,带着母亲摸黑做好的饭菜去学校上学。
在所有的课程里,他最喜欢的是美术课,班主任却是一位数学教师。姓张,三十几岁,鬓角已早早地现出白发。那时候的乡下,教员严重不足,许多教师都是从城市支教下来的。张老师也不例外。他在文革时受到冲击,妻子提出离婚,儿子女儿跟着前妻生活。到了农村,才找了朴素踏实的女子为妻。尽管有工资,妻子也能干活,但生活比当地农民还差,因为,除眼前的孩子,他还要拿出一部分给前妻所生的孩子作抚养费用。
由于天生的顽皮,挨老师批成了家常便饭,经常是老师在上面教课,他在下面搞小动作,不是拽同学的书包,就是揪女孩的头发,更喜欢在书本上乱涂乱画。往往是一学期没有学完,课本就已经破烂不堪,边边角角到处都是笔划的痕迹。从小学到初中,他的课本就从来没有好看过。他的从不梳理的书包,他的乱蓬蓬的头发,经常被同学戏称为鸟窝。想想,一个顶着鸟窝一样乱蓬蓬的头发的乡下男孩迷恋着绘画,任谁也不相信。相信也不会坚持太久。
在哄笑面前,他还是一如既往。即便这并不是他的未来,亦不是将来的目标。有天下了课,他又在课本上涂抹,十分钟之后,上课的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上课,可他还在桌上画着什么,就连老师走下讲台站在对前都没有发觉。那种专心致至的神态,把同学逗乐了。原来他画的正是这位其貌不扬的代课老师,并且惟妙惟肖。“噌”的一下,愤怒的老师把课本从他手中抽出,连同他潦草的作业狠狠地摔在地上。
话不说三遍,错不过三起。错误犯的多了,自然有任课老师把状纸交到班主任的手上。张老师开始找他谈话,讲道理给他听:“人的一生有很多路,但关键之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他却委曲地说:“老师,我真的是很喜欢画画,你看那么多小人书,上面画得都跟活的似的,我很羡慕,很想学,真想啊,将来当个画家!”
张老师没有作声,沉吟片刻,把没收的画笔还给他。那个幼儿的心灵里,到底有着怎样的一个世界,谁也不可捉摸。有一天,张老师把他叫进办公室,一进门,看到一个瘦高个,张老师告诉他,此人是当地的一位画家,公社墙上张贴的大字标语以及各种宣传画都是他画的。
他开始跟瘦高个学画画,一本《人物素描》递到他的手上。瘦高个告诉他,要成功当一个画家,就得多练笔,不仅要临摹,还要加强练习写生,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画村里的山,村里水,花朵的开放,草木的生长。一边说,一边取一支4B的铅笔,在厚厚的宣纸上轻轻一抹,一棵刚钻出土地的草芽儿就出来了。笔尖指引,一根线条折曲波宕,就是一座座山川。没有绘画用纸,张老师就托人到城里买,没有画笔,就用张老师教他的方法,在罐头盒里装上柳枝烧成炭条当画笔,用起来不错,两人隔几天炮制一回,弄一手一脸的灰。
由于找到了学习的目标,他不再乱涂乱抹,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高。在这期间,张老师还联系学校让他住校,从家里拿来的饭不够吃,张老师就悄悄给他送来白面馒头,这在那时候的乡下,连自家人都舍不得的。因为他,张老师的妻除了割猪草,还多了一份工作,挑野菜,人家春天去挑,她是四季不分,用野菜来做杂菜,以补粮食的不足。就这样,他跟瘦高个学画三年,跟着张老师同吃同住三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成绩揭晓,他顺利地考上一个名牌大学,临走,他特意用一块木头刻了只小鸟给张老师留作纪念。他说:“您对我的恩情,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的!”
大学毕业之后,他分配在一所美术学院当教师,并且很快在雕刻艺术上独辟蹊径,终成硕果。就当他人到中年,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老师却得了癌症,生命到最后期限。张老师去世的时候,他正带领学生在外地采风,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名胜风景。如果不是这样,他很可能已经出国去考察去了。漂泊不定的生活,一如他童年的梦想,抑或是他独有的性格,没有尽头。经过了这么多的想过、梦过、潇洒过的人生旅程,他的心也已走出千山万水,早已经忘记了生他养他的那个小山村。就是偶尔想想,也是感慨罢了。
得知这个消息及时赶了回来,张家的门前已是一片荒草,院中几十棵树木。张老师已经搬家,调进城里去了。妻受了过多的劳累,身体一直不好,而他曾经那么开朗的老人,也给突如其来的癌症折磨垮了。好不容易找到张老师的家门。太贫穷了,他努力地打量着四周,也不过是一张桌,一张床,一顶熏黑了的蚊帐,还有两件简单的家具。在他的书桌上,摆着那只发亮的小木雕。听同学说,几十年来,张老师的书桌上就摆着那只小木雕,每当有人前来拜访,他都要拿出来,把一个调皮学生的故事,讲述给别人听。那眉飞色舞的表情,无不自豪得意,就像讲他自己的儿子。
那只小木雕又捧在他的手上,他的心却痛如刀割。是的,那个时候,如果没有张老师的信任,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他根本不可能学习画画,并且考上大学。如今,身为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他的雕刻作品无数,价格不菲。他名字里的那个“川”字,也象征一般成了一种身份、权威与地位。而张老师却只有这一件他人生中最幼稚的作品。他为他自豪,为他骄傲,自己却过着清贫如洗的日子。那一刻,仿佛他始懂得,什么叫做感恩,什么叫做不能忘记。咸涩的泪,流出悔恨的味道。
他把这件木雕带回京城,摆在他的书桌之上,有客来时,过去抚摩一下,奇怪它的粗糙与幼稚,以为是小孩子的玩具。他只是笑笑。没有人会想到,书桌上的木雕,还隐藏着一个乡下孩子走出大山的故事。他给这件作品起了一个理想的名字——《飞翔》,用行楷小字标刻在上面,一个人时,面壁而想。他雕刻得十分用心,从来没有过的吃力,一笔一画,入木三分。抚摸遥远的记忆,一颗心,无处不是酸楚,触,又不忍——皆因这脆弱的生命,终究都会夜寒江静,物是人非。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