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
2022-01-09抒情散文刘梅花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7 编辑
戏正月里才有戏看。看戏要到永丰堡去。土门子也有大戏台,但太远了,一般是不去的。到永丰堡,也有二三十里的路程。我们村与腾格里沙漠毗邻,早晚温差挺大。尤其冬……
戏正月里才有戏看。看戏要到永丰堡去。土门子也有大戏台,但太远了,一般是不去的。到永丰堡,也有二三十里的路程。我们村与腾格里沙漠毗邻,早晚温差挺大。尤其冬……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7 编辑 <br /><br />
戏
正月里才有戏看。看戏要到永丰堡去。土门子也有大戏台,但太远了,一般是不去的。
到永丰堡,也有二三十里的路程。我们村与腾格里沙漠毗邻,早晚温差挺大。尤其冬月天里,早晨那个冷啊,冷的狼老鸹都嗑牙巴骨。
再冷,戏还是要看的。
从大年初二开始。清早,我穿上花衣裳,父亲用他的羊皮袄把我裹严实,捎到自行车后座上。村子里的戏迷们凑在一起点一下人数儿,怕挤丢了。然后,自行车队伍就浩浩荡荡开往永丰堡。
路上见了熟人们,也不停车子,只是大声而匆忙的打个招呼:“看戏去哩嘛?”“看戏去了么。”车轱辘载着话音急急奔走。古浪方言味道硬,话语棱角分明,直冲冲的绝无轻软的意思。打个招呼,就跟吵架一样。
戏台下早已人声鼎沸。一个破旧的大院子里,大戏台却不马虎,土木结构,烟熏火燎的古朴着,一看就很有些岁月了。爹把我托付给邻居,自己先回家忙乎去了,戏唱罢了又来接我。
卖小吃食的摊摊儿,货郎担担子,看相算命的半仙,挤来挤去的姑娘小伙子们。印象最深的是头巾。若是有一年流行娇黄色,戏台下必是呼啦啦一片娇黄。乡里的女人们人人包着一方头巾的。若是流行白色呢,一片雪白耀眼。还有粉红的一年,戏院子里桃花般灼灼。
戏的主角是从外地请来的。本地的演员虽唱的也好,但一般都是配角。有个本地的女孩在台上扮丫鬟美丽的不行。待卸了妆,我们追来追去的看,大所失望。人很平常的,顶多不难看罢了。
去年去看一台乡村戏。扮演白毛女的那个女的啊,你不知道有多么的雷人。腰有缸粗,脸黑的和乌鸦有一比。她一上场,台下笑倒一片。甚至,你不能确定她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长的如此难看也不是她的错,但出来扮喜儿就说不过去了。
你想,喜儿要长成那样儿,打死黄世仁他都不会去抢。
戏台是大雅之堂。就算在民间,也还是要讲究些才好。我是看过大戏的人,真是不能忍受如此草率。乡土文化快餐式的都有些粗糙了。艺术是陶冶人品行的,不能拿来就上台。
年少时节永丰堡的戏,多么的好。钉是钉铆是铆,坐唱念打有板有眼。再外行,再看热闹,好戏总归是好戏,功夫永远是功夫。
乐器吱吱呀呀响起,一声清丽的唱腔就喊了出来,透托出幕布。蹬蹬锵锵角儿们就粉墨登场。戚戚咔咔叫喳喳的武将,清水芙蓉千柔百媚的青衣,哆哆嗦嗦的长胡子老生,还有翻跟斗的丑儿。
戏台上唱戏台上的。戏台下热闹戏台下的。嗑瓜子的声音悉悉索索响成一片。
戏呢一般都是秦腔,也有眉户。两把椅子,一台桌子。翻山越岭,就拿桌子表示。在墙外偷听,椅子就算一堵墙。兰花指在空气中一抓,就算挑开了门帘。多么的含蓄,多么的美。
秦腔听着豪放爽朗,不忸怩。尤其是包老爷一出场,喝上一嗓子,多么的有气概。好家也多。台上唱腔一起,坐在南墙根儿里晒暖暖的老汉们半眯着眼,微微点晃着下巴,手敲着膝盖,咿呀又咿呀。他们听戏听味道,我们看戏看热闹。
铡美案。怒冲冲的黑脸包老爷。鬓边插白菊花的秦香莲。头戴红牡丹的公主。秦香莲的衣衫那个灰暗,宽大的衣袖掩面啼哭,一点也不好看。小老婆的衣裙美的啊,眼热的我们牙缝里的清诞水一口一口往肚子里嘬。
“王朝传来马汉禀,他言说公主到府中。我这里上前忙跪定……”包老爷唱的浑厚激烈。最后喊一嗓子:“开——铡”,铡死你个坏良心的陈世美。
春草闯堂。布衣裙的丫鬟春草,伶牙俐齿。案子后面端坐着儒雅的县太爷。傍边戳着贼眉鼠眼的师爷。还有个一脸贼光阑珊的衙役。
李彦贵卖水。多情的美人,衣袖遮面,侧身,羞羞答答。为情所累的公子,温文尔雅。八面玲珑的小丫鬟。水袖一甩,杨柳腰儿一摆,那个美啊。踢答答台步一走,唱词起矣:“小——姐——,”软滴滴儿的:“石榴花开红满堂,小姐苦把郎君盼。相公你——咿呀——,快快到兰房。”
戏散的时分,大约下午两三点钟。爹骑自行车按时赶来接我。有一回,大约是正月初六,戏唱到一半,停电了,就散了。大伙就说到土门子看社火走。我就跟着走了。
爹到戏院子里时,没唱戏,也不见人影。他吓出一身汗来,估摸是去了土门子,就慌慌张张追去。那天的人那个多啊,我被挤得晕头转向,很快和大队人马失去联络。被挤散的我居然还撵着看社火看个不停。
傍晚,社火要卸身子了,人群渐渐散去。爹看见了红花衣衫的我孤零零立在路边,眼里噙满泪花。
至今,清晰地记得他腊黄的脸上被汗水冲出一道一道的沟痕。爹脱去棉帽,头发里窜起热气,在冷风里白白的冒着。他紧紧抱起我,由于焦急起了一层干皮的嘴唇咧了咧,嘴角牵动几下,最终没有笑出来。
晚间,我的汇报演出开始。
爹的个子很高,村里人都叫他刘大个子。他的衣服我穿起来像个袍子。我穿上他的绒衣,再套上衬衫。最上面罩上我自己的红花衣衫,紧巴巴儿的。这么一来,袍子和戏里的差不多,层层落落。袖子还不够长,又把两条纱巾别在袖口,这样甩起来就像水袖足够好看。
“奴家名叫四季娃,咿——呀,年方刚刚一十八……”我的唱词一顿,台步滴答答转一圈,摆个侧身作揖的造型,爹就赶紧拿捅火的铁棍儿敲铁皮茶壶,咣咣铛铛,鼓点要帮我敲合适,要和我的唱腔般配。
丁丁咣咣的打击乐在夜色里断断续续响着。“……菜籽花儿黄,媒人来奴家呀……”甩水袖,扭摆腰,衣袖掩面,悉悉索索的小碎步儿,模仿的一样都不少。“咿——呀”,水袖漫天狂舞。
爹呲着被烟草熏得黄黑的牙齿,咬着一只自己卷的烟渣子卷儿,乐呵呵笑着,坐在炕沿勤奋的帮我敲家伙,一副很情愿让我折腾他的样子。
后来,我把刨卷花儿捡来剪成花瓣儿,染了红红绿绿的颜色,粘成一朵朵花拿线绳穿起来,挂在鬓间,这是唱公主的头饰。又把尼绒的袜子拆了,拆成一团团毛茸茸的球,串起来还挂在鬓间,威风凌凌,这是穆桂英挂帅的打扮。
行头弄好,梅红的纸蘸水染红嘴唇,画眉,粉墨登场。家里唱罢又唱到巷口子上去。我的喽啰们手舞足蹈拿头巾伴舞,伴的那个难看啊,简直让我想踹上两脚。
十七岁之前,我真是好身材。高,直,细挑。堪称袅娜。可是上了高中之后,就开始发育。你说胖就胖吧,还驼背了。驼背就驼背吧,还是个大圆脸。女大十八变,我变得多么的失败。
失败之后,就再没心情琢磨戏剧舞蹈了。后来的日子,咿咿呀呀的戏台离我远去。我在生活的劳累里疲倦的奔波。偶然听见电视里一声唱腔,眼泪莫名的掉下来,我多么喜欢的秦腔啊。
生活是个大戏台,这方唱罢,那方锣鼓又起。鬓边的红牡丹摘去,换了白菊花。“不怨奴的爹来不怨奴的娘……”日子,就踩着鼓点锵锵锵的过啊。
戏
正月里才有戏看。看戏要到永丰堡去。土门子也有大戏台,但太远了,一般是不去的。
到永丰堡,也有二三十里的路程。我们村与腾格里沙漠毗邻,早晚温差挺大。尤其冬月天里,早晨那个冷啊,冷的狼老鸹都嗑牙巴骨。
再冷,戏还是要看的。
从大年初二开始。清早,我穿上花衣裳,父亲用他的羊皮袄把我裹严实,捎到自行车后座上。村子里的戏迷们凑在一起点一下人数儿,怕挤丢了。然后,自行车队伍就浩浩荡荡开往永丰堡。
路上见了熟人们,也不停车子,只是大声而匆忙的打个招呼:“看戏去哩嘛?”“看戏去了么。”车轱辘载着话音急急奔走。古浪方言味道硬,话语棱角分明,直冲冲的绝无轻软的意思。打个招呼,就跟吵架一样。
戏台下早已人声鼎沸。一个破旧的大院子里,大戏台却不马虎,土木结构,烟熏火燎的古朴着,一看就很有些岁月了。爹把我托付给邻居,自己先回家忙乎去了,戏唱罢了又来接我。
卖小吃食的摊摊儿,货郎担担子,看相算命的半仙,挤来挤去的姑娘小伙子们。印象最深的是头巾。若是有一年流行娇黄色,戏台下必是呼啦啦一片娇黄。乡里的女人们人人包着一方头巾的。若是流行白色呢,一片雪白耀眼。还有粉红的一年,戏院子里桃花般灼灼。
戏的主角是从外地请来的。本地的演员虽唱的也好,但一般都是配角。有个本地的女孩在台上扮丫鬟美丽的不行。待卸了妆,我们追来追去的看,大所失望。人很平常的,顶多不难看罢了。
去年去看一台乡村戏。扮演白毛女的那个女的啊,你不知道有多么的雷人。腰有缸粗,脸黑的和乌鸦有一比。她一上场,台下笑倒一片。甚至,你不能确定她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长的如此难看也不是她的错,但出来扮喜儿就说不过去了。
你想,喜儿要长成那样儿,打死黄世仁他都不会去抢。
戏台是大雅之堂。就算在民间,也还是要讲究些才好。我是看过大戏的人,真是不能忍受如此草率。乡土文化快餐式的都有些粗糙了。艺术是陶冶人品行的,不能拿来就上台。
年少时节永丰堡的戏,多么的好。钉是钉铆是铆,坐唱念打有板有眼。再外行,再看热闹,好戏总归是好戏,功夫永远是功夫。
乐器吱吱呀呀响起,一声清丽的唱腔就喊了出来,透托出幕布。蹬蹬锵锵角儿们就粉墨登场。戚戚咔咔叫喳喳的武将,清水芙蓉千柔百媚的青衣,哆哆嗦嗦的长胡子老生,还有翻跟斗的丑儿。
戏台上唱戏台上的。戏台下热闹戏台下的。嗑瓜子的声音悉悉索索响成一片。
戏呢一般都是秦腔,也有眉户。两把椅子,一台桌子。翻山越岭,就拿桌子表示。在墙外偷听,椅子就算一堵墙。兰花指在空气中一抓,就算挑开了门帘。多么的含蓄,多么的美。
秦腔听着豪放爽朗,不忸怩。尤其是包老爷一出场,喝上一嗓子,多么的有气概。好家也多。台上唱腔一起,坐在南墙根儿里晒暖暖的老汉们半眯着眼,微微点晃着下巴,手敲着膝盖,咿呀又咿呀。他们听戏听味道,我们看戏看热闹。
铡美案。怒冲冲的黑脸包老爷。鬓边插白菊花的秦香莲。头戴红牡丹的公主。秦香莲的衣衫那个灰暗,宽大的衣袖掩面啼哭,一点也不好看。小老婆的衣裙美的啊,眼热的我们牙缝里的清诞水一口一口往肚子里嘬。
“王朝传来马汉禀,他言说公主到府中。我这里上前忙跪定……”包老爷唱的浑厚激烈。最后喊一嗓子:“开——铡”,铡死你个坏良心的陈世美。
春草闯堂。布衣裙的丫鬟春草,伶牙俐齿。案子后面端坐着儒雅的县太爷。傍边戳着贼眉鼠眼的师爷。还有个一脸贼光阑珊的衙役。
李彦贵卖水。多情的美人,衣袖遮面,侧身,羞羞答答。为情所累的公子,温文尔雅。八面玲珑的小丫鬟。水袖一甩,杨柳腰儿一摆,那个美啊。踢答答台步一走,唱词起矣:“小——姐——,”软滴滴儿的:“石榴花开红满堂,小姐苦把郎君盼。相公你——咿呀——,快快到兰房。”
戏散的时分,大约下午两三点钟。爹骑自行车按时赶来接我。有一回,大约是正月初六,戏唱到一半,停电了,就散了。大伙就说到土门子看社火走。我就跟着走了。
爹到戏院子里时,没唱戏,也不见人影。他吓出一身汗来,估摸是去了土门子,就慌慌张张追去。那天的人那个多啊,我被挤得晕头转向,很快和大队人马失去联络。被挤散的我居然还撵着看社火看个不停。
傍晚,社火要卸身子了,人群渐渐散去。爹看见了红花衣衫的我孤零零立在路边,眼里噙满泪花。
至今,清晰地记得他腊黄的脸上被汗水冲出一道一道的沟痕。爹脱去棉帽,头发里窜起热气,在冷风里白白的冒着。他紧紧抱起我,由于焦急起了一层干皮的嘴唇咧了咧,嘴角牵动几下,最终没有笑出来。
晚间,我的汇报演出开始。
爹的个子很高,村里人都叫他刘大个子。他的衣服我穿起来像个袍子。我穿上他的绒衣,再套上衬衫。最上面罩上我自己的红花衣衫,紧巴巴儿的。这么一来,袍子和戏里的差不多,层层落落。袖子还不够长,又把两条纱巾别在袖口,这样甩起来就像水袖足够好看。
“奴家名叫四季娃,咿——呀,年方刚刚一十八……”我的唱词一顿,台步滴答答转一圈,摆个侧身作揖的造型,爹就赶紧拿捅火的铁棍儿敲铁皮茶壶,咣咣铛铛,鼓点要帮我敲合适,要和我的唱腔般配。
丁丁咣咣的打击乐在夜色里断断续续响着。“……菜籽花儿黄,媒人来奴家呀……”甩水袖,扭摆腰,衣袖掩面,悉悉索索的小碎步儿,模仿的一样都不少。“咿——呀”,水袖漫天狂舞。
爹呲着被烟草熏得黄黑的牙齿,咬着一只自己卷的烟渣子卷儿,乐呵呵笑着,坐在炕沿勤奋的帮我敲家伙,一副很情愿让我折腾他的样子。
后来,我把刨卷花儿捡来剪成花瓣儿,染了红红绿绿的颜色,粘成一朵朵花拿线绳穿起来,挂在鬓间,这是唱公主的头饰。又把尼绒的袜子拆了,拆成一团团毛茸茸的球,串起来还挂在鬓间,威风凌凌,这是穆桂英挂帅的打扮。
行头弄好,梅红的纸蘸水染红嘴唇,画眉,粉墨登场。家里唱罢又唱到巷口子上去。我的喽啰们手舞足蹈拿头巾伴舞,伴的那个难看啊,简直让我想踹上两脚。
十七岁之前,我真是好身材。高,直,细挑。堪称袅娜。可是上了高中之后,就开始发育。你说胖就胖吧,还驼背了。驼背就驼背吧,还是个大圆脸。女大十八变,我变得多么的失败。
失败之后,就再没心情琢磨戏剧舞蹈了。后来的日子,咿咿呀呀的戏台离我远去。我在生活的劳累里疲倦的奔波。偶然听见电视里一声唱腔,眼泪莫名的掉下来,我多么喜欢的秦腔啊。
生活是个大戏台,这方唱罢,那方锣鼓又起。鬓边的红牡丹摘去,换了白菊花。“不怨奴的爹来不怨奴的娘……”日子,就踩着鼓点锵锵锵的过啊。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