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走进冯家

2022-01-09抒情散文范廷伟
对遍地碱花、地处渤海湾畔的沾化县,我是充满了好奇之心的。只凭着“手里掉下个萝卜,捡起来就是个咸菜”这句夸张的话语,总是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去看看沾化的真实模样。让我意料不到的是,是咱们的《鲁北晚报》组织的“走进冯家”采风活动,让我圆了这个遥远的……
  对遍地碱花、地处渤海湾畔的沾化县,我是充满了好奇之心的。只凭着“手里掉下个萝卜,捡起来就是个咸菜”这句夸张的话语,总是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去看看沾化的真实模样。让我意料不到的是,是咱们的《鲁北晚报》组织的“走进冯家”采风活动,让我圆了这个遥远的梦想。   车出滨州半个小时左右,便看到了沾化地界的标记,天远地阔的风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视野所到之处,一片生机盎然,绿草茵茵,丝毫看不到我印象中的贫瘠与落后。是热情好客的冯家镇领导,将我们带入了日射晴波树影动,惊看明镜照娉婷的鲁北大地的迷人风景中:素有“鲁北大寨”之称的李雅庄村,坐落于冯家镇的东部,那纵横交错的沟渠以及那连绵起伏的庄稼,那红荆花枝的肆意招摇和蜀葵花朵的五彩缤纷,那印证着岁月痕迹的低矮草房和那红砖到顶的漂亮大瓦房,彰显着李雅庄人战天斗地、跟现实较量的感人力量。在村委办公室,我们从墙上的诸多图文资料真切地了解到,李雅庄村的老书记李春生,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带领全村父老乡亲们戮力同心、艰苦奋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靠人拉肩扛,硬是在这片盐碱滩上刨沟挖渠、排涝治碱,把八千多亩涝洼荒地改造成了沟渠纵横、粮丰林茂的良田,成为山东省农业战线上一面不倒的红旗。这些感人至深的图片真正传承着几代人刻骨铭心、深入血脉的生活,让我们由此感悟着人生的积极意义,汲取着精神的丰富养分,并且沿着时间的河流溯源,找到了温馨的回忆,唤醒了真诚的感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柴家村,我们看到了沾化县第一个高标准的社区卫生室和村民游乐园,两个天真无邪的儿童在高高兴兴地荡秋千,我们纷纷赶过去给两个小朋友拍照,他们两人兴奋地配合着我们的要求。游乐园的背面是一片冬枣树林,迷人的花香,细碎的花朵,惹得同行的俊男靓女们忍不住近距离地去嗅那淡淡的花香。花香略显清淡,但香得纯正,那种淡淡的清香,虽不像槐花那样香飘十里,却也绵延柔和。枣花没有艳丽的花瓣,只有发达的蜜腺,形状像是一个五角星。刚开始时象害羞的小姑娘零零星星绽放,慢慢终于经不住空气的诱惑,纷纷展开,郁郁葱葱,绽满枝头,只待风景遍野的冬枣,历经春花秋色,暮雨风香。一位戴着“夕阳红巡逻队”袖章的老人,满是皱纹的笑脸也像是一朵绽开的春花,那份幸福、那份满足,缘于冯家镇的领导班子,懂得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山,懂得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他们与老百姓相依相恋,与老百姓根脉紧连,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牵”的忠实实践者,真正当好了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当好了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带头人。   据同行的镇领导介绍,王尔庄海蛰市场是农业部确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全国最大的海蛰集散中心和国际海蛰贸易基地。紧密相连的店面门铺,琳琅满目的海蛰品种,既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海蛰产品知识,也让我们见识了形状各异的“进口”海蛰。在全国百强水产品批发市场、名列山东省十大水产品批发市场之首的鲁北水产品批发市场,我们还见到了产自于渤海、黄海、东海及东南亚海域的诸多鱼虾等水产品。镇领导告诉我们,市场扩建工程结束后,鲁北水产品批发市场将不再是单纯的水产品集散地,而是集工、商、贸于一体的全国水产品“航母。”有人说过,人的潜力是靠逆境激发的,我非常赞同这一点,无论一个强盛的民族,还是一个追求事业有成的群体或者个人,无不是从艰苦奋斗开始,以坚韧不拔的意志而崛起的,从镇府大楼上“宵衣旰食建市场,殚精竭虑谋发展”几个大字上,表达出了冯家镇领导班子的爱民敬民之情,寥寥数语,辞约义丰,体现出来的是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些发展中的积淀,确实发人深思,催人奋进,令我们感悟到了冯家人创新超越,不甘人后的集体智慧。   在东路梆子的发源地傅家村,我们发现冯家镇人物质上已经富有了,而精神生活也缤纷异呈。在傅家村委会二楼的文化活动室里,该村田园艺术社社员们的书法作品,方圆适度,呼应自然,结构点划生动,字势圆润挺拔,同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八十四岁的傅元赏老人,身体矍铄,状态很好,在场的村民们都说他还能骑自行车,他的几幅剪纸作品质朴灵秀,实是匠心独运之作;即兴书法作品“行为人师,学为世范”赢得了阵阵掌声。参加采风的作家、艺术家与田园艺术社社员们展开的互动,将这次交流活动推向了高潮。楼下的剧团成员头戴斗笠,身穿对襟粗布白褂,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下,一文一武装扮的演员上场了,扮演花脸的傅万芳老人也经常八十岁了,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冯家镇纯朴的民风、古老的传说,深厚的文化底蕴,意蕴深邃而明澈,以东路梆子、芯子、葫芦头子等为代表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传承文明、造就悠久文化名镇的宝贵财富。勤劳朴实的冯家镇人,就像盐碱滩上的红荆一样,虽然露出地面的部分不多,但是根却扎得很深,维系着这方朴野的精神家园。   昔日冯家镇“雨大地行舟,淡水贵如油,地碱灾又多,十年九不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地方,而现在却是鲁北重要的海产品生产、集散地和鲁北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更也是沾化冬枣的主产地之一。在这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是一个远去的童话,这是冯家镇人用心血在大地上写就的精彩华章。走进冯家,我们不是旅游,也不是朝拜,而是用心去感触、感受、感悟,是他们拨开了我们生存空间里沙尘般的物欲与浮躁,荡涤着我们那似乎已经波澜不兴的心海,从而震撼了我们的灵魂。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09-6-11 11:5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