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乡村,关于豆田的记忆

2022-01-09叙事散文杨春山
乡村,关于豆田的记忆家乡的土地,在夏秋季节属于水稻和玉米,而冬春时节,蚕豆便成为了那片沃土之上的孤独舞者,在寂寥的冬日,为乡村渲染出了的无尽的绿意与温柔。蚕豆有着随遇而安的品性,对土地的灌溉条件和肥沃程度没有过高的要求,因而在小春作物上,蚕……
         乡村,关于豆田的记忆
  家乡的土地,在夏秋季节属于水稻和玉米,而冬春时节,蚕豆便成为了那片沃土之上的孤独舞者,在寂寥的冬日,为乡村渲染出了的无尽的绿意与温柔。   蚕豆有着随遇而安的品性,对土地的灌溉条件和肥沃程度没有过高的要求,因而在小春作物上,蚕豆便成为了家乡人的首选。无论水田,旱地,无论肥沃、贫瘠,家乡的那些土地,在冬春季节,大部分都被蚕豆占据着。冷冽的冬将严霜倾洒在这片土地上,让整个坝子被一层白色的霜花笼罩着,但也无法让这些柔弱的庄稼瑟瑟发抖。在冬阳的照耀之下,这些田地里的蚕豆尽情的吮吸着清晨的霜花,让那些寒意变成了自己最好的食物。在肃杀而萧索的冬日里,整片田野放眼望去,全是一片盎然的绿意,这片绿意滋润着你的眼眸,让你从内心里泛起一股暖意。这股暖意,在心中慢慢的升腾,汇聚,把乡村的豆田轻柔地揽在了怀里。   作为小春的主题曲,在冬季阳光慵懒的照耀之下,蚕豆的叶子泛着翠绿的光泽。花开时节,那一片片田野里,仿佛在瞬间便簇生出无数的白蝴蝶,它们有着灵动的黑眼睛,在风中微微舞动,乍看之下,那些黑亮的眸子里有着如水般的澄净与透明。细观之,这些豆花就像一个个小女孩的脸蛋,白润的面容上,镶嵌着晶亮的黑眼珠,忽闪忽闪的,煞是惹人喜爱。没有玩具的童年,我们找来一段细线,摘下一把蚕豆叶子,扎成一个毽子,便能获得数日的快乐时光。乡村的童年是贫穷的,但正是这种贫穷,为我们的精神灌注了朴实的品性,多年后我们能够在物欲红尘中拥有一份闲适的心态,全都缘于乡村的濡养。   关于豆田的记忆大多和吃有关,儿时的快乐总是来得太简单。那些豆田,因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让我们获得了太多的快乐。冬日里,逃课去豆田里吃豆笋,是一件很刺激的事。所谓豆笋,就是蚕豆鲜嫩的茎,然而并不是所有豆茎都能够吃的。也许是在和同类的生存竞争中不幸处于了下风,这些豆笋,因其个头较矮掩藏在豆田里,需要蹲在田中仔细寻找才能发现。为了吃豆笋,必须准备一缸调料,醋、辣椒面、花椒、芫荽、酱油、这些农家必备的食品,让我们调制出了一个酸酸辣辣的童年。选一个阳光朗照的下午,约上几个伙伴,找上一片没人的豆田,像兔子般窜进豆田里,仔细寻找着混杂在无数的豆杆中数量有限的豆笋。虽然豆笋难寻,但偌大一片豆田,要掐到几把豆笋也不算什么难事。二十分钟左右,伙伴们便都有了收获,于是坦坦的坐到田埂上,将掐到的豆笋上带着的叶子全部摘除,将豆笋捏碎,在调料里一蘸,便可品尝这鲜嫩的美味。就着冬日的暖阳,享用这份乡村独有的滋味,现在想来,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让人幸福得有些发颤。   家乡的少年,几乎全部有过逃课吃豆笋的经历。至今,我依然觉得世间的事情是如何的不可思议。一种食物,当你偷偷的得到它,品尝时的快乐要远远超过在家里正经闱坐慢慢品尝时的快乐。也许缘于一种心情,那些获取食物时怕被人发现的些许担心,也全部转化成了获取快乐的催化剂。   家乡的豆田里,在冬天会生长几种野菜。其中以麦兰菜和杵米草最为有名。麦兰菜长约八至十公分,开白色细小的花朵,但往往还未到开花之时,便被家乡人采来制作成酸菜,那些鲜嫩的麦兰菜,经过晒干腌制之后,便在土坛陶罐里酝酿出了一种生活的真味。麦兰酸菜酸得厚实,酸得地道,且具有了一定的柔韧度,耐嚼。家乡的麦兰酸菜在十里八乡都非常有名。油茶、腌豆腐、麦兰酸菜、洋芋焖饭,就是我的少年时期对于粗茶淡饭的最好理解,也是我心中仰慕的天堂生活。现在我依旧喜欢在中午吃这样的饭菜,然而,生活中过多的应酬让我能够这样在家里享用粗茶淡饭的机会很少。   杵米草作为在豆田中生长的另一种野菜,也得到了家乡人的厚爱。杵米草开黄色小花,绿叶上长着极细小的白色绒毛,采来后细细切碎或是放在石臼里舂细,和上糯米面发酵一夜,面团便成为了墨绿色。然后在里面包上豆沙馅,或蒸或炸,蒸出的杵米粑粑为墨绿色,而炸出的墨绿中却透出一股金黄,色泽诱人,味道甜美。据说杵米因其叶上长有绒毛,吃后可吸附肠胃中的粉尘杂物,有保健之功效。每年,母亲都会从集市上买上杵米,为全家做上几顿以杵米为主的早餐,这种食物受到了全家人的喜爱。小女年仅六岁,也十分偏爱这种来自于豆田中的食物,成为了我家年纪最小的“杵米粉丝”。   经过了冬的沉淀,春的酝酿,那些田地里的蚕豆,开始在翠绿的豆杆上孕育出了丰盈的果实。到这些豆荚成熟时,小孩子们在上学放学途中,便可以用其解馋了。直接从豆杆上把豆米炸出来揣在衣兜里带到学校去吃,或是带回家用竹签穿了在火塘里烧熟后食用,都能给儿时的记忆带来无尽的快乐。   四月底,田野里的蚕豆完全成熟,少年们的心便开始蠢蠢欲动了。
  在家乡,蚕豆成熟后,并不马上收回家中,农人先将其割倒后在地里晾晒,干透之后才收回家中。正是多年在乡村流传的这样一种农事习俗,让家乡的少年拥有了烧雷豆的乐趣。

  烧雷豆一般在夜深人静时才行动。学校晚自习后,几个伙伴会意的使个眼色,便分散着离开学校,到外面的豆田里汇合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们就开始行动了。   烧雷豆要有用具,火柴、布袋、用于引火的松明都必不可少,当然,我们还要拔来一些青篙扑火。

  全部准备工作就绪,选择一个比较有利的地形,我们一般都会选择在上下落差较大的田地里下手。选好了地点,伙伴们分头去抱晒干的蚕豆,当然,由于干的是鬼鬼祟祟的事情,还得留下一个人侦察情况。大家的心里都难免有点紧张,怕被人捉住到学校和家里告状,所以烧雷豆时必须快、准、稳。要选择那些比较干的蚕豆,这样能够节省时间,有效地避免被捉住的危险。田地里晒着的蚕豆都是一行一行的,只要把手插入蚕豆下,像滚雪球一样打几个滚,转瞬间便能抱起不少的蚕豆。通过多次烧雷豆,我总结出了一个非常简单但实用的道理:每块田里只抱一小捆。因为损失少,即使田主发现了一般也不会深究。有的少年只图方便,就在一块田里抱来烧,结果一次就把人家田里的蚕豆烧去一半,这样主人一般都会告到学校,如果同伴中有人在老师的重压之下当了“叛徒”,很容易被查出来。因为这一小点发现,烧了多年雷豆,从来没有被人告到学校的现象,在同伴心中便也有了几分威信,这样的经历很是让我得意了一阵子。长大之后回想起来,我们是把童年的简单快乐建立在了乡亲们的损失之上,这种得意感才逐渐淡去。   等蚕豆抱得差不多了,我们便开始烧雷豆了。火一烧起来,我们的心情也变得格外紧张,夜里的火光是最容易被人发现的。大部分伙伴都要担负侦察的任务。大家小心异常,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一举一动。一两个人不停地用竹棍翻动烧着的蚕豆。那些干透的豆杆在火中发出辟辟叭叭的声音,就像雷声一般,这也是“雷豆”得名的由来。等火势渐渐小了,豆子也便熟了,大家一拥而上,用青篙枝迅速将火扑灭,大功就算基本告成。接下来,几双还显得稚嫩的手便立时伸进滚烫的火烬中,将那些豆子刨出来,因为烫,大家都采取了同样的姿势,将一把还带着碳粒的蚕豆迅速地从左手换到右手,再从右手换到左手,一边换手一边将多余的灰烬除掉,随后便放进我们带来的包中。这时采用的是公平竞争的原则,于是,几只手不停地在地上扒拉,都想多取到一点胜利的果实。到确信豆子已经被我们全部装入包中后,大家才作鸟兽散,回家慢慢地享用美味喷香的烧豆了。
  少年时代,我们还学会了一种保存烧豆的方法,将雷豆放进陶罐里,再埋入地下,由于陶罐的透气性能较好,吸纳了一些土地里的潮气,豆子变得更加酥软可口,而且可以保存半年左右。
  长大之后,不再去烧人家的蚕豆了。每次看到超市里摆放着的各种各样的蚕豆食品,我总会想起在家乡烧雷豆的那些经历。   乡村的豆田,滋养了乡村每一个辛劳的日子。蚕豆作为一种易活、高产的庄稼,它毫无保留地为乡村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豆可食,茎叶可作饲料,深埋在地上的根,还能为下一季的庄稼制造肥料。这种庄稼是平凡的,然而正因这种平凡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它在乡村扎住了深深的根。乡村依恋着它,它也挚爱着乡村,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蚕豆那样,用自己的力量回报乡村,为乡村无私地作些奉献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