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暂读禅诗半日闲
2022-01-09叙事散文凉月满天
诗是这个世界开出来的花,是一个个寂寞幽魂用来解醉的茶,是残阳古道上旅人回避不了的伤感,还是禅家融铸一炉的咫尺与天涯。 往往历代禅僧也是高明的诗人,大概参禅的人,凡念渐消,清修渐长,清风朗月,无一物不动人心,无一物不照人念,最终人我俱忘,万……
诗是这个世界开出来的花,是一个个寂寞幽魂用来解醉的茶,是残阳古道上旅人回避不了的伤感,还是禅家融铸一炉的咫尺与天涯。
往往历代禅僧也是高明的诗人,大概参禅的人,凡念渐消,清修渐长,清风朗月,无一物不动人心,无一物不照人念,最终人我俱忘,万虑顿消,草长莺飞,卧雪眠云,整个世界不再冥冥晦晦,而是一片鹤舞云飞,美从心底冉冉升起,诗意也象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不着斧斤,自然成文。
偶读禅诗,可以象一把拂尘,稍稍拂去一些尘埃,让诸多烦恼和困惑,有一个暂时的开解。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四海漂泊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长亭分别,构成人生八苦之一:生别离。既然位列八苦,自然是有它难解的苦况在。哪个人愿意离开故乡和亲人朋友,在风中雨中到处流浪呢?又有哪个人愿意自己的亲人朋友纷纷走开,剩下自己一人茕独可怜?这两种行为导致的感情痛苦,对于平常人几乎是不可避免。就是那句“我们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相聚”,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安慰而已。
但是临济宗禅人的一首送别诗,却让我看到一种别样的风光:
散尽浮云落尽花,
到头明月是生涯。
天垂六幕千山外,
何处清风不旧家? 修行到了极处,不仅浮世繁华都如过眼云烟,不着一念,就是参禅得来的圣解,本来如同一树繁花,此刻也让它片片落下。到最后,整个心里就剩下一轮清明朗润的圆月,照着自己走遍万水千山,却又如同一步也不曾离开自己的家园一般的安适清恬。什么时候有了这样的识见,分别的苦况庶几可免。 自古以来,成千上万的人避世入山,以期静心修练。我们现在还有个歌唱家李娜放着歌不唱,万丈软红尘里的福分不享,做了尼姑,去潜心学佛。可惜象这样坚决的人仍旧是少,俗世中人如我之辈十分之多,不肯舍了家业和人口,去修那清静般若。但又为种种烦恼所累,无法解脱,此时需要有指入人心之作,可供参演寻求,暂解劳生之苦。 杨歧宗禅师法演深入红尘,现身说法,赋诗一首: 但得心闲到处闲,
莫拘城市与溪山。
是非名利浑如梦,
正眼观时一瞬间。 看来真正禅到极处,倒不是什么都不再存在的顽空,也不是避居深山,不问世事。只要心定神闲,红尘也是深山。句意清浅,人人能解,境界高深,非常人可到。历来禅家主张当吃饭时吃饭,当睡觉时睡觉。只是我等愚人往往“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什么时候能修到这等境界,磨人的生活也会容易过许多。 还见过更有趣得多的禅诗。不明所以地读来,会以为是翩翩浊世佳公子所写呢: 二八佳人刺绣迟,
紫荆花下啭黄鹂。
可怜无限伤春意,
尽在停针不语时。 历来杨岐宗就爱禅里生出奇趣,于是诗也别开一枝。本诗原来是以红粉佳人喻佛子。佳人怀春,玄想情郎。这里竟然是用来喻那学佛的人时时刻刻对本来面目的怀想。透脱处真是无物不可入诗。 有一僧一尼相对论禅,僧捏了女尼一把,女尼大惊:想不到你还有这个在。僧一笑:是你还有这个在。哪个?意想情识,尘世里情事。心里没有,手上有也当是没有。就象那个著名的小和尚和老和尚的公案。老和尚抱小娘子过水,过后即放。师徒接着行路。小和尚问师傅:都说男女授受不亲,师傅你为什么要抱她过河?师傅说:啊,我早忘了,你原来还一直抱着她。 就是这个。只要心里坦然,禅诗也可入于绮靡。 寻佛的人,千辛万苦,走尽天涯。弯弯转转,觅不见清静自性。感觉目标十分遥远,难以到达。可是一旦明了开悟,却发现原来大道就在当下,就在睡觉吃饭,行住坐卧,水流花谢,平常景象。这个时刻,心里真是轰然狂喜。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以会有诗为颂: 一重山了一重云,
行尽天涯转苦辛。
蓦紥归来屋里坐,
落花啼鸟一般春。 以前也见花谢花飞飞满天,以前也听鸟声只在耳东西,只是心心念念,不在此处,闻也未闻,见也未见,或者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刻开悟,整个世界的清明都向自己踏歌而来。 参透禅关的人,万事万物还其本来面目,自己心里破断一切意想情识,所见之物和常人不同,甚至颇不合逻辑,以此成诗,读来有些荒诞奇趣,但细细嚼来,又无法不钦佩禅者的透脱,一无挂碍。
善慧禅师有一首诗: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你看,历代诗写无数,哪个能写得这样的反常?能有这样违反常规的观望和思维角度的人,心里已经脱略了日常的逻辑和惯例。世上万物已经没有什么能够束缚他了,他还有什么不安宁和快乐的? 当一切都可以放得下的时候,我们的第三只眼睛就可以慢慢睁开,笑看金乌东升,玉兔西坠,行宫见月不会是伤心色,夜雨闻铃也不再是肠断声。这个世界上,可能少了许多的恩怨计较争斗,悲伤幽怨离愁,而多了些平和美丽与安宁淡泊。 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注:原发“榕树下”)
到头明月是生涯。
天垂六幕千山外,
何处清风不旧家? 修行到了极处,不仅浮世繁华都如过眼云烟,不着一念,就是参禅得来的圣解,本来如同一树繁花,此刻也让它片片落下。到最后,整个心里就剩下一轮清明朗润的圆月,照着自己走遍万水千山,却又如同一步也不曾离开自己的家园一般的安适清恬。什么时候有了这样的识见,分别的苦况庶几可免。 自古以来,成千上万的人避世入山,以期静心修练。我们现在还有个歌唱家李娜放着歌不唱,万丈软红尘里的福分不享,做了尼姑,去潜心学佛。可惜象这样坚决的人仍旧是少,俗世中人如我之辈十分之多,不肯舍了家业和人口,去修那清静般若。但又为种种烦恼所累,无法解脱,此时需要有指入人心之作,可供参演寻求,暂解劳生之苦。 杨歧宗禅师法演深入红尘,现身说法,赋诗一首: 但得心闲到处闲,
莫拘城市与溪山。
是非名利浑如梦,
正眼观时一瞬间。 看来真正禅到极处,倒不是什么都不再存在的顽空,也不是避居深山,不问世事。只要心定神闲,红尘也是深山。句意清浅,人人能解,境界高深,非常人可到。历来禅家主张当吃饭时吃饭,当睡觉时睡觉。只是我等愚人往往“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什么时候能修到这等境界,磨人的生活也会容易过许多。 还见过更有趣得多的禅诗。不明所以地读来,会以为是翩翩浊世佳公子所写呢: 二八佳人刺绣迟,
紫荆花下啭黄鹂。
可怜无限伤春意,
尽在停针不语时。 历来杨岐宗就爱禅里生出奇趣,于是诗也别开一枝。本诗原来是以红粉佳人喻佛子。佳人怀春,玄想情郎。这里竟然是用来喻那学佛的人时时刻刻对本来面目的怀想。透脱处真是无物不可入诗。 有一僧一尼相对论禅,僧捏了女尼一把,女尼大惊:想不到你还有这个在。僧一笑:是你还有这个在。哪个?意想情识,尘世里情事。心里没有,手上有也当是没有。就象那个著名的小和尚和老和尚的公案。老和尚抱小娘子过水,过后即放。师徒接着行路。小和尚问师傅:都说男女授受不亲,师傅你为什么要抱她过河?师傅说:啊,我早忘了,你原来还一直抱着她。 就是这个。只要心里坦然,禅诗也可入于绮靡。 寻佛的人,千辛万苦,走尽天涯。弯弯转转,觅不见清静自性。感觉目标十分遥远,难以到达。可是一旦明了开悟,却发现原来大道就在当下,就在睡觉吃饭,行住坐卧,水流花谢,平常景象。这个时刻,心里真是轰然狂喜。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以会有诗为颂: 一重山了一重云,
行尽天涯转苦辛。
蓦紥归来屋里坐,
落花啼鸟一般春。 以前也见花谢花飞飞满天,以前也听鸟声只在耳东西,只是心心念念,不在此处,闻也未闻,见也未见,或者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刻开悟,整个世界的清明都向自己踏歌而来。 参透禅关的人,万事万物还其本来面目,自己心里破断一切意想情识,所见之物和常人不同,甚至颇不合逻辑,以此成诗,读来有些荒诞奇趣,但细细嚼来,又无法不钦佩禅者的透脱,一无挂碍。
善慧禅师有一首诗: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你看,历代诗写无数,哪个能写得这样的反常?能有这样违反常规的观望和思维角度的人,心里已经脱略了日常的逻辑和惯例。世上万物已经没有什么能够束缚他了,他还有什么不安宁和快乐的? 当一切都可以放得下的时候,我们的第三只眼睛就可以慢慢睁开,笑看金乌东升,玉兔西坠,行宫见月不会是伤心色,夜雨闻铃也不再是肠断声。这个世界上,可能少了许多的恩怨计较争斗,悲伤幽怨离愁,而多了些平和美丽与安宁淡泊。 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注:原发“榕树下”)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