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散文从门口进来(外一篇)
2022-01-09抒情散文黑龙江小龙女
大概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做诗人的一段经验。在“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的时节,看花谢也心惊,听猫叫也难过,诗就会来了,如枝头舒叶那么自然。但是入世稍深,渐渐煎熬成为一颗“煮硬了的蛋”,散文从门口进来,诗从窗口出去了。“嘴唇在不能亲吻的时候才……
大概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做诗人的一段经验。在“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的时节,看花谢也心惊,听猫叫也难过,诗就会来了,如枝头舒叶那么自然。但是入世稍深,渐渐煎熬成为一颗“煮硬了的蛋”,散文从门口进来,诗从窗口出去了。“嘴唇在不能亲吻的时候才能唱歌。”一个人如果达到相当年龄,还不失赤子之心,经风吹雨打,方寸间还能诗意盎然,他失得天独厚,他是诗人。
——引自梁实秋的散文《诗人》 近来读梁实秋的散文,看到上面的一段话,不仅百感交集。我对文字的认知与感觉,恰恰就是这样的痕迹,曾经迷恋的诗歌,曾经为之茶饭无思的诗歌,现在像杳飞的黄雀,像一段已经逝去无可追回的恋情,在午夜的百转千回中,曾经鲜活的每一个细节,用我爱恨交加的情绪深深打磨,沾染时间的灰尘,浸润的混沌而寂寞了。 我有过正扫地或者抹桌子时,脑海中突然涌出新鲜灵动的句子,马上抓笔记下。成天想的都是表达、意境、诗意,初识爱好相同的文友,相见恨晚的互相唱和,一首接一首写诗歌。歌咏想象的爱情,像对岸的花,水中的月,一片虚幻诱人而成扑火的飞蛾。死亡与凭吊是安排好的细节与壮丽。调动起深藏许久的热情,整个人是亢奋的、幸福的、热烈的,逐渐的走入佳境。只是我一向是忧郁的,像无风的早晨,一层雾霭在我的眼中久久不散。我所悲凄的却是曲终人散的晚境,把我自己想成一只掠过的飞鸟,为之感情奔泻成一首诗歌的草稿,但是总觉结尾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飞升。这样的作品拿出去也不能上某文学网的首页。虚荣,竟让我有些坐卧不宁。 记得那是初春的下午,路上的积雪已经融化,随着太阳偏西,天光暗了,我走路去母亲家,目及的柴垛儿上盖着薄薄的一层雪,被阳光剥取的只剩下一层令人怜惜的薄冰。脑海中跳出这样的几句: 我漂泊的心
丢失了春天走来的方向
不敢在阳光下做梦
在爱与不爱的边缘徘徊
相思让你无处不在
如捕捉一道白光
我抓不住你
请原谅我的痴缠
让别人用美丽的躯体陪伴你
我奉献的只有心灵与梦想
如那轮桔黄的月
高高地挂在天上
暮春里迟开的花
摇落幸福的微雨
我像飞鸟一样掠过
在蔚蓝中消隐 这首题为“我像飞鸟一样掠过”,得到许多朋友的唱和与共鸣。当时确实骄傲了一阵子,如此的爱情诗歌写了经年,随之而来的聚散,像凋零的大观园般满目疮痍。用迷惘、徘徊、彷徨的情绪填着无序的日子。 现在回头看自己当时的作品,不仅有些羞涩,但那种真挚的感情,朴实、无技巧的表达,让我的心总会柔软的洒满泪。无论如何幼稚,上不得台面,拿不出手,这样的心境已永远不能再呈现,永远不可得。 一时兴起,选我那个时期的一些诗歌,去百度搜索,却发现不少竟被许多青涩的少年人用作博客的按语。以我虚度的三十几载,心智的纯真还徘徊在二九年华,唯有惭愧。 随着眼界的开阔,心情开朗与沉静许多。怀念与追忆并不能追回逝去的好时光,顺其自然是最稳妥的布阵。可惜、可叹,待我历尽挣扎,终成“一枚煮硬了蛋”,以为获得重生,却发现我已经远离了诗歌。 最近,某网回顾比较优秀的诗歌作品,选了我的一首,重读间竟然恍如隔世。翻看当时互相唱和文友的博客,发现有的人的诗歌表达已经实现了飞跃,这是我所羡慕的。我真相信天赋的存在。有人能像凤凰般集香木自焚获得崭新的生命,不失赤子之心,方寸间依然诗意盎然。而我自己却一次次醉在别离后的杯盘狼藉中,哭过笑过后,抛弃了诗歌,最终败下了阵。 几天前,跟一位文友相聚,喝白酒吃木炭火锅,言谈甚欢,他身着粉灰相间的羊毛衫,潇洒而又漂亮,善解人意更让我酒逢知己的独享一小瓶白酒。好久没有如此畅饮,我骄傲自己的酒量,刚想写几句像席暮蓉咏叹的“初相遇”去记住这份美好,竟又像看到别后的寂寥一般,还是不要浪掷感情去挽留某些必定消逝的场景,用克制的古典挽留向往的美好——“花赏半开,酒饮微醺”! 次日去西城图书馆,行至半路,觉得眼镜有些异样,抬手想推上去,不想左眼的镜片应声落地,摔的粉碎,原来镜架的小螺丝不知何时已经逃了……面对难收的覆水,捡起其中较大的碎片,终觉派不上用场,想发几句感慨(就是所谓灵感吧?)又觉得小题大做,唯有毫无痛惜的脚步不停,只是闷闷的两眼模糊摸到眼镜店。 待我洒脱的应对生活给予我的酸甜苦辣。我知道,散文真的从门口进来了。
我行在何处?
与女友赵看热播的电视剧《卧薪尝胆》,屏幕上的范蠡、越王、夫差、伍子胥等上演两千多年前的悲喜。我们的话题便由此展开,从文仲死、范蠡隐到越王的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相国李斯的老鼠哲学到最后他遭受五马分尸的酷刑;直至韩信临死发出“走狗烹”之叹。我像个演说者对这类史实信手拈来的夸夸其谈,来说明激流勇退的必要与正确。 罗列一番之后,我自己也觉失去底气。想起自己一直以来的困惑。我学的是历史专业,《资治通鉴》、《史记》等也粗读几遍,近年更是有的放矢读起断代史,但是却写不出一篇史论文章,甚至不能引用有关历史事实或者事件来佐证自己观点或者辅助深化文章的主题。学习体会文友们的文章,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跨越千年,对如此的恢弘大气,我只有羡慕的份儿。历史在我掌握的知识层面,像一层浮在水面上的油,折射出的颜色五彩而暗淡,污浊而纷杂,让心境有些昏昏然。 赵凝视我蹙的眉,起身给我泡一杯“铁观音”,热水中,只见一片片茶叶像次第出场有序的舞者般无声舒袖,在茶盏中隆成边缘圆滑的一团黄绿,像单峰的驼,站在沙海,面对已没于地平线的夕阳,孤高而沉静,相对我以往品尝的龙井,真是别样。 记忆中,刚冲入热水的龙井茶,杯内马上泾渭分明的分为两层,杯口聚着疏密不一的逐渐转绿——轻巧的茶叶、细小的茶梗,耐心等待片刻,像初次参加运动会的小学生,正紧张整理队伍准备入场接受检阅。几片犹豫立场的茶叶上下起伏着,待端起杯凑到唇前,淑女般的一抿,牙齿便充当过滤的筛子……我正纠缠于对比的遐想中,赵用烁烁的眼神问我。“你读史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你心灵真正的需要,需要它来滋润心灵的饥渴?”“喜欢知道,如此而已。”简单让我羞涩,人说读史令人明智,借古喻今。平日的冠冕堂皇在我这里却显得空落的无所依附,甚至没有瑰丽的想象作为衬托,单薄的令人惋惜。那么我最需要什么呢?靠近心灵的自问,却发现自己还没有冲口而出的渴望与追求。懵懵懂懂中身在何处?那两杯茶的形态在我的脑海中像蒙太奇般频繁交替,像一个讲求布景的摄影,总像故作深沉的富予它以升华的意境,却有些弄巧成拙了。 王国维的治学有“三境界”,从“衣带渐宽”、“望断天涯路”至“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狂喜。把追求的苦思,萦绕已久的殆精竭虑,在豁然开朗之境,用缠绵相思般的轻描淡写形象的给以展示。体会这个靠近的过程,像跋涉已久、愈走愈觉孤独、幽深的旅人,我疲惫、谦卑、而敬畏。 我是一个天分、悟性不高又饥饿至极的信徒,在人生的盛宴上让心灵丰盈,像吃自助餐般夹满盘子,但能否吃得下,消化成补给自身的营养,这便是通到向往之境的一个飞跃。 这是走向未来的坦诚?像绿色植物向光性般心无二用?面前只是两杯茶的不同形态,如今的我行在何处?
——引自梁实秋的散文《诗人》 近来读梁实秋的散文,看到上面的一段话,不仅百感交集。我对文字的认知与感觉,恰恰就是这样的痕迹,曾经迷恋的诗歌,曾经为之茶饭无思的诗歌,现在像杳飞的黄雀,像一段已经逝去无可追回的恋情,在午夜的百转千回中,曾经鲜活的每一个细节,用我爱恨交加的情绪深深打磨,沾染时间的灰尘,浸润的混沌而寂寞了。 我有过正扫地或者抹桌子时,脑海中突然涌出新鲜灵动的句子,马上抓笔记下。成天想的都是表达、意境、诗意,初识爱好相同的文友,相见恨晚的互相唱和,一首接一首写诗歌。歌咏想象的爱情,像对岸的花,水中的月,一片虚幻诱人而成扑火的飞蛾。死亡与凭吊是安排好的细节与壮丽。调动起深藏许久的热情,整个人是亢奋的、幸福的、热烈的,逐渐的走入佳境。只是我一向是忧郁的,像无风的早晨,一层雾霭在我的眼中久久不散。我所悲凄的却是曲终人散的晚境,把我自己想成一只掠过的飞鸟,为之感情奔泻成一首诗歌的草稿,但是总觉结尾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飞升。这样的作品拿出去也不能上某文学网的首页。虚荣,竟让我有些坐卧不宁。 记得那是初春的下午,路上的积雪已经融化,随着太阳偏西,天光暗了,我走路去母亲家,目及的柴垛儿上盖着薄薄的一层雪,被阳光剥取的只剩下一层令人怜惜的薄冰。脑海中跳出这样的几句: 我漂泊的心
丢失了春天走来的方向
不敢在阳光下做梦
在爱与不爱的边缘徘徊
相思让你无处不在
如捕捉一道白光
我抓不住你
请原谅我的痴缠
让别人用美丽的躯体陪伴你
我奉献的只有心灵与梦想
如那轮桔黄的月
高高地挂在天上
暮春里迟开的花
摇落幸福的微雨
我像飞鸟一样掠过
在蔚蓝中消隐 这首题为“我像飞鸟一样掠过”,得到许多朋友的唱和与共鸣。当时确实骄傲了一阵子,如此的爱情诗歌写了经年,随之而来的聚散,像凋零的大观园般满目疮痍。用迷惘、徘徊、彷徨的情绪填着无序的日子。 现在回头看自己当时的作品,不仅有些羞涩,但那种真挚的感情,朴实、无技巧的表达,让我的心总会柔软的洒满泪。无论如何幼稚,上不得台面,拿不出手,这样的心境已永远不能再呈现,永远不可得。 一时兴起,选我那个时期的一些诗歌,去百度搜索,却发现不少竟被许多青涩的少年人用作博客的按语。以我虚度的三十几载,心智的纯真还徘徊在二九年华,唯有惭愧。 随着眼界的开阔,心情开朗与沉静许多。怀念与追忆并不能追回逝去的好时光,顺其自然是最稳妥的布阵。可惜、可叹,待我历尽挣扎,终成“一枚煮硬了蛋”,以为获得重生,却发现我已经远离了诗歌。 最近,某网回顾比较优秀的诗歌作品,选了我的一首,重读间竟然恍如隔世。翻看当时互相唱和文友的博客,发现有的人的诗歌表达已经实现了飞跃,这是我所羡慕的。我真相信天赋的存在。有人能像凤凰般集香木自焚获得崭新的生命,不失赤子之心,方寸间依然诗意盎然。而我自己却一次次醉在别离后的杯盘狼藉中,哭过笑过后,抛弃了诗歌,最终败下了阵。 几天前,跟一位文友相聚,喝白酒吃木炭火锅,言谈甚欢,他身着粉灰相间的羊毛衫,潇洒而又漂亮,善解人意更让我酒逢知己的独享一小瓶白酒。好久没有如此畅饮,我骄傲自己的酒量,刚想写几句像席暮蓉咏叹的“初相遇”去记住这份美好,竟又像看到别后的寂寥一般,还是不要浪掷感情去挽留某些必定消逝的场景,用克制的古典挽留向往的美好——“花赏半开,酒饮微醺”! 次日去西城图书馆,行至半路,觉得眼镜有些异样,抬手想推上去,不想左眼的镜片应声落地,摔的粉碎,原来镜架的小螺丝不知何时已经逃了……面对难收的覆水,捡起其中较大的碎片,终觉派不上用场,想发几句感慨(就是所谓灵感吧?)又觉得小题大做,唯有毫无痛惜的脚步不停,只是闷闷的两眼模糊摸到眼镜店。 待我洒脱的应对生活给予我的酸甜苦辣。我知道,散文真的从门口进来了。
我行在何处?
与女友赵看热播的电视剧《卧薪尝胆》,屏幕上的范蠡、越王、夫差、伍子胥等上演两千多年前的悲喜。我们的话题便由此展开,从文仲死、范蠡隐到越王的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相国李斯的老鼠哲学到最后他遭受五马分尸的酷刑;直至韩信临死发出“走狗烹”之叹。我像个演说者对这类史实信手拈来的夸夸其谈,来说明激流勇退的必要与正确。 罗列一番之后,我自己也觉失去底气。想起自己一直以来的困惑。我学的是历史专业,《资治通鉴》、《史记》等也粗读几遍,近年更是有的放矢读起断代史,但是却写不出一篇史论文章,甚至不能引用有关历史事实或者事件来佐证自己观点或者辅助深化文章的主题。学习体会文友们的文章,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跨越千年,对如此的恢弘大气,我只有羡慕的份儿。历史在我掌握的知识层面,像一层浮在水面上的油,折射出的颜色五彩而暗淡,污浊而纷杂,让心境有些昏昏然。 赵凝视我蹙的眉,起身给我泡一杯“铁观音”,热水中,只见一片片茶叶像次第出场有序的舞者般无声舒袖,在茶盏中隆成边缘圆滑的一团黄绿,像单峰的驼,站在沙海,面对已没于地平线的夕阳,孤高而沉静,相对我以往品尝的龙井,真是别样。 记忆中,刚冲入热水的龙井茶,杯内马上泾渭分明的分为两层,杯口聚着疏密不一的逐渐转绿——轻巧的茶叶、细小的茶梗,耐心等待片刻,像初次参加运动会的小学生,正紧张整理队伍准备入场接受检阅。几片犹豫立场的茶叶上下起伏着,待端起杯凑到唇前,淑女般的一抿,牙齿便充当过滤的筛子……我正纠缠于对比的遐想中,赵用烁烁的眼神问我。“你读史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你心灵真正的需要,需要它来滋润心灵的饥渴?”“喜欢知道,如此而已。”简单让我羞涩,人说读史令人明智,借古喻今。平日的冠冕堂皇在我这里却显得空落的无所依附,甚至没有瑰丽的想象作为衬托,单薄的令人惋惜。那么我最需要什么呢?靠近心灵的自问,却发现自己还没有冲口而出的渴望与追求。懵懵懂懂中身在何处?那两杯茶的形态在我的脑海中像蒙太奇般频繁交替,像一个讲求布景的摄影,总像故作深沉的富予它以升华的意境,却有些弄巧成拙了。 王国维的治学有“三境界”,从“衣带渐宽”、“望断天涯路”至“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狂喜。把追求的苦思,萦绕已久的殆精竭虑,在豁然开朗之境,用缠绵相思般的轻描淡写形象的给以展示。体会这个靠近的过程,像跋涉已久、愈走愈觉孤独、幽深的旅人,我疲惫、谦卑、而敬畏。 我是一个天分、悟性不高又饥饿至极的信徒,在人生的盛宴上让心灵丰盈,像吃自助餐般夹满盘子,但能否吃得下,消化成补给自身的营养,这便是通到向往之境的一个飞跃。 这是走向未来的坦诚?像绿色植物向光性般心无二用?面前只是两杯茶的不同形态,如今的我行在何处?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