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问君何事轻离别

2022-01-09抒情散文野猪皮

问君何事轻离别西去的阳光停留在石阶两侧倒伏的青草,半面断墙和几根粗大的廊柱上。像一只苍白的手抚摸着失去血色的脸;旧时的铿锵低沉或婉转悠扬被残破脊顶制造的大片阴影所覆盖。这样的晚景,被稍远处的杂树林衬托的愈发凄清。数百年前,这里曾是一座郊外……
问君何事轻离别   西去的阳光停留在石阶两侧倒伏的青草,半面断墙和几根粗大的廊柱上。像一只苍白的手抚摸着失去血色的脸;旧时的铿锵低沉或婉转悠扬被残破脊顶制造的大片阴影所覆盖。这样的晚景,被稍远处的杂树林衬托的愈发凄清。   数百年前,这里曾是一座郊外别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无一不透出其主人的风雅。他喜欢广交海内外的文人骚客,并与他们在此聚会,书传世之作,咏千古文章。   而眼前的这番败落怎么也无法与过去的兴盛统一起来。   上庄,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地方。   纳兰容若,这位生于1655年的少年英才,凭借自己的智慧,毫无疑义的在中国文坛上占有了一席之位。   说他是少年英才,毫不为过。二十一岁之前,他就已经编纂出长达一千七百九十二卷的《通志堂经解》,其中共录入了一百四十多种自宋,元以后解释儒学经典的书籍。稍后,又创作了《通志堂集》,这本书以词为主,包括诗、赋、杂文、附录等等计二十卷。也正是这本书,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康熙十五年,即二十一岁时,他考中进士,做了御前侍卫。才智过人的他而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和器重,多次随其出巡,独立完成很多重要使命。   出身豪门的纳兰容若,弱冠少年,就有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受到家庭的熏陶。他的父亲,即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明珠本人,精通满汉两种文字,尤其汉文化方面他对纳兰容若的影响,不能不说是潜在的,巨大的。后来纳兰容若结识的一些大家如朱彝尊、顾贞观、陈维崧、梁佩兰、吴兆骞,韩寒等就是明证。   提起吴兆骞,更有一段渊源:吴兆骞被流放到宁古塔多年,顾贞观念友老迈,想把他解救出来,就找到纳兰容若,纳兰容若看过顾贞观因思念老友作的一首词后,感动不已,多方斡旋,终于把吴兆骞从蛮荒之地赎回京城。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这件事令人击节的地方在与纳兰容若的仗义。要知道在当时条件下解救一个朝廷重犯,一个流放者,须担多大的风险。而纳兰容若恰恰把这种风险转化为对文化人的尊重,赢得一世清名。   由于长期与这些文化大师们交流,纳兰容若深得中原文化的熏染,他的诗词理论独树一帜,敢于大胆质疑前人,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他的词风清雅婉丽,天然浑朴,自成一派。陈维崧这样评价:“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王国维的肯定更是颇具分量:“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问君何事轻离别 ?
  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岸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这首词,是他随康熙皇帝出巡时,为悼念亡妻所做。全词满怀深情,字里行间充满对爱妻逝去后的思恋凄楚之情。受大环境和自身经历影响,纳兰容若的词多半这类属“儿女情长”范畴的。但有时他会突然笔锋一转,豪迈与雄健跃然纸上,让人震惊: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镏尘京国。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生成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
  ……
 
  也许是天妒风流。他的一生因此而太过短暂,仅仅与红尘世界日夜相伴了30年,便悄然长世。   昨日风华以成过往烟云,这位才华横溢的满族大词人,身后境况凄凉不堪。今天的上庄,惟剩几处残垣,几块石板依稀印记着昨天的繁华。这块土地,纳兰家族与其休戚相关。身前他们在这里生活,身后他们深埋这里。上庄不仅葬着纳兰容若,也葬着他的父亲,弟弟及其他家人。宏大的墓地规模,使它一度是北京西郊名墓之一。   历史上的上庄经历清中末期的衰落,民国时期的战乱,“文革”时的破坏,纳兰家族的墓地已荡然无存。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墓中遗骨四处散落,暴露荒郊。有关资料为我们展示出这样一副凄凉的画面:1975年夏天,纳兰家族的后人叶连德赶着一辆马车,拉着棺材,到上庄皂甲屯(墓地)四处收敛遗骨,为示孝敬,手上裹以红布……   从此,纳兰容若,这位大词人的长眠之地,无人知晓。   谁能想象纳兰后人收敛遗骨时的心情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