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四月芳菲】 (邓世太老师应征作品 《居有竹》)

2022-01-09经典散文
[db:简介]


居 有 竹

     邓世太

    一
    蜿蜒于山间的泼陂河,游走到邓围孜时,突然拐了一个弯,一头撞进河岸,怀抱着裹挟的泥土,昂首北去。
    祖先500年前购买这块沃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在上面更好地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河水也看中了这片土地,总是在春夏之交,借助山洪的威势,一点点蚕食邓家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族人们耐心地与河水掰着手腕。趁着河水退去,各家各户在河岸广植树木,遍撒草籽,力图涵水固土,保住已有的地盘。还没等到刚扎下根的树木长成林,第二年春天,一场暴雨倾盆而至,把大家的辛勤劳动的汗水,冲涮得一干二净。
    白发苍苍的老户长,瞪大眼睛,鼓圆腮帮,憋着涨红的脸,号召全族人一起,沿着河岸栽竹子。他给大家解释:竹子的根是横着长的,上面有很多节,这些节上长着很多芽和须根,芽生长后遇到雨水就会破土成竹。经过3到5年时间,节节繁殖的竹根,扎进肥沃的土层,爬满陡峭的河坎,茂密的竹林就会像笼子一样,套住汹涌的水头,锁住松散的泥土。
    竹子们仿佛听懂了老户长的话,纷纷把根抻进这块肥沃的泥土,不断地横向渗透,吸收够了足够的养分后,突然向上猛窜,几年之内就繁育出一片茂盛的竹林。从此,邓围孜村边这道绿色的屏障,笼住了即将流失的泥土,挡住了盛夏频繁袭扰的洪水,遮住了冬天肆意横扫的狂风。
    被绿色屏障围护的邓围孜,天蓝云白,山青水绿。田成畦、地成垄、渠相通、道相连,鱼米鲜,稻花香。宛如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在天地间从容地演奏。
    因为修建泼河水库,邓围孜沉入库底。它那恬淡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那片葱茏的翠竹,成了邓家子孙永远的回忆。

    二
    迁徙移居,另盖新房。祖母把房前屋后都栽上竹子,希望未来茂盛的竹林,为新盖的土坯墙遮风挡雨,也希望她终身守望的后代,长得像竹子一样挺拔。
    春荒时节,祖母挖野菜充饥,顺便掰几根竹笋回家,切几片压在坛子底的腊肉,小火炖上。白色的笋片、酱红色的腊肉,在乳白色的汤汁里翻滚,诱人的香味钻入肺腑,让我在半里之遥就快步如飞。回到家里,脸不洗,汗不擦,端起祖母盛上的热气腾腾的米饭,狼吞虎咽。祖母坐在旁边看着我吃,满足地笑了。
    到了端午,祖母会捡来干枯的笋叶,用清水泡开,把糯米、花生仁和红枣包进去,外面用五色丝线缠上。煮好的粽子放在厨柜,我放学回家后剥开,蘸上白糖,又是一顿饥饿中的美餐。
    祖母去世后,我回到母亲身边。爹娘的家门口,正对着一片竹园。每天一睁开眼,就能听到竹林的鸟儿在不停地欢唱。微风吹动着竹叶,发出簌簌的声音,好像一家人在亲切地交谈,它们传递的信息,带给我无限的遐想。割草放牛回来,我喜欢带着弟弟妹妹钻进竹园,掐野花,捉蜻蜓,逮小鸟,撵兔子……这片竹园,逐渐成为兄妹们的开心乐园。
    瘦硬的竹子,弥补了家庭的贫穷,丰满了岁月的肌肤。居家必备的生活用品,很多都与它有关:做饭生火用的吹火筒,是烧红的铁棍把竹节捅开的;全家吃饭用的筷子,是竹棍削的;厅堂摆放的椅子,是竹子加工的;晾晒食物的簸箕,是竹编的;盛放粮食的箩筐,是竹制的;夏天睡觉的凉床,是竹子做的;床上铺的稻草,只有放在竹子串成排的竹笸上,透气又保暖;至于放牛时用的牛鞭,就是随手砍下的一根竹棍……
    弟弟妹妹年龄小,吃饭时怕烫着,拿只磁碗怕摔破。爹就锯一段竹筒,把上下茬口打磨平滑,供弟弟妹妹们吃饭喝汤。这种竹碗,不烫手,摔不烂,省去大人很多担心。豫南山区多丘陵,几乎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农活基本上靠肩挑手提,这就少不了用剖开的竹子揻成三角架的筦子。筦子漏水,使用起来比筐方便,且可盛放长而杂乱的枝条,是运送柴草、挑粪肥、担秧苗的最佳运输工具。农闲时,爹会砍几根杉树枝,就着火堆把湿树枝揻成“U”形,再用篾刀把竹子剖开,带着竹皮的青篾,有韧性,能够承受重力,多用来编制成筦子兜底的框。竹子里层的篾瓤是米黄色的,剖开后晾干了易折断,承重比青篾差,多用来编制簸箕、背篓、菜篮子,或者凉席。
    “拍巴掌,正月正,正月十五玩红灯,人家的红灯玩罢了,我的红灯刚起升”。童谣里描绘的豫南正月,是孩子们欢乐的天堂,除了吃糍粑、穿新衣之外,每人还会拥有一只新灯笼。街上卖的灯笼样式繁多,图案丰富,但价格不是爹娘承受得起的。这时候,爹那双灵巧的手,就会焕发出神奇的魔力:那些被篾刀剖开的细竹片,在他的手下上下左右翻飞,不一会儿就变成我们喜欢的小鸟、兔子等动物。爷爷来了兴致,会在洁白的薄纸上画出彩色图案,我们把它糊到小动物的身上。正月十五前后,每天晚上,兄妹们将焟烛点燃,放在灯笼的内芯,那些活泼可爱的动物图案,会随着焟烛燃烧的热气旋转,让小伙伴们啧啧称奇。大人自制的会动的灯笼,与他们从街上买回来呆板的灯笼相比,不知好玩多少倍!从小伙伴们艳羡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智慧带来的富足。

    三
    久居北方的都市,是难以见到竹子的。偶见园林工人,挖土栽培、悉心浇水,不知是天气太干燥,还是空气湿度较小,总而言之,竹子的成活率不高,长的稀稀拉拉,蔫头蔫脑,很难成为竹林。
无竹相伴的日子,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一种韵味。
    一人独处,寂寞难耐。我会拿出一管竹笛,练习吹奏《小放牛》《紫竹调》等简单的曲子。自己吹不出优美的曲调,便搜罗笛子名家演奏的作品,《梅花三弄》《牧民新歌》《扬鞭策马运粮忙》,这些或深情典雅或欢快悦耳的笛声,驱散了青春期的烦恼,拔开了郁结在心中的苦闷,让我这颗躁动的心,飞到古朴宁静的故乡,飞到那片幽深静谧的竹林深处。
    那故园,那翠竹,成了我常念叨的话题。朋友们从我的言行中,读出了乡愁。我从他们的表情中,读出了向往。
    己亥端午,我以乡愁和美食为诱饵,钓得一群文友赴我的故乡采风。
    众人乘船,来到我童年生活的小岛,残红渐退,浓绿入怀。已经废弃的故居前,只有白色的枙子花、红色的夹竹桃,寂寞地等待着主人归来。周边高大挺拔的毛竹,成为文友的新宠。生活在北方的朋友,罕见这么挺拔粗大的竹子,于是,淑女扶竹,或羞涩,或翘望,或捡拾阔大的笋叶。帅哥或搂抱修竹,或相互比试着攀爬的高度。众人相邀,摆出各种花式造型,让视频和照片留下美好的时空。诗人敞开嘹亮的嗓门,把快乐的音符放飞到天际。久居孤岛未闻人声的修竹们,驱逐了小鸟嘈杂的喧闹,纷纷伸直竹叶,静心聆听鼎沸的人声,它们想把声音包裹一下,永远珍藏起来。哪知声音不理解竹叶的热情,只让蓝天白云,记录下这段斑斑点点的美好的时光。
    庚子年初,疫情突起。人困城中,身避瘟疫,心愁似揪,动弹不得。待疫情稍解,人可走动,我便携妻将子,驱车百里,奔赴朋友的竹园,想借漫无边际的竹海,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舒缓一下压抑的心情。
    此时的乡村,已然桃红李白,玉兰怒放,油菜花金黄,连翘花灿烂。走进竹园,满眼是霸道的绿色。漫无边际的竹子,像成千上万威武的将士,列队欢迎我们这几位陌生的客人。叫不上名的小鸟,在竹枝间欢唱跳跃,提醒我们保护它们的家园。轻风拂过,竹林飒飒,声如泉涌,仿佛在向我们致意。清冽的溪水缓缓流过,滋润着园内植物的根系,也濯洗着蒙在我心头的灰尘。徜徉园中,顿觉神清气爽,心甘若饴。
    与好友围坐幽篁里,品竹叶清茶,说赏心乐事,逐渐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竟生出今夕何夕之感。
朋友感叹:身处尘世,心困名利,是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用什么摆脱困绕,让人活得更干净、更纯粹?请多到竹园走走:看看竹子临压不弯刚劲挺拔的身姿,摸摸它外表粗糙质地温润的肌肤,清点由它编织出来既美观又实用的生活用品,你就会明白很多道理。
    坐在一旁的9岁小儿,不甘寂寞地插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一句话,说得我们大笑不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