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 溪 而 行
2022-01-09经典散文
[db:简介]
沿 溪 而 行
青青子衿
有一段时间,喜欢晚饭后沿着碧玉溪散步。
在世上转了一圈,又回到出发的地方。几年前,搬到了阔别二十来年的出生地,以度余生。步行街。超市。商业街。广场。住宅小区。现在的这座县城,除了原有的几座桥,已找不到多少当年的陈迹。对我来说,只是名义上的回乡。因为它是陌生的,我并不能融入其中。我的故乡,依然是纸上的故乡。我仍旧保持着乡间养成的晚饭后散步的习惯,但走在大街上,除了店面还是店面,车来人往,太吵太闹,让人神思恍惚、忐忑、漂移不定。而沿溪而行,是最佳的散步路线。
碧玉溪有好几道桥,我通常是从碧玉溪桥下,在永济桥上,两座桥之间,一条碧玉溪像条软软的腰带,柔柔地缠在这座小县城的腰间。两座桥都不高,独拱,都是典型的石拱桥。现行的两座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固了护栏,两边加宽了条人行道。
碧玉溪桥稍短些,从桥的这头到那头,五十步。从桥的那头到这头,当然也是五十步。
这步子,是我现在数的步子。白天的河水,泛着层墨绿。两岸,是高高的防护堤,两排披风的柔柳。白天,桥的人行道上偶尔有手机贴膜的、买花的、挑菜的,但要不了多久,就会看见穿城管制服的人在拉拉扯扯、推推搡搡。有时,会见到学生摸样的姑娘或小伙,都戴着眼镜,跪在地上。旁边,有学生证、获奖证书,还有封求助信。近段时间,会看到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外地人,在两边的人行道上摆了一溜小摊子,买皮包、皮带、钱夹、藏红花、伟哥、虎骨、牛角梳、手链。摊子上差不多都有个小喇叭,放着药广告:吃一片,只需吃一片,保管你口头没有痰,马上吃,马上见效!喇叭声尖锐,乐此不疲。奇怪的是,个多月了,这群人居然还在摆,而且,我从没看到过城管。
通常,我或慢或快地从桥上而过。一个人散步的时候,有时也在桥上稍作停留,抚着栏杆,看会儿桥下的河水。然后,下桥。
桥下,有几家茶馆。四家,或者是五家。沿着河堤一溜小竹桌、竹椅。有人坐着喝茶。茶桌间闪烁着明灭的烟头。第一家茶馆的门口,立着张房屋信息的广告牌子。牌子两面贴满售房、出租信息。有的用红笔打了勾。在一些时间段,其中两家喝茶的人忽然间多了起来,或者说是那两家茶馆外面的人忽然多了起来,夹杂着“嘤嘤嗡嗡”的声音。茶馆门口,摆放着一张木制的方桌,顶上悬着一只空壳的温水瓶或一个用布包裹的一个小盒。墙壁上,挂着张有奖猜谜语的图,上面花花绿绿地画着三十六种动物的数码、名称、图案。谜面有古诗词类的,比如: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也有通俗化的,比如:小时水里翻跟斗,大了爱在水里游,人们供它烟火食,调头转脑就逃走。但谜面与谜底之间八竿子打不着。忽然多起来的时候,定是“谜底”即将揭晓或已揭开“谜底”时候。“谜底”即将揭晓的时候,会有好多双手争着把钱递到方桌前。
那游戏规则里1:20的猜中“奖励”着实让人怦然心动。即两元起猜,猜中“奖”40元。每一场的“谜面”为“谜底”提供了三十六种可能。不到最后时刻,除了操作者,谁也不知道。说是“猜谜”,实质是“庄家”与“下注者”之间的智力游戏。
那晚,我从茶桌和方桌的空隙间走过的时候,又瞥见了他。他肯定也看见了我。从他不自然的神情可以判断,他也看见了我。他的手伸向小方桌上的茶盅,他的手捏住了茶盅,但又没端起。姿势僵硬。他的眼看着茶盅。他的视线是斜向茶盅的,回避的,躲闪的。我放慢了脚步。差点我就改变了我的正常的行走路线,走向他。那片刻的迟疑后,我继续往前走,走过了茶馆。
我也只知道他叫李老幺,我们年龄差不多,小时候住在同一条街。应该是七年前吧,在单位门口,我们不期而遇。又过了十来天的样子,他找到我的办公室,说要付一笔生意款,但身上钱不够,差几百。向我借,再三承诺,两、三天就还我。当然,事后他再也没在我的办公室出现。在街上碰到过一次,他躲闪不及,支吾着说,过两天还。
在这个地方,看到过好几次了。有两次还是大白天。而且,白天看到的那次和这次的情状一样。
继续沿溪而行,我的步子是轻松的,心情也是放松的。我把茶馆抛在了身后,把他抛在了身后。我们间的那个事,我真希望他真的忘了。我甚至还希望他今晚能有好运气。灯光渐少。河的对面,是农贸市场。模糊的看见,有人在三轮车上搬货物。搬动者模糊的身影,一会儿变弯,一会儿变直。搬动的声音,在夜色里空洞、模糊。前面,有一座小桥,叫惠民桥。桥的名字很大众化,是为了买菜的方便而新建的。桥小,窄,有台阶,桥面呈弧形,只能行人。白天,特别是上午的高峰时段,窄窄的桥面两边,挨挨挤挤地摆放着鸡蛋鸭蛋,桃子李子,青菜萝卜……窄窄的桥面就更窄了,更拥挤了。
而现在,桥上空无一人。桥边,是几家卖坛罐的店铺。在挨挨挤挤的坛坛罐罐间,一个中年女人在随着随身听的音乐,跳着广场舞。我想,她是充实的、快乐的。白天,她的坛坛罐罐便顺着石梯,摆上了路边。女人胖,黑,体态臃肿,脖子上挂个黑色的钱袋。买菜的时候,有几次也看见她,就在店铺门口,在挨挨挤挤的坛坛罐罐间,人行道的路边上,时不时地兴致盎然地哼着曲儿,比划着,跳几步,像在练习新学的舞。她的旁边,来来往往的人提着兜、挎着包、挑着担,各不相扰。她的嘴唇厚,微张着嘴,似乎总是合不拢。人行道的柳树旁,摆了张小桌子,几个塑料凳子,桌上放着一壶茶和一打一次性纸杯。有几次我提着菜站在那里等还在菜市里买菜的妻子,她便招呼我坐着等。原来茶、桌、凳子都是她为方便买菜卖菜的人歇脚而准备的。我经常买菜,早就认识了她,只是没打听她的名和姓。也向她买过泡菜罐、果盘、花盆,每次她都爽快地说,哎呀,都是熟人,我本来卖多少多少的,你要优惠你点吧。
在桥边绿化带空地上,停靠着三辆小面包车。车身上张贴着“专业楼房防水”的牌子。车的后盖已掀开,有限的空间被隔为二层,底下堆放着杂物,上面是睡铺。那睡铺的空间,比火车上卧铺的空间还狭小。在行道树间,临时栓了根绳子,稀稀拉拉地挂着几件洗过的胸罩、三角裤、体恤衫,像给夜色打的补丁。几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有男有女,分围在三张小桌前吃着夜饭。这个时间,应该是夜饭而不是晚饭。看样子是三家人。窄窄的桌面上,立着几个啤酒瓶子,一个男人光着膀子,一个男人裸着上身,他们喝得啧啧有声,满头大汗。一顿简单的饭,却吃得有滋有味。白天,他们的车便停在那些楼盘或小区附近,招揽或等生意。他们的车壳上,贴着些挂钩之类的,比店里的便宜,我也买过几个。
往前走,就是段幽静的路。适合散步、静思、冥想。
如果是春夏时节,天还没黑尽,常会看见三两只白鹭,在河面上扇着白色的翅膀,翩翩然飞过来,又滑过去,或在溪边闲庭信步。在渐近的暮色里,它们神态休闲、高韬,而又警惕。好几次,我沿着防护提,轻手轻脚,试着接近它们,眼看只有几米远了,它们又警觉地飞走。这些临水而照的白鹭,似乎总与尘世与喧嚣,保持着一平方英尺的距离。
夜色柔软。我包裹在夜色里,像穿着件夜行衣。行道树间的灯光,散在河面上,满怀心事的样子,像在水里寻找着什么。
在这水里,能寻找到什么呢?
我又看到了对面那棵熟悉的黄桷树。在当地人眼里,这颗有着上百年树龄的黄桷树,已成了颗灵树。树身粗壮,要四、五个人手牵手才能合抱。缠着不少祈求它护佑红线。主干高过了旁边的三楼,呈60o的样子往河里伸,虬曲的枝干伸到了这边的河堤。它的背景,是身后不远处的培风中学。这是学生上晚自习的时间,教学大楼的灯光,从一扇扇教室里映出来,能清晰地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这是一所有着复杂历史的学校。1945年,由任过省盐运使、省秘书长,当过国大代表的本地人梁正麟,变卖70担祖遗田土创办的一所私立新式学校。校名取自《庄子.逍遥游》“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解放后被镇压,校名改为县中学。据目击者回忆:开完公审大会,行刑时叫他跪下,这位已八十二高龄的老人说,我跟国民党做了几十年事,也帮过共产党,要跪,也只能跪一条腿。四十一年后,又作出“撤销原判”的决定。还为他著书立说,给了他个不尴不尬的称谓:乡贤。学校又恢复为培风。我读小学一年级,因没有多余的教室,在这所学校寄读了一年。那时培风的教室,依山随势地散在浓荫的树木间。清、幽、静、雅。木楼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教工们多住在学校的梅园和桃园。春天桃园里桃花灼灼,冬天梅园有幽幽的梅香。
小时候,也喜欢到这里玩耍。溪的最窄处,安放几块大石头就可以过去。水浅的地方,刚到我们的大腿。我和李老幺们,爬到树上去摘刚长出的黄桷泡儿吃,那东西的味儿酸、涩。从树上往水里跳。水面上拱着一只只朝天的快乐的屁股,在阳光下白花花的晃眼。岸边,散着堆裤衩。在溪里摸蛤蚧,捉小鱼小虾,撮一种浮漂子。把蛤蚧、浮漂子带回家,喂鸡喂鸭、喂鹅。往往在水里一泡就是半天,一身晒成了条黑泥鳅。成年后,在异乡,每每梦到这条河,梦中,我在这条河里游着,游啊游,明明很浅很窄,可就是上不了岸。奇怪的是,搬来后,再也没梦到过。
我停了下来,看对岸的树,又看脚下的水。两位垂钓者,在河边上,盘腿而坐。他们的静默,加深了夜色的浓度。他们,更像是守夜人。
印象中,我小时候它就是这么粗这么大。转眼间,人百已过半,苍颜白发,胡子垃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它,还是老样子,依旧保持着当年那谦恭的姿势与沉思的神情。而学校,除了校名,全是新建筑。当初的建校者,之所以把学校建在这里,或许这位乡贤隐秘的内心里看上的,就是这棵树和这条河。因为只有它们,才能忠实地保存时间、历史与记忆。
再沿着屈曲的河堤走上一段,就到了永济桥。
习惯上,把这里叫着桥窝头,反倒很少有人知道桥的名字。正值鼓胀的青春期,盛行录像、“镭射”。在这桥窝头的桥下,有好几家录像厅。桥头挂着的小黑板上,用粉笔写着片名和时间。片名的字大,写着“少儿不宜”的字小。片名往往记不住,“少儿不宜”几个字却吸引眼球,让人想入非非。晚上,桥下的灰瓦白屋里,窄窄的里间,烟雾缭绕。看录像的人挨挨挤挤的坐在窄窄的木板上,由于看的人多,往往要临时加小凳、小椅。我和同学时不时也偷着混杂其间。烟味、汗味、分泌的荷尔蒙,在昏暗而拥挤的屋子里发酵、膨胀。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怀着同样的欲望,只是彼此心照不宣。有好几场,看到电视里的女子脱掉了外衣,可还穿着里裙。里裙褪了,又露出胸罩。场子里越发燥热,分泌的性味越发粘稠,有人在压抑着越来越粗重的呼吸和期待的心跳。画面里的女子却背过身,反手解下胸罩,留给观众的是关溜溜的背影和深深的失望。散场出来,有人骂骂咧咧,追追打打,发泄着没有满足的欲望,也有人边走边掏裤裆,在桥上对着桥墩,飞流直下。河边上,泡桐花饱满的粉香,像女人身上的乳,在清幽的夜风中往鼻孔里使劲地钻。对下一场,我们又充满新的期盼。
桥下,又依次是几家茶馆,一家发廊,一家成人用品店,一家按摩店。茶桌茶椅就摆在河堤边,有人散散地坐着喝茶。茶店里放着碟子电视,几张排椅,排椅上坐着几个人,门口一张挡布。灯光橘红,充满情色。走得慢些,或边走边左顾右盼,在外面茶桌边的女人就会察言观色地喊,喝茶撒看会儿电视嘛!她的神色暧昧,语气意味深长。有一次,我听见一秃顶的男子正与女老板站在店门口高声讲着价。30。30?隔壁起码要100呢!
按摩店门口的玻璃窗上,分贴着“休闲”“按摩”几个大红的字。店里罩着一片红光。一台小电视,一张小沙发,一张小桌。我从按摩店走过的时候,店里的沙发上横陈着一位年轻的女子,她的一只手,托着头,支起一只脚,侧着身,望着电视。门口站着一个,低胸高腰短衫,分明地露出肚脐眼。双乳包裹得紧而突出,露出深深的乳沟,口红鲜艳,橘黄的头发,披肩,手里夹着支烟。穿着双高高的高跟鞋。她神情茫然、空洞和不屑,望着对岸。
对岸的夜空,新月像是用指甲掐开的一丝缝隙。不远处,有几颗辽远的星。透过那丝缝隙,她看到夜的什么,我又看到夜的什么?
夜晚,会遮蔽掉一些东西,但有时候比白天呈现得更真实。生活的真相,很多时候是在夜里渐渐撕开的。我们那隐秘的花朵,往往在不经意的夜间才悄然开放,像昙花,哪怕短暂。
我上了桥。
夜色中,桥两头的路灯,散出一团昏昏暗暗的光。这昏昏暗暗的光,涂抹着虚幻的夜色,像夜脸上的斑雀。桥清冷、落寞。桥上,停着辆电三轮,三轮上堆着菠萝、苹果,一张硬纸壳上东倒西歪地写着:十块钱三斤。车上的小喇叭,单调地重复着:菠萝、苹果,十块钱三斤。菠萝、苹果,十块钱三斤。菠萝、苹果,十块钱三斤。但声音很快就消逝在河面上,熄灭在夜里。行者寥寥。老板靠在车把前,叼着烟,有些昏昏入睡。不太看得清他的脸,他的脸跟他的菠萝一样模糊。北面的桥头,也有几个晚上才临时摆出的水果摊:苹果、香蕉、梨子、李子。
我又停下来,抚着栏杆,看着桥下的河水。
碧玉溪,是我身上那根剪没断的脐带,或曰,是那根剪断却还缠绕在我身上的脐带。
每一条河流,都摇晃着时光和过往的背影,泛着沉渣,飘着现实与记忆,飘着我们的影子。
在前方,不远处,这条叫碧玉溪的小河将汇入叫淯江的大河……
青青子衿
有一段时间,喜欢晚饭后沿着碧玉溪散步。
在世上转了一圈,又回到出发的地方。几年前,搬到了阔别二十来年的出生地,以度余生。步行街。超市。商业街。广场。住宅小区。现在的这座县城,除了原有的几座桥,已找不到多少当年的陈迹。对我来说,只是名义上的回乡。因为它是陌生的,我并不能融入其中。我的故乡,依然是纸上的故乡。我仍旧保持着乡间养成的晚饭后散步的习惯,但走在大街上,除了店面还是店面,车来人往,太吵太闹,让人神思恍惚、忐忑、漂移不定。而沿溪而行,是最佳的散步路线。
碧玉溪有好几道桥,我通常是从碧玉溪桥下,在永济桥上,两座桥之间,一条碧玉溪像条软软的腰带,柔柔地缠在这座小县城的腰间。两座桥都不高,独拱,都是典型的石拱桥。现行的两座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固了护栏,两边加宽了条人行道。
碧玉溪桥稍短些,从桥的这头到那头,五十步。从桥的那头到这头,当然也是五十步。
这步子,是我现在数的步子。白天的河水,泛着层墨绿。两岸,是高高的防护堤,两排披风的柔柳。白天,桥的人行道上偶尔有手机贴膜的、买花的、挑菜的,但要不了多久,就会看见穿城管制服的人在拉拉扯扯、推推搡搡。有时,会见到学生摸样的姑娘或小伙,都戴着眼镜,跪在地上。旁边,有学生证、获奖证书,还有封求助信。近段时间,会看到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外地人,在两边的人行道上摆了一溜小摊子,买皮包、皮带、钱夹、藏红花、伟哥、虎骨、牛角梳、手链。摊子上差不多都有个小喇叭,放着药广告:吃一片,只需吃一片,保管你口头没有痰,马上吃,马上见效!喇叭声尖锐,乐此不疲。奇怪的是,个多月了,这群人居然还在摆,而且,我从没看到过城管。
通常,我或慢或快地从桥上而过。一个人散步的时候,有时也在桥上稍作停留,抚着栏杆,看会儿桥下的河水。然后,下桥。
桥下,有几家茶馆。四家,或者是五家。沿着河堤一溜小竹桌、竹椅。有人坐着喝茶。茶桌间闪烁着明灭的烟头。第一家茶馆的门口,立着张房屋信息的广告牌子。牌子两面贴满售房、出租信息。有的用红笔打了勾。在一些时间段,其中两家喝茶的人忽然间多了起来,或者说是那两家茶馆外面的人忽然多了起来,夹杂着“嘤嘤嗡嗡”的声音。茶馆门口,摆放着一张木制的方桌,顶上悬着一只空壳的温水瓶或一个用布包裹的一个小盒。墙壁上,挂着张有奖猜谜语的图,上面花花绿绿地画着三十六种动物的数码、名称、图案。谜面有古诗词类的,比如: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也有通俗化的,比如:小时水里翻跟斗,大了爱在水里游,人们供它烟火食,调头转脑就逃走。但谜面与谜底之间八竿子打不着。忽然多起来的时候,定是“谜底”即将揭晓或已揭开“谜底”时候。“谜底”即将揭晓的时候,会有好多双手争着把钱递到方桌前。
那游戏规则里1:20的猜中“奖励”着实让人怦然心动。即两元起猜,猜中“奖”40元。每一场的“谜面”为“谜底”提供了三十六种可能。不到最后时刻,除了操作者,谁也不知道。说是“猜谜”,实质是“庄家”与“下注者”之间的智力游戏。
那晚,我从茶桌和方桌的空隙间走过的时候,又瞥见了他。他肯定也看见了我。从他不自然的神情可以判断,他也看见了我。他的手伸向小方桌上的茶盅,他的手捏住了茶盅,但又没端起。姿势僵硬。他的眼看着茶盅。他的视线是斜向茶盅的,回避的,躲闪的。我放慢了脚步。差点我就改变了我的正常的行走路线,走向他。那片刻的迟疑后,我继续往前走,走过了茶馆。
我也只知道他叫李老幺,我们年龄差不多,小时候住在同一条街。应该是七年前吧,在单位门口,我们不期而遇。又过了十来天的样子,他找到我的办公室,说要付一笔生意款,但身上钱不够,差几百。向我借,再三承诺,两、三天就还我。当然,事后他再也没在我的办公室出现。在街上碰到过一次,他躲闪不及,支吾着说,过两天还。
在这个地方,看到过好几次了。有两次还是大白天。而且,白天看到的那次和这次的情状一样。
继续沿溪而行,我的步子是轻松的,心情也是放松的。我把茶馆抛在了身后,把他抛在了身后。我们间的那个事,我真希望他真的忘了。我甚至还希望他今晚能有好运气。灯光渐少。河的对面,是农贸市场。模糊的看见,有人在三轮车上搬货物。搬动者模糊的身影,一会儿变弯,一会儿变直。搬动的声音,在夜色里空洞、模糊。前面,有一座小桥,叫惠民桥。桥的名字很大众化,是为了买菜的方便而新建的。桥小,窄,有台阶,桥面呈弧形,只能行人。白天,特别是上午的高峰时段,窄窄的桥面两边,挨挨挤挤地摆放着鸡蛋鸭蛋,桃子李子,青菜萝卜……窄窄的桥面就更窄了,更拥挤了。
而现在,桥上空无一人。桥边,是几家卖坛罐的店铺。在挨挨挤挤的坛坛罐罐间,一个中年女人在随着随身听的音乐,跳着广场舞。我想,她是充实的、快乐的。白天,她的坛坛罐罐便顺着石梯,摆上了路边。女人胖,黑,体态臃肿,脖子上挂个黑色的钱袋。买菜的时候,有几次也看见她,就在店铺门口,在挨挨挤挤的坛坛罐罐间,人行道的路边上,时不时地兴致盎然地哼着曲儿,比划着,跳几步,像在练习新学的舞。她的旁边,来来往往的人提着兜、挎着包、挑着担,各不相扰。她的嘴唇厚,微张着嘴,似乎总是合不拢。人行道的柳树旁,摆了张小桌子,几个塑料凳子,桌上放着一壶茶和一打一次性纸杯。有几次我提着菜站在那里等还在菜市里买菜的妻子,她便招呼我坐着等。原来茶、桌、凳子都是她为方便买菜卖菜的人歇脚而准备的。我经常买菜,早就认识了她,只是没打听她的名和姓。也向她买过泡菜罐、果盘、花盆,每次她都爽快地说,哎呀,都是熟人,我本来卖多少多少的,你要优惠你点吧。
在桥边绿化带空地上,停靠着三辆小面包车。车身上张贴着“专业楼房防水”的牌子。车的后盖已掀开,有限的空间被隔为二层,底下堆放着杂物,上面是睡铺。那睡铺的空间,比火车上卧铺的空间还狭小。在行道树间,临时栓了根绳子,稀稀拉拉地挂着几件洗过的胸罩、三角裤、体恤衫,像给夜色打的补丁。几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有男有女,分围在三张小桌前吃着夜饭。这个时间,应该是夜饭而不是晚饭。看样子是三家人。窄窄的桌面上,立着几个啤酒瓶子,一个男人光着膀子,一个男人裸着上身,他们喝得啧啧有声,满头大汗。一顿简单的饭,却吃得有滋有味。白天,他们的车便停在那些楼盘或小区附近,招揽或等生意。他们的车壳上,贴着些挂钩之类的,比店里的便宜,我也买过几个。
往前走,就是段幽静的路。适合散步、静思、冥想。
如果是春夏时节,天还没黑尽,常会看见三两只白鹭,在河面上扇着白色的翅膀,翩翩然飞过来,又滑过去,或在溪边闲庭信步。在渐近的暮色里,它们神态休闲、高韬,而又警惕。好几次,我沿着防护提,轻手轻脚,试着接近它们,眼看只有几米远了,它们又警觉地飞走。这些临水而照的白鹭,似乎总与尘世与喧嚣,保持着一平方英尺的距离。
夜色柔软。我包裹在夜色里,像穿着件夜行衣。行道树间的灯光,散在河面上,满怀心事的样子,像在水里寻找着什么。
在这水里,能寻找到什么呢?
我又看到了对面那棵熟悉的黄桷树。在当地人眼里,这颗有着上百年树龄的黄桷树,已成了颗灵树。树身粗壮,要四、五个人手牵手才能合抱。缠着不少祈求它护佑红线。主干高过了旁边的三楼,呈60o的样子往河里伸,虬曲的枝干伸到了这边的河堤。它的背景,是身后不远处的培风中学。这是学生上晚自习的时间,教学大楼的灯光,从一扇扇教室里映出来,能清晰地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这是一所有着复杂历史的学校。1945年,由任过省盐运使、省秘书长,当过国大代表的本地人梁正麟,变卖70担祖遗田土创办的一所私立新式学校。校名取自《庄子.逍遥游》“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解放后被镇压,校名改为县中学。据目击者回忆:开完公审大会,行刑时叫他跪下,这位已八十二高龄的老人说,我跟国民党做了几十年事,也帮过共产党,要跪,也只能跪一条腿。四十一年后,又作出“撤销原判”的决定。还为他著书立说,给了他个不尴不尬的称谓:乡贤。学校又恢复为培风。我读小学一年级,因没有多余的教室,在这所学校寄读了一年。那时培风的教室,依山随势地散在浓荫的树木间。清、幽、静、雅。木楼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教工们多住在学校的梅园和桃园。春天桃园里桃花灼灼,冬天梅园有幽幽的梅香。
小时候,也喜欢到这里玩耍。溪的最窄处,安放几块大石头就可以过去。水浅的地方,刚到我们的大腿。我和李老幺们,爬到树上去摘刚长出的黄桷泡儿吃,那东西的味儿酸、涩。从树上往水里跳。水面上拱着一只只朝天的快乐的屁股,在阳光下白花花的晃眼。岸边,散着堆裤衩。在溪里摸蛤蚧,捉小鱼小虾,撮一种浮漂子。把蛤蚧、浮漂子带回家,喂鸡喂鸭、喂鹅。往往在水里一泡就是半天,一身晒成了条黑泥鳅。成年后,在异乡,每每梦到这条河,梦中,我在这条河里游着,游啊游,明明很浅很窄,可就是上不了岸。奇怪的是,搬来后,再也没梦到过。
我停了下来,看对岸的树,又看脚下的水。两位垂钓者,在河边上,盘腿而坐。他们的静默,加深了夜色的浓度。他们,更像是守夜人。
印象中,我小时候它就是这么粗这么大。转眼间,人百已过半,苍颜白发,胡子垃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它,还是老样子,依旧保持着当年那谦恭的姿势与沉思的神情。而学校,除了校名,全是新建筑。当初的建校者,之所以把学校建在这里,或许这位乡贤隐秘的内心里看上的,就是这棵树和这条河。因为只有它们,才能忠实地保存时间、历史与记忆。
再沿着屈曲的河堤走上一段,就到了永济桥。
习惯上,把这里叫着桥窝头,反倒很少有人知道桥的名字。正值鼓胀的青春期,盛行录像、“镭射”。在这桥窝头的桥下,有好几家录像厅。桥头挂着的小黑板上,用粉笔写着片名和时间。片名的字大,写着“少儿不宜”的字小。片名往往记不住,“少儿不宜”几个字却吸引眼球,让人想入非非。晚上,桥下的灰瓦白屋里,窄窄的里间,烟雾缭绕。看录像的人挨挨挤挤的坐在窄窄的木板上,由于看的人多,往往要临时加小凳、小椅。我和同学时不时也偷着混杂其间。烟味、汗味、分泌的荷尔蒙,在昏暗而拥挤的屋子里发酵、膨胀。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怀着同样的欲望,只是彼此心照不宣。有好几场,看到电视里的女子脱掉了外衣,可还穿着里裙。里裙褪了,又露出胸罩。场子里越发燥热,分泌的性味越发粘稠,有人在压抑着越来越粗重的呼吸和期待的心跳。画面里的女子却背过身,反手解下胸罩,留给观众的是关溜溜的背影和深深的失望。散场出来,有人骂骂咧咧,追追打打,发泄着没有满足的欲望,也有人边走边掏裤裆,在桥上对着桥墩,飞流直下。河边上,泡桐花饱满的粉香,像女人身上的乳,在清幽的夜风中往鼻孔里使劲地钻。对下一场,我们又充满新的期盼。
桥下,又依次是几家茶馆,一家发廊,一家成人用品店,一家按摩店。茶桌茶椅就摆在河堤边,有人散散地坐着喝茶。茶店里放着碟子电视,几张排椅,排椅上坐着几个人,门口一张挡布。灯光橘红,充满情色。走得慢些,或边走边左顾右盼,在外面茶桌边的女人就会察言观色地喊,喝茶撒看会儿电视嘛!她的神色暧昧,语气意味深长。有一次,我听见一秃顶的男子正与女老板站在店门口高声讲着价。30。30?隔壁起码要100呢!
按摩店门口的玻璃窗上,分贴着“休闲”“按摩”几个大红的字。店里罩着一片红光。一台小电视,一张小沙发,一张小桌。我从按摩店走过的时候,店里的沙发上横陈着一位年轻的女子,她的一只手,托着头,支起一只脚,侧着身,望着电视。门口站着一个,低胸高腰短衫,分明地露出肚脐眼。双乳包裹得紧而突出,露出深深的乳沟,口红鲜艳,橘黄的头发,披肩,手里夹着支烟。穿着双高高的高跟鞋。她神情茫然、空洞和不屑,望着对岸。
对岸的夜空,新月像是用指甲掐开的一丝缝隙。不远处,有几颗辽远的星。透过那丝缝隙,她看到夜的什么,我又看到夜的什么?
夜晚,会遮蔽掉一些东西,但有时候比白天呈现得更真实。生活的真相,很多时候是在夜里渐渐撕开的。我们那隐秘的花朵,往往在不经意的夜间才悄然开放,像昙花,哪怕短暂。
我上了桥。
夜色中,桥两头的路灯,散出一团昏昏暗暗的光。这昏昏暗暗的光,涂抹着虚幻的夜色,像夜脸上的斑雀。桥清冷、落寞。桥上,停着辆电三轮,三轮上堆着菠萝、苹果,一张硬纸壳上东倒西歪地写着:十块钱三斤。车上的小喇叭,单调地重复着:菠萝、苹果,十块钱三斤。菠萝、苹果,十块钱三斤。菠萝、苹果,十块钱三斤。但声音很快就消逝在河面上,熄灭在夜里。行者寥寥。老板靠在车把前,叼着烟,有些昏昏入睡。不太看得清他的脸,他的脸跟他的菠萝一样模糊。北面的桥头,也有几个晚上才临时摆出的水果摊:苹果、香蕉、梨子、李子。
我又停下来,抚着栏杆,看着桥下的河水。
碧玉溪,是我身上那根剪没断的脐带,或曰,是那根剪断却还缠绕在我身上的脐带。
每一条河流,都摇晃着时光和过往的背影,泛着沉渣,飘着现实与记忆,飘着我们的影子。
在前方,不远处,这条叫碧玉溪的小河将汇入叫淯江的大河……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