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坊情事(四)
2022-01-09经典散文
[db:简介]
白纸坊情事(四)
白纸坊地处京城西南一隅,是北京城的“边陲”。和王府井、东城、西城、皇城根周边,这些内城中心地带比,白纸坊地属荒蛮,人在化外。最大的特色是“穷”。辛勤劳作,也只勉强混个温饱。能有些许积蓄者,廖若晨星。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这里上百户手工造纸作坊,只有苑家一户,定为“手工业资本家”实行公私合营。其余祘“业主”走合作化,入合作社。苑家挂了公私合营造纸厂的牌子,在陈家胡同增寿寺庙里设厂部,公方代表坐办公室“办公”。手工纸房担不起开销,不到一年,维持不下去,合并到造纸社了。纸坊整体穷。念不起书,文盲多。闭塞,不开化。娶不起媳妇,饥渴苦闷。念过私塾,识字,就是“圣人”。饮食,服饰,开化程度,比城里其他人群的水平至少晚半个世纪。
食欲、性欲,“饮食男女”,两大生物本性本能。维持温饱勉强,娶媳妇就更勉强。造纸合作社成立时,终生未娶的老光棍社员十位以上。
俗话说:鸡不尿尿——各有一便(变)。本能寻变通,找借代。最便当的,是学《西厢记》的张生:“独坐书斋手作妻”,“指头儿告了消乏”。再有同性间行方便。心照不宣。土著老光棍都是发小,一块儿长大,一块儿变老,也一块儿“犯坏”。常说“姐儿俩守寡,谁难受谁知道。”寡妇们羞于出口的,鳏夫间满不在乎。互相诉苦,夜夜把旗杆。讲笑话,互相开心,光棍嘴里离不开荤。
和有夫之妇相好,北京土话叫“靠着”,现在叫“第三者”。女的找“傍家儿”。男的“拉帮套”。白纸坊也有这事儿,大家都是心里明白嘴上不提。“三口子”也过得和和气气,拉帮套,要帮。掏钱贴补,也买时鲜吃犒劳。虽然不能全天候,也分享不少温暖。入伙吃饭,免去围着锅台转的操劳;也没有了“光棍苦,衣裳破了没人补”的烦恼。有所失也有所得。
也有人豁出去招“脏病”的风险,跑乐培园“下处”。上天桥儿“打野妓”。一个叫陈常业的纸房业主,三十多了没成家。母亲死了,和老父亲过日子。他爱跑乐培园,跟一位叫吴淑香的混得挺热,她偷着跟陈掌柜说愿意跟他。吴淑香真心对他好,陈常业心里知道。也愿意能长相厮守。可老父亲和他先要填饱肚子,饮食之后才顾得上男女。一月能去乐培园三两趟就不错。有时攥着钱来,也许白跑——她有客!只得待明日。心里发燥,没有怨,也不气恼。她身不由己;下处是买卖,谁先到就先应承谁。燥的是想她,想立刻见她!第二天见了,她趴在他身上抽泣,泪水濡湿胸毛。她低声问:你多会儿能攒够赎我的钱哪?陈长业许诺攒钱娶她。也是真心实意的愿望。此刻的话,彼此是安抚,是宽慰,是有盼头的愉悦。他心里明白:攒一辈子也攒不够,除非得外财,天上掉馅饼。
北京解放了!真掉馅饼。不到一年的功夫,查封妓院。窑子都抄了。自打解放军进城,陈长业跑乐培园少了,不是不想,是知道共产党不“赞成”这个。怕找事。和吴淑香见面少了,每次临走都信誓旦旦:“放心,一定赎你”!乐培园胡同里八户下处,1949年11月21日一夜之间,都贴了封条。31位从业女士送到别处。陈长业到乐培园打听,说是弄到前门八大胡同了。又四下里扫询,才得知人在韩家潭收容妓女的教养院。有了准信儿,他马不停蹄的奔虎坊桥,虎坊桥往东北方向是五道庙街,进口不远路东头一条胡同韩家潭。路北一座院子门前有穿军衣的站岗。不许进去。既然来了,得问清楚。他跟站岗的一说话,里边就出来一穿制服的女干部,他问吴淑香在不在这儿,还真打听到了。可是不让见,得等些日子。过了阴历年,他又去。还没见着。好事多磨。跟他说她们还在学习。学习完喽,她本人愿意,甭花钱,就能领走。他高兴,一子儿甭花,就能把人赎出来!睡着觉都乐醒喽,偷偷地乐,可娶个窑姐儿难免背后嚼舌头。听那个还行?
三天两头儿上韩家潭。没白跑腿,五月单五粽子节前两天,事儿办成了!那儿的人挺客气的把他让进屋里,给他倒水、让坐。一位女干部,问他姓名、年龄、住址,记在一张表上。还把吴淑香叫来,问认识不认识,愿意不愿意跟他。吴淑香挺痛快,说认识,愿意跟他。女干部跟陈掌柜说,你们俩都愿意,这事儿就定了。你得上派出所(街政府)开个介绍信,证明你没家小。你再来,办个手续。你们俩就一块走了。陈长业没回家,直接去了派出所。找到负责民政的干部,一说情况,当时给他写了介绍信,盖了公章。拿到介绍信,心里还是打鼓:凭这张纸,领回个大活人?
第二天他拿着派出所开的介绍信。换了身干净衣裳,早早的就到了韩家潭。还是昨天那位女干部,看过介绍信。跟院里一个人说,叫吴淑香,接她来了。吴淑香提溜一个柳条包,叫她的那人挟一铺盖卷,一块进了屋。女干部拿出一张表,说你们俩在这上头签字、按手印。俩人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干部替他们写上姓名,他俩在名字上按手印。又给吴淑香写了上户口的证明,说到家先去派出所报户口。手续办完了,陈掌柜叫吴淑香在这里等着,他去雇三轮。叫了两辆车,一人一辆,连东西带人,回了白纸坊。陈长业早晨去的时候,能不能领回吴淑香心里没底。所以家里没安排,到家中午都过了,大喜的日子,进门没饭吃。放下行李,吴淑香见过公爹,喊声爸,鞠个躬。老爷子挺高兴。家里没饭,上饭馆吧。仨人走到南头,印刷局门外好几个小馆。找了一家干净点的进去。老爷子坐上首,点菜还非叫吴淑香说。头一顿饭,公公儿媳都局着。没吃好。商量这档子喜事怎麽办,至末末,也得请街坊四邻吃顿炒菜面,跟吴淑香见见、排排辈儿。大爷大妈,大叔大婶的,以后好张嘴说话。老爷子说找沈家大门老二操持着办。回去就找他。叫他买东西、落作。你们俩人一块,挨门儿请人。订后天的日子。明儿扫房,买红纸,找陈家胡同姜先生写喜字,对联,贴上。一辈子就这一回,得是那么回事。
吴淑香是香河县人。比陈长业小六、七岁。跟街坊说,在香河办过事了(举行过婚礼)。在北京招待老街坊,不算“办事”,就是喝杯喜酒,热闹热闹。到不到的请别挑眼,但一定要赏这个脸,坐会儿,喝口酒、抽根烟。陈长业带着吴淑香挨门挨户走一遍。说话的都是吴淑香,陈长业光傻笑。主角成了配角。
第二天吴淑香在家大扫除,屋子、院子,里里外外清扫刷洗。陈长业买纸、找人写字;送回来。又跑天桥,置办新的枕头被褥门帘子。俩人忙到夜里才布置好“新房”。炕上新被褥,桌上洗净的茶壶茶碗,墙上大红喜字。有点累,心里高兴,屋里透着喜兴。
第三天正日子。十点来钟客人陆续来到。当然有贺礼,红封儿,装一万块钱(旧币,合新币一元)也有五千的。还有几户攒公谊儿(凑份子)送了块大红幛子,幛光儿四个大字“天作之合”。横挂在房檐下,太阳一照,满院红遍,喜气汪洋。客人进门都先给老爷子道喜,磕头免了,作揖、鞠躬、握手都是行礼。陈老头笑得合不上嘴。向新人道喜,祝他们白头到老、早生贵子。陈长业向吴淑香介绍:丁四叔、沈大爷、杨二叔、.....她一一鞠躬致谢。院里摆了三张八仙桌,一桌八位,都坐满了。席间,新娘给客人斟酒让菜说客气话,新郎跟着笑着,除了“吃、喝”二字,说不来别的话。沈家二哥还真能张罗,冷荤热炒全活。主人殷勤,客人高兴:吃喝说笑到太阳偏西,客人才散。老头儿乏了,没吃晚饭睡了。一对新人也又困又乏,不能睡。“新婚三天没大小”,闹洞房。五六个人把屋子挤满了,说笑话提问题,拿新人开心;叫吴淑香倒茶、点烟、剥糖,折腾她。那时没现在开放,亲吻拥抱之类还是禁区。只是想方设法取笑开心,嘻嘻哈哈一阵完事。
吴淑香十岁,荒年。父母带着姐姐弟弟和她跑到天津讨饭。年根底下,把她卖给一个戏班,吃上口饱饭,好活下去。弟弟小、姐姐能带弟弟,只她相宜。入了戏班学了不少戏。大跃进前后造纸厂工会组织京剧团,她算主角。在白纸坊礼堂登台演出,也红过几天。这是后话。在戏班和班主怄气。又被“卖入娼门”。颠沛流离到了北京。她说不上多美,皮肤白净,一白遮百丑。高颧骨、薄嘴唇、瘦削。她居然看中陈长业,赤红脸、眯缝眼;除了咧着嘴笑,烟不出火不冒说不成整话。俩人在一块陈长业是没电的话匣子,哑巴。光听吴淑香说。她说他“心好”。街坊说他们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
吴淑香年轻,心也灵。几天的功夫,学会晒纸了。跟晒纸的女伴成“闺蜜”,人缘好。把谁都不当外人,她“外场”、爽快、爱说。毕竟跑过江湖“混过事儿”,比没出过门的白纸坊大姑娘小媳妇,经得多见得广。姐妹们也愿意听她“白话”。爱说就言多语失,再者,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她想瞒着的就瞒不住了。不过都理解她。没人打听没人问。也不当个事。到1956年,都成了合作社社员,吴淑香融入了新社会。陈掌柜大省心,不再惦记销路好坏、价钱高低,按月拿现成的钱。1958年,造纸机械化,不但省心而且省力。日子好了,老爷子没了。陈长业四十多了,吴淑香不能生养。俩人抱养了一个女儿,捡的。派出所片警老蒋是戏迷,和吴淑香熟,俩人过“俚戏”(见面就开玩笑)。知道他俩的底。正好派出所有个被遗弃的女婴,小被褥裹着,有张纸条,孩子刚满月,请好心人收养。老蒋找吴淑香:“你不说要小孩吗,要就抱走。”她给抱回来了,上了户口。造纸社发展成了造纸厂,有了托儿所。孩子全托。公休日接回来,三口之家,比两个大人,温馨多了。有了逗趣的对象,有了说笑的话题。付出是大快乐。
文革时造纸厂迁厂到通县扩建成造纸七厂。白纸坊盖简易楼,盖单元楼,铲平了,抹净了,擦干了自元朝就有的白纸坊老痕旧迹。吴淑香有幸分到一套楼房。平时上班的日子住通县的单身集体宿舍。公休日两口子回白纸坊,城内繁华地面上的休闲别墅。女儿大学毕业,嫁了公务员。有个外孙了。老两口退休后还住白纸坊。老吴保持了旧爱好:穿流行款式衣服,颜色要艳丽;化淡妆,红唇膏不得少。早晨跑陶然亭,和票友们清唱京剧;唱够,聊够。回家和老陈对酌:都不多喝。老陈养鱼、种花。和几个熟人交换交流。常到街头花园晒太阳,不太聊天。老吴硬拽着才肯去趟陶然亭。女儿带外孙回来,是他最大的乐事。老吴把去陶然亭放在第一。
白纸坊地处京城西南一隅,是北京城的“边陲”。和王府井、东城、西城、皇城根周边,这些内城中心地带比,白纸坊地属荒蛮,人在化外。最大的特色是“穷”。辛勤劳作,也只勉强混个温饱。能有些许积蓄者,廖若晨星。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这里上百户手工造纸作坊,只有苑家一户,定为“手工业资本家”实行公私合营。其余祘“业主”走合作化,入合作社。苑家挂了公私合营造纸厂的牌子,在陈家胡同增寿寺庙里设厂部,公方代表坐办公室“办公”。手工纸房担不起开销,不到一年,维持不下去,合并到造纸社了。纸坊整体穷。念不起书,文盲多。闭塞,不开化。娶不起媳妇,饥渴苦闷。念过私塾,识字,就是“圣人”。饮食,服饰,开化程度,比城里其他人群的水平至少晚半个世纪。
食欲、性欲,“饮食男女”,两大生物本性本能。维持温饱勉强,娶媳妇就更勉强。造纸合作社成立时,终生未娶的老光棍社员十位以上。
俗话说:鸡不尿尿——各有一便(变)。本能寻变通,找借代。最便当的,是学《西厢记》的张生:“独坐书斋手作妻”,“指头儿告了消乏”。再有同性间行方便。心照不宣。土著老光棍都是发小,一块儿长大,一块儿变老,也一块儿“犯坏”。常说“姐儿俩守寡,谁难受谁知道。”寡妇们羞于出口的,鳏夫间满不在乎。互相诉苦,夜夜把旗杆。讲笑话,互相开心,光棍嘴里离不开荤。
和有夫之妇相好,北京土话叫“靠着”,现在叫“第三者”。女的找“傍家儿”。男的“拉帮套”。白纸坊也有这事儿,大家都是心里明白嘴上不提。“三口子”也过得和和气气,拉帮套,要帮。掏钱贴补,也买时鲜吃犒劳。虽然不能全天候,也分享不少温暖。入伙吃饭,免去围着锅台转的操劳;也没有了“光棍苦,衣裳破了没人补”的烦恼。有所失也有所得。
也有人豁出去招“脏病”的风险,跑乐培园“下处”。上天桥儿“打野妓”。一个叫陈常业的纸房业主,三十多了没成家。母亲死了,和老父亲过日子。他爱跑乐培园,跟一位叫吴淑香的混得挺热,她偷着跟陈掌柜说愿意跟他。吴淑香真心对他好,陈常业心里知道。也愿意能长相厮守。可老父亲和他先要填饱肚子,饮食之后才顾得上男女。一月能去乐培园三两趟就不错。有时攥着钱来,也许白跑——她有客!只得待明日。心里发燥,没有怨,也不气恼。她身不由己;下处是买卖,谁先到就先应承谁。燥的是想她,想立刻见她!第二天见了,她趴在他身上抽泣,泪水濡湿胸毛。她低声问:你多会儿能攒够赎我的钱哪?陈长业许诺攒钱娶她。也是真心实意的愿望。此刻的话,彼此是安抚,是宽慰,是有盼头的愉悦。他心里明白:攒一辈子也攒不够,除非得外财,天上掉馅饼。
北京解放了!真掉馅饼。不到一年的功夫,查封妓院。窑子都抄了。自打解放军进城,陈长业跑乐培园少了,不是不想,是知道共产党不“赞成”这个。怕找事。和吴淑香见面少了,每次临走都信誓旦旦:“放心,一定赎你”!乐培园胡同里八户下处,1949年11月21日一夜之间,都贴了封条。31位从业女士送到别处。陈长业到乐培园打听,说是弄到前门八大胡同了。又四下里扫询,才得知人在韩家潭收容妓女的教养院。有了准信儿,他马不停蹄的奔虎坊桥,虎坊桥往东北方向是五道庙街,进口不远路东头一条胡同韩家潭。路北一座院子门前有穿军衣的站岗。不许进去。既然来了,得问清楚。他跟站岗的一说话,里边就出来一穿制服的女干部,他问吴淑香在不在这儿,还真打听到了。可是不让见,得等些日子。过了阴历年,他又去。还没见着。好事多磨。跟他说她们还在学习。学习完喽,她本人愿意,甭花钱,就能领走。他高兴,一子儿甭花,就能把人赎出来!睡着觉都乐醒喽,偷偷地乐,可娶个窑姐儿难免背后嚼舌头。听那个还行?
三天两头儿上韩家潭。没白跑腿,五月单五粽子节前两天,事儿办成了!那儿的人挺客气的把他让进屋里,给他倒水、让坐。一位女干部,问他姓名、年龄、住址,记在一张表上。还把吴淑香叫来,问认识不认识,愿意不愿意跟他。吴淑香挺痛快,说认识,愿意跟他。女干部跟陈掌柜说,你们俩都愿意,这事儿就定了。你得上派出所(街政府)开个介绍信,证明你没家小。你再来,办个手续。你们俩就一块走了。陈长业没回家,直接去了派出所。找到负责民政的干部,一说情况,当时给他写了介绍信,盖了公章。拿到介绍信,心里还是打鼓:凭这张纸,领回个大活人?
第二天他拿着派出所开的介绍信。换了身干净衣裳,早早的就到了韩家潭。还是昨天那位女干部,看过介绍信。跟院里一个人说,叫吴淑香,接她来了。吴淑香提溜一个柳条包,叫她的那人挟一铺盖卷,一块进了屋。女干部拿出一张表,说你们俩在这上头签字、按手印。俩人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干部替他们写上姓名,他俩在名字上按手印。又给吴淑香写了上户口的证明,说到家先去派出所报户口。手续办完了,陈掌柜叫吴淑香在这里等着,他去雇三轮。叫了两辆车,一人一辆,连东西带人,回了白纸坊。陈长业早晨去的时候,能不能领回吴淑香心里没底。所以家里没安排,到家中午都过了,大喜的日子,进门没饭吃。放下行李,吴淑香见过公爹,喊声爸,鞠个躬。老爷子挺高兴。家里没饭,上饭馆吧。仨人走到南头,印刷局门外好几个小馆。找了一家干净点的进去。老爷子坐上首,点菜还非叫吴淑香说。头一顿饭,公公儿媳都局着。没吃好。商量这档子喜事怎麽办,至末末,也得请街坊四邻吃顿炒菜面,跟吴淑香见见、排排辈儿。大爷大妈,大叔大婶的,以后好张嘴说话。老爷子说找沈家大门老二操持着办。回去就找他。叫他买东西、落作。你们俩人一块,挨门儿请人。订后天的日子。明儿扫房,买红纸,找陈家胡同姜先生写喜字,对联,贴上。一辈子就这一回,得是那么回事。
吴淑香是香河县人。比陈长业小六、七岁。跟街坊说,在香河办过事了(举行过婚礼)。在北京招待老街坊,不算“办事”,就是喝杯喜酒,热闹热闹。到不到的请别挑眼,但一定要赏这个脸,坐会儿,喝口酒、抽根烟。陈长业带着吴淑香挨门挨户走一遍。说话的都是吴淑香,陈长业光傻笑。主角成了配角。
第二天吴淑香在家大扫除,屋子、院子,里里外外清扫刷洗。陈长业买纸、找人写字;送回来。又跑天桥,置办新的枕头被褥门帘子。俩人忙到夜里才布置好“新房”。炕上新被褥,桌上洗净的茶壶茶碗,墙上大红喜字。有点累,心里高兴,屋里透着喜兴。
第三天正日子。十点来钟客人陆续来到。当然有贺礼,红封儿,装一万块钱(旧币,合新币一元)也有五千的。还有几户攒公谊儿(凑份子)送了块大红幛子,幛光儿四个大字“天作之合”。横挂在房檐下,太阳一照,满院红遍,喜气汪洋。客人进门都先给老爷子道喜,磕头免了,作揖、鞠躬、握手都是行礼。陈老头笑得合不上嘴。向新人道喜,祝他们白头到老、早生贵子。陈长业向吴淑香介绍:丁四叔、沈大爷、杨二叔、.....她一一鞠躬致谢。院里摆了三张八仙桌,一桌八位,都坐满了。席间,新娘给客人斟酒让菜说客气话,新郎跟着笑着,除了“吃、喝”二字,说不来别的话。沈家二哥还真能张罗,冷荤热炒全活。主人殷勤,客人高兴:吃喝说笑到太阳偏西,客人才散。老头儿乏了,没吃晚饭睡了。一对新人也又困又乏,不能睡。“新婚三天没大小”,闹洞房。五六个人把屋子挤满了,说笑话提问题,拿新人开心;叫吴淑香倒茶、点烟、剥糖,折腾她。那时没现在开放,亲吻拥抱之类还是禁区。只是想方设法取笑开心,嘻嘻哈哈一阵完事。
吴淑香十岁,荒年。父母带着姐姐弟弟和她跑到天津讨饭。年根底下,把她卖给一个戏班,吃上口饱饭,好活下去。弟弟小、姐姐能带弟弟,只她相宜。入了戏班学了不少戏。大跃进前后造纸厂工会组织京剧团,她算主角。在白纸坊礼堂登台演出,也红过几天。这是后话。在戏班和班主怄气。又被“卖入娼门”。颠沛流离到了北京。她说不上多美,皮肤白净,一白遮百丑。高颧骨、薄嘴唇、瘦削。她居然看中陈长业,赤红脸、眯缝眼;除了咧着嘴笑,烟不出火不冒说不成整话。俩人在一块陈长业是没电的话匣子,哑巴。光听吴淑香说。她说他“心好”。街坊说他们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
吴淑香年轻,心也灵。几天的功夫,学会晒纸了。跟晒纸的女伴成“闺蜜”,人缘好。把谁都不当外人,她“外场”、爽快、爱说。毕竟跑过江湖“混过事儿”,比没出过门的白纸坊大姑娘小媳妇,经得多见得广。姐妹们也愿意听她“白话”。爱说就言多语失,再者,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她想瞒着的就瞒不住了。不过都理解她。没人打听没人问。也不当个事。到1956年,都成了合作社社员,吴淑香融入了新社会。陈掌柜大省心,不再惦记销路好坏、价钱高低,按月拿现成的钱。1958年,造纸机械化,不但省心而且省力。日子好了,老爷子没了。陈长业四十多了,吴淑香不能生养。俩人抱养了一个女儿,捡的。派出所片警老蒋是戏迷,和吴淑香熟,俩人过“俚戏”(见面就开玩笑)。知道他俩的底。正好派出所有个被遗弃的女婴,小被褥裹着,有张纸条,孩子刚满月,请好心人收养。老蒋找吴淑香:“你不说要小孩吗,要就抱走。”她给抱回来了,上了户口。造纸社发展成了造纸厂,有了托儿所。孩子全托。公休日接回来,三口之家,比两个大人,温馨多了。有了逗趣的对象,有了说笑的话题。付出是大快乐。
文革时造纸厂迁厂到通县扩建成造纸七厂。白纸坊盖简易楼,盖单元楼,铲平了,抹净了,擦干了自元朝就有的白纸坊老痕旧迹。吴淑香有幸分到一套楼房。平时上班的日子住通县的单身集体宿舍。公休日两口子回白纸坊,城内繁华地面上的休闲别墅。女儿大学毕业,嫁了公务员。有个外孙了。老两口退休后还住白纸坊。老吴保持了旧爱好:穿流行款式衣服,颜色要艳丽;化淡妆,红唇膏不得少。早晨跑陶然亭,和票友们清唱京剧;唱够,聊够。回家和老陈对酌:都不多喝。老陈养鱼、种花。和几个熟人交换交流。常到街头花园晒太阳,不太聊天。老吴硬拽着才肯去趟陶然亭。女儿带外孙回来,是他最大的乐事。老吴把去陶然亭放在第一。
很赞哦! ()